本實用新型涉及氣體分離提取裝置領域,詳細地講是一種旋轉式氣路提取轉換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氧氣提取可以通過化學提取與深冷法、分子篩變壓吸附提取方式,目前在醫用與軍用等高可靠性需求的場所,采用分子篩對氧氣的提取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在使用分子篩進行氧氣提取時,現在采用的是雙塔聯動,通過電磁閥與氣缸控制的方式,電磁閥存在失效率高、容易損壞等問題,氣缸容易出現偏軸、斷軸等問題,給氧氣提取產生了影響。而雙塔的制氧連續性差,能源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旋轉式氣路提取轉換裝置,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噪音低。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旋轉式氣路提取轉換裝置,設有基座,其特征在于,基座一側固定有定閥芯,定閥芯的中心安裝有傳動軸,傳動軸將動力傳遞到動閥芯上,動閥芯的外部裝有動閥外套,動閥外套對動閥芯所在的腔體進行密封,動閥芯被彈簧一端壓緊,彈簧另一端與軸承一端相連接,保證動閥芯可以自由轉動;動閥芯的芯軸位置加工有充氣孔C,動閥芯一端加工有與充氣孔相連通的送氣孔C1、送氣孔C2、送氣孔C3,動閥芯的端部還加工有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分別與動閥芯側壁上的排氣孔D11及排氣孔D21相連通,送氣孔C1、送氣孔C2、送氣孔C3及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在同一圓周上;動閥芯的側壁上加工有環形槽,環形槽內加工有氧氣孔E11、氧氣孔E21、氧氣孔E31、氧氣孔E41、氧氣孔E51及氧氣孔E61,氧氣孔E11、氧氣孔E21、氧氣孔E31、氧氣孔E41、氧氣孔E51及氧氣孔E61分別與動閥芯端部的氧氣孔E1、氧氣孔E2、氧氣孔E3、氧氣孔E4、氧氣孔E5及氧氣孔E6相連通,氧氣孔E1、氧氣孔E2、氧氣孔E3、氧氣孔E4、氧氣孔E5及氧氣孔E6在同一圓周上;定閥芯的端部在同一圓周上加工有供氣孔A1、供氣孔A2、供氣孔A3及供氣孔A4,供氣孔A1、供氣孔A2、供氣孔A3及供氣孔A4分別與定閥芯側壁上的供氣孔A11、供氣孔A21、供氣孔A31及供氣孔A41相連通;定閥芯的端部在同一圓周上還加工有輸氣孔B1、輸氣孔B2、輸氣孔B3及輸氣孔B4,輸氣孔B1、輸氣孔B2、輸氣孔B3及輸氣孔B4分別與定閥芯側壁上的輸氣孔B11、輸氣孔B21、輸氣孔B31及輸氣孔B41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基座另一側經減速裝置與動力源相連接。定閥芯與密封墊通過固定軸相互固定。動閥芯被彈簧壓緊到密封墊上,彈簧墊用于固定彈簧,軸承與彈簧墊相連接保證動閥芯可以自由轉動。壓緊軸承另一端壓緊有動閥蓋,動閥蓋與動閥外套端部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噪音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總裝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動閥芯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動閥芯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動閥芯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定閥芯左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定閥芯主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定閥芯立體圖。
圖1中 1.動力源,2.減速裝置,3.基座,4.定閥芯,5.固定軸,6.傳動軸,7.密封墊,8.動閥外套,9.動閥芯,10.彈簧,11.彈簧墊,12.軸承,13.動閥蓋,14.充氣孔C,15.送氣孔C1,16.送氣孔C2,17.送氣孔C3,18.排氣孔D1,19.排氣孔D2,20.氧氣孔E1,21.氧氣孔E2,22.氧氣孔E3,23.氧氣孔E4,24.氧氣孔E5,25.氧氣孔E6,26.氧氣孔E11,27.氧氣孔E21,28.氧氣孔E31,29.氧氣孔E41,30.氧氣孔E51,31.氧氣孔E61,32.密封槽F1,33.密封槽F2,34.供氣孔A1,35.供氣孔A2,36.供氣孔A3,37.供氣孔A4,38.供氣孔A11,39.供氣孔A21,40.供氣孔A31,41.供氣孔A41,42.輸氣孔B1,43.輸氣孔B2,44.輸氣孔B3,45.輸氣孔B4,46.輸氣孔B11,47.輸氣孔B21,48.輸氣孔B31,49.輸氣孔B41,50.排氣孔D11,51.排氣孔D21。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動力源(電機或氣缸)1與減速裝置2相連接,一起固定在基座3上,基座3的另一側固定有定閥芯4,定閥芯4與密封墊7通過固定軸5相互固定。定閥芯4的中心有傳動軸6,將動力源1的動力傳遞到動閥芯9上,動閥芯9的外部裝有動閥外套8,用于密封、切換氣路、保護動閥芯的作用。動閥芯9被彈簧10壓緊到密封墊7上,彈簧墊11用于固定彈簧10,軸承12與彈簧墊11相連接保證動閥芯9可以自由轉動。動閥蓋13壓緊軸承12,并與動閥外套8相連接,對整個動閥芯9所在的腔體進行密封。
如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動閥芯的芯軸位置加工有充氣孔C,動閥芯一端加工有與充氣孔相連通的送氣孔C1、送氣孔C2、送氣孔C3,動閥芯的端部還加工有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分別與動閥芯側壁上的排氣孔D11及排氣孔D21相連通,送氣孔C1、送氣孔C2、送氣孔C3及排氣孔D1及排氣孔D2在同一圓周上;動閥芯的側壁上加工有環形槽F1及環形槽F2,環形槽F1及環形槽F2內加工有氧氣孔E11、氧氣孔E21、氧氣孔E31、氧氣孔E41、氧氣孔E51及氧氣孔E61,氧氣孔E11、氧氣孔E21、氧氣孔E31、氧氣孔E41、氧氣孔E51及氧氣孔E61分別與動閥芯端部的氧氣孔E1、氧氣孔E2、氧氣孔E3、氧氣孔E4、氧氣孔E5及氧氣孔E6相連通,氧氣孔E1、氧氣孔E2、氧氣孔E3、氧氣孔E4、氧氣孔E5及氧氣孔E6在同一圓周上;定閥芯的端部在同一圓周上加工有供氣孔A1、供氣孔A2、供氣孔A3及供氣孔A4,供氣孔A1、供氣孔A2、供氣孔A3及供氣孔A4分別與定閥芯側壁上的供氣孔A11、供氣孔A21、供氣孔A31及供氣孔A41相連通;定閥芯的端部在同一圓周上還加工有輸氣孔B1、輸氣孔B2、輸氣孔B3及輸氣孔B4,輸氣孔B1、輸氣孔B2、輸氣孔B3及輸氣孔B4分別與定閥芯側壁上的輸氣孔B11、輸氣孔B21、輸氣孔B31及輸氣孔B41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供氣孔A1、供氣孔A2、供氣孔A3、供氣孔A4及與之相連通的供氣孔A11、供氣孔A21、供氣孔A31及供氣孔A41是吸附塔進氣孔。輸氣孔B1、輸氣孔B2、輸氣孔B3、輸氣孔B4及與之相連通的輸氣孔B11、輸氣孔B21、輸氣孔B31、輸氣孔B41連接吸附塔的出氣孔。送氣孔C1、送氣孔C2、送氣孔C3是動閥芯9的出氣孔,排氣孔D1、排氣孔D2及與之相連通的排氣孔D11、排氣孔D21是氮氣出氣孔,氧氣孔E11、氧氣孔E21、氧氣孔E31、氧氣孔E41、氧氣孔E51、氧氣孔E61及與之相連通的氧氣孔E1、氧氣孔E2、氧氣孔E3、氧氣孔E4、氧氣孔E5、氧氣孔E6是成品氧氣的出口。
本實用新型當系統工作時,充氣孔C1先與供氣孔A1連接,充氣孔C3與供氣孔A4連接,將空氣分別通入到供氣孔A1、供氣孔A4吸附塔內;下面僅以供氣孔A1吸附塔為例說明:第一步供氣孔A1吸附塔在充氣位置,停頓一定時間后,動閥進行第二步旋轉45°,這時充氣孔C2與供氣孔A1對齊,繼續向供氣孔A1吸附塔內充入空氣,同時氧氣孔E1與輸氣孔B2相連,供氣孔A1吸附塔內的氧氣通過輸氣孔B2及氧氣孔E1排到氧氣管路中,經過設定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此時充氣孔C3與供氣孔A1對齊,繼續向吸附塔內充氣,氧氣孔E2與輸氣孔B2相連,供氣孔A1吸附塔繼續向氧氣管路中輸送氧氣;經過設定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此時氧氣孔E3與輸氣孔B2相通,輸氣孔B2、氧氣孔E3送到對面的氧氣孔E6內,與供氣孔A3罐相連,經過設定的時間后,再次旋轉45°,此時氧氣孔E4與輸氣孔B2相通,再次經過設定的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此時供氣孔A1與排氣孔D2相通,經過設定的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輸氣孔B2與氧氣孔E5相通,供氣孔A1與排氣孔D1相通; 經過設定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B2孔與氧氣孔E6相同,經過設定時間后,轉閥再旋轉45°,此時又回到第一步重復動作。如此循環,實現了氣體管路的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