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基礎制動裝置。
背景技術:
見圖1和圖29,軌道車輛基礎制動裝置包括制動夾鉗、單元制動缸、制動盤和閘片。單元制動缸和閘片分別安裝在制動夾鉗的兩端,制動盤安裝在車輪軸上且處于同一制動夾鉗上的兩閘片之間,在制動時,單元制動缸充氣伸長,通過杠桿原理使閘片與制動盤貼合摩擦,從而產生制動的效果。中國申請號201420447307.1 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軌道車輛基礎制動裝置的制動鉗與制動缸連接結構,制動夾鉗由吊座、杠桿和閘片托組成,制動夾鉗具有對稱設置的兩杠桿,杠桿均具有上、下橫臂和連接在上、下橫臂之間的豎桿,吊座連接在兩橫臂之間。上述單元制動缸和閘片托都連接在杠桿上。中國專利號是201220312243.5 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元制動缸,包括制動缸體、復位機構和間隙調整機構,制動缸體內裝有制動活塞,制動活塞包括制動活塞本體和活塞管;所述制動缸體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缸蓋,缸蓋與活塞本體之間設有緩解彈簧。所述復位機構包括調節軸和軛。所述間隙調整機構包括引導螺母組成包括活塞管蓋、引導螺母、引導彈簧、第一軸承以及錐套,引導螺母與錐套之間有錐面配合。所述調節螺母組成包括調節螺母、錐齒滑套、調節彈簧以及第二軸承。當制動夾鉗的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因磨損而增大,在制動過程中,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會自動調整。但是上述單元制動缸會因制動過程中的制動力較大,而使調節軸對杠桿施加較大的作用力,杠桿的彈性變形使調節軸向外伸出量變大,上述間隙調整機構誤判而自動進行間隙調節,這樣就會導致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變小,影響制動性能。
高速列車制動方式主要是依靠制動閘片和制動盤的相互摩擦實現的。中國專利申請號201521097844.9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粉末冶金閘片,其摩擦塊與鋼背之間采用固定連接,閘片在制動時無角度調節和浮動式調節,摩擦塊不能自行調節,易出現裂紋、缺損等現象;且由于制動盤徑向線速度不一致,導致摩擦塊出現內外圈厚度差別大,極容易出現偏磨現象。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10789954發明專利申請公開的是一種浮動式制動閘片,其包括由兩塊背板互相拼接連接而成的背板、設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若干個摩擦塊、設置于所述摩擦塊與所述背板之間的碟簧,以及將所述摩擦塊可浮動地連接于所述背板上的卡簧。上述浮動式制動閘片在摩擦塊和背板之間加裝碟簧,使摩擦塊的角度可通過蝶簧發生變化以提高有效摩擦面積,從而減輕摩擦塊的偏磨,但是蝶簧對摩擦塊的角度調節是有限的,所以沒有完全解決摩擦塊偏磨等現象,而且蝶簧在實際條件即在復雜惡劣環境及高溫高壓高速等不利條件下制動時存在彈性浮動失效風險,所以上述結構并不可靠。閘片一旦發生偏磨或彈性浮動失效現象都影響制動性能。
制動盤通過制動閘片壓緊制動盤摩擦面來實現列車制動,保證列車安全、平穩的運行。在制動過程中,摩擦盤盤面溫度會急劇上升,制動盤也會受熱膨脹,產生較大的熱應力。中國專利申請號 201420492365.6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軌道交通用車輛帶停放基礎制動裝置,上述裝置利用定位銷對盤體進行定位和傳遞制動扭矩,存在裝配繁瑣,質量重的不足,且散熱效果不夠理想的不足,同樣也影響制動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有利進一步提高制動可靠性的車輛基礎制動裝置,特別是能避免因杠桿彈性變形所觸發制動調解機構發生間隙調節而造成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變小的現象發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制動夾鉗、單元制動缸、閘片和制動盤,單元制動缸安裝在制動夾鉗的一端,閘片安裝在制動夾鉗另一端的閘片托上,制動盤安裝在車輪軸上且處于同一制動夾鉗上的兩閘片之間;單元制動缸包括缸體、活塞組件、調解機構、軛,調解機構包括調節軸、引導螺母組件和調節螺母組件;活塞組件包括處于缸體內的活塞、連接在活塞上的活塞管、連接在活塞管的前端的活塞管蓋以及緩解彈簧;調節軸設置在活塞管內,引導螺母組件和調節螺母組件設置在調節軸上;所述調節螺母組件包括螺紋連接在調節軸上的調節螺母,調節螺母具有錐部,所述引導螺母組件包括螺紋連接在調節軸上的引導螺母、套在調節軸上且處于引導螺母后側的錐套和套在引導螺母前部的引導彈簧,錐套的內錐齒與引導螺母的錐齒為嚙合齒;所述錐套與活塞管蓋型面連接;在調節螺母的錐部的前側設有延伸內管,錐套的后側設有延伸外管,錐套延伸外管套在調節螺母延伸內管上且為間隙配合,錐套與調節螺母之間設有阻調組件,阻調組件包括阻調導座、阻調墊片和阻調彈簧,阻調導座與其外周的活塞管螺紋連接,阻調墊片型面連接在調節螺母延伸內管上,且處于錐套延伸外管和阻調導座之間,阻調彈簧套在錐套的延伸外管上,后端抵及阻調導座。
所述錐套的外周面上設有對稱的兩導向凸臺,活塞管蓋內壁上設有與錐套的兩導向凸臺匹配的兩導向槽,錐套通過兩導向凸臺與活塞管蓋的兩導向槽動配合而實現錐套與活塞管蓋的型面連接。
所述阻調導座的中心孔具有埋頭孔,所述阻調墊片具有徑向凸緣,阻調墊片的徑向凸緣處于阻調導座的埋頭孔中。
所述調節螺母延伸內管的表面上設有一對導向槽,阻調墊片的內壁上設有一對定位凸臺,阻調墊片的兩定位凸臺與調節螺母延伸內管的兩導向槽動配合而實現阻調墊片和調節螺母延伸內管的型面連接。
所述引導螺母與活塞管蓋之間設有第一軸承,引導彈簧的前端抵及活塞管蓋的端壁,后端抵及第一軸承前側的第一軸承座。
所述調節螺母組件還包括套在調節螺母上的錐齒滑套、連接在錐齒滑套上的方鍵以及設置在調節螺母上的調節彈簧,錐齒滑套調節螺母之間設有第二軸承,錐齒滑套上的錐齒與調節螺母上的錐部的錐齒為嚙合齒,方鍵通過活塞管的導槽插入缸蓋的導槽中。
所述調節螺母上且在第二軸承的后側設有前彈簧座,調節螺母的后端設有后彈簧座,調節彈簧的前后端分別抵及前、后彈簧座。
所述缸體由缸本體和缸蓋螺栓連接而成。
所述調節軸伸出缸蓋插入軛的中心孔內,調節軸與軛之間由端面齒嚙合定位,由處于調節軸上的復位螺母將軛固定在調節軸上,復位螺母與軛之間設有波形彈性墊片。
所述缸蓋的外周設有伸縮式防塵罩,防塵罩的前端與軛連接。
所述閘片具有背板,背板上設有若干摩擦塊,摩擦塊包括摩擦體和支撐體,所述支撐體由板體、球臺體和銷體構成;上述摩擦體固定在板體上;所述調整座的底面中央為下凸球面,底面的兩側各設有定位銷,調整座設有貫通上下的中央孔,中央孔的上部向四周擴展形成二級階梯形球面,分別為上級球面和下級球面;摩擦塊通過支撐體的球臺體坐在調整座的上級球面部位上,支撐體的板體與調整座的頂面之間具有上間隙,銷體松動通過調整座的中央孔;背板的每安裝孔的上部向四周擴展成凹球面,每安裝孔的下部向四周擴展為彈簧卡圈室,調整座通過下凸球面部位坐在安裝座的凹球面部位上,調整座的底面四周邊緣與安裝座的頂面之間具有下間隙,所述背板上且處于每個安裝孔的兩側均設有定位孔,調整座的兩定位銷松動插入背板上對應的兩定位孔中,支撐體的銷體插入背板的彈簧卡圈室的部位上設有彈簧卡圈,由彈簧卡圈將摩擦塊和調整座浮動連接在背板上。
所述摩擦體為具有大、小端的六邊形,六邊形的形狀相當矩形和等腰梯形相拼成,摩擦體具有六條直邊,相鄰直邊之間由圓弧邊連接。
所述支撐體的板體的形狀與摩擦體的形狀相似,板體具有大、小端,板體的四周伸出于摩擦體形成一圈邊沿。
所述調整座的頂面的兩端各設有擋塊,摩擦塊以板體的大、小端分別對著兩擋塊放置,板體的大、小端分別與兩擋塊之間具有限位間隙。
所述制動盤包括盤轂、盤體和隔圈,盤體內壁上均布有徑向凸出的連接爪,盤體上且處于連接爪的部位上設有軸向的盤體安裝孔,隔圈上設有與盤體安裝孔一一對應的隔圈安裝孔,所述盤轂上設有與其一體的法蘭,從而使盤轂的外壁為階梯形,階梯分界面上設有形狀與盤體連接爪形狀匹配的定位凹槽,盤轂上且處于定位凹槽的部位上設有與盤體安裝孔對應的盤轂安裝孔,隔圈和盤體均套在盤轂上且隔圈處于盤體的外側,盤體連接爪嵌入盤轂的定位凹槽中,盤體連接爪的一側面與定位凹槽的底面相貼,另一側面與隔圈相貼,由各螺栓穿過對應的隔圈安裝孔、盤體安裝孔和盤轂安裝孔,螺栓伸出盤轂的一端上連接有自鎖螺母。
所述定位凹槽的深度h小于連接爪的厚度d;所述盤體的連接爪的兩端面低于盤體的表面。
所述盤體上設有均勻分布的徑向散熱通道,散熱通道位于兩連接爪之間的部位上且貫通內壁和外周面。
所述盤轂、盤體和隔圈均為合金鋼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積極效果:1. 車輛基礎制動裝置的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會因磨損而增大,本實用新型的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在制動過程中會自動調整,保持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在正常范圍內。在制動過程中,會發生因制動力過大而使調節軸向外伸出,進而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變小,本實用新型的單元制動缸具有阻調組件,當制動力到達一定限度時,阻調組件會及時動作,阻止制動調解機構進行調節,保持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在正常范圍內,保證制動的可靠性。2.本實用新型的阻調組件的組成簡單,且處于引導螺母組件和調節螺母組件之間,結構上緊湊。3. 本實用新型閘片的摩擦塊與支撐體之間僅靠球面接觸,支撐體和調整座之間僅靠球面接觸,摩擦塊、調整座與背板三者由彈簧卡圈浮動連接,摩擦塊和調整座均可在一定角度內轉動和一定程度的浮動,實現摩擦塊多維調節,閘片制動時,摩擦塊可根據實際工況進行自我調節,有利于制動時摩擦系數平穩,保證摩擦塊表面與制動盤表面始終100%接觸,從而解決閘片偏磨問題。4. 閘片的摩擦塊一端為喇叭形,摩擦塊之間形成排屑通道,有利于降低摩擦塊表面在高速制動時的溫度,有利于提高閘片在復雜工況下、特別是存在雨雪、風沙、道渣的惡劣工況下使用時的排屑能力,降低閘片在使用時傷盤概率。而摩擦塊和調整座都能在一定角度內轉動,更有利于磨屑、道渣等殘留物質排出閘片外。5. 閘片的支撐體的板體的形狀與摩擦體的形狀相似,板體的四周伸出于摩擦體形成一圈邊沿,從而摩擦塊之間不發生干涉。6.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盤改變了傳統車輛基礎制動裝置結構,采取將盤體連接爪直接嵌入盤轂法蘭定位凹槽進行扭矩傳遞,由于盤轂與盤體直接連接,所以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裝配簡單方便,占用安裝空間小、節約組裝和維修成本,克服了長期以來轉向架安裝空間不足的困難。7.由于盤體可以設計得很薄,使制動盤重量大大降低,從而可以降低車輛的簧下重量,提升車輛運行舒適性。8.該車輛基礎制動裝置結構能完全釋放盤體徑向自由度,盤體在受熱時可沿徑向自由膨脹,有利降低盤體熱應力。9.制動盤采用合金鋼材料,熱容量大,且盤體徑向布置有散熱結構,散熱效果顯著,完全滿足動車組的使用要求。9.本實用新型進一步保證了制動有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制動夾鉗的組合立體圖。
圖3是單元制動缸的整體結構圖。
圖4是圖3的Ⅰ部放大圖。
圖5是錐套的立體圖。
圖6是活塞管蓋的立體圖。
圖7是調節螺母的立體圖。
圖8是阻調墊片的立體圖。
圖9是阻調導座的立體圖。
圖10是閘片正面視圖。
圖11是圖10的反面視圖。
圖12是圖10的N-N剖視圖。
圖13是圖12的Ⅱ部放大圖。
圖14是摩擦塊的視圖。
圖15是圖14的俯視圖。
圖16是調整座的視圖。
圖17是圖16的P-P剖視圖。
圖18是背板的視圖。
圖19是圖18的Q-Q剖視圖
圖20是制動盤的結構圖。
圖21是圖20的S-S剖視圖。
圖22是盤轂的立體圖。
圖23是盤轂的平面圖。
圖24是圖23的T-T剖視圖。
圖25是盤體的立體圖。
圖26是盤體的平面圖。
圖27是圖26的U-U剖視圖。
圖28是隔圈的平面圖。
圖29是本實用新型應用在車輛上的視圖。
附圖中:單元制動缸A、軛A1、調節軸A2、伸縮式防塵罩A3、活塞管蓋A4、引導螺母組件A5、阻調組件A6、調節螺母組件A7、緩解彈簧A8、皮碗A9、制動缸體A10、制動活塞管A11、制動活塞A12、波形彈性墊片A13、復位螺母A14、伸縮式防塵罩16;閘片D、背板D1、摩擦塊D2、調整座D3、彈簧卡圈D4;制動盤F、盤轂F1、盤體F2、隔圈F3。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包括制動夾鉗E、單元制動缸A、閘片D和制動盤F。制動夾鉗E具有一對杠桿E1杠桿具有上、下橫臂E1-1和連接在上、下橫臂之間的豎鉸接軸E1-2,豎鉸接軸伸出兩上橫臂的部位之間由上連接板E5連接,豎鉸接軸伸出兩下橫臂之間由下連接板連接。兩杠桿E1的一端上各設有閘片托E2,兩閘片托E2上各插接所述閘片D,兩杠桿E1的另一端連接單元制動缸。上連接板E5上固定有吊座E3,制動夾鉗上對應每閘片托E2設有閘片托吊E4,制動夾鉗通過3個吊點和車架Q連接,制動盤F安裝在車輪軸G上且處于同一制動夾鉗上的兩閘片之間。
見圖3至9,本實施例包括缸體A10、活塞組件、調解機構和軛A1。
所述缸體A10由缸本體A10-2和缸蓋A10-1螺栓連接而成。缸蓋A10-1的外周設有伸縮式防塵罩A3,防塵罩A3的前端與軛A1連接。缸蓋A10-1上設有安全閥A15。
所述活塞組件包括處于缸體A10內的活塞A12、皮碗A9、連接在活塞A12上的活塞管A11、連接在活塞管A11的前端的活塞管蓋A4以及套在活塞管A11上且處于缸蓋A10-1和活塞A12之間的緩解彈簧A8。
所述調解機構包括調節軸A2、引導螺母組件A5、阻調組件A6和調節螺母組件A7,調節軸A2設置在活塞管A11內,引導螺母組件A5、阻調組件A6和調節螺母組件A7自前至后依次設置在調節軸A2上。
所述引導螺母組件A5包括引導螺母A5-1、錐套A5-4和引導彈簧A5-2。引導螺母A5-1螺紋連接在調節軸A2上,引導螺母A5-1和活塞管蓋A4之間設有第一軸承A5-3,第一軸承A5-3的前端設有第一軸承座A5-5,引導彈簧A5-2套在引導螺母前部,其前端抵及活塞管蓋A4的端壁,后端抵及第一軸承座A5-5。錐套A5-4套在調節軸A2上且處于引導螺母A5-1后側,所述錐套A5-4具有內錐齒A5-4s,錐套A5-4的內錐齒A5-4s與引導螺母A5-1的錐齒為嚙合齒。錐套的外周面上設有對稱的兩導向凸臺A5-4b,導向凸臺A5-4b為圓弧形?;钊苌wA4內壁上設有與錐套A5-4兩導向凸臺A5-4b匹配的兩導向槽A4-1,錐套A5-4通過兩導向凸臺A5-4b與活塞管蓋A4的兩導向槽A4-1動配合而實現型面連接。當活塞管蓋A4的兩導向槽A4-1的槽底與錐套A5-4的兩導向凸臺A5-4b前端面相貼,活塞管蓋A4能推動錐套移動,從而使引導螺母A5-1與錐套A5-4脫開嚙合。
所述調節螺母組件A7包括調節螺母A7-1、錐齒滑套A7-4、方鍵A7-5和調節彈簧A7-2。調節螺母A7-1螺紋連接在調節軸A2上,錐齒滑套A7-4套在調節螺母A7-1上且與調節螺母A7-1之間設有第二軸承A7-3,方鍵A7-5由螺釘連接在錐齒滑套A7-4上,方鍵A7-5通過活塞管A11的導槽A11-1插入缸蓋的導槽A10-3中,并在兩導槽中滑移。調節螺母A7-1具有錐部A7-1b,錐部A7-1b上設有錐齒A7-1s,錐齒滑套A7-4上的錐齒與調節螺母A7-1的錐齒A7-1s為嚙合齒。調節彈簧A7-2套在調節螺母A7-1上,調節螺母A7-1上且在第二軸承A7-3的后側設有前彈簧座A7-6,調節螺母的后端設有后彈簧座A7-7,所述調節彈簧A7-2的前后端分別抵及前、后彈簧座。
在調節螺母A7-1的錐部A7-1b的前側設有延伸內管A7-1a,錐套A5-4的后側設有延伸外管A5-4a,錐套A5-4的延伸外管A5-4a套在調節螺母A7-1的延伸內管A7-1a上且為間隙配合。
錐套A5-4與調節螺母A7-1之間設有阻調組件A6,阻調組件A6包括阻調導座A6-1、阻調墊片A6-2和阻調彈簧A6-3,阻調導座A6-1具有中心孔A6-1a,阻調導座A6-1的中心孔具有埋頭孔A6-1b,阻調導座A6-1的外圍是活塞管A11,阻調導座A6-1與活塞管A11螺紋連接。阻調墊片A6-2型面連接在調節螺母延伸內管A7-1a的外周,且處于錐套延伸外管A5-4a和阻調導座A6-1之間。在調節螺母延伸內管A7-1a的表面上設有一對導向槽A7-1c,阻調墊片A6-2的內壁上的一對凸臺A6-2c,阻調墊片A6-2的兩凸臺A6-2c分別與調節螺母延伸內管A7-1a的兩導向槽A7-1c動配合,實現阻調墊片A6-2和調節螺母延伸內管A7-1a型面連接,使阻調墊片A6-2能在調節螺母延伸內管A7-1a表面上軸向移動。所述阻調墊片A6-2具有徑向凸緣A6-2b,阻調墊片A6-2的徑向凸緣A6-2b處于阻調導座A6-1的埋頭孔A6-1b中,阻調墊片徑向凸緣A6-2b的后側面能與埋頭孔的底面A6-1b相貼。阻調彈簧A6-3套在錐套A5-4的延伸外管A5-4a上,后端抵及阻調導座A6-1。
所述調節軸A2伸出缸蓋A10-1插入軛A1的中心孔內,調節軸上設有端齒套A2-s,調節軸A2通過端齒套A2-s上的端面齒與軛A1端面齒之間嚙合定位,由處于調節軸A2上的復位螺母A14將軛A1固定在調節軸A2上,復位螺母A14與軛A1之間設有波形彈性墊片A13。
當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在正常范圍時(3-6mm),在實施制動動作時,壓縮空氣從缸本體A10-2的進氣口進入缸體A10,推動活塞A12并帶動活塞管A11、活塞管蓋A4、錐套A5-4向前運動,緩解彈簧A8被壓縮,由與錐套A5-4嚙合的引導螺母A5-1帶動調節軸A2前伸,阻調組件A6和調節螺母組件A7隨調節軸A2一起向前運動,從而推動杠桿實施制動動作。當實施緩解時,在緩解彈簧A8的作用下,壓縮空氣排出,活塞組件向后復位,通過引導螺母組件A5帶動調節軸后退復位,阻調組件A6和節螺母組件A7隨活塞組件復位,從而帶動杠桿實施緩解動作。在整個“制動-緩解”過程中,調節螺母組件A7在調節軸軸向上的相對位置不變,即動作前后,缸體螺紋銷孔A10-4與軛的螺紋銷孔A1-1的間距未發生變化,因此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未發生調整。
當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超出正常范圍時(>6mm),在實施制動動作時,由活塞組件通過引導螺母A5-1帶動調節軸A2前伸,當方鍵A7-5觸碰到缸蓋的導槽A10-3前側端面時,由于制動盤與閘片間隙過大,活塞組件通過引導螺母A5-1帶動調節軸將繼續向前運動,而此時方鍵的移動受到約束,調節螺母組件A7中的錐齒滑套A7-4也無法繼續隨調節軸運動,但調節螺母A7-1在調節軸A2的帶動下繼續向前運動,導致錐齒滑套A7-4上的錐齒與調節螺母錐部A7-1b上的錐齒A7-1s脫開,即解除了錐齒滑套A7-4齒面對調節螺母A7-1旋轉自由度的約束,在調節彈簧A7-2的作用下,調節螺母A7-1開始繞調節軸A2旋轉。調節軸A2在引導螺母A5-1的作用下,繼續向前運動,實現制動,此時,調節軸A2相對調節螺母A7-1向前伸出。當實施緩解時,在緩解彈簧A8的作用下,壓縮空氣排出,活塞組件帶動調節軸向后運動。調節螺母A7-1在調節彈簧A7-2作用下,其錐部A7-1b上的錐齒A7-1s依然與錐齒滑套A7-4上的錐齒嚙合,無法發生旋轉,因此隨調節軸A2一起向后側復位,直至方鍵A7-5與缸蓋A10-1上的導槽A10-3的后側端面接觸,由于在制動階段調節軸相對調節螺母伸出,此時活塞組件并未完全復位,在緩解彈簧A8的作用,活塞組件仍需繼續復位,但調節螺母A7-1與調節軸A2之間無法相對轉動,則調節軸A2無法進一步向后側移動,此時,引導彈簧A5-2被壓縮,錐套A5-4受到活塞管蓋A4的推動,錐套A5-4的內錐齒A5-4s與引導螺母A5-1的錐齒脫開,從而解除了錐套齒面對引導螺母A5-1旋轉自由度的約束,在引導彈簧A5-2的作用下,引導螺母A5-1開始繞調節軸旋轉,活塞組件帶動引導螺母A5-1相對于調節軸進一步向后側移動,最終實現活塞的完全復位。在整個“制動-緩解”過程中,調節螺母組件A7在調節軸軸向上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缸體螺紋銷孔A10-4與軛的螺紋銷孔A1-1的間距發生變化,因此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縮小。經多次“制動-緩解”后,最終制動盤與閘片之間的間隙將穩定在正常范圍內。
制動過程中由于制動力較大,會使杠桿產生一定的彈性變形,杠桿變形使調節軸伸出量變大,會發生制動過程中的間隙調節,這樣就會導致盤片間隙變小。
當產生杠桿變形時,由于調節軸向前推動,方鍵A7-5觸碰到缸蓋的導槽A10-3前側端面,錐齒滑套A7-4上的錐齒與調節螺母錐部A7-1b上的錐齒A7-1s脫開,在這過程中,調節軸A2會受到杠桿變形產生的阻力,這個阻力通過引導螺母A5-1推動錐套,錐套A5-4在活塞管蓋A4上軸向移動壓縮阻調彈簧A6-3,錐套A5-4的延伸外管A5-4a將阻調墊片A6-2緊貼在阻調導座A6-1上,使阻調墊片A6-2無法轉動,由于阻調墊片A6-2與調節螺母A7-1型面連接,所以調節螺母A7-1脫開時仍無法旋轉,從而阻止了杠桿變形時的間隙調節。當阻力消失,由阻調彈簧A6-3幫助復位。
在單元制動缸的日常維護使用中,有時需要人為調整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距,如更換閘片。需要進行手動復位時,使用扳手旋轉復位螺母A14,復位螺母壓縮波形彈性墊片A13,頂起安裝在調節軸上的端齒套A2-s,使端齒套A2-s上的端面齒與軛1的端面齒脫開,解除了對調節軸A2轉動自由度的約束,從而帶動調節軸向后縮回,實現手動復位功能。
見圖10至圖19,閘片D具有背板1,背板D1為腰形,背板D1的正面上設有18塊摩擦塊D2,摩擦塊D2的數量根據閘片的規格設定。相應地,背板D1上設有18個安裝孔D1-a,每個安裝孔D1-b的兩側均設有定位孔D1-d。摩擦塊D2在背板D1上的分布左右對稱,摩擦塊D2以三條圓弧線排列,三條圓弧線上的摩擦塊D2分別為4、6、8個。背板D1的反面設有與閘片托插接的槽。
所述摩擦塊D2包括摩擦體D2-1和支撐體D2-2。摩擦體D2-1為具有大小端的六邊形,六邊形的形狀相當由矩形DE和等腰梯形DF相拼成,等腰梯形DF的一端為喇叭形小端,摩擦體D2-1具有六條直邊D2-1-1,相鄰直邊D2-1-1之間由D圓弧邊2-1-2連接。所述支撐體D2-2由D板體2-2-1、球臺體D2-2-2和銷體D2-2-3構成,支撐體D2-2為金屬材質,表面鍍銅處理。上述摩擦體D2-1為粉末冶金材料塊,通過燒結粘接在板體D2-2-1上。所述支撐體D2-2的板體D2-2-1的形狀與摩擦D體2-1的形狀相似,板體D2-2-1為具有大、小端的六邊形,板體D2-2-1的四周伸出于摩擦體D2-1形成一圈邊沿,使摩擦體D2-1之間不產生干涉。摩擦體D2-1之間具有排屑間隙DJ,從而形成排屑通道。排屑間隙DJ為3.5~5.0mm。
一調整座D3的頂面D3-a為平面,頂面D3-a上設有兩相對的擋塊D3-1,調整座D3的底面中央為下凸球面D3-c,底面的兩側各設有定位銷D3-2,兩定位銷D3-2相對。調整座D3設有貫通上下的中央孔D3-b,中央孔D3-b的上部向四周擴展形成二級階梯形球面,分別為上級球面D3-b-1和下級球面D3-b-2。上級球面D3-b-1與支撐體D2-2的球臺體D2-2-2匹配。摩擦塊D2通過支撐體D2-2的球臺體D2-2-2坐在調整座D3的上級球面D3-b-1部位上,支撐體D2-2的板體D2-2-1的大、小端對著兩擋塊D3-1放置,支撐體D2-2的板體D2-2-1與調整座D3的頂面D3-a之間具有上間隙DT1,上間隙DT1為0.3~0.5mm,球臺體D2-2-2與下級球面D3-b-2之間具有間隙,板體D2-2-1的大、小端分別與兩擋塊D3-1之間具有限位間隙D K,限位間隙DK為0.5~1.0mm。限位間隙DK控制摩擦塊D2在高壓制動后的轉動角度,摩擦塊D2轉動到一定角度時,受到擋塊D3-1的阻擋而停轉。支撐體D2-2的銷體D2-2-3松動通過中央孔D3-b向下伸出,銷體D2-2-3與調整座D3的中央孔孔壁之間的側間隙DT3為0.5~1.0mm。調整器D2表面具有二硫化鉬噴涂層,以提高潤滑性。
所述背板D1上的每安裝孔D1-b的上部向四周擴展成凹球面D1-a,凹球面D1-a與調整座D3的下凸球面D3-c匹配,每安裝孔D1-b的下部向四周擴展為彈簧卡圈室D1-c,調整座D3通過下凸球面D3-c部位坐在安裝座D1的凹球面D1-a部位上,調整座D3的底面四周邊緣與安裝座D1的頂面之間具有下間隙DT2,下間隙DT2為0.5~1.0mm,兩定位銷D3-2松動插入背板D1上對應的兩定位孔D1-d中,支撐體D2-2的銷體D2-2-3插入背板D1的彈簧卡圈室D1-c的部位上設有環形槽D2-2-a,環形槽D2-2-a中設置有彈簧卡圈D4。由彈簧卡圈D4把摩擦塊D2和調整座D3浮動連接在背板D1上。
背板D1上的每安裝孔D1-b的凹球面D1-a的球心、調整座D3的下凸球面D3-c的球心以及該調整座D3的中央孔擴展成的二級階梯形球面的球心處于同一中心線上,保證摩擦塊平穩調節。
見圖20至28,所述制動盤F包括盤轂F1、盤體F2和隔圈F3,盤轂F1、盤體F2和隔圈F3均為合金鋼材料制成。
所述盤體F2內壁上均布有徑向凸出的連接爪F2-1,連接爪F2-1的兩端面F2-1-1低于盤體F2的表面,連接爪F2-1的兩側具有圓弧倒角F2-1-2,能減少應力集中,改善受力條件。盤體F2上且處于連接爪F2-1的部位上設有軸向的盤體安裝孔F2-a。盤體上設有均勻分布的徑向散熱通道F2-2,散熱通道F2-2位于兩連接爪F2-1之間的部位上且貫通內壁和外周面。
所述盤轂F1上設有與其一體的法蘭F1-1,從而使盤轂的外壁為階梯形,階梯分界面F1-3上設有形狀與盤體連接爪F2-1形狀匹配的定位凹槽F1-2,定位凹槽F1-2的槽底和槽豎壁之間由圓弧壁F2-1-2連接,定位凹槽F1-2的深度Fh小于連接爪F2-1的厚度Fd,盤轂F1上且處于定位凹槽F1-2的部位上設有與盤體安裝孔F2-a對應的盤轂安裝孔F1-a。在盤轂F1的外圓周面上設有對稱的兩定位盲孔F1-b,定位盲孔F1-b避開定位凹槽設置,位于兩相鄰定位凹槽F1-2之間的相應部位上,定位盲孔F1-B以處于與兩相鄰定位凹槽F1-2等距的位置為佳。
所述隔圈F3上設有與盤體安裝孔一一對應的隔圈安裝孔F3-a,隔圈F3的內壁上設有分別與盤轂F1的兩定位盲孔F1-b對應的兩導向槽F3-b。
所述隔圈F3和盤體F2均套在盤轂F1上且隔圈F3處于盤體F2的外側,盤轂F1的兩定位盲孔F1-b中設有定位銷F4,隔圈F3通過兩導向槽F3-b分別與兩定位銷F4配合套在盤轂F1上,盤體連接爪F2-1嵌入盤轂F1的定位凹槽F1-2中。由于定位凹槽F1-2的深度Fh小于連接爪F2-1的厚度Fd,能保證盤體連接爪F2-1的一側面與定位凹槽F1-2的底面相貼,另一側面與隔圈F3相貼,由于連接爪F2-1的兩端面F2-1-1低于盤體F2的表面,便于連接爪F2-1的定位。由各螺栓F5穿過對應的隔圈安裝孔F3-a、盤體安裝孔F2-a和盤轂安裝孔F1-a,螺栓F5伸出盤轂F1的一端上連接有自鎖螺母F6。
實施例1中,閘片還能使用其它不同結構的閘片,例中國專利申請號201020600968.5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一種列車制動閘片,例中國專利申請號201120425801.4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彈性制動閘片,例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290153.X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燕尾通用型制動閘片,例中國專利申請號201420290137.0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軌道交通用彈性浮動制動閘片。上述制動盤也能使用其它不同結構的制動盤,例中國專利申請號 201420492365.6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的一種軌道交通用車輛基礎制動裝置,例中國專利申請號201610514981.0 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的輪裝式制動盤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