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磁流變彈性體的剛度可調的襯套。
背景技術:
1、減震襯套是汽車懸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緩沖減震提高駕乘舒適性的重要作用。為汽車在不同路況下提供更優秀的支撐性和舒適性,需要研發新型襯套。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提供優秀的支撐性和舒適性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
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與汽車的懸掛系統相連接,所述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包括金屬內管、第一橡膠體、第二橡膠體、導電線圈、磁流變彈性體、金屬外管、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所述金屬內管包括沿其軸向依次排布的第一端部、中間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橡膠體套設在所述第一端部外周,所述第二橡膠體套設在所述第二端部外周,所述導電線圈繞設在所述中間部外周,所述磁流變彈性體套設在所述導電線圈外周,所述金屬外管套設在所述磁流變彈性體外周,所述第一蓋板與所述金屬外管的一端相連接并至少遮蔽所述金屬外管、所述磁流變彈性體、所述導電線圈的一側端面,所述第二蓋板與所述金屬外管的另一端相連接并至少遮蔽所述金屬外管、所述磁流變彈性體、所述導電線圈的另一側端面。
4、所述中間部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徑,所述中間部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徑。
5、所述導電線圈完全覆蓋所述中間部的外周面。
6、所述磁流變彈性體包括橡膠基體、填充分布于所述橡膠基體內的導磁金屬微粒。
7、所述金屬內管沿其軸向開設有用于將所述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連接至汽車的懸掛系統的螺栓孔。
8、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對稱設置,所述第一橡膠體、所述第二橡膠體對稱設置,所述第一蓋板、所述第二蓋板對稱設置。
9、所述第一蓋板與所述金屬外管過盈配合,所述第二蓋板與所述金屬外管過盈配合。
10、所述第一蓋板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橡膠體穿設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蓋板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橡膠體穿設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11、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一橡膠體的外徑,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橡膠體的外徑。
12、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均為圓孔。
13、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實用新型的剛度可調,能夠在不同路況下為汽車提供更優秀的支撐性和舒適性,并防止過載時被破壞。
1.一種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與汽車的懸掛系統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包括金屬內管(1)、第一橡膠體(8)、第二橡膠體(2)、導電線圈(6)、磁流變彈性體(5)、金屬外管(4)、第一蓋板(7)和第二蓋板(3),所述金屬內管(1)包括沿其軸向依次排布的第一端部、中間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橡膠體(8)套設在所述第一端部外周,所述第二橡膠體(2)套設在所述第二端部外周,所述導電線圈(6)繞設在所述中間部外周,所述磁流變彈性體(5)套設在所述導電線圈(6)外周,所述金屬外管(4)套設在所述磁流變彈性體(5)外周,所述第一蓋板(7)與所述金屬外管(4)的一端相連接并至少遮蔽所述金屬外管(4)、所述磁流變彈性體(5)、所述導電線圈(6)的一側端面,所述第二蓋板(3)與所述金屬外管(4)的另一端相連接并至少遮蔽所述金屬外管(4)、所述磁流變彈性體(5)、所述導電線圈(6)的另一側端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徑,所述中間部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線圈(6)完全覆蓋所述中間部的外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管(1)沿其軸向開設有用于將所述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連接至汽車的懸掛系統的螺栓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對稱設置,所述第一橡膠體(8)、所述第二橡膠體(2)對稱設置,所述第一蓋板(7)、所述第二蓋板(3)對稱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蓋板(7)與所述金屬外管(4)過盈配合,所述第二蓋板(3)與所述金屬外管(4)過盈配合。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蓋板(7)上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一橡膠體(8)穿設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蓋板(3)上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第二橡膠體(2)穿設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一橡膠體(8)的外徑,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橡膠體(2)的外徑。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汽車用剛度可調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均為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