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電池和電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1、近年來,隨著個人電腦、移動電話等電子設備的快速普及,作為其電源使用的電池的開發正在推進。另外,在汽車產業界中,用于混合動力汽車(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或電動汽車(bev)的電池的開發正在推進。
2、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全固體電池用負極,其包括負極集電體層和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負極集電體層為鋁箔或鋁合金箔。
3、現有技術文獻
4、專利文獻
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2-085523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1、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2、從使電池輕質化以實現能量密度的提高的觀點、以及提高電池的放熱性以實現電池劣化的抑制的觀點出發,設想使用al(鋁)作為負極集電體的材料。另一方面,由于al的反應電位比較高,在使用反應電位比al低的材料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的情況下,負極集電體(al集電體)先于負極活性物質與li離子反應,放電特性容易降低。
3、本公開鑒于上述實際情況而完成,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起因于負極集電體(al集電體)的放電特性的降低的電池。
4、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5、電池,是具有正極、負極、和在所述正極與所述負極之間配置的電解質層的電池,所述負極具有:作為al集電體的負極集電體、和含有反應電位比al低的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負極集電體被含有樹脂和導電材料的樹脂涂層被覆,進而,在所述樹脂涂層和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之間配置有含有所述樹脂和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間層。
6、電池,是具有正極、負極、和在所述正極與所述負極之間配置的電解質層的電池,所述負極具有:作為al集電體的負極集電體、和含有反應電位比al低的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為含有樹脂的層,并且為所述樹脂的濃度從所述電解質層向所述負極集電體側增加的濃度梯度層。
7、根據[1]或[2]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為熱塑性樹脂。
8、根據[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反應電位為0.3v(li+/li)以下。
9、根據[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中,作為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含有si系活性物質或碳系活性物質。
10、根據[5]所述的電池,其中,作為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含有所述si系活性物質。
11、根據[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電解質層為含有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
12、根據[1]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涂層不含所述負極活性物質。
13、根據[1]所述的電池,其中,相對于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中間層和所述樹脂涂層的合計的厚度,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的比例為0.80%以上。
14、根據[1]或[9]所述的電池,其中,相對于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中間層和所述樹脂涂層的合計的厚度,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的比例為7.0%以下。
15、根據[1]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涂層的厚度為10μm以下。
16、電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根據[1]所述的電池的電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得到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具有所述al集電體、所述樹脂涂層和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的層疊體的層疊體形成工序;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對所述層疊體施加壓制壓力以形成所述中間層的壓制工序。
17、電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根據[2]所述的電池的電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在所述al集電體的一面形成所述濃度梯度層的濃度梯度層形成工序。
18、發明的效果
19、本公開取得能夠抑制起因于負極集電體(al集電體)的放電特性的降低的效果。
1.電池,是具有正極、負極、和在所述正極與所述負極之間配置的電解質層的電池,
2.電池,是具有正極、負極、和在所述正極與所述負極之間配置的電解質層的電池,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為熱塑性樹脂。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反應電位為0.3v(li+/li)以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其中,作為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含有si系活性物質或碳系活性物質。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池,其中,作為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含有所述si系活性物質。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電解質層為含有固體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層。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涂層不含所述負極活性物質。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中,相對于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中間層和所述樹脂涂層的合計的厚度,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的比例為0.80%以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中,相對于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所述中間層和所述樹脂涂層的合計的厚度,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的比例為7.0%以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中,所述樹脂涂層的厚度為10μm以下。
12.電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的電池的制造方法,具有:
13.電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的電池的制造方法,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