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鋰電池,具體涉及一種鋰電池系統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新能源汽車和電池儲能行業的迅速發展,具備高集成率和大容量等優勢的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然而,在鋰離子電池系統中,一但有某個電池由于電、機械、熱濫用等原因觸發熱失控,便會由于劇烈的鏈式氧化還原反應迅速放出大量的熱,這部分能量可能會引發周圍電池的熱失控,從而觸發熱蔓延,嚴重威脅電池系統和用戶的安全。
2、現有技術中通過使用先進的熱管理系統、采用多級電池管理技術等以防止發生熱失控現象,效果較差且使得電池系統的設計難度和成本均大大增加。
3、因此,如何防止鋰電池發生熱蔓延現象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提供一種鋰電池系統及電子設備,旨在防止鋰電池發生熱蔓延現象。
2、一方面,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鋰電池系統,所述鋰電池系統包括第一鋰電池組、第二鋰電池組以及電池管理模塊,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包括多個第一子電池,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電池電連接;所述第二鋰電池組與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絕緣設置,所述第二鋰電池組包括多個第二子電池,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電池電連接;所述電池管理模塊分別與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和所述第二鋰電池組電連接,所述電池管理模塊用于獲取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和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電池電量,以及控制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的充電時間先于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充電時間或者控制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放電時間先于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的放電時間;其中,所述第一子電池的類型和所述第二子電池的類型相同,每一所述第一子電池均與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相鄰設置。
3、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電池的類型包括三元鋰電池、固態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以及鈉離子電池中的一種。
4、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和所述第二鋰電池組包括多個第一電池列和多個第二電池列,所述第一電池列與所述第二電池列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一電池列至少包括多個沿第二方向相鄰設置的所述第一子電池,所述第二電池列至少包括多個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設置的所述第二子電池;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電池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設置,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5、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子電池的數量與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所述第二子電池的數量相等,且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電池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鄰且交替排布。
6、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池列包括第一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多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自所述第一輸入端向所述第一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至少兩個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且至少兩個所述第一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二電池列包括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所述第二子電池自所述第二輸入端向所述第二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至少兩個所述第二輸入端電連接,且至少兩個所述第二輸出端電連接。
7、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數量與所述第二電池列的數量相等,且多個所述第一子電池之間的連接方式與多個所述第二子電池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
8、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兩個所述第一輸入端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且兩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兩個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
9、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以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第3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第4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3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第6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4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第5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5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第6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相近的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或者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
10、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所述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第3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3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第4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第4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與第5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電連接或者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
11、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數量為n,n為大于或者等于4的正整數;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第n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以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第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第n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以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所述第n-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以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第2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所述第n-1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以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
12、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數量為n,n為大于或者等于3的正整數;n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入端均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出端電連接,n個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輸出端均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輸入端電連接。
13、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池列和所述第二電池列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設置的第一電池單元和第二電池單元,所述第一電池單元包括多個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設置的所述第一子電池,所述第二電池單元包括多個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鄰設置的所述第二子電池;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一電池單元的數量與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所述第二電池單元的數量相等且交替排布;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所述第一電池單元的數量與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所述第二電池單元的數量相等且交替排布;所述第一電池單元和所述第二電池單元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布。
14、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電池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電池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布。
15、可選地,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輸入端包括第一子輸入端和第二子輸入端,所述第一輸出端包括第一子輸出端和第二子輸出端;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第一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一子輸入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最后一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一子輸出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中的多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自所述第一子輸入端向所述第一子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的第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輸入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最后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與所述第二子輸出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一電池列中的多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自所述第二子輸入端向所述第二子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所述第二輸入端包括第三子輸入端和第四子輸入端,所述第二輸出端包括第三子輸出端和第四子輸出端;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第一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三子輸入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最后一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與所述第三子輸出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中的多個所述第一子電池自所述第三子輸入端向所述第三子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的第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與所述第四子輸入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最后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與所述第四子輸出端電連接,位于所述第二電池列中的多個所述第二子電池自所述第四子輸入端向所述第四子輸出端方向依次電連接。
16、另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如上所述的鋰電池系統。
17、本技術提供的鋰電池系統及電子設備中,鋰電池系統包括第一鋰電池組、第二鋰電池組以及電池管理模塊,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包括多個第一子電池,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電池電連接;所述第二鋰電池組與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絕緣設置,所述第二鋰電池組包括多個第二子電池,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電池電連接;所述電池管理模塊分別與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和所述第二鋰電池組電連接,所述電池管理模塊用于獲取所述第一鋰電池組和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電池電量,以及控制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的充電時間先于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充電時間或者控制所述第二鋰電池組的放電時間先于所述第一鋰電池組的放電時間;其中,所述第一子電池的類型和所述第二子電池的類型相同,每一所述第一子電池均與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子電池相鄰設置。即本技術提供的鋰電池系統通過將第一鋰電池組和第二鋰電池組相鄰且絕緣設置,且通過電源管理模塊控制第一鋰電池組和第二鋰電池組的充放電時間不同使得其電池電量在相同時段內不相同。基于鋰電池在不同荷電狀態下熱失控行為差異較大的原理,通過將不同電池電量的第一鋰電池組與第二鋰電池組相鄰設置,從而能夠有效減少在鋰電池系統運行過程中出現電池熱失控后通過極耳傳遞給第一子電池或者第二子電池的能量,即有效抑制熱失控在電池組之間的傳播,進而防止鋰電池發生熱蔓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