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池,尤其是涉及一種電池裝置和用電裝置。
背景技術:
1、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成熟與油價的攀升,越來越多的人們在購選車輛時會將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車輛上來。目前,電池裝置中往往通過冷板來進行散熱,而冷板布置在電池單體組件設有極柱的側面時,冷板上出現的凝露容易使得兩個匯流排之間發生短路。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電池裝置,所述電池裝置可以降低換熱件上出現的凝露使得兩個匯流排之間發生短路的風險。
2、根據本技術第一方面實施例的電池裝置包括:電池單體組件、匯流排和換熱件,所述電池單體組件包括多個電池單體,多個所述電池單體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所述電池單體在第二方向的側面設置有極柱;所述匯流排設置有多個,每個所述匯流排連接相鄰的兩個所述極柱;所述換熱件設置在所述電池單體組件的第二方向的側面,所述匯流排位于所述換熱件的第三方向的至少一側,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匯流排分別為第一匯流排和第二匯流排,所述第一匯流排、所述第二匯流排和所述換熱件之間圍設出分隔區域,在所述分隔區域,所述第一匯流排的側邊為彎曲的第一弧形邊,以增加所述第一匯流排與所述第二匯流排之間在靠近所述換熱件一側的距離。
3、上述示例中,第一匯流排、第二匯流排和換熱件之間圍設出分隔區域,在分隔區域,通過第一匯流排的側邊為彎曲的第一弧形邊,以增加第一匯流排與第二匯流排之間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即使在換熱件上出現凝露,凝露也不容易填充分隔區域,從而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不易短路,從而較好地降低電池裝置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并且,彎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邊也能較為容易使得凝露較好地排離匯流排,從而進一步降低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匯流排靠近所述第二匯流排的側邊為第一側邊,在所述匯流排至所述換熱件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側邊構造為朝向遠離所述第二匯流排的方向彎曲的所述第一弧形邊。
5、上述示例中,在匯流排至換熱件的方向上,通過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一側邊朝向遠離第二匯流排的方向彎曲,可以較好地增加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在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即使凝露在換熱件上匯集,凝露也不容易將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從而較好地降低電池裝置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
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匯流排中與所述第一弧形邊相連的側邊與所述第一弧形邊相切。
7、上述示例中,彎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邊的兩端較為平滑,不易出現尖角,使得電場不易集中,從而不易引發局部放電等不良問題。
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邊包括彎曲延伸的第一圓弧邊。
9、上述示例中,從電氣性能優化來講,第一圓弧邊的存在進一步優化了電場分布。相較于普通的彎曲側邊,圓弧能夠以更好的曲線形態引導電場均勻散布,較好地削減電場在邊緣的畸變與集中,能有效抑制因電場不均引發的尖端放電現象,降低了電暈損耗,保障匯流排與電池系統的電氣穩定性,有利于電池裝置高效穩定運行。在防短路層面,第一圓弧邊較好地提升了對凝露的抵御能力,即便有少量凝露形成,凝露也容易順著圓弧面滑離,從而不易在第一側邊積聚并跨越至相鄰匯流排。
1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邊呈四分之一圓弧形。
11、上述示例中,可以進一步地降低電場在邊緣的畸變與集中,能有效抑制因電場不均引發的尖端放電現象,降低了電暈損耗,保障匯流排與電池系統的電氣穩定性,有利于電池裝置高效穩定運行。
1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邊的半徑r1滿足:1mm≤r1≤40mm。
13、上述示例中,通過滿足上述條件,能依工況靈活調配電場,可以較好地降低尖端放電風險;并且,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得到增加,從而能降低凝露將兩個相鄰的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1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匯流排與所述換熱件間隔開;所述第一弧形邊靠近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一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匯流排的距離l1滿足:l1≥1mm,和/或,所述第一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二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l2滿足:l2≥1mm。
15、上述示例中,通過滿足上述條件,可以較為合理地控制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一弧形邊與換熱件之間的距離,來使得凝露不易將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
1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匯流排包括與換熱件貼合的第一重疊區域,部分的所述第一弧形邊位于所述第一重疊區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1,所述第一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為l2,滿足:l2>w1。
17、上述示例中,通過使得第一匯流排與換熱件貼合,換熱件可以較好地與第一匯流排換熱,并且,還通過滿足上述條件,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得到增加,從而能降低凝露將兩個相鄰的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1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1滿足:w1≥1mm。
19、上述示例中,通過使得第一重疊區域滿足上述條件,可以使得第一匯流排和換熱件之間的連接較為穩定,并且,換熱效果也較好。
2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分隔區域,所述第二匯流排的側邊為彎曲的第二弧形邊,以增加所述第一匯流排與所述第二匯流排之間在靠近所述換熱件一側的距離。
21、上述示例中,在分隔區域,通過第一匯流排的側邊為彎曲的第一弧形邊、第二匯流排的側邊也為彎曲的第二弧形邊,以增加第一匯流排與第二匯流排之間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即使在換熱件上出現凝露,凝露也不容易填充分隔區域,從而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不易短路,從而較好地降低電池裝置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并且,彎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邊和第二弧形邊也能較為容易使得凝露較好地排離匯流排,從而進一步降低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2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匯流排靠近所述第一匯流排的側邊為第二側邊,在所述匯流排至所述換熱件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側邊構造為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匯流排的方向彎曲的第二弧形邊。
23、上述示例中,在匯流排至換熱件的方向上,通過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一側邊朝向遠離第二匯流排的方向彎曲,以及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側邊朝向遠離第一匯流排的方向彎曲,可以較好地增加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在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即使凝露在換熱件上匯集,凝露也不容易將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從而較好地降低電池裝置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
2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匯流排中與所述第二弧形邊相連的側邊與所述第二弧形邊相切。
25、上述示例中,彎曲延伸的第一弧形邊的兩端、彎曲延伸的第二弧形邊的兩端均較為平滑,不易出現尖角,使得電場不易集中,從而不易引發局部放電等不良問題。
2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邊包括彎曲延伸的第一圓弧邊,所述第二側邊包括彎曲延伸的第二圓弧邊。
27、上述示例中,從電氣性能優化來講,第一圓弧邊以及第二圓弧邊能進一步優化電場分布。相較于普通的彎曲側邊,圓弧能夠以更好的曲線形態引導電場均勻散布,較好地削減電場在邊緣的畸變與集中,能有效抑制因電場不均引發的尖端放電現象,降低了電暈損耗,保障匯流排與電池系統的電氣穩定性,有利于電池裝置高效穩定運行。在防短路層面,第一圓弧邊以及第二圓弧邊較好地提升了對凝露的抵御能力,即便有少量凝露形成,凝露也容易順著圓弧面滑離,從而不易在第一側邊積聚并跨越至相鄰匯流排。
2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邊為四分之一圓,和/或,所述第二圓弧邊為四分之一圓。
29、上述示例中,可以進一步地降低電場在邊緣的畸變與集中,能有效抑制因電場不均引發的尖端放電現象,降低了電暈損耗,保障匯流排與電池系統的電氣穩定性,有利于電池裝置高效穩定運行。
3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圓弧邊的半徑r1滿足:1mm≤r1≤40mm;所述第二圓弧邊的半徑r2滿足:1mm≤r2≤40mm。
31、上述示例中,通過滿足上述條件,能依工況靈活調配電場,可以較好地降低尖端放電風險;并且,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得到增加,從而能降低凝露將兩個相鄰的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3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匯流排與所述換熱件間隔開,所述第二匯流排與所述換熱件間隔開;所述第一弧形邊靠近所述換熱件的端部為第一端,所述第二弧形邊靠近所述換熱件的端部為第三端,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三端的距離為l3滿足:l3≥1mm,和/或,所述第一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二端,所述第二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端部為第四端,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l2滿足:l2≥1mm,所述第四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l4滿足:l4≥1mm。
33、上述示例中,通過滿足上述條件,可以較為合理地控制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一弧形邊與換熱件之間的距離、第二弧形邊與換熱件之間的距離,來使得凝露不易將相鄰的兩個匯流排短路。
3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匯流排包括與換熱件貼合的第一重疊區域,部分的所述第一弧形邊位于所述第一重疊區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1,所述第一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為l2,滿足:l2>w1,所述第二匯流排包括與換熱件貼合的第二重疊區域,部分的所述第二弧形邊位于所述第二重疊區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2,所述第二弧形邊遠離所述換熱件的一端為第四端,所述第四端至所述換熱件的距離為l4,滿足:l4>w2。
35、上述示例中,通過使得第一匯流排與換熱件貼合,換熱件可以較好地與第一匯流排換熱,通過使得第二匯流排與換熱件貼合,換熱件可以較好地與第二匯流排換熱,并且,還通過滿足上述條件,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得到增加,從而能降低凝露將兩個相鄰的匯流排短路的風險。
3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1滿足:w1≥1mm;所述第二重疊區域的寬度為w2滿足:w2≥1mm。
37、上述示例中,通過使得第一重疊區域、第二重疊區域滿足上述條件,可以使得第一匯流排、第二匯流排均和換熱件之間的連接較為穩定,并且,換熱效果也較好。
3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匯流排為l形,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換熱件的一側,且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換熱件重疊,所述第一弧形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
39、上述示例中,通過使得匯流排為l形結構,可以較好地增加兩個匯流排的第一部分之間在靠近換熱件一側的距離,從而使得相鄰的兩個匯流排之間不易因凝露短路,并且,還可以較好地與換熱件相連,能較好地維持電池適宜溫度,提升電池壽命與性能。機械穩定性增強。
4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面內,所述匯流排的投影面包括一個半圓形區域。
41、上述示例中,半圓形投影憑借其圓滑輪廓較好地分散電場,降低尖端放電風險,有力保障電氣系統安全。
4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換熱件包括換熱板或換熱管。
43、上述示例中,換熱板或換熱管結構簡單,換熱效果好,且裝配簡單、方便。
44、本技術還提出一種用電裝置。
45、根據本技術第二方面實施例的用電裝置,用電裝置可以包括電池裝置,電池裝置用于存儲或提供電能。
46、上述示例中,通過設置有上述示例的電池裝置,使得本技術的用電裝置可以具有較高地可靠性,安全性好。
47、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