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效節能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
背景技術:
農網配電的技術領域內,三相負荷不平衡的狀況是普遍存在的,負荷不平衡嚴重影響設備的作業效率,并增加設備作業中的能量損耗,導致能源的浪費。目前,在節能減排趨勢的推動下,并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該領域內對低壓無功補償裝置的性價比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型模塊化、高可靠性且具有緊湊性結構的無功功率補償裝置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現有技術中,低壓無功功率自動補償裝置采用的是由分散元器件組成的成套型設備,該種成套型設備存在體積大、接線復雜且耗時、安裝維護難以進行等缺陷,體積大導致其整體制造成本高、分級較粗、無功補償的精細度低。比如,現有技術中的低壓無功功率自動補償裝置的級數為36級,若使用者所需的級數低于36級,則采用級數為36級的無功補償裝置將導致能量損耗,因此,現有多級數的無功補償裝置不具有通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低壓無功功率自動補償裝置的體積大、接線復雜且耗時、安裝維護難以進行及不具有通用性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包括:
底板;
上模塊,裝設在所述底板的上部區域,所述上模塊包括多個無功補償模塊;
下模塊,裝設在所述底板的下部區域,所述下模塊包括多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單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包括串聯的投切開關和電容器,所述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至少為3個;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至少為3個。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為3個、6個、9個、12個、15個或18個;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為3個、6個、9個、12個、15個或18個。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塊中,多個所述電容器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與所述底板的頂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的正下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對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模塊中,多個所述電容器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與所述底板的底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的正上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對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模塊中,多個所述電容器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與所述底板的底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的正上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之間具有設定間隙。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設定間隙中設置有電源輸入端及信號輸入端,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分別與所述電源輸入端、所述信號輸入端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模塊與所述下模塊對稱設置。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還包括用于實現多臺級聯的通訊接口。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使其中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多個器件組合后模塊化,即形成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多個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利用底板本身具有一定高度的結構,將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分布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形成上模塊和下模塊,使整個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其體積減小的程度較大,模塊化設計使其接線簡單化、安裝維修易于進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可僅針對單個無功補償模塊或局部的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維修,并且,模塊化設計使安裝拆卸過程簡便化,提高拆裝效率。
現有技術中,低壓無功功率自動補償裝置采用的是由分散元器件組成的成套型設備,該種成套型設備存在體積大、接線復雜且耗時、安裝維護難以進行等缺陷,體積大導致其整體制造成本高、分級較粗、無功補償的精細度低。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其體積小、接線便捷化、拆裝簡便化且易于維修,在此基礎上,模塊化設計使該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級數可選規格,更利于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對無功補償模塊的總數目進行選取,以適應當前使用要求,其具備通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正視圖;
圖2為圖1的后視圖;
附圖標記:
1-底板,2-上模塊,3-下模塊,4-無功補償模塊,5-電源輸入端,6-信號輸入端;
41-電容器,42-投切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正視圖;圖2為圖1的后視圖。
實施例一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一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包括:
底板1;
上模塊2,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上部區域,所述上模塊2包括多個無功補償模塊4;
下模塊3,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下部區域,所述下模塊3包括多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單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包括串聯的投切開關42和電容器41,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之間并聯。
本實施例一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使其中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多個器件組合后模塊化,即形成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多個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利用底板本身具有一定高度的結構,將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分布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形成上模塊和下模塊,使整個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其體積減小的程度較大,模塊化設計使其接線簡單化、安裝維修易于進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可僅針對單個無功補償模塊或局部的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維修,并且,模塊化設計使安裝拆卸過程簡便化,提高拆裝效率。
現有技術中,低壓無功功率自動補償裝置采用的是由分散元器件組成的成套型設備,該種成套型設備存在體積大、接線復雜且耗時、安裝維護難以進行等缺陷,體積大導致其整體制造成本高、分級較粗、無功補償的精細度低。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其體積小、接線便捷化、拆裝簡便化且易于維修,在此基礎上,模塊化設計使該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級數可選規格,更利于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對無功補償模塊的總數目進行選取,以適應當前使用要求,其具備通用性。
實施例二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包括:
底板1;
上模塊2,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上部區域,所述上模塊2包括多個無功補償模塊4;
下模塊3,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下部區域,所述下模塊3包括多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單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包括串聯的投切開關42和電容器41,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之間并聯。
具體地,所述上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至少為3個;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至少為3個。
優選地,所述上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為3個、6個、9個、12個、15個或18個;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為3個、6個、9個、12個、15個或18個;并且,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
當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且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均為3個時,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為6級。
當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且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均為6個時,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為12級。
當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且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均為12個時,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為24級。
當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且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均為15個時,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為30級。
當所述上模塊、所述下模塊的所述無功補償模塊的數目相同,且所述無功補償模塊均為18個時,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為36級。
即,相比于現有技術中不具有通用性的36級的一體式無功補償裝置,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具有5種可選規格,滿足多種使用者的使用要求,模塊化設計使該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具有通用性,擴大無功補償單元的適用范圍,降低能耗。
本實施例二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使其中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多個器件組合后模塊化,即形成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多個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利用底板本身具有一定高度的結構,將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分布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形成上模塊和下模塊,使整個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其體積減小的程度較大,模塊化設計使其接線簡單化、安裝維修易于進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可僅針對單個無功補償模塊或局部的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維修,并且,模塊化設計使安裝拆卸過程簡便化,提高拆裝效率。在此基礎上,模塊化設計使該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級數可選規格,更利于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對無功補償模塊的總數目進行選取,以適應當前使用要求,其具備通用性。
實施例三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三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包括:
底板1;
上模塊2,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上部區域,所述上模塊2包括多個無功補償模塊4;
下模塊3,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下部區域,所述下模塊3包括多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單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包括串聯的投切開關42和電容器41,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之間并聯。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塊2中,多個所述電容器41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41與所述底板1的頂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41的正下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41對齊。
對應地,所述下模塊3中,多個所述電容器41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41與所述底板1的底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41的正上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41對齊。
進一步地,將所述上模塊2與所述下模塊3對稱設置。
如此,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緊湊排列,并且上模塊與下模塊對稱設置,整個底板上部件的布置整齊有序,最大限度地利用底板的安裝空間,實際使用中,可對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編號,便于維修及拆裝。
本實施例三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使其中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多個器件組合后模塊化,即形成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多個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利用底板本身具有一定高度的結構,將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分布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形成上模塊和下模塊,使整個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其體積減小的程度較大,模塊化設計使其接線簡單化、安裝維修易于進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可僅針對單個無功補償模塊或局部的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維修,并且,模塊化設計使安裝拆卸過程簡便化,提高拆裝效率。在此基礎上,模塊化設計使該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級數可選規格,更利于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對無功補償模塊的總數目進行選取,以適應當前使用要求,其具備通用性。
實施例四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三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包括:
底板1;
上模塊2,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上部區域,所述上模塊2包括多個無功補償模塊4;
下模塊3,裝設在所述底板1的下部區域,所述下模塊3包括多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單個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包括串聯的投切開關42和電容器41,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之間并聯。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塊2中,多個所述電容器41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41與所述底板1的頂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41的正下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41對齊。
進一步地,所述下模塊3中,多個所述電容器41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電容器41與所述底板1的底端對齊;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依次并排設置,多個所述投切開關42位于多個所述電容器41的正上方、且與多個所述電容器41之間具有設定間隙。
并且,所述設定間隙中設置有電源輸入端5及信號輸入端6,所述無功補償模塊4分別與所述電源輸入端5、所述信號輸入端6連接。
如此,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緊湊排列,并且上模塊與下模塊對稱設置,整個底板上部件的布置整齊有序,最大限度地利用底板的安裝空間,實際使用中,可對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編號,便于維修及拆裝。并且,將電源輸入端、信號輸入端嵌入上述設定間隙中,進一步利用底板的安裝空間,使整個地板上的部件排列的更加緊湊有序。
本實施例四提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使其中具有無功補償功能的多個器件組合后模塊化,即形成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多個無功補償模塊之間并聯,利用底板本身具有一定高度的結構,將多個無功補償模塊分布在底板的上部區域和下部區域,形成上模塊和下模塊,使整個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結構更加緊湊,其體積減小的程度較大,模塊化設計使其接線簡單化、安裝維修易于進行,出現問題時,維修人員可僅針對單個無功補償模塊或局部的多個無功補償模塊進行維修,并且,模塊化設計使安裝拆卸過程簡便化,提高拆裝效率。在此基礎上,模塊化設計使該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的級數可選規格,更利于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求對無功補償模塊的總數目進行選取,以適應當前使用要求,其具備通用性。
上述實施例一至四的模塊化低壓無功自動補償單元,還包括用于實現多臺級聯的通訊接口,當需要多個單元級聯時,通過所述通訊接口實現連接。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