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適用于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的可調式雙電機固定裝置,既能節省安裝空間,又能對電機的同軸度進行調節,提高了電機傳動的穩定性。
背景技術:
電機安裝座,顧名思義,是電機的支撐體,主要起到連接作用,電機與電機安裝座一般通過螺釘連接,外形小且質量較輕的電機與電機安裝座固定時一般是前端固定,固定在一個支撐架上,優點是連接簡單,不需要調整電機與安裝座的同軸度;外形較大且質量較重的電機與電機安裝座固定時如果只靠前端固定,則在電機連續旋轉下,加上自身震動的原因會導致電機傳動的穩定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安裝較大電機時,需要增加一個電機末端支撐座,保證電機傳動的穩定性,如何保證電機前后端安裝時的同軸度精度要求是電機穩定傳動的前提。目前基于電機安裝座上,還沒有可以調節電機前后端同軸度的裝置。應用于變電站中的巡檢機器人一般體積較小,但是安裝在機器人上的設備較多,單純安裝電機就會占用很多空間,所以設計一種新型的電機安裝座(既可節省空間,又能滿足雙電機傳動的要求)是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在局限的安裝空間下安裝雙電機的要求以及無法調節較大電機安裝時前后端同軸度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新型的適用于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的可調節式雙電機固定裝置,電機與安裝座牢固安裝在一起,結構十分穩固,通過調節裝置調整電機前后端安裝時的同軸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的可調式雙電機固定裝置,包括一個支撐底板,在所述的支撐底板上設有兩個前、后設置的前支撐座和后支撐座,所述的前支撐座、后支撐座上均設有供電機前、后端穿過的孔,同時在前、后支撐座各自還設有調整電機后端與前端同軸度的調節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調節裝置包括上下對稱設置的上調節塊、下調節塊,所述的上調節塊、下調節塊通過連接裝置與后支撐座或前支撐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電機后端穿孔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上調節塊、下調節塊為一個矩形板,在所述的矩形板上設有半圓形且與電機后端外圈配合的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機包括兩個,其上、下設置,為上電機和下電機。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前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在后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V。
進一步的,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孔I、和孔IV的一側。
進一步的,在所述的前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上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在后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下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I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后前端穿過的孔IV。
進一步的,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孔I、和孔III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過在兩個前支撐座和后支撐座上設置兩個孔,解決了在局限空間下安裝雙電機的問題。
2)通過在前支撐座、后支撐座上設置調節裝置,解決了在電機安裝座上固定電機前后端如何調整前后同軸度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一種可調式雙電機固定裝置的安裝圖;
圖2為上、下調節塊與電機安裝座的連接圖。
圖中:1、支撐底板;2、后支撐座;3、下調節塊、4、上調節塊;5、上電機;6、前支撐座;7、下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適用于變電站巡檢機器人的可調式雙電機固定裝置,包括一個支撐底板1,在所述的支撐底板1上設有兩個前、后設置的前支撐座6和后支撐座2,所述的前支撐座6、后支撐座2上均設有供電機前、后端穿過的孔,同時在前、后支撐座各自還設有調整電機后端與前端同軸度的調節裝置;板固定裝置可以安裝的電機,包括兩個,其上、下設置,為上電機和下電機。
進一步的,調節裝置包括上下對稱設置的上調節塊3、下調節塊4,所述的上調節塊3、下調節塊4通過連接裝置與后支撐座2或前支撐座6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電機后端穿孔位置。
進一步的,上調節塊4、下調節塊3為一個矩形板,在所述的矩形板上設有半圓形且與電機后端外圈配合的凹槽。
其中,兩個電機的安裝方式一:
在前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在后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V;這種方式的兩個電機是相對安裝,兩個電機的輸出端相對,在不同的方向。
兩個電機的安裝方式二:
在前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上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上電機前端穿過的孔II;在后支撐座的上部設有供下電機后端穿過的孔III,在前支撐座的下部設有供下電機后前端穿過的孔IV。這種方式的兩個電機是相對安裝,兩個電機的輸出端相對;這種方式的兩個電機是相互平行,兩個電機的輸出端在同一個方向。
下面以安裝方式一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上電機5穿過后支撐座2的圓孔,使上電機5前端通過螺釘與前支撐座6連接,通過上調節塊4和下調節塊3調節上電機5后端與前端的同軸度并固定其位置,上調節塊4和下調節塊3通過螺釘與后支撐座2連接。
下電機7穿過前支撐座6的圓孔,使下電機7的前端通過螺釘與后支撐座2連接,通過上調節塊4和下調節塊3調節下電機7后端與前端的同軸度并固定其位置,上調節塊4和下調節塊3通過螺釘與后支撐座2連接。前支撐座6和后支撐座2通過螺釘與支撐底板1相連。
具體安裝固定方式如下:
下電機7穿過前支撐座6的圓孔,前支撐座6的圓孔直徑略大于下電機7外徑,使下電機7的前端通過螺釘與后支撐座2固定連接,之后分別固定后支撐座2及前支撐座6與支撐底板1連接,最后利用上調節塊4與下調節塊3調整電機安裝的同軸度,調整完成后,擰緊螺釘使上調節塊4與下調節塊3與前支撐座6緊固連接。下電機7安裝完成后,同理方法安裝上電機5。上調節塊4與下調節塊3通過螺釘連接并控制兩者之間的距離,待調整好上電機5的后端位置時,擰緊上調節塊4與下調節塊3上的螺釘分別于固定后支撐座2緊固連接。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