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鑄鋁轉子。
背景技術:
電機工作時,轉子圍繞定子旋轉切割磁力線而產生扭矩,將電能轉化為動能輸出。將若干片轉子沖片疊合后,在其外圍通過鑄鋁方式,形成支撐沖片的殼體而組合成轉子整體。目前在鑄鋁過程中,常因澆口設計的不合理導致出現兩端澆注不充分,澆鑄致密性差,脫模的時候也容易出現粘膜的鑄造缺陷,降低了產品的成品率。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鑄鋁轉子,兩端澆注充分,提升了澆鑄致密性,脫模的時候不會出現粘膜,降低了產品的成品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鑄鋁轉子,包括轉子鐵芯,在轉子鐵芯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鑄鋁的短路端環,短路端環的縱剖面為梯形,且短路端環的外圓的脫模錐度為10°,內圓的脫模錐度為5°,在轉子鐵芯一端的短路端環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布有十個環槽狀澆口及十對用于填充平衡膠泥的圓柱形凹坑,且每對圓柱形凹坑與十個環槽狀澆口間隔分布,在轉子鐵芯的另一端的短路端環的端面上沿周向也均布有十對用于填充平衡膠泥的圓柱形凹坑。
圓柱形凹坑的直徑為10mm,深度為24mm。
環槽狀澆口的環槽深度為5mm。
本實用新型兩端澆注充分,提升了澆鑄致密性,脫模的時候不會出現粘膜,降低了產品的成品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 轉子鐵芯1、短路端環2、環槽狀澆口2-1、圓柱形凹坑2-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之最佳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圖3所示,一種鑄鋁轉子,一種鑄鋁轉子,包括轉子鐵芯1,在轉子鐵芯1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鑄鋁的短路端環2,短路端環2的縱剖面為梯形,且短路端環2的外圓的脫模錐度為10°,內圓的脫模錐度為5°,在轉子鐵芯1一端的短路端環2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布有十個環槽狀澆口2-1及十對用于填充平衡膠泥的圓柱形凹坑2-2,且每對圓柱形凹坑2-2與十個環槽狀澆口2-1間隔分布,在轉子鐵芯1的另一端的短路端環2的端面上沿周向也均布有十對用于填充平衡膠泥的圓柱形凹坑2-2。
圓柱形凹坑2-2的直徑D為10mm,深度H為24mm。
環槽狀澆口2-1的環槽深度h為5mm,直徑d為12mm。
本實用新型在短路端環2的端面上采用環槽狀澆口2-1,屬于隱藏式結構,環槽狀澆口2-1的槽底即注射端面,低于短路端環2的上平面,這種結構改善了注射通道,使澆注注射更充分,使鑄鋁澆鑄的致密性明顯提升,極大提高了澆注注射質量,另外短路端環2的端面的十對圓柱形凹坑2-2的設計充分考慮到轉子鐵芯1的本身的不平衡量,為有效減少轉子的不平衡量,在圓柱形凹坑2-2中裝填平衡膠泥,固化后膠泥和鑄鋁的結合牢固,保證了轉子的穩定性。且短路端環2內外圓脫模錐度的設計使得脫模的時候不會出現粘膜,降低了產品的成品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