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通信,尤其涉及一種通信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1、在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移動通信系統向5g增強(5g-advanced,5g-a)技術演進的過程中,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被認為是能夠擴展移動通信網絡業務能力的關鍵技術之一。該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的核心思想是在移動通信網絡上新增感知能力,構建對目標的探測、跟蹤和成像等能力,從而使得通信與感知兩種能力融合在一張網絡中,實現和諧共存,互利互惠。感知技術的原理為發送端設備向特定方向發送無線電波(即感知信號),當無線電波照射到目標表面后會形成反射電波(即感知信號的回波信號),從而接收端設備通過接收并對反射電波進行處理,獲得感知數據,如目標的位置、速度或類型等信息。
2、目前,通信信號通常采用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波形技術。ofdm波形技術能夠在頻域上構造正交的子載波,這樣通過將不同的調制符號映射在正交的子載波上,能夠實現不同調制符號的同時發送。但是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通信感知一體化場景的性能與感知的理想性能間具有較大的差距。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通信方法及裝置,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2、第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該方法可以由第一通信裝置執行。該第一通信裝置例如可以為第一網絡設備,或者為第一網絡設備中的部件,不予限制。以執行主體為第一網絡設備為例,該方法可以包括:第一網絡設備可以根據第一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第一符號;根據第二序列和第一符號確定第二符號;以及發送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i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數,m為正整數。
3、或者,第一網絡設備可以根據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第二符號;以及發送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i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數,m為正整數。
4、可選地,第一網絡設備可以向第二網絡設備發送該m個第一信號。或者,第一網絡設備也可以向第二終端設備發送該m個第一信號。或者,第一網絡設備還可以接收該m個第一信號的回波信號。可選地,網絡設備還可以對該m個第一信號的回波信號進行處理。
5、在本技術實施例中,第一網絡設備根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對第四符號進行處理,實現了頻域上的擴展。第一網絡設備在m個時間單元上發送m個第一信號,實現了時域上的擴展。本技術實施例中對待發送的符號進行頻域和時域上的擴展,使能后續每個信號可以占用整個載波帶寬和整個時域符號,相較于第一網絡設備未對待發送的符號進行頻域和時域上的擴展而言,能夠提高后續信號處理過程中的性能。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通信感知一體化場景時,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通信感知一體化場景的性能損失問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6、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多用戶采用頻分復用方式的感知場景中,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該感知場景中因單個用戶僅占用頻域資源中的一部分而降低距離感知精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7、又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多用戶采用時分復用方式的感知場景中,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該感知場景中因單個用戶僅占用時域資源中的一部分而降低速度感知精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8、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一序列可以為{b(n)},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一符號可以為{c(n)(m)},第二序列可以為{d(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其中,{b(n)}由n個元素組成,{d(m)}由m個元素組成,{a(n)(m)}、{c(n)(m)}和{e(n)(m)}皆由n×m個元素組成,n屬于{1,……,n},m屬于{1,……,m},n為正整數。其中,{c(n)(m)}中的元素c(n)(m)=a(n)(m)×b(n),或者{c(n)(m)}中的元素c(n)(m)=a(n)(m)×b(n),b(n)屬于{b(n)},{b(n)}由{b(n)}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e(n)(m)}中的元素e(n)(m)=c(n)(m)×d(m),或者{e(n)(m)}中的元素e(n)(m)=c(n)(m)×d(m),d(m)屬于{d(m)},{d(m)}由{d(m)}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
9、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b(n)}中的元素或{b(n)}中的元素和/或,{d(m)}中的元素或{d(m)}中的元素其中,α1、β1、γ1、α2、β2、以及γ2均為實數。
10、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網絡設備還可以發送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這樣信號接收端(例如第二終端設備或第二網絡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信息確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例如,第一網絡設備可以向第二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信息。又例如,第一網絡設備可以向第二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信息。
11、基于上述設計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網絡設備還可以接收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這樣第一網絡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信息確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例如,第一網絡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二網絡設備的第一信息。
12、第二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該方法可以由第一通信裝置執行。該第一通信裝置例如可以為第一終端設備,或者為第一終端設備中的部件,不予限制。以執行主體為第一終端設備為例,該方法可以包括: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第一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第一符號;根據第二序列和第一符號確定第二符號;以及發送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i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數,m為正整數。
13、或者,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第二符號;以及發送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i為小于或等于m的正整數,m為正整數。
14、可選地,第一終端設備可以向第二網絡設備發送該m個第一信號。
15、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一序列可以為{b(n)},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一符號可以為{c(n)(m)},第二序列可以為{d(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其中,{b(n)}由n個元素組成,{d(m)}由m個元素組成,{a(n)(m)}、{c(n)(m)}和{e(n)(m)}皆由n×m個元素組成,n屬于{1,……,n},m屬于{1,……,m},n為正整數。其中,{c(n)(m)}中的元素c(n)(m)=a(n)(m)×b(n),或者{c(n)(m)}中的元素c(n)(m)=a(n)(m)×b(n),b(n)屬于{b(n)},{b(n)}由{b(n)}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e(n)(m)}中的元素e(n)(m)=c(n)(m)×d(m),或者{e(n)(m)}中的元素e(n)(m)=c(n)(m)×d(m),d(m)屬于{d(m)},{d(m)}由{d(m)}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
16、在本技術實施例中,第一終端設備根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對第四符號進行處理,實現了頻域上的擴展。第一終端設備在m個時間單元上發送m個第一信號,實現了時域上的擴展。本技術實施例中對待發送的符號進行頻域和時域上的擴展,使能后續每個信號可以占用整個載波帶寬和整個時域符號,相較于第一網絡設備未對待發送的符號進行頻域和時域上的擴展而言,能夠提高后續信號處理過程中的性能。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通信感知一體化場景時,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通信感知一體化場景的性能損失問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17、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多用戶采用頻分復用方式的感知場景中,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該感知場景中因單個用戶僅占用頻域資源中的一部分而降低距離感知精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18、又例如,在ofdm波形技術應用于多用戶采用時分復用方式的感知場景中,本技術實施例能夠減少該感知場景中因單個用戶僅占用時域資源中的一部分而降低速度感知精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提升通信與感知聯合的性能。
19、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b(n)}中的元素或{b(n)}中的元素和/或,{d(m)}中的元素或{d(m)}中的元素其中,α1、β1、β1、α2、β2、以及γ2均為實數。
20、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接收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這樣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信息確定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例如,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二網絡設備的第一信息。
21、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四符號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n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或者,第四符號也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m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或者,第四符號還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n點和m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示例性地,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五符號可以為{h(n)(m)},其中,{h(n)(m)}由n×m個元素組成。
22、通過上述設計,第四符號可以由多種實現方式,實現方式靈活,能夠適用于不同的感知場景。
23、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h(n)(m)}中的至少一個元素可以由k比特信息確定,其中,k為1、2、4、6、8、10、12或14中的一個。可選地,該{h(n)(m)}中除了由k比特信息確定的至少一個元素之外的剩余元素可以通過補零得到。
24、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一通信裝置(例如第一網絡設備或第一終端設備)還可以根據第一系數、第二系數以及第二符號確定第三符號,以及對第三符號進行逆傅里葉變換獲得該m個第一信號。示例性地,第一系數可以為{x(n)},第二系數可以為{y(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第三符號可以為{f(n)(m)},其中,{x(n)}由n個元素組成,{y(m)}由m個元素組成,{f(n)(m)}由n×m個元素組成,{f(n)(m)}中的元素f(n)(m)=e(n)(m)×x(n)×y(m)。
25、其中,{x(n)}中的元素x(n)可以滿足第一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二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三特征,或者還可以滿足第四特征;和/或{y(m)}中的元素y(m)可以滿足第五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六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七特征,或者還可以滿足第八特征。
26、示例性地,第一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時,x(n)小于x(n+1),在n大于p時,x(n)小于或等于x(n-1);第二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時,x(n)大于x(n+1),在n大于p時,x(n)大于或等于x(n-1);第三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1時,x(n)大于x(n+1),在n大于p1且小于p2時,x(n)大于或等于x(n-1),在n大于p2且小于p3時,x(n)小于或等于(n-1),在n大于p3時,x(n)大于或等于x(n-1);第四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1時,x(n)小于x(n+1),在n大于p1且小于p2時,x(n)小于或等于x(n-1),在n大于p2且小于p3時,x(n)大于或等于(n-1),在n大于p3時,x(n)小于或等于x(n-1);p、p1、p2、以及p3皆為大于1且小于n的整數。
27、示例性地,第五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時,y(m)小于y(m+1),在m大于q時,y(m)小于或等于y(m-1);第六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時,y(m)大于y(m+1),在m大于q時,y(m)大于或等于y(m-1);第七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1時,y(m)大于y(m+1),在m大于q1且小于q2時,y(m)大于或等于y(m-1),在m大于q2小于q3時,y(m)小于或等于(m-1),在m大于q3時,y(m)大于或等于y(m-1);第八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1時,y(m)小于y(m+1),在m大于q1且小于q2時,y(m)小于或等于y(m-1),在m大于q2小于q3時,y(m)大于或等于(m-1),在m大于q3時,y(m)小于或等于y(m-1);q、q1、q2、以及q3皆為大于1且小于m的整數。
28、通過上述設計,能夠靈活的調整發送端設備對發送的符號的處理系數(即第一系數和第二系數),從而滿足不同場景的感知需求,提高感知性能。
29、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i個第一信號可以是根據{e(n)(m)}中的{e(n)(i)}生成的,{e(n)(i)}由n個元素組成。
30、第三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該方法可以由第二通信裝置執行。該第二通信裝置例如可以為第二網絡設備,或者為第二網絡設備中的部件,不予限制。以執行主體為第二網絡設備為例,該方法包括:第二網絡設備可以接收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所述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所述m為正整數,所述i為小于或等于所述m的正整數;以及對該m個第一信號進行處理。其中,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第二符號是根據第二序列和第一符號確定的,第一符號是根據第一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的。
31、可選地,第二網絡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一網絡設備的該m個第一信號。或者,第二網絡設備也可以接收來自第一終端設備的該m個第一信號。
32、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一序列可以為{b(n)},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一符號可以為{c(n)(m)},第二序列可以為{d(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其中,{b(n)}由n個元素組成,{d(m)}由m個元素組成,{a(n)(m)}、{c(n)(m)}和{e(n)(m)}皆由n×m個元素組成,n屬于{1,……,n},m屬于{1,……,m},n為正整數。其中,{c(n)(m)}中的元素c(n)(m)=a(n)(m)×b(n),或者{c(n)(m)}中的元素c(n)(m)=a(n)(m)×b(n),b(n)屬于{b(n)},{b(n)}由{b(n)}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e(n)(m)}中的元素e(n)(m)=c(n)(m)×d(m),或者{e(n)(m)}中的元素e(n)(m)=c(n)(m)×d(m),d(m)屬于{d(m)},{d(m)}由{d(m)}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
33、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b(n)}中的元素或{b(n)}中的元素和/或,{d(m)}中的元素或{d(m)}中的元素其中,α1、β1、γ1、α2、β2、以及γ2均為實數。
34、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網絡設備還可以發送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例如,第二網絡設備可以向第一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信息。又例如,第二網絡設備可以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信息。
35、基于上述設計的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網絡設備還可以接收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例如,第二網絡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一網絡設備的第一信息。
36、第四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通信方法,該方法可以由第二通信裝置執行。該第二通信裝置例如可以為第二終端設備,或者為第二終端設備中的部件,不予限制。以執行主體為第二終端設備為例,該方法包括:第二終端設備可以接收m個第一信號,該m個第一信號位于m個時間單元上,m個第一信號中的第i個第一信號位于所述m個時間單元中的第i個時間單元上,所述m為正整數,所述i為小于或等于所述m的正整數;以及對該m個第一信號進行處理。其中,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第二符號是根據第二序列和第一符號確定的,第一符號是根據第一序列和第四符號確定的。
37、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一網絡設備的m個第一信號。
38、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一序列可以為{b(n)},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一符號可以為{c(n)(m)},第二序列可以為{d(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其中,{b(n)}由n個元素組成,{d(m)}由m個元素組成,{a(n)(m)}、{c(n)(m)}和{e(n)(m)}皆由n×m個元素組成,n屬于{1,……,n},m屬于{1,……,m},n為正整數。其中,{c(n)(m)}中的元素c(n)(m)=a(n)(m)×b(n),或者{c(n)(m)}中的元素c(n)(m)=a(n)(m)×b(n),b(n)屬于{b(n)},{b(n)}由{b(n)}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e(n)(m)}中的元素e(n)(m)=c(n)(m)×d(m),或者{e(n)(m)}中的元素e(n)(m)=c(n)(m)×d(m),d(m)屬于{d(m)},{d(m)}由{d(m)}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
39、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b(n)}中的元素或{b(n)}中的元素和/或,{d(m)}中的元素或{d(m)}中的元素其中,α1、β1、γ1、α2、β2、以及γ2均為實數。
40、基于上述設計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第二終端設備還可以接收第一信息,該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α1、β1、或者γ1中的至少一項,和/或第一信息用于指示α2、β2、或者γ2中的至少一項。例如,第二終端設備可以接收來自第一網絡設備的第一信息。
41、基于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四符號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n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或者,第四符號也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m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或者,第四符號還可以由第五符號經過n點和m點的傅里葉變換得到。示例性地,第四符號可以為{a(n)(m)},第五符號可以為{h(n)(m)},其中,{h(n)(m)}由n×m個元素組成。
42、基于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二通信裝置(例如第二網絡設備或第二終端設備)對m個第一信號進行處理,具體可以為:第二通裝置根據m個第一信號獲取k比特信息,其中,k為1、2、4、6、8、10、12或14中的一個。
43、基于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m個第一信號是根據第二符號生成的,具體可以為:m個第一信號是對第三符號進行逆傅里葉變換獲得的信號,第三符號是根據第一系數、第二系數和第二符號確定的。示例性地,第一系數可以為{x(n)},第二系數可以為{y(m)},第二符號可以為{e(n)(m)},第三符號可以為{f(n)(m)},其中,{x(n)}由n個元素組成,{y(m)}由m個元素組成,{f(n)(m)}由n×m個元素組成,{f(n)(m)}中的元素f(n)(m)=e(n)(m)×x(n)×y(m)。
44、其中,{x(n)}中的元素x(n)可以滿足第一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二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三特征,或者還可以滿足第四特征;和/或{y(m)}中的元素y(m)可以滿足第五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六特征,或者也可以滿足第七特征,或者還可以滿足第八特征。
45、示例性地,第一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時,x(n)小于x(n+1),在n大于p時,x(n)小于或等于x(n-1);第二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時,x(n)大于x(n+1),在n大于p時,x(n)大于或等于x(n-1);第三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1時,x(n)大于x(n+1),在n大于p1且小于p2時,x(n)大于或等于x(n-1),在n大于p2且小于p3時,x(n)小于或等于(n-1),在n大于p3時,x(n)大于或等于x(n-1);第四特征可以為:在n小于p1時,x(n)小于x(n+1),在n大于p1且小于p2時,x(n)小于或等于x(n-1),在n大于p2且小于p3時,x(n)大于或等于(n-1),在n大于p3時,x(n)小于或等于x(n-1);p、p1、p2、以及p3皆為大于1且小于n的整數。
46、示例性地,第五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時,y(m)小于y(m+1),在m大于q時,y(m)小于或等于y(m-1);第六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時,y(m)大于y(m+1),在m大于q時,y(m)大于或等于y(m-1);第七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1時,y(m)大于y(m+1),在m大于q1且小于q2時,y(m)大于或等于y(m-1),在m大于q2小于q3時,y(m)小于或等于(m-1),在m大于q3時,y(m)大于或等于y(m-1);第八特征可以為:在m小于q1時,y(m)小于y(m+1),在m大于q1且小于q2時,y(m)小于或等于y(m-1),在m大于q2小于q3時,y(m)大于或等于(m-1),在m大于q3時,y(m)小于或等于y(m-1);q、q1、q2、以及q3皆為大于1且小于m的整數。
47、基于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一種可能的設計中,第i個第一信號可以是根據{e(n)(m)}中的{e(n)(i)}生成的,{e(n)(i)}由n個元素組成。
48、第五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用于執行為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該通信裝置例如為第一通信裝置,或為第一通信裝置中的功能模塊,例如基帶裝置或芯片系統等。
49、一種可能的設計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基帶裝置和射頻裝置。
50、另一種可能的設計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處理模塊(有時也稱為處理單元)和收發模塊(有時也稱為收發單元)。收發模塊能夠實現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在收發模塊實現發送功能時,可稱為發送模塊(有時也稱為發送單元),在收發模塊實現接收功能時,可稱為接收模塊(有時也稱為接收單元)。發送模塊和接收模塊可以是同一個功能模塊,該功能模塊稱為收發模塊,該功能模塊能實現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或者,發送模塊和接收模塊可以是不同的功能模塊,收發模塊是對這些功能模塊的統稱。
51、第六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用于執行為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該通信裝置例如為第二通信裝置,或為第二通信裝置中的功能模塊,例如基帶裝置或芯片系統等。
52、一種可能的設計方式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基帶裝置和射頻裝置。
53、另一種可能的設計中,所述通信裝置包括處理模塊(有時也稱為處理單元)和收發模塊(有時也稱為收發單元)。收發模塊能夠實現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在收發模塊實現發送功能時,可稱為發送模塊(有時也稱為發送單元),在收發模塊實現接收功能時,可稱為接收模塊(有時也稱為接收單元)。發送模塊和接收模塊可以是同一個功能模塊,該功能模塊稱為收發模塊,該功能模塊能實現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或者,發送模塊和接收模塊可以是不同的功能模塊,收發模塊是對這些功能模塊的統稱。
54、第七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通信裝置。所述通信裝置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可選地,該通信裝置還可以包括存儲器。其中,所述存儲器用于存儲一個或多個計算機程序或指令。所述一個或多個處理器用于執行所述存儲器存儲的所述一個或多個計算機程序或指令,以使得所述通信裝置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或者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
55、第八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通信系統。所述通信系統包括如下中的一項或多項:上述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裝置,或上述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裝置。
56、第九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用于存儲計算機程序或指令,當其被運行時,使得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被實現,或者使得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被實現。
57、第十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包含指令的計算機程序產品,當其在計算機上運行時,使得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被實現,或者使得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被實現。
58、第十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芯片系統,包括至少一個處理器,用于讀取并執行存儲器中的程序指令,以使得所述芯片系統實現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或者實現上述第二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中所述的方法。可選地,芯片系統可以由芯片構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它分立器件,不予限制。
59、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方式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請相應參照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項可能的設計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不再重復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