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非埋棲性貝類中間培育的開放式籠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陸基可控水體中間培育籠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非埋棲 性貝類陸基可控水體中間培育的開放式籠具。
背景技術:
非埋棲性貝類幼苗一般要先在室內水泥池中培育,待到貝類幼苗生長為2mm 左右時,就將其移出水池,并挪到海區進行中間培育,而在海區培育一般要使用 到培育籠具,在現有技術中,培育用的籠具大都是方形籠、圓臺籠、圓錐籠等封 閉式籠具,這些籠具存在的共同缺點是大都做成封閉式的,這是因為海區內大 型敵害生物較多,它們會捕食貝類幼苗,但是封閉式籠具上封閉的篩網網眼在海 區里極易被生物附著和被泥沙堵塞,這樣,不僅影響到水體交換和餌料生物的供 應,使得幼苗生長不好,甚至會導致幼苗的死亡,而且清理堵塞的篩網網眼會耗 時耗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體交換充分、幼苗能夠獲得充足餌料且能防 止幼苗逃逸的用于非埋棲性貝類中間培育的開放式籠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璋施來實現: 一種用于非埋棲性貝類中間培 育的開放式籠具,其包括底部框架、上框架、至少三個用于連接底部框架和上框 架的連接柱、上端具有開口的縮口式套網、至少三根吊繩,其中,底部框架與上 框架之間連接有連接柱,并由網布包裹形成具有籠底及籠壁的凹形籠腔,在籠腔 開口處的上框架連接套網下端,吊繩分別連接處于籠腔內部的上框架上,并從套 網上端的開口伸出匯系于套網上方。所述上框架的直徑比底部框架的直徑大2—3cm;所述套網的開口處設有鎖緊繩;所述上框架上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用于連接吊繩的環扣; 所述網布是膠絲材質,且其網目為40 — 60目;所述由網布包裹底部框架、上框架及其連接柱所形成的凹形籠腔深度為7_10cm;所述連接于上框架的套網上端與上框架的距離為15—20cm; 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及連接柱的材質為不銹鋼或者外部包有塑料、橡膠的普 通剛性材料;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為圓形、正方形或者長方形; 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及連接柱所用管材直徑為0.6-0.8mm; 所述底部框架直徑為60-100c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上部是具有開口的縮口式套網,其下 部是凹形籠腔,采用此結構后,使得本實用新型成為開放式的籠具,非埋棲性貝 類幼苗培育在凹形籠腔底部,縮口式套網使得這些貝類幼苗難以逃逸;且套網的 開口使得籠內與外界水體交換充分,同時貝類幼苗也可以得到充足的餌料,促使 幼苗正常生長。
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部框架1、上框架2、三個用于連接底 部框架1和上框架2的連接柱3、上端具有開口8的縮口式套網4、三根吊繩5, 鎖緊繩7,環扣6,其中,底部框架l、上框架2呈圓環狀,且上框架2直徑比底 部框架1直徑大2cm,在一般情況下,上框架2的直徑比底部框架1的直徑要大2 一3cm,這是因為這種"上大下小"的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在無需工作狀態時,即 空籠狀態下,易于重疊,便于收放;連接柱3按底部框架1和上框架2的圓周均 勻分布且焊接于底部框架1與上框架2上,使之成為一盆狀框架結構,并由網布 包裹,形成具有籠底及籠壁的凹形籠腔,在籠腔開口處的上框架2上縫住套網4 下端,上框架2與連接柱3的焊接點處且于套網4內側還焊接有三個環扣6,三根 吊繩5分別系于環扣6上,并從套網4內側自其開口8伸出,撐開套網4開口8, 匯系成一束露出海區面,由人工進行控制培育,另外,在套網4開口 8處還縫入 一鎖緊繩7,該鎖緊繩7兩繩端外露,并匯系在一起,通過鎖緊繩7來控制套網4 開口 8的大小。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網布是膠絲材質,且其網目為40—60目,此范圍的網目 較密,貝類幼苗不會從網布網隙中逃逸;由網布包裹底部框架、上框架及其連接柱所形成的凹形籠腔深度Di為7—10cm,連接于上框架的套網上端與上框架的距 離D2為15—20cm,選擇較適宜的籠具深度,有利于貝類幼苗在籠腔內的正常培 育,不會使得貝類幼苗很容易的從套網開口 8逃逸,再者,套網4的縮口式開口8 設置,會增加貝類幼苗逃出的難度,并且在開口8處縫有的鎖緊繩7,可以控制套 網4開口8的大小,使得幼苗難以爬出。另外,套網的開口 8使得本實用新型成為開放式的籠具,通過套網開口 8進行 籠內水體與外界水體的充分交換,改善貝類幼苗培育的水環境,同時,幼苗也能 夠從套網開口8獲得比較充足的餌料,促使幼苗的正常生長。本實用新型中的底部框架1、上框架2及連接柱3的材質為不銹鋼或者外部包 有塑料、橡膠的普通剛性材料,這樣的材質抗腐蝕的性能較強,適于長期在海水 內工作;上述所用管材直徑為0.6-0.8mm,且上述底部框架1直徑為60-100cm, 上框架2比底部框架l大2—3cm, 一方面,具有此范圍框架直徑及管材直徑的籠 具會有較大的培育貝類幼苗的空間,另一方面,此種籠具不致于過重、過大而增 加人工操作的難度。另外,上述的底部框架、上框架可以為圓形、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等形狀。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非埋棲性貝類中間培育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上框架、至少三個用于連接底部框架和上框架的連接柱、上端具有開口的縮口式套網、至少三根吊繩,其中,底部框架與上框架之間連接有連接柱,并由網布包裹形成具有籠底及籠壁的凹形籠腔,在籠腔開口處的上框架連接套網下端,吊繩分別連接處于籠腔內部的上框架上,并從套網上端的開口伸出匯系于套網上方。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的直徑比底部框架的直徑大2—3cm。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網的開口處設有鎖緊繩。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上均勻分布有至少三個用于連接吊繩的環扣。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網布是膠絲材質,且其網目為40—60目。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由網布包裹底部框架、上框架及其連接柱所形成的凹形籠腔深度為7—10cm。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于上框架的套 網上端與上框架的距離為15—20cm。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 及連接柱的材質為不銹鋼或者外部包有塑料、橡膠的普通剛性材料。
9、 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為圓形、正方形或者長方形。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放式籠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上框架及連接柱所用管材直徑為0.6-0.8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非埋棲性貝類陸基可控水體中間培育的開放式籠具,其包括底部框架、上框架、至少三個用于連接底部框架和上框架的連接柱、上端具有開口的縮口式套網、至少三根吊繩,其中,底部框架與上框架之間連接有連接柱,并由網布包裹形成具有籠底及籠壁的凹形籠腔,在籠腔開口處的上框架連接套網下端,吊繩分別連接處于籠腔內部的上框架上,并從套網上端的開口伸出匯系于套網上方;所述套網的開口處設有鎖緊繩。本實用新型利用套網上端的開口進行籠內與外界水體的交換,同時貝類幼苗也可以從開口獲得充足的餌料,促使幼苗的正常生長,另外,上端具有開口的縮口式套網與其開口處設有的鎖緊繩,使得幼苗難以逃逸。
文檔編號A01K69/00GK201091154SQ200720057679
公開日2008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8日
發明者劉建業, 喻達輝, 谷龍春, 黃桂菊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