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在制肥機中先裝入300公斤農作物殘體,再加入100公斤家禽糞便或菜餅等,攪拌均勻后,再循環加入農作物殘體和家禽糞便或餅肥,直至農作物殘體重量達到1300公斤,家禽糞便達到600公斤;將機體內所有配料完成后,進行殺菌,溫度需達到80℃;殺菌完成后攪拌降溫發酵,在溫度降至60℃時加入母肥100公斤和氮源營養劑7公斤;發酵完成后降溫攪拌,再加入沼液50公斤;打開機體出料閥門,肥料出料后,應堆成條垛,進行后熟,堆放處不能淋雨,并覆蓋草簾和薄膜;后熟5-7天,并翻堆2-3次,當堆中心溫度降至40℃,堆中菌絲長滿,水分為30%以下,有青草香和微酸味時,即為上等肥料,可包裝待用。
【專利說明】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資源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
【背景技術】
[0002]由于化學肥料有使用方便,肥效快等優點,對農業增產效果顯著,致使化肥的施用范圍越來越廣,用量越來越多。但長期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以及連作,易造成土壤板結,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急劇減少,土壤的滲透性、供氧能力及維持養分平衡能力降低,大量有害物質的殘留及有害微生物,控制了植物根系對養分、水分的吸收,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導致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降,各種病害日趨嚴重。同時植物內部農藥殘留的增加,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000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采用微生物制劑來改善土壤結構,改良作物品質,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己成趨勢。經檢索,ZL93100172.2公開了一種采用地衣芽孢桿菌制備微生物農藥,對蔬菜病害菌有明顯的防治效果,對蚜蟲、紅蜘蛛有殺滅作用;申請號為98124889.6,99114260.8采用枯草芽孢桿菌制備微生物農藥,用于蘋果霉心病及農作物的病害生物防治。通過大量試驗,發現單一微生物菌種對于農作物的病害防治有一定的作用,但對土壤結構的改善影響不大,肥料效應不明顯。
[0004]農作物殘體,如秸桿是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秸桿的不同部位,如莖桿、秸桿皮、葉、穰(髓)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蛋白質等物質。不同物質應生產不同產品,做到物盡其用。目前,秸桿加工大多采用混合利用,即秸桿的莖桿、秸桿皮、葉、穰(髓)不加以分離,混合使用。
[0005]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全球目前最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農業秸桿類廢棄物的再利用成為關注的焦點。以往的秸桿類廢棄物部分地區主要以焚燒為主,污染環境嚴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秸桿再利用開始應用。
[0006]富含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有機肥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肥料有有機肥和無機肥兩大類。有機肥營養全面,肥效持久,能改善土壤結構,使盆土疏松、透氣但不衛生。無機肥肥效快、衛生,但營養單純,長期使用易使土壤結構破壞,盆土板結,不易透氣。近年來,人們尤其期待一種即營養全面有清潔衛生的有機肥料的誕生。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成本低,易于實際操作的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
[0008]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9]一種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步驟如下,
[0010]I)按照計量原則,在制肥機中先裝入300公斤左右農作物殘體,再加入100公斤左右輔料(家禽糞便或菜餅等),啟動攪拌按鈕,設置手動加熱溫度為80°C ;待機體內攪拌均勻后(一般需要5-10分鐘),再循環加入農作物殘體和家禽糞便或餅肥,直至農作物殘體重量達到1300公斤,家禽糞便達到600公斤(根據物料的比重適當的調整殘體和糞便的重量),如果農作物殘體為干料,需多次加水(以物料的干濕度而定,當干料和水的總重量不能超過1300公斤,干濕度以收捏不出水為度)攪拌均勻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0011]2)將機體內所有配料完成后,關閉手動攪拌按鈕,關閉手動加熱,啟動運行程序按鈕,進行殺菌,殺菌時間為2小時,溫度需達到80°C,上述條件符合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0012]3)殺菌完成后打開進料門,攪拌降溫發酵,發酵時間為5-16小時,在溫度降至60°C左右時加入母肥100公斤和氮源營養劑7公斤左右(氮源營養劑要分4次加入),檢查物料水分是否合適,如果水分過高再加入適當的干料,直至物料用手捏緊能成團,但指縫中不出水為宜;
[0013]4)發酵完成后降溫攪拌,待機體內物料溫度降至50°C左右時,再加入沼液50公斤,攪拌I小時,進入下一階段;
[0014]5)打開機體出料閥門,放好人力車接料,啟動出料和攪拌按鈕,出料時記錄數量,肥料出料后,應堆成條垛,進行后熟,堆放處不能淋雨,并覆蓋草簾和薄膜;氣溫較低的冬季,堆高2米左右;溫度較高的夏季,堆高I米左右,一般后熟5-7天,并翻堆2-3次,當堆中心溫度降至40°C左右,堆中菌絲長滿,水分為30%以下,有青草香和微酸味時,即為上等肥料,可包裝待用。
[0015]上述母肥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構成:鋸末10份、生淀粉糖化酶2份、酒糟5份、腐葉土 5份、山泥5份、砸酵母2份、磷酸二氫鉀2份、螯合態鋅2份、窖泥5份、青苔5份、木炭灰2份、海藻微粉2份、紫薯秧灰5份。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特殊的制備工藝,能夠完全提取各原料中的養分,供植物吸收,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秸桿等,達到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降低環境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18]實施例1
[0019]一種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0020]I)按照計量原則,在制肥機中先裝入300公斤左右農作物殘體,再加入100公斤左右輔料(家禽糞便或菜餅等),啟動攪拌按鈕,設置手動加熱溫度為80°C ;待機體內攪拌均勻后(一般需要5-10分鐘),再循環加入農作物殘體和家禽糞便或餅肥,直至農作物殘體重量達到1300公斤,家禽糞便達到600公斤(根據物料的比重適當的調整殘體和糞便的重量),如果農作物殘體為干料,需多次加水(以物料的干濕度而定,當干料和水的總重量不能超過1300公斤,干濕度以收捏不出水為度)攪拌均勻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0021]2)將機體內所有配料完成后,關閉手動攪拌按鈕,關閉手動加熱,啟動運行程序按鈕,進行殺菌,殺菌時間為2小時,溫度需達到80°C,上述條件符合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0022]3)殺菌完成后打開進料門,攪拌降溫發酵,發酵時間為5-16小時,在溫度降至60°C左右時加入母肥100公斤和氮源營養劑7公斤左右(氮源營養劑要分4次加入),檢查物料水分是否合適,如果水分過高再加入適當的干料,直至物料用手捏緊能成團,但指縫中不出水為宜;
[0023]4)發酵完成后降溫攪拌,待機體內物料溫度降至50°C左右時,再加入沼液50公斤,攪拌I小時,進入下一階段;
[0024]5)打開機體出料閥門,放好人力車接料,啟動出料和攪拌按鈕,出料時記錄數量,肥料出料后,應堆成條垛,進行后熟,堆放處不能淋雨,并覆蓋草簾和薄膜;氣溫較低的冬季,堆高2米左右;溫度較高的夏季,堆高I米左右,一般后熟5-7天,并翻堆2-3次,當堆中心溫度降至40°C左右,堆中菌絲長滿,水分為30%以下,有青草香和微酸味時,即為上等肥料,可包裝待用。
[0025]上述母肥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構成:鋸末10份、生淀粉糖化酶2份、酒糟5份、腐葉土 5份、山泥5份、砸酵母2份、磷酸二氫鉀2份、螯合態鋅2份、窖泥5份、青苔5份、木炭灰2份、海藻微粉2份、紫薯秧灰5份。
[0026]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農作物殘體制作有機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1)按照計量原則,在制肥機中先裝入300公斤農作物殘體,再加入100公斤家禽糞便或菜餅等,啟動攪拌按鈕,設置手動加熱溫度為80°C ;待機體內攪拌均勻后,再循環加入農作物殘體和家禽糞便或餅肥,直至農作物殘體重量達到1300公斤,家禽糞便達到600公斤,如果農作物殘體為干料,需多次加水,攪拌均勻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2)將機體內所有配料完成后,關閉手動攪拌按鈕,關閉手動加熱,啟動運行程序按鈕,進行殺菌,殺菌時間為2小時,溫度需達到80°C,上述條件符合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3)殺菌完成后打開進料門,攪拌降溫發酵,發酵時間為5-16小時,在溫度降至60°C時加入母肥100公斤和氮源營養劑7公斤,檢查物料水分是否合適,如果水分過高再加入適當的干料,直至物料用手捏緊能成團,但指縫中不出水為宜; 上述母肥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構成:鋸末10份、生淀粉糖化酶2份、酒糟5份、腐葉土 5份、山泥5份、砸酵母2份、磷酸二氫鉀2份、螯合態鋅2份、窖泥5份、青苔5份、木炭灰2份、海藻微粉2份、紫薯秧灰5份; 4)發酵完成后降溫攪拌,待機體內物料溫度降至50°C左右時,再加入沼液50公斤,攪拌I小時,進入下一階段; 5)打開機體出料閥門,放好人力車接料,啟動出料和攪拌按鈕,出料時記錄數量,肥料出料后,應堆成條垛,進行后熟,堆放處不能淋雨,并覆蓋草簾和薄膜;氣溫較低的冬季,堆高2米;溫度較高的夏季,堆高I米左右,一般后熟5-7天,并翻堆2-3次,當堆中心溫度降至400C,堆中菌絲長滿,水分為30%以下,有青草香和微酸味時,即為上等肥料,可包裝待用。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4496581SQ201410783940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7日
【發明者】王旭 申請人: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