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以下步驟實現:
(1)種苗制備:每年三月中旬,從山藥段上截取上端有芽部分的塊莖作為種塊,種塊長20cm,重50克,山藥種塊的折斷面及時用70%超微代森錳鋅沾面,然后將種塊平攤晾曬15-20天后,將種塊放在25℃~28℃的環境中培沙催芽10-15天,幼芽發出;
(2)選擇土地、刨溝:每年三月下旬,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性好的沙壤土地塊;在土地塊上刨山藥溝,山藥溝的溝寬30~40cm、深度為50~60cm、溝間距100cm;將山藥溝刨出的上下層土分別堆放,撿拾干凈雜物,溝底20cm沙土挖翻耬碎,晾曬3-5天后將溝底踩實;
(3)拼裝套管裝置并埋管:所述套管裝置包括底座、轉動連接在底座上的套管以及與所述套管活動連接的管蓋,所述套管為橫截面呈1/2圓弧形的結構,其圓弧開口向右且套管上端兩側設有扣環,所述管蓋與所述套管結構相同,所述管蓋與所述套管蓋合構成一個中空的圓筒形結構,所述套管和所述管蓋上均設有若干透氣孔,套管左側的底座上表面設有若干從左到有平行排列的凹槽,所述套管左側外壁上設有限位桿,所述限位桿下端嵌設在其中一個凹槽內,所述底座的右端設有凸塊,所述底座的左端設有與所述凸塊相匹配的凹槽;
將若干個套管裝置放置在各個山藥溝底,左側底座的凸塊嵌設在右側底座的凹槽中,各套管裝置的底座首尾連接成一排,將各套管上的限位桿低端嵌設入底座相同位置的凹槽中,使各個套管傾斜相同的角度,蓋合上管蓋,然后將下層土回填10-15cm,蓋住底座和套管下部,將土層踏實,向套管內灌入沙壤土,沙壤土占套管容積的2/3,將剩余下層土與基肥混合均勻填入溝中,再覆上上層土,使管口露出土面3-5cm,用連接鏈穿過并纏繞各套管扣環,將各套管連接在一起;
(4)播種:每年四月中下旬,將土地澆透,水下滲后,將催出幼芽的種塊放入套管中,種塊上覆蓋上土,順著山藥溝噴灑藥水A;將山藥溝填平;
(5)挖排水溝:在山藥溝兩邊挖出與山藥溝平行的縱向溝和與縱向溝垂直的橫向溝,橫向溝和縱向溝縱橫交錯;
(6)日常管理:每隔一個月向山藥種塊兩側噴灑藥液A,山藥20-30天后出苗,搭支架,支架高度為1.5m-2.5m,每株山藥保留主芽,在山藥兩側20cm處施加第一次肥,出苗后每個半個月進行一次中耕,山藥莖蔓爬到支架高度一半的位置時停止中耕;到6 月中旬施入第二次肥料,9月上旬施入第三次肥料,促進山藥根塊的膨脹,山藥苗長到50cm和100cm高度時,分別使用藥液B和藥C噴莖,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土壤遇旱輕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7)收刨和貯藏:10月底,山藥成熟,先清除支架和莖蔓,自山藥溝的一側挖土,直到塑料套管全部露出,把山藥和塑料套管一起取下,打開塑料套管取出山藥即可,收獲的山藥冬季貯藏在地窖中,地窖溫度為4--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中所述的橫向溝相互的間距為20m,橫向溝寬50㎝,橫向溝深30cm,縱向溝寬80cm,縱向溝深50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所述的基肥為:每畝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磷酸鈣25-35公斤,硫酸鉀20-25公斤,混肥40-40公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山藥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和所述步驟(6)中所述的藥水A為混合液,其每畝含量為:1.5公斤茶粕、40公斤淡水和1公斤食鹽的混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中所述的支架高度為2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中,第一遍施肥為:每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5-10公斤硫酸鉀混肥,第二遍施肥為:每畝追施硫酸鉀復合肥30公斤,第三遍施肥為:每畝追施硫酸鉀復合肥20公斤。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山藥套管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中,藥液B為濃度1.5%的菌立滅1000倍液和濃度50%消菌靈1000倍液混合液,藥液C為濃度70%的超微代森錳鋅1000倍液和濃度1.5%的菌立滅1000倍液混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