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枝條撿拾粉碎機。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中,果農每年都要對果樹枝條進行修剪,而對于修剪下的枝條的處理方法卻各不相同。對于大多數(shù)農村小型散戶人家的果園,通過都是將修剪下的枝條廢氣或燒掉,燒掉枝條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還污染環(huán)境。為了充分利用枝條資源,避免環(huán)境污染,現(xiàn)在好多農戶都將枝條還田,這樣既可減少果樹肥料投資,又可提高肥料質量,實現(xiàn)高產增質,提高果園的經濟效益。但是,現(xiàn)在多數(shù)枝條還田的方式是通過固定式粉碎機粉碎后再撒入田地,才能實現(xiàn)增肥提效的作用,這種固定式粉碎方式和上述的枝條毀燒處理方式都需要人工先將散亂在果園地面的枝條進行拾取集中到一堆,再進行運輸,然后再儲存到一個固定空間才能實現(xiàn),這樣就需要耗費掉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和空間,使枝條處理費用更大,限制了大多數(shù)小型果園的枝條還田的實現(xiàn)。因此有必要提出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枝條撿拾粉碎機,從而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前述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枝條撿拾粉碎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前端與牽引裝置拖掛連接,所述機架的后端底部設有可轉動的后支撐輥,所述機架內部后側設有粉碎裝置,所述機架的前部設有通過旋轉方式將枝條撿入后側粉碎裝置中的撿拾裝置。
優(yōu)選地,所述撿拾裝置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粉碎裝置的旋轉軸線平行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撿拾裝置包括若干個層疊設置的撿拾盤,所述撿拾盤具有呈發(fā)散狀均布設置的撿拾爪。
優(yōu)選地,所述粉碎裝置包括若干個螺旋或者圓周均布排列的擺錘,所述機架內壁上設有若干個固定粉碎刀,所述機架位于所述粉碎裝置的下方設有網格狀的底壁。
優(yōu)選地,還包括傳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具有一主傳動軸、第一副傳動軸和第二副傳動軸;所述主傳動軸具有同軸設置的第一主動傳動傳動齒輪和第二主動傳動齒輪;所述第一主動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一副傳動軸端部的第一被動傳動齒輪嚙合;所述第二主動傳動齒輪與所述第二副傳動軸端部的第二被動傳動齒輪嚙合。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副傳動軸通過第一傳動帶與粉碎裝置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副傳動軸通過第二傳動帶與撿拾裝置傳動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傳動帶為三角帶。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傳動帶為鏈條。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主動傳動齒輪的分度圓直徑大于所述第二主動傳動齒輪的分度圓直徑。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可將本發(fā)明直接掛在拖拉機后部,隨著拖拉機的行駛而在地面上前進,并在前進的過程中利用拖拉機的動力對散亂在地面的果樹枝條進行撿拾、粉碎,從而實現(xiàn)對枝條的直接還田,免去了固定式粉碎方式和毀燒處理方式必要的拾取集中枝條,運輸及占用空間等工序,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節(jié)省了財力。
2、本發(fā)明將果園的枝條直接進行剪切粉碎后撒入田地,使枝條重新再利用,變廢為寶,提高了園地土壤質量,節(jié)約了肥料成倍,增加了經濟效益,并且避免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
3、本發(fā)明的撿拾裝置可將枝條撿拾入粉碎裝置中,在粉碎裝置中進行粉碎,而粉碎裝置具有網格狀的底壁,只有枝條小于底壁的網格大小后才能從粉碎裝置中排出,有效控制了枝條的尺寸,避免粉碎的不均勻現(xiàn)象的發(fā)生。
4、本發(fā)明的傳動裝置具有一根輸入軸和兩根輸出軸,并且通過齒輪的變速,滿足了撿拾裝置和粉碎裝置對轉速不同的需要。
5、本發(fā)明的第一傳動帶為三角帶,在傳動的同時,可以對粉碎裝置起到緩沖的作用,有效的保護了傳動裝置;本發(fā)明的第二傳動帶為鏈條,使得撿拾裝置可以較為恒定的轉速旋轉進行撿拾作業(yè),從而保證了喂料的均勻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10-機架,11-后支撐輥,20-撿拾裝置,21-撿拾盤,211-撿拾爪,30-粉碎裝置,31-擺錘,32-固定粉碎刀,33-底壁,40-傳動裝置,41-主傳動軸,42-第一主動傳動齒輪,43-第一被動傳動齒輪,44-第一副傳動軸,45-第一傳動帶,46-第二主動傳動齒輪,47-第二被動傳動齒輪,48-第二副傳動軸,49-第二傳動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枝條撿拾粉碎機,包括機架10,所述機架10的前端與牽引裝置拖掛連接,所述牽引裝置一般為拖拉機,當然也可以為其他類型的車輛,所述機架10的后端底部設有可轉動的后支撐輥11,后支撐輥11具有兩個作用,一為支撐機架10的重量,另一作用為對粉碎的枝條進行碾壓、整平;所述機架10內部后側設有粉碎裝置30,所述機架10的前部設有通過旋轉方式將枝條撿入后側粉碎裝置30中的撿拾裝置20,撿拾裝置20通過通過旋轉將枝條拋入機架10后側的粉碎裝置30中進行粉碎。
如圖1所示,所述撿拾裝置20的旋轉軸線與所述粉碎裝置30的旋轉軸線平行設置。
所述撿拾裝置20包括若干個層疊設置的撿拾盤21,所述撿拾盤21具有呈發(fā)散狀均布設置的撿拾爪211。
所述粉碎裝置30包括若干個螺旋或者圓周均布排列的擺錘31,所述機架10內壁上設有若干個固定粉碎刀32,所述機架10位于所述粉碎裝置30的下方設有網格狀的底壁33。
本發(fā)明還包括傳動裝置40,所述傳動裝置40具有一主傳動軸41、第一副傳動軸44和第二副傳動軸48;所述主傳動軸41具有同軸設置的第一主動傳動傳動齒輪和第二主動傳動齒輪46;所述第一主動傳動齒輪42與所述第一副傳動軸44端部的第一被動傳動齒輪43嚙合;所述第二主動傳動齒輪46與所述第二副傳動軸48端部的第二被動傳動齒輪47嚙合。
所述第一副傳動軸44通過第一傳動帶45與粉碎裝置30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副傳動軸48通過第二傳動帶49與撿拾裝置20傳動連接。
本發(fā)明的第一傳動帶45為三角帶,在傳動的同時,可以對粉碎裝置30起到緩沖的作用,并有效的保護了傳動裝置40;本發(fā)明的第二傳動帶49為鏈條,使得撿拾裝置20可以較為恒定的轉速旋轉進行撿拾作業(yè),從而保證了喂料的均勻性。
所述第一主動傳動齒輪1的分度圓直徑大于所述第二主動傳動齒輪46的分度圓直徑。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