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的栽培方法,具體指一種高強度聚硒水稻品種的高產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國營養學會也將硒列為人體必需的15種營養素之一,國內外大量臨床實驗明,人體缺硒可引起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調,導致許多嚴重疾病發生,全世界40多個國家處于缺硒地區,中國22個省份的幾億人口都處于缺硒或低硒地帶,這些地區的人口腫瘤、肝病、心血管疾病等發病率很高。
中國二十二個省市的部分地區,約七億人生活在低硒地區。大部分地區食物中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東南沿海是中國富硒地區,也只有0.10mg/kg,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限。中國人群食物中尚達不到每天每人40微克以上的標準補硒水平,尤其是缺硒地區人群,更難從食物中達到補硒的目的。
無機硒即亞硒酸鈉,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已禁用。酵母硒、麥芽硒、納米硒(啤酒酵母+亞硒酸鈉)人體吸收和代謝率低。人體吸收率僅40%-60%,且剩余為無機硒殘留。
備受青睞的為天然有機植物活性硒,如100微克植物活性硒(富硒玉米粉),從富硒技術改良的土壤中吸收硒元素的純糧食品,經過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和體內生物轉化作用,在體內以硒代氨基酸形態存在,人體吸收率達99%以上,既滿足了人體硒元素需要,又解決了硒的吸收和代謝率偏低難題。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以稻米為主食的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0%。但我國多數地區生產的的大米硒含量均低于食物硒含量低限臨界值0.06mg/kg。因此,通過合適途徑,提高稻米中硒含量,對于改善我國居民的硒營養具有重要意義。但現有富硒水稻栽培技術中,硒的施用量過大,水稻對硒的吸收率較低,未被水稻吸收的硒對田間徑流水和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若土壤中的硒含量過高會直接影響作物的產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根據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種產量高、效益好的高強度聚硒水稻品種的高產栽培方法。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技術問題,一種高強度聚硒水稻品種的高產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育苗床準備,選擇地勢高,通風涼爽,排灌方便,土質疏松的地塊建造大棚,并在大棚上覆蓋銀灰色遮陽網和20目防蟲網;將聚硒水稻種子采用72孔穴盤進行播種、育苗,并將穴盤蓋上薄膜覆蓋物;
步驟2.品種選擇及育苗:選擇耐熱后期耐低溫、抗病毒病、耐貯運、生長勢強、分枝性好、結果集中、果大肉厚、后期耐寒的高產、穩產品種;曬種1~2天,然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1000倍液浸種30分鐘,同時加適量磷酸三鈉以殺滅病毒,取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放入55~60℃的恒溫水中浸泡10分鐘,并不斷攪拌,10分鐘后立即加涼水,使水溫降至30℃,然后靜置浸泡5~6小時,用清水沖洗兩遍,撈出瀝去多余水分用濕紗布包好,掛在陰涼處催芽,5~6天后當種子60%~80%露白時即可播種,幼苗長至1~2片真葉時間苗;
步驟3.整地施肥,平整土地,施入基肥,每667㎡施腐熟廄肥3000kg,三元復合肥75kg,硼肥1kg,鎂肥1kg,然后翻耕入土,與土壤混合均勻,做成寬1.2~1.5m、溝深10~15cm、溝寬25~30cm的淺溝平畦,一般早熟種行株距為25厘米×20厘米,中熟種行株距為30厘米×22厘米,晚熟種行株距為30厘米×30厘米,栽苗不宜深,以苗坨土面與畦面栽平或稍低1厘米,苗栽好后,隨即進行澆水,以恢復長勢;大棚外開寬大于30cm,深大于40cm的排水溝,防止大雨時棚外腳溝內的滯留水滲透進入大棚;
步驟4.定植:當幼苗長到15~20厘米,苗齡約35~40天左右,有5~7片真葉時定植,定植前5d逐漸降溫煉苗,白天18℃~22℃,夜間13℃,地溫10℃~14℃,噴一次豐產寶或綠迪樂液可望獲體肥壯秧,即使是陰天也應揭去覆蓋物,增加光照時間和明度,防止其雨澇徒長,定植前結合整地每1/15公頃施入優質腐熟圈肥500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鉀2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施肥要均勻,深翻土壤,苗床要上午提前澆水,按原劃好的方格起苗,要多帶土,避免傷根,定植行距35厘米,株距40厘米,每1/15公頃留苗4000~4500株;
步驟5田間管理,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并在聚硒水稻結球期滴灌潤土2~4次,以保持土壤濕潤,定植7天后進行第一次追肥,每667㎡施尿素1.5kg,氯化鉀1kg,第一次追肥10天后進行第二次追肥,每667㎡施尿素5kg,氯化鉀3kg,以后根據植株生長狀況每隔10天進行1~2次追肥;幼苗定植后的一段時間,拱棚內氣溫偏高,要通風降溫,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15~18℃,當夜溫降到10℃以下,即應在小拱棚上加蓋草苫,使夜間小拱棚溫度不低于15℃,以利開花授粉坐果和植株生長,進入嚴寒冬季,注意閉棚保溫,對拱棚內小拱棚上的薄膜和草苫,要晚揭早蓋,定植后澆足底水,緩苗期不用澆水,以后及時進行中耕2~3次,緩苗后出現缺水現象,需進行小水漫澆,結合澆水每1/15公頃追施尿素10千克做提苗肥,現蕾初期,適當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溫潤,以后隨著通風量減少,土壤水分散失速度慢,澆水間隔時間適當延長,但仍須保持土壤濕潤,每次每1/15公頃隨水沖施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尿素10千克左右,追肥以速效性磷、鉀為主,不宜用氮過多,以免造成徒長,如發現植株徒長,在進入開花期以后,用250毫克/升三碘苯甲酸溶液和250毫克/升順丁烯二酸聯氨水溶液噴灑植株,共噴3次每次間隔10天,在果實膨大期使用優果劑;
步驟6.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病毒病應以預防為主,定植后及時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5~7天噴1次,連續噴3~4次;疫病可用58%甲霜靈錳鋅400倍液噴施,也可用90%乙膦鋁600倍液涂抹莖基部;灰霉病選速滅靈或灰霉靈1 0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30%特富靈4 000倍液噴施,蟲害主要是蚜蟲、粉虱、煙青蟲、夜蛾類,蚜蟲用1 000倍液吡蟲啉或2 000倍液抗蚜威可濕性粉劑防治;白粉虱可用2 000倍液粉虱清或1 000倍液綠菜寶防治;煙青蟲、夜蛾類可選高效氯氰菊酯或其他新型菊酯類藥劑2 000~3 000倍液或阿維菌素4 000倍液噴霧處理;
步驟7、調節溫濕度,在聚硒水稻現蕾初期,根據大棚內溫濕度數據以及天氣情況,合理關閉或開啟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
步驟8、采收,在聚硒水稻主花球的邊緣小花蕾略有松散時,將花球連同下部帶花莖在花莖3cm處割下。
在步驟7中,若天氣陰雨多云,白天溫度為3~5℃時,將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全部關閉;若外界最低溫度2~3℃,最高溫度10℃以上,風力4~5級時,白天將大棚裙膜和大棚兩正門開啟5~7小時,小拱棚薄膜關閉;若當天11點時大棚內溫度為18~20℃,在11點至15點時間內將大棚裙膜和大棚兩正門開啟通風,小拱棚薄膜關閉;若外界最低溫度6~8℃,最高溫度15~17℃,上午8點時大棚內溫度為20~22℃,或者夜間最低溫度超過10℃,白天棚內溫度超過20℃時,白天9點至下午16點開啟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通風。
優果劑由以下重量份計的成分組成:L-天門冬氨基酸6-10、蘇氨酸5-10、絲氨酸6-8、谷氨酸8-10、甘氨酸1-3、丙氨酸3-5、腐植酸50-100、黃腐酸50-100及細胞分裂素0.1-0.5、赤霉素0.5-0.8、硫酸鉀2-5,硼砂2-5,硝酸稀土2-5,硫酸鋅2-5和硫酸鎂1-3、硫酸亞鐵2-5。
本發明的一種高強度聚硒水稻品種的高產栽培方法聚硒水稻應選用抗病、中晚熟、采收期長的品種,于每年的8月上中旬播種,苗齡約30天時定植,并在聚硒水稻花球的現蕾初期至采收過程中通過大小棚薄膜的開啟或關閉對棚內的溫度進行調節,利用花蕾發育期對溫度的敏感性,可人為控制聚硒水稻的采收期,使聚硒水稻能夠在春節前后上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了聚硒水稻的品質,使其畝產值達到萬元以上,實現了標準化的無公害大棚栽培。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材料:聚硒水稻的種子選取市場上有售的種子,如圣綠(中晚熟品種),定植后至采收需115天左右,采收期長達15天,花球半球形、主花球型,單球重0.6kg以上,購自鎮江瑞繁農藝有限公司。
實施例1
步驟1.育苗床準備,選擇地勢高,通風涼爽,排灌方便,土質疏松的地塊建造大棚,并在大棚上覆蓋銀灰色遮陽網和20目防蟲網;將聚硒水稻種子采用72孔穴盤進行播種、育苗,并將穴盤蓋上薄膜覆蓋物;
步驟2.品種選擇及育苗:選擇耐熱后期耐低溫、抗病毒病、耐貯運、生長勢強、分枝性好、結果集中、果大肉厚、后期耐寒的高產、穩產品種;曬種1~2天,然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1000倍液浸種30分鐘,同時加適量磷酸三鈉以殺滅病毒,取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放入55~60℃的恒溫水中浸泡10分鐘,并不斷攪拌,10分鐘后立即加涼水,使水溫降至30℃,然后靜置浸泡5~6小時,用清水沖洗兩遍,撈出瀝去多余水分用濕紗布包好,掛在陰涼處催芽,5~6天后當種子60%~80%露白時即可播種,幼苗長至1~2片真葉時間苗;
步驟3.整地施肥,平整土地,施入基肥,每667㎡施腐熟廄肥3000kg,三元復合肥75kg,硼肥1kg,鎂肥1kg,然后翻耕入土,與土壤混合均勻,做成寬1.2~1.5m、溝深10~15cm、溝寬25~30cm的淺溝平畦,一般早熟種行株距為25厘米×20厘米,中熟種行株距為30厘米×22厘米,晚熟種行株距為30厘米×30厘米,栽苗不宜深,以苗坨土面與畦面栽平或稍低1厘米,苗栽好后,隨即進行澆水,以恢復長勢;大棚外開寬大于30cm,深大于40cm的排水溝,防止大雨時棚外腳溝內的滯留水滲透進入大棚;
步驟4.定植:當幼苗長到15~20厘米,苗齡約35~40天左右,有5~7片真葉時定植,定植前5d逐漸降溫煉苗,白天18℃~22℃,夜間13℃,地溫10℃~14℃,噴一次豐產寶或綠迪樂液可望獲體肥壯秧,即使是陰天也應揭去覆蓋物,增加光照時間和明度,防止其雨澇徒長,定植前結合整地每1/15公頃施入優質腐熟圈肥500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鉀2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施肥要均勻,深翻土壤,苗床要上午提前澆水,按原劃好的方格起苗,要多帶土,避免傷根,定植行距35厘米,株距40厘米,每1/15公頃留苗4000~4500株;
步驟5田間管理,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并在聚硒水稻結球期滴灌潤土2~4次,以保持土壤濕潤,定植7天后進行第一次追肥,每667㎡施尿素1.5kg,氯化鉀1kg,第一次追肥10天后進行第二次追肥,每667㎡施尿素5kg,氯化鉀3kg,以后根據植株生長狀況每隔10天進行1~2次追肥;幼苗定植后的一段時間,拱棚內氣溫偏高,要通風降溫,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15~18℃,當夜溫降到10℃以下,即應在小拱棚上加蓋草苫,使夜間小拱棚溫度不低于15℃,以利開花授粉坐果和植株生長,進入嚴寒冬季,注意閉棚保溫,對拱棚內小拱棚上的薄膜和草苫,要晚揭早蓋,定植后澆足底水,緩苗期不用澆水,以后及時進行中耕2~3次,緩苗后出現缺水現象,需進行小水漫澆,結合澆水每1/15公頃追施尿素10千克做提苗肥,現蕾初期,適當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溫潤,以后隨著通風量減少,土壤水分散失速度慢,澆水間隔時間適當延長,但仍須保持土壤濕潤,每次每1/15公頃隨水沖施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尿素10千克左右,追肥以速效性磷、鉀為主,不宜用氮過多,以免造成徒長,如發現植株徒長,在進入開花期以后,用250毫克/升三碘苯甲酸溶液和250毫克/升順丁烯二酸聯氨水溶液噴灑植株,共噴3次每次間隔10天,在果實膨大期使用優果劑;
步驟6.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疫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病毒病應以預防為主,定植后及時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5~7天噴1次,連續噴3~4次;疫病可用58%甲霜靈錳鋅400倍液噴施,也可用90%乙膦鋁600倍液涂抹莖基部;灰霉病選速滅靈或灰霉靈1 0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30%特富靈4 000倍液噴施,蟲害主要是蚜蟲、粉虱、煙青蟲、夜蛾類,蚜蟲用1 000倍液吡蟲啉或2 000倍液抗蚜威可濕性粉劑防治;白粉虱可用2 000倍液粉虱清或1 000倍液綠菜寶防治;煙青蟲、夜蛾類可選高效氯氰菊酯或其他新型菊酯類藥劑2 000~3 000倍液或阿維菌素4 000倍液噴霧處理;
步驟7、調節溫濕度,在聚硒水稻現蕾初期,根據大棚內溫濕度數據以及天氣情況,合理關閉或開啟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
步驟8、采收,在聚硒水稻主花球的邊緣小花蕾略有松散時,將花球連同下部帶花莖在花莖3cm處割下。
在步驟7中,若天氣陰雨多云,白天溫度為3~5℃時,將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全部關閉;若外界最低溫度2~3℃,最高溫度10℃以上,風力4~5級時,白天將大棚裙膜和大棚兩正門開啟5~7小時,小拱棚薄膜關閉;若當天11點時大棚內溫度為18~20℃,在11點至15點時間內將大棚裙膜和大棚兩正門開啟通風,小拱棚薄膜關閉;若外界最低溫度6~8℃,最高溫度15~17℃,上午8點時大棚內溫度為20~22℃,或者夜間最低溫度超過10℃,白天棚內溫度超過20℃時,白天9點至下午16點開啟大棚裙膜、小拱棚薄膜以及大棚兩正門通風。
優果劑由以下重量份計的成分組成:L-天門冬氨基酸6-10、蘇氨酸5-10、絲氨酸6-8、谷氨酸8-10、甘氨酸1-3、丙氨酸3-5、腐植酸50-100、黃腐酸50-100及細胞分裂素0.1-0.5、赤霉素0.5-0.8、硫酸鉀2-5,硼砂2-5,硝酸稀土2-5,硫酸鋅2-5和硫酸鎂1-3、硫酸亞鐵2-5。
實施例2
建造簡易大棚,選擇地勢高燥,通風涼爽,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和肥沃的地塊建好大棚,大棚南北座向,棚與棚間距為2m,單棚長40m,寬6m,大棚蓋上銀灰色遮陽網和防蟲網,防蟲網全棚覆蓋。
播種,8月3日播種(當年1月23日為春節),采用72孔穴盤(PVC材料)育苗,蔬菜專用營養土育苗。
苗期管理,播種2天后出苗,晴天時揭除覆蓋物,讓秧苗充分見光,中午棚外氣溫高于30℃時蓋遮陽網。陰天撤除遮陽網以保持苗期土壤濕潤,雨天在大棚上蓋薄膜,幼苗長至1片真葉時定苗,每穴留1株幼苗,于8月26日進行練苗,9月1日澆透水。
肥料運籌,8月10日田間整地施肥,施腐熟廄肥3000kg/667㎡,三元復合肥N:P:K(15:15:15)75kg/667㎡,硼肥1kg/667㎡,鎂肥1kg/667㎡,結合耙耕施下,與土壤混合均勻。起畦時要做成淺溝平畦,畦寬1.2m,畦溝深約15cm,畦溝寬約30cm。
定植,9月2日進行定植,定植時覆土至子葉處,并用水淋定根水,每畦種植2行,行距40cm,株距35cm,交叉定植,約3000株/667㎡。
科學控水,聚硒水稻現蕾前大棚不覆蓋薄膜,在水份管理上,拓寬棚外排水溝系,干旱時,應適時滴灌潤土3~4次。
追肥,定植后約7天進行第一次追肥,施尿素1.5kg/667㎡,氯化鉀1kg/667㎡,二者溶于水后淋施,第二次在第一次追肥后約10天進行,施尿素尿素5kg/667㎡,氯化鉀3kg/667㎡。以后每隔約10天根據植株生長狀況再進行1~2次追肥。
綜合防治病蟲害,天氣晴朗時,大棚內溫濕度偏高,中午適當增加通風1~2小時,降低棚內溫濕度,用百菌清、多菌靈、甲霜靈等殺菌劑噴霧防治猝倒病、霜霉病、黑腐病等,用菊酯類、蘇云金桿菌(Bt)類殺蟲劑防治小菜蛾、菜青蟲和蚜蟲等害蟲。
調控溫濕度,12月5日聚硒水稻初現蕾,12月5日~1月10日,根據棚內溫濕度表數據,目測霧氣大小,結合天氣預報以及進入大棚人為感覺等,合理關閉或開啟裾膜、小拱棚薄膜,南北門。具體為:a全天關閉:即門、大棚裾膜、小拱棚薄膜和裙膜均24小時關閉;冬季有以下情況之一時采用:陰雨多云,白天溫度3~5℃。b半開啟:即開啟大棚南門、北門和裾膜,關閉小棚薄膜,開啟時間為白天開啟南門、北門和裙膜5~7小時,余下和夜間全關閉,有以下之一情況時采用:一是天氣預報最低溫度2~3,最高溫度10以上,風力4~5級;二是上午11時棚內溫度18~20℃,于11時至15時開啟南北門和裾膜通風;c全開啟:即開啟大棚南門和北門和裾膜及小拱棚薄膜,白天9時左右開啟,下午16時以后關閉,有以下之一情況時采用:一是天氣預報最低氣溫6~8℃,最高15~17,此時上午8時棚內溫度20~22℃,二是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夜間最低溫度超過10,白天棚內氣溫超過20℃,則全開啟通風。
收獲,1月10日~2月5日陸續采收包裝上市,產量達2000kg/667㎡。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