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育種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芽種生產是水稻生產的基礎,芽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稻的產量與質量,它與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我國北方有大量農業區,然而因為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春季溫度低,在寒地水稻春季育種作業時,水稻育種催芽非常困難,且不方便。傳統的水稻催芽手段較為單一,如蒸汽工藝、噴淋工藝、水浴工藝等設備均存在日產量小、自動化程度低、催芽溫度均勻性差、不易保證催芽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大、運營成本高、設備使用壽命短等諸多缺陷,尤其是不能滿足和適應大批量芽種供應、工廠化生產的需要,降低了芽種質量,為后續生產帶來一系列困難和問題這為水稻芽種的生產帶來了不利條件。
因此,設計一種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中供水模塊對水稻芽種催芽的質量和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從而提供一種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為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提供各種溫度的水源,保證水稻芽種生產的質量和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與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內的主控制器相連接,包括熱水箱、冷水箱和加熱裝置,所述熱水箱和冷水箱之間通過管道相連通,且熱水箱和冷水箱之間的管道上設有水泵,所述加熱裝置與熱水箱之間通過管道相連,且加熱裝置與熱水箱管道上設有循環水泵;所述熱水箱與主控制器之間連接有液位檢測裝置和溫度檢測裝置,所述各個管道上的水泵均與主控制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上述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其中:所述熱水箱和冷水箱之間的管道包括注管道和回管道,所述注管道和回管道上均設有水泵。
更一步地,上述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其中:所述冷水箱與主控制器之間連接有溫度檢測裝置。
再進一步地,上述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其中:所述熱水箱上還設有一條散熱管道,該散熱管道前后兩端均與熱水箱相連通,且該散熱管道上設有散熱用的水泵,該水泵也與主控制器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主要體現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其熱水箱與冷水箱相連通,且通過控制器、溫度檢測裝置和液位檢測裝置很好地控制水溫和水流量,根據不同生產情況可以向浸種催芽箱內提供不同溫度和不同量的水,保證水稻芽種催芽作業的效率和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是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示意圖。
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為:1—供水模塊,11—熱水箱,12—冷水箱,13—加熱裝置,14—溫度檢測裝置,15—液位檢測裝置,2—分流模塊,21—浸種催芽箱,22—分控制器,3—通訊模塊,4—主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附圖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包括供水模塊1、分流模塊2和通訊模塊3,供水模塊1和分流模塊2之間通過管道相連,且管道上設有水泵,主控制器4和通訊模塊3電連接,分流模塊2包括浸種催芽箱21和分控制器22,通訊模塊3和分流模塊2的分控制器22電連接。浸種催芽箱21上設有循環水泵,分控制器22和浸種催芽箱21上的循環水泵電相連。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1包括熱水箱11、冷水箱12和加熱裝置13,熱水箱11和冷水箱12之間通過注管道和回管道兩根管道相連通,且熱水箱11和冷水箱12之間的管道上均設有水泵,所述加熱裝置13與熱水箱11之間通過管道相連,且加熱裝置13與熱水箱11之間的管道上設有循環水泵。熱水箱11與主控制器4之間連接有液位檢測裝置15和溫度檢測裝置14,冷水箱與主控制器4之間也連接有溫度檢測裝置14。所述熱水箱11上還設有一條散熱管道,該散熱管道前后兩端均與熱水箱11相連通,且該散熱管道上設有散熱用的水泵,所述各個管道上的水泵均與主控制器4電連接(圖中未示出)。
本實用新型水稻芽種生產控制系統的供水模塊的工作原理如下:為了保證熱水和冷水之間的溫差不過大,熱水箱11和冷水箱12相連通,打開注管道上的水泵,冷水箱12中的冷水通過注管道進入熱水箱11中,同時打開加熱裝置13與熱水箱11之間的水泵,通過加熱裝置13加熱即可獲得熱水,當需要降低溫度時,關閉加熱裝置13與熱水箱11之間的水泵和注管道上的水泵,冷水箱12內的冷水與熱水箱11中的熱水混合,降低水溫,同時還可打開回管道上的水泵和散熱管道上的水泵,便于散熱;熱水箱11和冷水箱12和主控制器4之間均設置有溫度檢測裝置14,便于控制水的溫度,且熱水箱11與主控制器4之間設有液位檢測裝置15便于監控熱水箱內的水量,從而在向浸種催芽箱供水時精確控制水的流量和溫度。
當然,以上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典型實例,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它多種具體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