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深水網箱,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抗海流可升降的深水網箱。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發展,對海洋生物的需求也在增加,而近海捕撈方式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由于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問題,深海捕撈漁業也逐漸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
而世界漁業生產的重點也由傳統的狩獵式捕撈漁業方式,逐漸轉向了養牧式的養殖漁業,人們已經逐步轉向海水養殖經濟動物和經濟植物的方式,尤其是在深海中利用網箱進行海水養殖的方式,離岸深水網箱養殖海洋經濟動物和植物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拓展經濟開發空間的有效方式。
不過,由于深海的特殊環境,海水養殖的網箱通常不能總是置于同一個海水高度。比如需要投餌的時候,就得將網箱提升至接近海面的高度,而在起風浪的時候,就必須降低網箱至深海,以躲避風浪。同時,將網箱置于海洋深水處,還可以利用深海的海流促進養殖箱體內的水體交換,尤其是考慮到養殖箱體內的生物密度往往比較高。所以進行海水養殖的網箱需要一可以方便升降的機構。
但是,由于海洋存在潮汐的巨大能量,尤其在較深的海域,例如水深大于50米的海域,往往都是浪大流激,水下海流常常十分巨大,就有可能對養殖網箱造成破壞,從而給深海養殖業帶來障礙。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海流可升降的網箱,方便地沉降至深海進行養殖活動,并能夠抵抗深海海流的沖擊;同時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提升網箱至海面進行相應的操作,從而促進深海海水養殖的發展。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包括至少一可升降裝置連接至少一網箱。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可升降裝置包括至少一滑輪組,所述每個滑輪組包括至少一位于海水深處的第一滑輪和至少一位于海水淺處的第二滑輪,通過環形傳動帶相連接并可同步轉動,所述傳送帶一條邊與所述網箱固定連接設置。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每個滑輪組包括至少一沉降于海底的第一滑輪和至少一漂浮于海面的第二滑輪。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滑輪連接一沉子,所述第二滑輪連接一浮子。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滑輪通過一第一纜繩連接所述第一滑輪。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滑輪或浮子通過一第一纜繩連接所述第一滑輪或沉子。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網箱迎著海流面設有抗海流裝置,用于阻擋海流對網箱內水體的沖擊。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抗海流裝置為一整片金屬片,所述金屬片覆蓋所述網箱的迎流面。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抗海流裝置由一組呈魚鱗狀排列的金屬片構成,所述魚鱗狀排列的金屬片覆蓋所述網箱的迎流面。
所述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其中,所述浮子上設置有信號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可升降的網箱裝置,能夠通過對滑輪組的簡單操作,方便地將網箱沉降至深海進行養殖,同時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滑輪組提升網箱至海面進行相應的操作;并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升降的網箱裝置,通過在迎著海流一側設置抗海流裝置,有效的降低了海流對網箱內水體的沖擊和破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的網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 網箱 2. 投餌管 3. 抗海流裝置 4. 第一滑輪 5. 第二滑輪 6. 環形傳動帶 7. 第一纜繩 8. 沉子 100. 海平面 200. 海底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抗海流可升降的網箱裝置,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如圖1所示,由可升降裝置和至少一網箱1構成,所述可升降裝置包括一個或數個滑輪組。所述網箱1上部設有多個投餌管2,用于給網箱中飼養的生物投放食物或其他養殖需要物等。所述網箱1在迎著海流的一面設置有抗海流裝置3,所述抗海流裝置3可以由一塊例如通過焊接而成的整片大金屬片,覆蓋所述網箱的迎流面構成,也可以由一組金屬片成魚鱗狀排列,覆蓋所述網箱的迎流面構成,其中,由一組金屬片呈魚鱗狀排列覆蓋構成的優點是,可以允許部分海流從所述魚鱗狀排列的金屬片夾縫中進入所述網箱,從而增加網箱內的水體交換,帶來營養物質并帶走廢物。
所述數個滑輪組,每個滑輪組都由至少兩個滑輪:位于深層海水中的第一滑輪4和位于淺層海水中的第二滑輪5,以及套于所述兩滑輪上并連接所述兩滑輪的環形傳動帶6構成,所述滑輪組可以在外力驅動下同步轉動。所述環形傳動帶6與所述位于淺層海水中的第二滑輪5兩側的接觸分離處,如圖1所示,分別命名為A端和B端。
所述第一滑輪4位于海水深處,并通過一固定裝置,連接并固定于海底,一個更佳的方案是通過一沉子8,將所述第一滑輪4直接下沉并固定于海底200。這樣,連同下述其他裝置,可以使得所述網箱1更不容易被海流沖走。所述第二滑輪5則位于海水上層,更佳的方案是通過一浮子連接并浮于海平面100上,這樣,可以很方便的對所述網箱1予以定位。并且可以通過在所述浮于海平面100上的第二滑輪5或所述浮子上設置信號燈等信號裝置,從而標識網箱自身,對來往船只起警告作用。
所述第一滑輪4和第二滑輪5之間還通過不可延伸的第一纜繩7相固定連接,防止兩者被海流沖散。并且,在所述第一滑輪4通過連接一沉子8沉于海底200,而第二滑輪5通過連接一浮子浮于海面100的情況下,所述浮于海面的浮子或第二滑輪5還可以通過第一纜繩7連接沉于海底200的沉子8或第一滑輪4,只要能保證上下兩層的結構不會被海水沖散即可。
所述環形傳動帶6的一邊與所述網箱1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的示意圖1中,環形傳動帶6的B端一側與所述網箱1一端固定連接,其連接方式可以是所述環形傳動帶6的B端一側穿過并固定所述網箱1,也可以是所述網箱1通過一第二纜繩連接至所述環形傳送帶6的B端一側。總之,通過該設置,以及上述環形傳動帶6可以保證所述網箱1不會被海流沖走,并保證所述網箱1可以跟隨所述環形傳送帶6升降。例如,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當所述環形傳動帶6從A端向B端移動時,B端一側的傳動帶下沉,從而帶動所連接的網箱1下沉;同理,當所述環形傳動帶6從B端向A端移動時,B端一側的傳動帶上升,從而帶動所連接的網箱1上浮。
本實施例中,當然,所述沉于海底的第一滑輪4也可以選用高密度的材料制作,從而省略所述沉子定位塊8,直接沉降并固定于海底。而所述浮于海面的第二滑輪5也可以選用密度輕于海水的材料制作,這樣也可以省略所述浮子。
或者,所述第一滑輪4和第二滑輪5分別懸浮于海水的上下層中,并通過固定裝置如第三纜繩等,固定于海底,只要保證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在海水的不同高度層相對靜止即可。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可升降的網箱裝置,通過對滑輪組的簡單操作,可以方便地將網箱沉降至深海進行養殖活動,同時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滑輪組提升網箱至海面進行相應的操作;并且,通過在迎著海流一側設置金屬片等抗海流裝置,有效的降低了海流對網箱內水體的沖擊和破壞。
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