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插秧推秧塊。
背景技術:
現有的自動插秧機采用回轉體栽植臂總成進行插秧,栽植臂總成具有多個回轉的栽植臂,每一個栽植臂上設置有秧針、推秧桿以及連接在推秧桿上的推秧塊,栽植臂隨其回轉到秧箱位置時,秧針以及推秧塊配合取秧,回轉到接近落入土壤時,在栽植臂上的推秧桿的動力驅動下,秧苗推入到土壤中,實現了整個插秧過程,反復上述動作過程(即栽植臂回轉),實現了連續插秧。
上述秧針、栽植臂的具體結構為現有技術,現有的推秧塊包括一個由塑料制成的塊體,塊體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在推秧桿上,秧針上設置有槽孔,塊體的前部設有傾斜面,塊體具有上伸端且該上伸端伸入槽孔中,取秧時,秧苗處于塊體的前部傾斜面上,由于現有設計中的塊體的上伸端的寬度遠遠小于槽孔的寬度,并且秧針與推秧桿之間留有大尺寸的空隙,因而容易出現夾秧的現象,造成土壤中的部分部位不會出現秧苗;另外,秧苗依托在塊體的傾斜面上,容易造成秧苗的滑落,造成秧苗散落現象,不能實現定株距插秧,不利于秧苗的生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插秧推秧塊,使用該插秧機可以有效避免夾秧現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插秧推秧塊,其包括推秧塊本體,推秧塊本體的上部后表面上設有卡扣在推秧桿上的卡扣,推秧塊本體的前部表面為托秧面,其結構特點是:所述推秧塊本體上設有自下向上延伸的兩個臺肩,兩臺肩的中部形成向上凸起且可插入秧針槽孔中的插入部且兩臺肩的頂部表面為貼靠在秧針下表面的貼靠平面。
采用上述結構后,由于設置了臺肩以及臺肩貼靠在秧針下表面上,因而在取秧或插秧過程中,秧針與推秧塊之間不會產生縫隙,推秧塊上的秧苗會被推秧塊推動進行栽植,不會出現秧針與推秧塊之間的夾秧現象,大大提高了推秧塊插秧的準確性,有效避免出現缺苗等問題。
作為本發明的改進,所述托秧面由推秧塊本體的前部自上向下傾斜設置的傾斜面和與傾斜面圓滑過渡且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面組成,承托面平行于推秧桿設置,秧苗可以依靠在上述傾斜面上,并且秧苗的底部可落在上述承托面上,因而在取秧或插秧過程中,隨著栽植臂的回轉,秧苗不會四處滑落,因而實現了精確插秧過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臺肩的上部的后端面與推秧塊本體的后端面平齊、其前端面與托秧面的上部平齊,當推秧塊在推秧桿的推動作用下滑移插秧時,整個插秧過程中,臺肩的上表面皆與秧針的下表面貼合,避免出現夾秧現象。
所述推秧塊本體的底部設有貼靠在推秧桿下端部的擋臺。
綜上,本發明可有效避免出現夾秧、落秧等現象,具有插秧效率高、插秧株距準確和提高勞動效率的優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推秧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推秧塊連接在栽植臂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沿圖3中A-A線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沿圖3中B-B線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左視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6右視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6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6中實施例連接在栽植臂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沿圖10中C-C線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沿圖10中D-D線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現有技術中的推秧塊,該推秧塊包括一個由塑料制成的塊體20,塊體20具有上伸的突起板21,突起板21的前端面為傾斜面22,結合圖3至圖5所示,該推秧塊連接在栽植臂10,栽植臂的具體結構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詳細贅述,其具有推秧桿4,其上還連接有秧針5,秧針的下端設有長條狀的槽孔,圖4中的虛線為待插的秧苗50,從圖中明顯可以看出,秧苗只是貼靠在上述傾斜面上,在栽植臂回轉運動、插秧過程中,秧苗極為容易滑落,并且從圖5中可以看出,現有的推秧塊的突起板21與上述槽孔之間留有很大的間隙X,結合圖4和圖5,秧苗傾斜狀態下極易進入上述間隙X,因而在推秧桿推動推秧塊向下運行進行插秧時,秧苗容易被擠在上述間隙X中,造成夾秧現象,導致缺苗、株距過密、插秧工作未完成等問題,不能實現定株距插秧,不利于秧苗的生長。
參考圖6至圖9,本發明給出了一種插秧推秧塊的實施例,其包括推秧塊本體1,推秧塊本體1的上部后表面上設有卡扣在推秧桿4上的卡扣2,推秧塊本體1的底部設有貼靠在推秧桿4下端部的擋臺13,推秧塊本體1的前部表面為托秧面,所述推秧塊本體1上設有自下向上延伸的兩個臺肩3,兩臺肩的中部形成向上凸起且可插入秧針5槽孔中的插入部31且兩臺肩3的頂部表面為貼靠在秧針5下表面的貼靠平面,臺肩3的上部的后端面與推秧塊本體的后端面平齊、其前端面與托秧面的上部平齊,從而使整個臺肩的頂部表面完全與秧針5下表面貼合,擴大了貼合面積,大大降低了出現夾秧的幾率。
參考圖6至圖9,所述托秧面由推秧塊本體1的前部自上向下傾斜設置的傾斜面11和與傾斜面圓滑過渡且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面12組成,承托面平行于推秧桿4設置,也就是說,傾斜面與承托面組合形成一個彎折的表面,可以承托住待插的秧苗。
參考圖10至圖12所示,本實施例連接在栽植臂10上,圖11中使用虛線示意出秧苗50,由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臺肩與秧針下表面幾乎沒有間隙,因而不會產生夾秧現象,并且秧苗的根系部分可以承托在上述承托面上,在取秧以及栽植臂回轉插秧過程中,可以避免秧苗的四處散落。
以上所述為本發明的具體結構形式,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在本技術領域人員來說,基于本發明上具體結構的等同變化以及部件替換皆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