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尤其涉及一種插秧機的連接機構。
背景技術:
在農業機械化普及的今天,采用拖拉機牽引插秧機進行插秧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技術。現有技術中的插秧機和拖拉機之間采用連接銷的方式可轉動連接,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掛卸方便,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由于插秧的水田多泥濘,在插秧的過程中插秧機擺動較大,連接部位容易發生斷裂,另外在轉彎的時候插秧機容易與拖拉機之間形成死角,造成拖拉機無法前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插秧機的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受力合理,轉向的時候不容易卡死,能夠持續進行插秧作業。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插秧機的轉向機構,包括設置在牽引拖拉機后面的托板,其特征在于,托板上具有一體設置的連接板,連接板的正面固定有轉向板,轉向板的底面設置有轉向桿,轉向桿的前端鉸接在轉向板的前端底面,轉向桿的末端伸出轉向板,轉向桿的末端鉸接連接有引導桿,引導桿固定在插秧機上;
轉向桿的兩側設置有液壓桿,液壓桿的前端鉸接在轉向板的前端底面,液壓桿的伸縮桿朝向插秧機所在方向伸出,轉向桿的末端兩側伸出有連接耳,液壓桿的伸縮桿末端鉸接在轉向桿的連接耳上。
轉向板的兩側具有向內的凹陷,兩側的凹陷將轉向板分為前半部和后半部兩部分,前半部的寬度小于后半部的寬度。
連接板為長條形。
轉向板通過焊接或者螺栓與連接板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該轉向機構能夠合理分擔受力,避免因應力集中造成的連接處斷裂;
2、轉向時具有緩沖機構,避免了直接轉向造成的卡死現象。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轉向機構的整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牽引拖拉機1后面通過轉向機構連接有插秧機2,該轉向機構包括設置在牽引拖拉機1后面的托板5,托板5上具有一體設置的長條形連接板8,連接板8的正面固定有轉向板6,轉向板的兩側具有向內的凹陷,兩側的凹陷將轉向板分為前半部和后半部兩部分,前半部寬度小于后半部的寬度。
轉向板的前半部底面中央鉸接連接有轉向桿4,轉向桿4的末端伸出轉向板,轉向桿4的末端鉸接連接有引導桿3,引導桿3固定在插秧機2上。
轉向板6前半部的底面兩側鉸接有液壓桿7,液壓桿7的伸縮桿朝向插秧機2所在方向伸出,轉向桿4的末端兩側伸出有連接耳,液壓桿7的伸縮桿鉸接在轉向桿4的連接耳上。
采用該轉向機構后,插秧機2的轉向通過轉向桿4的擺動來實現轉彎,而轉向桿4的兩側連接有液壓桿7,由于液壓桿7的緩沖作用,插秧機的轉向會緩慢進行,避免了突然轉向造成的引導桿3斷裂、卡死等問題。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認識到,在不偏離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各種修改、變化和組合,并且認為這種修改、變化和組合是在獨創性思想的范圍之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