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運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保護式養殖裝運裝置。
背景技術:
活魚活蝦等水產、海產在利用汽車進行運輸時,經常會采取活體運輸的方式。在利用汽車進行運輸時,需要將活水產裝入裝運裝置(如水產箱、魚桶等)中。而利用汽車在進行活水產運輸時,一旦出現急剎車,裝運裝置中的活水產就容易與裝運裝置發生較大撞擊,從而導致活水產受傷(例如魚的體表破損)甚至死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能容納活水產并用于裝車運輸,內部的水不易外濺,且可在急剎車時有效對活水產進行防撞保護,避免活水產因受到強烈撞擊而致傷致死的自動保護式養殖裝運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保護式養殖裝運裝置,包括
上端開口的主箱體、用于蓋住主箱體開口的主箱蓋及設置在主箱體側壁上的前保護側箱,前保護側箱上設有側開口,主箱體側壁上設有與側開口連通的主通過孔;
主箱蓋與主箱體之間密封卡接,主箱體上設有進氣孔,進氣孔內設有進氣單向閥,主箱蓋上設有出氣單向閥,進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外界至主箱體內,出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主箱體內至外界;
所述前保護側箱內設有與前保護側箱滑動密封配合的前保護活塞,側開口處在前保護活塞與主通過孔之間,前保護活塞上設有第一活塞桿,第一活塞桿穿過前設置在前保護側箱上的第一滑孔,第一活塞桿上設有處在保護側箱外的第一配重塊,前保護活塞將前保護側箱內分隔成第一保護腔及與側開口連通的第一擴容腔,第一保護腔內設有保護彈簧,保護彈簧一端連接前保護活塞,保護彈簧另一端連接前保護側箱。
作為優選,所述主箱體外設有與主箱體連接的外基座,外基座上設有外導軌,第一配重塊與外導軌滑動連接,第一配重塊滑動方向水平,前保護活塞滑動方向水平。
作為優選,所述側箱體包括箱頂板,側箱體內設有與前保護活塞連接的緩釋滑板,緩釋滑板穿過設置在前保護側箱上的緩釋滑孔,緩釋滑板頂面與箱頂板底面相貼,箱頂板上設有多個沿前保護活塞滑動方向依次排列的緩釋結構,緩釋結構包括設置在箱頂板上豎滑孔、與豎滑孔滑動密封配合的豎滑柱、設置在豎滑柱底面的受頂半球頭及設置在豎滑柱頂部且用于接觸箱頂板頂面的限位配重頭,受頂半球頭接觸緩釋滑板頂面,限位配重頭與箱頂板頂面之間具有緩釋間隙。
作為優選,所述主箱蓋包括蓋板體及設置在蓋板體上的側蓋緣,蓋板體上設有豎直布置的蓋氣孔,出氣單向閥設置在蓋氣孔內,蓋氣孔內設有上防濺板及下防濺板,上防濺板處在下防濺板上方,出氣單向閥處在上防濺板上方,上防濺板與蓋氣孔孔壁之間具有上間隙,下防濺板與蓋氣孔孔壁之間具有下間隙,上間隙豎直投影落在下防濺板豎直投影范圍內,下間隙豎直投影落在上防濺板豎直投影范圍內。
作為優選,所述主箱體外設有動輸結構,動輸結構包括與主箱體連接的固定座、可相對固定座上下移動的第二配重塊及與主箱體連接的補給缸體,固定座上設有若干豎滑桿及若干輸氣彈簧,任一豎滑桿均與第二配重塊滑動配合,第二配重塊滑動方向豎直,輸氣彈簧上端連接第二配重塊,輸氣彈簧下端連接固定座,補給缸體內設有與補給缸體滑動密封配合的補給活塞,補給活塞滑動方向豎直,補給活塞上設有與第二配重塊連接的第二活塞桿,補給活塞將補給缸體內部分隔成補給腔及與外界連通的空腔,補給腔內設有補給彈簧,補給彈簧一端連接補給活塞,補給彈簧另一端連接補給缸體,補給腔通過補給氣管與進氣孔連通,補給缸體上設有與補給腔連通的吸氣孔,吸氣孔內設有吸氣單向閥,吸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外界至補給腔,補給缸體、第二配重塊及固定座由上至下依次排列。
作為優選,所述豎滑桿數目為兩個,第二配重塊上設有兩個與豎滑桿一一對應的滑套,豎滑桿通過對應的滑套與第二配重塊滑動配合,輸氣彈簧數目為兩個。
作為優選,所述主箱體為一矩形箱體,主箱體包括底板、兩個長側板及兩個短側板,底板水平布置,主箱體長度方向水平且平行于長側板,主箱體寬度方向水平且平行于短側板,主箱體內設有平行于短側板的豎隔板,豎隔板將主箱體內部分隔成上端開口的水產腔及上端開口的勻氣腔,勻氣腔與進氣孔連通,主箱體上設有將勻氣腔開口封閉的頂封板,豎隔板上設有由上至下依次等距分布的第一氣孔組、第二氣孔組、第三氣孔組及第四氣孔組;
第一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一內氣孔,第一內氣孔內設有第一泄壓閥,第一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二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二內氣孔,第二內氣孔內設有第二泄壓閥,第二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三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三內氣孔,第三內氣孔內設有第三泄壓閥,第三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四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四內氣孔,第四內氣孔內設有第四泄壓閥,第四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當箱體內水面所處高度高于第一氣孔組最高點所處高度時,第一泄壓閥、第二泄壓閥、第三泄壓閥及第四泄壓閥的開啟壓力均一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合理,能容納活水產并用于裝車運輸,內部的水不易外濺,且可在急剎車時有效對活水產進行防撞保護,避免活水產因受到強烈撞擊而致傷致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蓋氣孔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5是本發明動輸結構處的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豎隔板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主箱體1、主通過孔1a、水產腔1b、勻氣腔1c、主箱蓋2、蓋板體2a、蓋氣孔2b、出氣單向閥21、上防濺板22、下防濺板23、前保護側箱3、第一保護腔3a、第一擴容腔3b、箱頂板3c、前保護活塞31、第一活塞桿32、保護彈簧33、緩釋滑板34、豎滑柱35、受頂半球頭351、限位配重頭352、外基座4、第一配重塊41、外導軌42、動輸結構5、固定座51、第二配重塊52、滑套521、補給缸體53、補給腔53a、空腔53b、補給活塞531、第二活塞桿532、補給彈簧533、補給氣管534、豎滑桿54、輸氣彈簧55、豎隔板6、第一內氣孔6a、第二內氣孔6b、第三內氣孔6c、第四內氣孔6d、頂封板6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6中所示,一種自動保護式養殖裝運裝置,包括
上端開口的主箱體1、用于蓋住主箱體開口的主箱蓋2及設置在主箱體側壁上的前保護側箱3,前保護側箱上設有側開口,主箱體側壁上設有與側開口連通的主通過孔1a;
主箱蓋與主箱體之間密封卡接,主箱體上設有進氣孔,進氣孔內設有進氣單向閥,主箱蓋上設有出氣單向閥21,進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外界至主箱體內,出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主箱體內至外界;
所述前保護側箱內設有與前保護側箱滑動密封配合的前保護活塞31,側開口處在前保護活塞與主通過孔之間,前保護活塞上設有第一活塞桿32,第一活塞桿穿過前設置在前保護側箱上的第一滑孔,第一活塞桿上設有處在保護側箱外的第一配重塊41,前保護活塞將前保護側箱內分隔成第一保護腔3a及與側開口連通的第一擴容腔3b,第一保護腔內設有保護彈簧33,保護彈簧一端連接前保護活塞,保護彈簧另一端連接前保護側箱。
活水產可以置入主箱體中,然后蓋上主箱蓋,由于主箱體上設有進氣孔,進氣孔內設有進氣單向閥,主箱蓋上設有出氣單向閥,所以主箱體還是與外界連通的,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氣體交換,并且由于出氣位置設置在頂部(主箱蓋上),所以箱體內的水不易濺出。裝車時,第一配重塊在前(靠近車頭),主箱體在后(靠近車尾)。當急剎車時,由于慣性,第一配重塊會快速繼續前移從而帶動第一活塞桿、前保護活塞向前(向著車頭)移動(保護彈簧壓縮),第一擴容腔增大,從而瞬間提供出一個空余的前方空間,一部分靠近前保護活塞的活水產及水會進入該空余的前方空間中,如此一來,主箱體內活水產不易直接撞到主箱體,而即使等活水產碰到了前保護活塞,撞擊力度也已相對明顯地減弱了,從而可對活水產進行有效保護。隨后,在保護彈簧作用下,第一活塞桿、前保護活塞、第一配重塊等結構復位。
所述主箱體外設有與主箱體連接的外基座4,外基座上設有與第一配重塊外導軌42,第一配重塊與外導軌滑動連接,第一配重塊滑動方向水平,前保護活塞滑動方向水平。外導軌為第一配重提供了有效的導向和支撐,也對第一活塞桿形成了有效保護。
所述側箱體包括箱頂板3c,側箱體內設有與前保護活塞連接的緩釋滑板34,緩釋滑板穿過設置在前保護側箱上的緩釋滑孔,緩釋滑板頂面與箱頂板底面相貼,箱頂板上設有多個沿前保護活塞滑動方向依次排列的緩釋結構,緩釋結構包括設置在箱頂板上豎滑孔、與豎滑孔滑動密封配合的豎滑柱35、設置在豎滑柱底面的受頂半球頭351及設置在豎滑柱頂部且用于接觸箱頂板頂面的限位配重頭352,受頂半球頭接觸緩釋滑板頂面,限位配重頭與箱頂板頂面之間具有緩釋間隙。初時,受頂半球頭是處在豎滑孔中且接觸緩釋滑板頂面的,當急剎車時,緩釋滑板隨著前保護活塞一起向著車頭移動,從而離開了緩釋滑板頂面的那幾個豎滑柱會下落,受頂半球頭伸出豎滑孔下端,限位配重頭接觸箱頂板頂面;隨后在保護彈簧作用下,第一活塞桿、前保護活塞、第一配重塊等結構復位時,緩釋滑板也一起復位,復位過程中,逐個頂起伸出豎滑孔下端的受頂半球頭,此時需要一次次的克服阻力,從而前保護活塞復位變慢,不會出現復位過程中的前保護活塞因復位過快而撞擊到第一擴容腔內活水產的情況,避免復位過程中對活水產造成損傷。
所述主箱蓋包括蓋板體2a及設置在蓋板體上的側蓋緣,蓋板體上設有豎直布置的蓋氣孔2b,出氣單向閥設置在蓋氣孔內,蓋氣孔內設有上防濺板22及下防濺板23,上防濺板處在下防濺板上方,出氣單向閥處在上防濺板上方,上防濺板與蓋氣孔孔壁之間具有上間隙,下防濺板與蓋氣孔孔壁之間具有下間隙,上間隙豎直投影落在下防濺板豎直投影范圍內,下間隙豎直投影落在上防濺板豎直投影范圍內。主箱體內的氣體可以順利經下間隙、上間隙、出氣單向閥排出外界,但主箱體內的氣體一旦從蓋氣孔上濺,會被下防濺板和上防濺板阻隔,保障運輸過程中,主箱體內的水不易濺出主箱體外。
所述主箱體外設有動輸結構5,動輸結構包括與主箱體連接的固定座51、可相對固定座上下移動的第二配重塊52及與主箱體連接的補給缸體53,固定座上設有若干豎滑桿54及若干輸氣彈簧55,任一豎滑桿均與第二配重塊滑動配合,第二配重塊滑動方向豎直,輸氣彈簧上端連接第二配重塊,輸氣彈簧下端連接固定座,補給缸體內設有與補給缸體滑動密封配合的補給活塞531,補給活塞滑動方向豎直,補給活塞上設有與第二配重塊連接的第二活塞桿532,補給活塞將補給缸體內部分隔成補給腔53a及與外界連通的空腔53b,補給腔內設有補給彈簧533,補給彈簧一端連接補給活塞,補給彈簧另一端連接補給缸體,補給腔通過補給氣管534與進氣孔連通,補給缸體上設有與補給腔連通的吸氣孔,吸氣孔內設有吸氣單向閥,吸氣單向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外界至補給腔,補給缸體、第二配重塊及固定座由上至下依次排列。運輸過程中,主箱體內水中溶解氧會降低,目前主要采用氣泵或氣袋補氣的形式來保障氧量,相對成本較高。而在本實施例中,運輸前裝箱時,讓主箱體內的水蓋過進氣孔。汽車運輸過程中,震動是持續存在的,配合豎滑桿的導向及輸氣彈簧的彈性支撐,第二配重塊會不斷地上下震動,從而帶動第二活塞桿、補給活塞上下移動,以圖5中視角為例,補給活塞下移時,將補給腔內空氣經補給氣管輸入主箱體中的水里(此時只有進氣單向閥可以啟通),補給活塞上移時,將外界空氣吸入補給腔內,(此時只有吸氣單向閥可以啟通),從而不需要外界氣源(如氣泵),就能在運輸過程中對箱體內的水中進行充氣,保障足夠的氧氣供給。該種補給方式完全不需要其它設備,也不用操作,成本低、效果好、持續性強。需要指出的是,輸氣彈簧和補給彈簧一起變形,輸氣彈簧和補給彈簧同時縮短或同時拉長。
所述豎滑桿數目為兩個,第二配重塊上設有兩個與豎滑桿一一對應的滑套521,豎滑桿通過對應的滑套與第二配重塊滑動配合,輸氣彈簧數目為兩個。
所述主箱體為一矩形箱體,主箱體包括底板、兩個長側板及兩個短側板,底板水平布置,主箱體長度方向水平且平行于長側板,主箱體寬度方向水平且平行于短側板,主箱體內設有平行于短側板的豎隔板6,豎隔板將主箱體內部分隔成上端開口的水產腔1b及上端開口的勻氣腔1c,勻氣腔與進氣孔連通,主箱體上設有將勻氣腔開口封閉的頂封板61,豎隔板上設有由上至下依次等距分布的第一氣孔組、第二氣孔組、第三氣孔組及第四氣孔組;
第一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一內氣孔6a,第一內氣孔內設有第一泄壓閥,第一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二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二內氣孔6b,第二內氣孔內設有第二泄壓閥,第二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三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三內氣孔6c,第三內氣孔內設有第三泄壓閥,第三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第四氣孔組包括若干沿主箱體寬度方向等距分布的第四內氣孔6d,第四內氣孔內設有第四泄壓閥,第四泄壓閥的可通過方向為由勻氣腔至水產腔;
當箱體內水面所處高度高于第一氣孔組最高點所處高度時,第一泄壓閥、第二泄壓閥、第三泄壓閥及第四泄壓閥的開啟壓力均一致。
裝箱時,箱體內水面蓋過第一氣孔組,水產是裝載在水產腔中的。當對主箱體內的水進行供氣(補氧)時,若進氣點單一,則靠近進氣點的活水產會優先消耗掉大部分氧氣,導致其它位置的活水產依然相對缺氧,這是不利的。本實施例中,首先采用多排式的補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高度位置處的內氣孔中的泄壓閥,在閥出口處的水壓是不同的(處在水下深度不同),所以本段前述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氣不均勻的問題。本實施例中,進一步的,還利用各泄壓閥先將各內氣孔封閉,汽車行駛時,動輸結構供給的空氣只能暫時先存儲在勻氣腔中(勻氣腔中相對氣壓會較高),當勻氣腔中氣體對泄壓閥的壓力達到了泄壓閥的開啟值后,所有泄壓閥同一開啟,從而可更為均勻地對主箱體內的水進行供氣。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泄壓閥的開啟壓力不僅要考慮到本身的開啟壓力,還要考慮到主箱體內的水壓。而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當箱體內水面所處高度高于第一氣孔組最高點所處高度時,第一泄壓閥、第二泄壓閥、第三泄壓閥及第四泄壓閥的開啟壓力均一致”,所以可讓各第一泄壓閥、各第二泄壓閥、各第三泄壓閥及各第四泄壓閥盡可能同時打開,以更為均勻為主箱體內水產進行補氣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