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及裝置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及裝置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背景技術:
聚合物膜(以下稱為膜)因優異的透光性或柔軟性及可輕質薄膜化等優點而廣泛用作光學膜。其中,利用纖維素?;锏鹊睦w維素酯類膜用于光學膜中。作為光學膜以照片感光用膜為代表,有偏光板的保護膜或相位差膜等。偏光板的保護膜或相位差膜為近年來市場不斷擴大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構成部件。作為膜的制造方法有溶液制膜方法。溶液制膜方法具有流延膜形成エ序、膜獨立 化工序、剝離エ序及濕潤膜干燥エ序。流延膜形成エ序中,流下聚合物溶于溶劑的濃液,在支撐體上形成由濃液構成的流延膜。膜獨立化工序中,使溶劑從流延膜蒸發直至能夠獨立傳送,即硬化進行到一定程度以上。剝離エ序中,從支撐體剝離流延膜作為濕潤膜。濕潤膜干燥エ序中,使溶劑從濕潤膜蒸發來作為膜。日本專利公開2006-306059號公報中公開有如下方法在膜獨立化工序中,依次進行使溶劑從流延膜蒸發的膜干燥エ序及冷卻流延膜直至能夠獨立傳送的膜冷卻エ序。根據日本專利公開2006-306059號公報的方法,在剝離エ序之前進行固化流延膜所需的時間短于膜干燥エ序的膜冷卻エ序,因此,能夠避免因流延膜的干燥不足引起的剝離故障(導致被剝離的流延膜被撕碎的撕碎故障或流延膜的一部分殘留在支撐體上的剝離殘留故障)。其結果,由于能夠提高支撐體速度,因此,與以往相比能夠謀求提高膜的生產效率。但是,雖然能夠通過利用日本專利公開2006-306059號公報的方法來謀求提高膜的生產效率,但由于所得到的膜的厚度不均引起的光學特性(面內延遲Re或厚度方向延遲Rth等)的不均成為問題。作為這種光學特性的不均變得明顯的原因,可舉出光學膜的所需規格上升以及隨著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型化而促使光學膜的薄膜化。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抑制如上述的厚度不均并可高效地生產膜的溶液制膜方法以及用于該溶液制膜方法的流延膜的干燥方法及裝置。本發明的流延膜的形成方法為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的流延膜的形成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所述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具備濃液流下步驟(A步驟)、膜干燥步驟(B步驟)、膜冷卻步驟(C步驟)、剝離步驟(D步驟)、支撐體加熱步驟(E步驟)、膜加熱步驟(F步驟)及挾持步驟(G步驟)。A步驟中,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B步驟中,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剤。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C步驟中,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B步驟之后進行。D步驟中,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C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E步驟中,在下一個所述B步驟之前加熱所述D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F步驟中,利用在所述E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B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G步驟中,利用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與里面支撐部件挾持所述移動支撐體。所述挾持在所述A步驟中進行。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支撐比所述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兩外側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所述里面支撐部件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
另一端。優選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為壓料輥且所述里面支撐部件為支撐輥。本發明的流延膜的形成方法為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的流延膜的形成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所述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具備濃液流下步驟(H步驟)、膜干燥步驟(I步驟)、膜冷卻步驟(J步驟)、剝離步驟(K步驟)、支撐體加熱步驟(L步驟)及膜加熱步驟(M步驟)。 H步驟中,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I步驟中,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J步驟中,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I步驟之后進行。K步驟中,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J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L步驟中,在下一個所述I步驟之前加熱所述K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M步驟中,利用在所述L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膜干燥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本發明的溶液制膜方法為通過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并進行干燥來制造膜的溶液制膜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所述溶液制膜方法具備濃液流下步驟(A步驟)、膜干燥步驟(B步驟)、膜冷卻步驟(C步驟)、剝離步驟(D步驟)、支撐體加熱步驟(E步驟)、膜加熱步驟(F步驟)、挾持步驟(G步驟)及膜干燥步驟(N步驟)。A步驟中,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B步驟中,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剤。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C步驟中,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B步驟之后進行。D步驟中,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C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E步驟中,在下一個所述B步驟之前加熱所述D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F步驟中,利用在所述E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B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G步驟中,利用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和里面支撐部件挾持所述移動支撐體。所述挾持在所述A步驟中進行。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支撐比所述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兩外側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所述里面支撐部件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另一端。N步驟中,從由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的所述流延膜中蒸發所述溶劑而得到膜。本發明的溶液制膜方法為通過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并進行干燥來制造膜的溶液制膜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所述溶液制膜方法具備濃液流下步驟(H步驟)、膜干燥步驟(I步驟)、膜冷卻步驟(J步驟)、剝離步驟(K步驟)、支撐體加熱步驟(L步驟)、膜加熱步驟(M步驟)、及膜干燥裝置(P步驟)。H步驟中,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I步驟中,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齊U。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濃液構成。J步驟中,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I步驟之后進行。K步驟中,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J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L步驟中,在下一個所述I步驟之前加熱所述K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M步驟中,利用在所述L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膜干燥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P步驟中,從由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的所述流延膜中蒸發所述溶劑而得到膜。本發明的流延膜的形成裝置具備移動支撐體、到達部支撐單元、剝離部支撐單元、膜冷卻単元、支撐體加熱單元、膜加熱單元、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及里面支撐部件。移動支撐體依次循環通過到達部、流延部、膜干燥部、剝離部。所述到達部中到達流下的濃液。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所述流延部由流下的所述濃液 形成流延膜。所述膜干燥部使所述溶劑從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剝離部中剝離所述流延膜。到達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到達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剝離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膜冷卻単元在所述移動支撐體離開所述膜干燥部且到達所述剝離部為止期間,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支撐體加熱單元加熱離開所述剝離部且到達所述膜干燥部為止期間的所述移動支撐體。膜加熱單元,利用通過所述支撐體加熱單元獲得的熱加熱到達所述膜干燥部之前的所述流延膜。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具備在所述到達部支撐構件上,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中比所流下的所述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里面支撐部件,具備在所述到達部支撐構件上,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另一端。優選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為壓料輥且所述里面支撐部件為支撐輥。本發明的流延膜的形成裝置具備移動支撐體、到達部支撐單元、剝離部支撐單元、膜冷卻単元、支撐體加熱單元及膜加熱單元。移動支撐體依次循環通過到達部、流延部、膜干燥部、剝離部。所述到達部中到達流下的濃液。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剤。所述流延部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形成流延膜。所述膜干燥部使所述溶劑從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剝離部中剝離所述流延膜。到達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到達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剝離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膜冷卻単元在所述移動支撐體離開所述膜干燥部且到達所述剝離部為止期間,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支撐體加熱單元加熱離開所述剝離部且到達所述膜干燥部為止期間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膜加熱單元利用通過所述支撐體加熱單元獲得的熱加熱到達所述膜干燥部之前的所述流延膜。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進行濃液流下エ序、膜干燥エ序及剝離エ序,并且能夠通過在膜干燥エ序與剝離エ序之間進行的膜冷卻エ序縮短從膜干燥エ序至剝離エ序為止所需的時間。并且,從該剝離エ序至下一個膜干燥エ序為止期間,進行加熱移動支撐體的支撐體加熱エ序,因此能夠進行從里面側加熱通過下ー個濃液流下エ序形成的流延膜的膜加熱エ序。通過膜加熱エ序能夠使流延膜的表面光滑。這樣,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厚度不均并高效生產流延膜或膜。另外,在膜冷卻エ序之后緊接著進行支撐體加熱エ序時,移動支撐體由于熱履歷而翹曲,但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因移動支撐體的翹曲引起的流延膜的厚度不均。
圖I是表示溶液制膜設備的概要的說明圖。圖2是表示第I流延單元的概要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表層形成裝置的概要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表層形成裝置的概要的沿圖5的IV-IV線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表層形成裝置的概要的沿圖4的V-V線的截面圖。圖6是表示第I支撐體加熱裝置的概要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第I支撐體加熱裝置的概要的沿圖2的VII-VII線的截面圖。圖8是表示第I流延膜形成エ序及溶液制膜方法的概要的エ序圖。 圖9是表示形成之后的流延膜的概要截面圖。圖10是表示膜加熱エ序之后的流延膜的概要的截面圖。圖11是表示表層形成エ序之后的流延膜的概要的截面圖。圖12是表示膜干燥エ序之后的流延膜的概要的截面圖。圖13是表示第2流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4是表示第3流延單元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5是表示第4流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6是表示第5流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7是表示第6流延單元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8是表示第7流延單元的概要的側視圖。圖19是表示第2支撐體加熱裝置的概要的截面圖。圖20是表示第2流延膜形成エ序及第2溶液制膜方法的概要的エ序圖。圖21是表示第8流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22是表示支撐體挾持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23是表示設定在帶表面的繞接區域、到達位置及抑制位置的概要的俯視圖。圖24是表示第9流延單元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的側視圖。圖25是表示支撐體加熱裝置的概要的沿圖24的XXV-XXV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溶液制膜設備)如圖I所示,溶液制膜設備10具有流延單元12、干燥単元13及卷取單元14。(流延單元)流延單元12由濃液24制作濕潤膜25。濃液24包含成為膜21的原料的聚合物(稱為原料聚合物)22與聚合物22的溶劑23。流延單元12的詳細內容將進行后述。(干燥單元)干燥単元13使溶劑23從濕潤膜25蒸發并從濕潤膜25得到膜21。干燥単元13具備從流延單元12朝向卷取單元14依次配設的夾子拉幅機35、分切機36、干燥室37及冷卻室38。流延單元12與夾子拉幅機35之間的轉送部40中,利用多個輥41向夾子拉幅機35傳送從流延單元12送出的帯狀濕潤膜25。夾子拉幅機35具有套管35a、成對導軌、夾子35b及干燥風供給機35c。套管35a內設置濕潤膜25的移動路。容納于套管35a內的導軌設置于濕潤膜25的移動路的兩側。沿導軌排列的多個夾子35b在把持濕潤膜25的寬度方向兩側邊部的把持狀態和解除寬度方向兩側邊部的把持的解除狀態之間轉變自如,且沿導軌移動自如地安裝。該多個夾子35b通過未圖示的鏈條連結為環狀。若夾子35b通過導軌上的把持開始位置,則夾子35b從解除狀態轉變(改變)為把持狀態。這樣,夾子35b把持濕潤膜25的寬度方向兩側邊部。并且,若夾子35b通過導軌上的把持解除位置,則夾子35b從把持狀態轉變(改變)為解除狀態。這樣,夾子35b解除濕潤膜25的寬度方向兩側邊部的把持。成對導軌的間隔隨著從把持開始位置朝向把持解除位置而遞増。在此,將把持開始位置上的濕潤膜25的寬度設為Wf 1,并且在從把持開始位置至把持解除位置為止期間將濕潤膜25的最大寬度設為Wf2。優選Wf2/Wfl為I. 05以上I. 5以下。對濕潤膜25吹送干燥風的干燥風供給機35c設置于濕潤膜25的移動路的上方及下方。分切機36切開濕潤膜25的邊部。該切開的邊部通過送風送至破碎機(未圖示),被較細地切斷并作為濃液等的原料再利用。
干燥室37內設置多個輥45。濕潤膜25邊卷繞在輥45上邊被傳送。干燥室37上連接吸附回收裝置46。吸附回收裝置46通過吸附回收從濕潤膜25蒸發的溶劑23。通過回收干燥室37內的溶劑23,干燥室37中的溶劑23的冷凝點調節在恒定范圍內,因此,在干燥室37內傳送期間,溶劑23從濕潤膜25蒸發。其結果,從濕潤膜25得到膜21。在冷卻室38中膜21被冷卻至溫度成為大致室溫。(卷取單元)卷取單元14具備具有卷芯51、卷芯驅動部(未圖示)及壓輥52的卷取室54。卷芯驅動部通過控制部(未圖示)以預定速度旋轉卷芯51。其結果,膜21以預定卷取張カ卷取于卷芯51上而成為膜輥55。壓輥52朝向卷芯51或卷取于卷芯51上的膜輥55按壓卷取于卷芯51的膜21。由此,能夠邊防止空氣混入膜21之間邊纏繞膜21。優選卷取室54與冷卻室38之間設置有在膜21的寬度方向兩邊部形成滾花的滾花賦予裝置57。(流延單元的詳細內容)如圖2所示,由濃液24制作濕潤膜25的流延單元12具備流延套管75。流延套管75內設置流延模60、環狀帶62、表層形成裝置63、膜干燥裝置64、剝離輥65、帶移動機構66及第I 第4密封部件71 74。流延模60流出濃液24。環狀帶62為支撐所流出的濃液24并形成由濃液24構成的流延膜61的移動支撐體。表層形成裝置63在流延膜61的表面61a形成表層。膜干燥裝置64使溶劑23 (參考圖I)從流延膜61蒸發。剝離輥65從環狀帶62剝離流延膜61。帶移動機構66向預定方向循環移動環狀帶62。(環狀帶移動機構)帶移動機構66用于邊支撐環狀帶62邊向預定方向引導。帶移動機構66具備各棍66a 66c和驅動棍66c的馬達66m。棍66a 66c配設成相互平行。棍66b與棍66c配設在大致相同平面(例如水平面)上,棍66a在棍66b與棍66c之間,且配設在比該平面更靠上方。棍66a 66c上卷繞連結片材的兩端而成的環狀的環狀帶62。環狀帶62的帶里面62b由棍66a 66c支撐。若
棍66c通過馬達66m的驅動而旋轉,則環狀帶62以棍66a、棍66b、棍66c、棍66a......的
方式循環移動棍66a 66c。這樣,通過棍66a 66c形成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
輥66x 輥66z均用于支撐環狀帶62的帶里面62b,它們沿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配設。棍66x配設在棍66c與棍66a之間。棍66y配設在棍66a與棍66b之間,棍66z配設在棍66b與棍66c之間。優選通過連結片材的兩端得到的環狀帶62為不銹鋼制,更優選具有充分的耐腐蝕性和強度的SUS316制。優選環狀帶62的寬度例如為濃液24的流延寬度CW(參考圖6)的I. I倍以上2. O倍以下。優選環狀帶62的長度例如為20m以上200m以下,優選環狀帶62的厚度例如為O. 5mm以上 2. 5mm以下。另外,優選利用厚度不均相對于整體厚度在O. 5%以下的環狀帶62。優選帶表面62a被研磨,優選帶表面62a的表面粗糙度在O. 05 μ m以下。(密封部件)第I 第4密封部件71 74設置于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第I密封部件71配設成通過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與輥66x相対。第2密封部件72配設成通過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與輥66y相対。第3 第4密封部件73 74以通過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與輥66c相対的方式,從環狀帶62的移動方向(以下稱為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 配設。第I密封部件71具備安裝于流延室75a的遮風板71a與安裝于遮風板71a的迷宮式密封件71b。遮風板71a具有遮擋流延套管75內的氣體流動的遮風面。遮風板71a從流延套管75的內壁面突出且朝向環狀帶62的帶表面62a延設。迷宮式密封件71b設置在遮風板71a的前端,以便靠近帶表面62a。第2密封部件72 第4密封部件74具有與第I密封部件71相同的結構。流延套管75通過各輥及各密封部件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隔開成流延室75a、膜干燥室75b、剝離室75c及支撐體加熱室75d。流延室75a由第I密封部件71、第2密封部件72、輥66x及輥66y形成。同樣,膜干燥室75b由第2密封部件72、第3密封部件73、輥66y及輥66c形成,剝離室75c由第3密封部件73、第4密封部件74及輥66c形成,支撐體加熱室75d由第I密封部件71、第4密封部件74、輥66c及輥66x形成。(流延室)流延室75a內設置流延模60。流延模60配設成通過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與輥66a相対。流延模60與輥66a之間形成到達部。流延模60具有向前端流出濃液24的狹縫出口。流延模60配設成狹縫出口靠近環狀帶62中由輥66a支撐的部分。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在帶表面62a上流延的結果成為帯狀的流延膜61。優選流延室75a內設置減壓室77。減壓室77比流延模60更靠X方向的上游側,并設置成與流延模60鄰接。在未圖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減壓室77減壓液珠的X方向上游側,以便液珠的X方向上游側的壓カ變得低于液珠的X方向下游側。在此,液珠是指,由從流延模60流出且到達環狀帶62之前的濃液24形成的液珠。(膜干燥室)在膜干燥室75b內沿移動路66r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設置表層形成裝置63及膜干燥裝置64,所述表層形成裝置對流延膜61供給表層形成風80,所述膜干燥裝置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表層形成裝置)優選表層形成裝置63配設在膜干燥室75b的X方向最上游側。如圖3及圖4所示,配設成靠近膜表面61a的表層形成裝置63具有進氣導管81、外罩82、預進氣噴嘴83及調風器84。進氣導管81和外罩82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設置。進氣導管81中流通表層形成風80,其在X方向上靠近第2密封部件72且遠離膜表面61a而配設。進氣導管81的膜表面61a側的面81a上設置預進氣噴嘴83。預進氣噴嘴83隨著接近膜表面61a從X方向上游側沿向X方向下游側。在預進氣噴嘴83的前端設置朝向帶表面62a開ロ的預進氣ロ 83a。如圖5所示,預進氣ロ 83a在移動路66r的寬度方向(以下稱為Y方向)上,從環狀帶62的一端延設至環狀帶62的另一端。另外,優選預進氣ロ 83a與面81a在相同平面上。如圖3及圖4所示,外罩82為向X方向下游側引導從預進氣ロ 83a送出的表層形成風80的外罩,其以遠離流延膜61的狀態覆蓋流延膜61。外罩82形成為板狀,在X方向上從進氣導管81延設至膜干燥裝置64 (例如后述的前膜干燥裝置)附近,在Y方向上從環狀帶62的一端延設至環狀帶62的另一端。外罩82在膜表面61a側具有與膜表面61a大致平行的導向面82a。另外,優選導向面82a與面81a在相同水平面上。從預進氣ロ 83a遍及外罩82的X方向下游側端部,在導向面82a及面81a與帶表面62a之間形成從預進氣ロ 83a送出的表層形成風80的風路86。優選從面81a至帶表面62a的間隔例如為20mm以上150mm以下。Y方向上的風路86的寬度例如為Y方向上的環狀帶62的寬度的O. 8倍以上I倍以下即可。X方向上的風路86的長度根據制造條件(環狀帶62的表面62a的移動速度V等)確定即可,優選例如為IOOOmm以上5000mm以下。調風器84具有將表層形成風80的溫度調節在預定范圍內的調溫機(未圖示)和以預定風量將表層形成風80送至進氣導管81的送風扇(未圖示)??稍诒韺有纬裳b置63上設置側遮風板85。側遮風板85向Y方向排列且從進氣導管81的X方向上游端遍及外罩82的X方向下游端延設。側遮風板85從面81a及導向面82a朝向帶表面62a延設。如圖5所示,優選側遮風板85的Y方向內側的面85a與預進氣噴嘴83的內面83b在相同平面上。(膜干燥裝置)如圖2所示,膜干燥裝置64具備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設置的前膜干燥機88和后膜干燥機89。(前膜干燥機)前膜干燥機88沿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中從輥66y朝向輥66b的部分配設。前膜干燥機88具有配設在帶表面62a側且送出前干燥風90的表面側送風器91、配設在帶里面62b側且送出前干燥風90的里面側送風器92及前干燥風調節器93 (未圖示)。(表面側送風器)表面側送風器91具備進氣導管(未圖示)和排氣導管(未圖示)。進氣導管的進 氣ロ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與帶表面62a正面相対。另外,進氣導管的進氣ロ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從流延膜61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另外,優選進氣導管的進氣ロ與排氣導管的排氣ロ在X方向上交替排列。(里面側送風器)里面側送風器92與表面側送風器91相同地具備進氣導管(未圖示)和排氣導管(未圖示)。進氣導管的進氣ロ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與帶里面62b正面相対。另外,進氣導管的進氣ロ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從流延膜61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優選進氣導管的進氣ロ與排氣導管的排氣ロ在X方向上交替排列。前干燥風調節器具有將前干燥風90的溫度調節在預定范圍內的調溫機(未圖示)和以預定風量將前干燥風90送至進氣導管的送風扇(未圖示)。表面側送風器91從進氣ロ朝向膜表面61a送出前干燥風90并從排氣ロ吸引前干燥風90。同樣,里面側送風器92從進氣ロ朝向帶里面62b送出前干燥風90并從排氣ロ吸引前干燥風90。另外,表面側送風器91可對膜表面61a沿垂直方向吹送前干燥風90。同樣,里面側送風器92可對帶里面62b沿垂直方向吹送前干燥風90。(后膜干燥機) 后膜干燥機89沿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中從輥66b朝向輥66c的部分配設。后膜干燥機89具有配設在帶表面62a側且送出后干燥風94的平行送風器95、配設在帶里面62b側的里面側送風器96及后干燥風調節器(未圖示)。平行送風器95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設置,并具有平行排氣導管95a和平行進氣導管95b。平行排氣導管95a及平行進氣導管95b分別配設在帶表面62a側。在平行排氣導管95a設置排氣后干燥風94的排氣ロ。朝向X方向下游側開ロ的排氣ロ在Y方向上從環狀帶62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在平行進氣導管95b設置送出后干燥風94的進氣ロ。朝向X方向上游側開ロ的進氣ロ從流延膜61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里面側送風器96送出后干燥風94,除此之外具有與里面側送風器92相同的結構。后干燥風調節器(未圖示)具有將后干燥風94的溫度調節在預定范圍內的調溫機(未圖示)和以預定風量將后干燥風94送至里面側送風器96的進氣導管或平行進氣導管95b的送風扇(未圖不)。(剝離室)剝離室75c內設置剝離輥65。剝離輥65與輥66c之間形成剝離部。剝離輥65與馬達99連接。并且,剝離室75c上開出流延套管75的出口 750。能夠通過使剝離輥65的周速度大于輥66c來從環狀帶62剝離流延膜61。從環狀帶62剝離的流延膜61成為濕潤膜25而從出ロ 75ο向干燥單元13 (參考圖I)送出。(支撐體加熱室)支撐體加熱室75d內設置向環狀帶62送出加熱風110的支撐體加熱裝置111。支撐體加熱裝置111具有配設在帶表面62a側的表面側加熱器112、配設在帶里面62b側的里面側加熱器113及加熱風調節器114。另外,也可省略表面側加熱器112與里面側加熱器113中的任一方。(表面側加熱器)如圖6及圖7所不,表面側加熱器112具有進氣導管112a和排氣導管(未圖不)。進氣導管112a的進氣ロ 112ο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與帶表面62a正面相対。進氣ロ 112ο及排氣ロ分別從環狀帶62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即,在Y方向上,進氣ロ 112ο及排氣ロ的寬度比流延寬度CW寬。另外,優選進氣ロ 112ο與排氣ロ在X方向上交替排列。(里面側加熱器)里面側加熱器113具有進氣導管113a和排氣導管(未圖示)。進氣導管113a的進氣ロ 113ο及排氣導管的排氣ロ 113i與帶里面62b正面相対。進氣ロ 113ο及排氣ロ 113i分別從環狀帶62的一端延設至另一端。即,在Y方向上,進氣ロ 113ο及排氣ロ 113i的寬度比流延寬度CW寬。另外,優選進氣ロ 113ο與排氣ロ 113i在X方向上交替排列。加熱風調節器114具有將加熱風110的溫度調節在預定范圍內的調溫機(未圖示)和以預定風量將加熱風110送至表面側加熱器112及里面側加熱器113的進氣導管112a、113a的送風扇(未圖示)。表面側加熱器112從進氣ロ 112ο朝向帶表面62a送出加熱風110并從排氣ロ吸引加熱風110。里面側加熱器113從進氣ロ 1130朝向帶里面62b送出加熱風110并從排氣ロ 113 吸引加熱風110?;氐綀D2,在輥66a上連接調節輥66a的溫度的輥調溫器121。在輥66b上連接調節輥66b的溫度的輥調溫器122。由此,輥66b通過流延膜61的加熱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此時,可將輥66b包含于膜干燥裝置64。在輥66c上連接冷卻輥66c的輥調溫器123。通過輥調溫器123冷卻輥66c,輥66c作為通過環狀帶62冷卻流延膜61的膜冷卻構件發揮作用。并且,雖然省略圖示,但能夠通過設置冷凝包含在流延套管75內的氣氛中的溶劑的冷凝裝置及回收冷凝的溶劑的回收裝置,將在流延套管75內成為氣體的溶劑液化的溫度(冷凝點)保持在預定的范圍內。
接著,如圖8所示,在溶液制膜方法125中依次進行流延膜形成エ序126和濕潤膜干燥エ序127。(流延膜形成エ序的概要)由濃液24得到濕潤膜25的流延膜形成エ序126由圖2所示的流延單元12進行。流延膜形成エ序126的詳細內容將進行后述。(濕潤膜干燥エ序)使溶劑從濕潤膜25蒸發來作成膜21的濕潤膜干燥エ序127由圖I所示的干燥單元13進行。導入于夾子拉幅機35的濕潤膜25以由夾子35b把持寬度方向兩端部的狀態傳送。干燥風供給機35c在把持開始位置至把持解除位置之間,分別對濕潤膜25的表面及里面吹送預定的干燥風。這樣,能夠使溶劑從濕潤膜25蒸發。并且,由于導軌的間隔隨著從把持開始位置朝向把持解除位置而遞増,因此能夠通過基于夾子35b的傳送對濕潤膜25進行拉伸處理。能夠通過拉伸處理調節面內延遲Re或厚度方向延遲Rth。導入于干燥室37的濕潤膜25邊卷繞在多個輥45邊被傳送。通過調節套管106a內的氣氛的溫度或濕度,溶劑從在套管106a內傳送的濕潤膜25蒸發。這樣,濕潤膜25成為膜21。(流延膜形成エ序的詳細內容)如圖8所示,流延膜形成エ序126中依次進行濃液流下エ序131、流延エ序132、膜加熱エ序133、表層形成エ序134、膜干燥エ序135、膜冷卻エ序136、剝離エ序137及支撐體加熱エ序138。如圖2所示,若輥66c通過馬達66m的驅動而旋轉,則環狀帶62依次在流延套管75內的各室75a 75d循環移動。輥66a 66c的溫度通過輥調溫器121 123調節在預定范圍內。未圖示的儲料罐中,濃液24的溫度在預定范圍內調節成大致恒定。濃液24通過未圖示的泵從儲料罐送至流延模60。流延模60的溫度通過設置在流延模60的調溫機在預定范圍內調節成大致恒定。(流延室)在流延室75a中進行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到達帶表面62a上的濃液流下エ序131 (參考圖8)、在帶表面62a上形成由濃液24構成的流延膜61的流延エ序132 (參考圖8)及加熱流延膜61的膜加熱エ序133 (參考圖8)。(濃液流下エ序)流延模60從狹縫出口朝向帶表面62a連續流出濃液24。從狹縫出口流出的濃液24到達由輥66a支撐的環狀帶62的部分,即帶表面62a上的到達位置DP。
(流延エ序) 由于環狀帶62為移動狀態,因此到達至到達位置DP的濃液24在帶表面62a上向移動方向流延。這樣,在帶表面62a上以帶狀形成由濃液24構成且為流延寬度CW(參考圖6)的流延膜61。優選環狀帶62的移動速度V在200m/分鐘以下。若移動速度V超過200m/分鐘,則很難穩定地形成液珠。移動速度V的下限值考慮目標膜的生產性即可。移動速度V例如可設為20m/分鐘以上,也可設為60m/分鐘以上。優選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中的溶劑含量為300質量%以上450質量%以下。這是因為若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中的溶劑含量不到300質量%,則濃液24的粘度變高,無法進行穩定的流延。若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中的溶劑含量超過450質量%,則膜干燥室75b中的干燥負荷變大,結果導致生產效率下降,因此不優選。在此,溶劑含量以干量基準表示濃液、流延膜或各膜中所含的溶劑量,從對象膜采取樣品且將該樣品的質量設為X,將干燥樣品之后的質量設為y時,表示為{(χ-y)/y} X100。優選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的溫度為20°C以上且溶劑的沸點以下。這是因為當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的溫度不到20°C時,濃液24的粘度變高而無法進行穩定的流延。并且,當從流延模60流出的濃液24的溫度超過溶劑的沸點吋,發生濃液24的起泡,因此不優選。另外,表示多個化合物的沸點中最低的沸點。(膜加熱エ序)由于第2密封部件72及輥66y從到達部朝向X方向下游側遠離預定距離,因此從到達部朝向X方向下游側形成預定長度的流延區域(流延部)CZ。流延區域CZ中,作為膜加熱構件利用通過后述的支撐體加熱エ序138加熱的環狀帶62進行加熱流延膜61的膜加熱エ序133。在此,形成之后的流延膜,即流延エ序132之后的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并不光滑(參考圖9)。因此,在流延エ序132之后的流延膜61上產生厚度不均??烧J為該厚度不均起因于液珠的振動。并且,構成流延エ序132之后的流延膜61的濃液24包含大量溶剤,易顯示流動性。因此,本發明中,利用被加熱的環狀帶62進行加熱流延エ序132之后的流延膜61的膜加熱エ序133。通過加熱進行流延エ序132之后的流延膜61,構成形成之后的流延膜61的濃液24的流動性變大,結果形成之后的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變得光滑(參考圖10)。X方向上的流延區域CZ的長度未特別限定,只要能夠確保形成之后的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變得光滑為止所需的時間即可。優選膜加熱エ序133對溶劑含量在300質量%以上450質量%以下的流延膜61進行。輥66a的溫度通過輥調溫器121成為剝離位置PP上的帶表面62a的溫度以上且溶劑的沸點以下的范圍內。
(膜干燥室)膜干燥室75b中,進行對膜表面61a吹送表層形成風80的表層形成エ序134(參考圖8)和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的膜干燥エ序135 (參考圖8),直至在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側形成表層61x(參考圖11)。(表層形成エ序)如圖4所示,表層形成裝置63從進氣噴嘴83的吸氣ロ 83a送出表層形成風80。從吸氣ロ 83a送出的表層形成風80的方向(預進氣噴嘴83的延設方向)與X方向所成的各角度Θ I優選為30°以上60°以下,更優選為45°。從吸氣ロ 83a送出的表層形成風80通過外罩82從X方向上游側引導至下游側。通過靠近流延膜61的外罩82容易在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附近產生表層形成風80的渦狀流動。生成渦狀流動的部位中,由于表層形成風80的熱能容易傳遞至流延膜61,因此在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因表層形成風80的渦狀流動而促進溶劑的蒸發。通過表層形成エ序134,流延膜61成為具有表層61x和濕潤層61y的膜(參考圖11)。表層61X生成于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側,為與位于比表層61x更靠環狀帶62側的濕潤層61y相比進ー步干燥的部分。因此,表層61x的溶劑含量與濕潤層61y相比較低。并且,表層61x的表面光滑地形成。對成為具有表層61x的膜的流延膜61進行膜干燥エ序135時,表層61x的表面成為所得到的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因此,能夠通過對經過膜加熱エ序133的流延膜61進行表層形成エ序134來得到膜表面61a光滑的流延膜61。優選表層形成エ序134對溶劑含量為250質量%以上400質量%以下的流延膜61進行。優選表層形成風80的溫度例如為30°C以上80°C以下。并且,優選表層形成風80的風速為5m/秒以上25m/秒以下。(膜干燥エ序)膜干燥エ序135中依次進行前膜干燥エ序135a和后膜干燥エ序135b。(前膜干燥エ序)前膜干燥機88進行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的前膜干燥エ序135a。表面側送風器91對膜表面61a吹送前干燥風90,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并且,里面側送風器92對帶里面62b吹送前干燥風90,并通過環狀帶62加熱流延膜61。通過流延膜61的加熱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后膜干燥エ序)后膜干燥機89進行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的后膜干燥エ序135b。平行送風器95對流延膜61的膜表面61a吹送后干燥風94,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并且,里面側送風器96對帶里面62b吹送后干燥風94,通過環狀帶62加熱流延膜61。并通過流延膜61的加熱使溶劑從流延膜61蒸發。優選后膜干燥エ序135b進行至流延膜61的溶劑含量成為110質量%以上210質量%以下??衫幂?6b的熱進行后膜干燥エ序135b。優選輥調溫器122以輥66b的溫度成為20°C以上40°C以下的范圍內的方式進行調節。能夠通過進行各エ序131 135(參考圖8)來得到膜表面61a光滑的流延膜61 (參考圖12)。(剝離室)在剝離室75c中進行冷卻環狀帶62的膜冷卻エ序136和從環狀帶62剝離流延膜61的剝離エ序137。(膜冷卻エ序)
輥66c的溫度通過輥調溫器123成為0°C以上17°C以下的范圍內。另外,優選輥66c的溫度在0°C以上15°C以下的范圍內。通過膜干燥エ序135成為高溫狀態的環狀帶62通過與輥66c接觸而被冷卻。并且,通過被冷卻的環狀帶62冷卻流延膜61。膜冷卻エ序136進行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剝離エ序)剝離室75c中,利用剝離輥65進行從環狀帶62剝離已成為可剝離狀態的流延膜61的剝離エ序137 (參考圖8)。在環狀帶62中由輥66c支撐的部分(剝離位置PP),從環狀帶62剝離成為可剝離狀態的流延膜61。從環狀帶62剝離的流延膜61作為濕潤膜25從出口 75ο送出。為了抑制取向角的偏差,優選對溶劑含量為200質量%以下的流延膜61進行剝離エ序137。從生產效率的觀點來看,優選對溶劑含量為100質量%以上的流延膜61進行剝離エ序137。(支撐體加熱エ序)剝離流延膜61之后的環狀帶62經過支撐體加熱室75d返回到流延室75a。若對通過膜冷卻エ序136變涼的環狀帶62連續進行濃液流下エ序131、流延エ序132及表層形成エ序134,則直接以膜表面61a不光滑的狀態(參考圖9)進行干燥。其結果,導致流延膜61上產生厚度不均。由于流延膜61上產生的厚度不均無法在之后的エ序中除去,因此最終導致成為膜21的厚度不均。因此,本發明中,為了在第(n+1)次流延エ序132與第(n+1)次表層形成エ序134之間進行膜加熱エ序133,在第η次剝離エ序137與第(n+1)次濃液流下エ序131之間進行加熱環狀帶62的支撐體加熱エ序138。支撐體加熱室75d中,通過支撐體加熱裝置111進行加熱環狀帶62的支撐體加熱エ序138。如圖6所示,表面側加熱器112對帶表面62a吹送加熱風110,加熱環狀帶62直至帶表面62a的溫度成為預定范圍。同樣,里面側加熱器113對帶里面62b吹送加熱風110,加熱環狀帶62直至帶里面62b的溫度成為預定范圍。優選支撐體加熱エ序138中加熱帶表面62a,以便流延區域CZ中的帶表面62a的溫度成為范圍Tl。在此,范圍Tl為8°C以上且溶劑的沸點以下,范圍Tl的下限值優選為10°C,更優選為15°C。范圍Tl的上限值優選為(溶劑的沸點_5°C )。另外,優選作為支撐體加熱裝置發揮作用的組件(輥66a、66x等)的溫度也為范圍Tl。本發明中,利用在支撐體加熱エ序138中賦予給環狀帶62的熱,進行對通過下一個流延エ序132形成于環狀帶62上的流延膜61賦予熱的膜加熱エ序133。因此,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厚度不均并高效制造膜。另外,上述膜加熱エ序133在從剝離位置PP至到達位置DP之間進行即可。接著,對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組件或部件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對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利用對帶表面62a及帶里面62b的至少一方吹送加熱風110的支撐體加熱裝置111,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也可利用具備與帶表面62a及帶里面62b的至少一方接觸的加熱輥的支撐體加熱裝置141。如圖13所示,支撐體加熱裝置141具備與帶表面62a接觸的表面加熱輥142、與帶里面62b接觸的里面加熱輥143及調節表面加熱輥142及里面加熱輥143的溫度的輥溫度調節器144。支撐體加熱裝置141加熱帶表面62a,以便通過流延區域CZ(參考圖2)時的溫度通過輥溫度調節器144成為范圍Tl。 如圖2所示,輥調溫器123可冷卻配設在比后膜干燥機89更靠X方向下游側的輥66z。通過輥調溫器123冷卻的輥66z成為膜冷卻構件。因此,只要是在膜干燥エ序135之后,則膜冷卻エ序136可在膜干燥室75b中進行。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通過輥調溫器123冷卻的輥66c用作膜冷卻構件,但本發明不限于此。如圖14所示,也可將冷卻到達剝離位置PP之前的環狀帶62的冷卻単元148用作膜冷卻構件。在膜干燥室75b中配設在后膜干燥機89與冷卻輥66c之間的冷卻単元148具有對帶里面62b供給液體的供液裝置149和對帶里面62b吹送干燥風150來蒸發液體的蒸發裝置151。基于供液裝置149的液體供給方法可為涂布、噴霧、噴射滴狀物的方法等的任意ー種。供液裝置149與蒸發裝置151沿環狀帶62的移動路66r,在帶里面62b側從X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次配設。供液裝置149對帶里面62b供給液體。若蒸發裝置151對帶里面62b吹送干燥風150,則帶里面62b上的液體蒸發。若帶里面62b上的液體蒸發,則帶里面62b的溫度通過液體的氣化熱下降。這樣,能夠利用冷卻単元148冷卻環狀帶62。液體只要是在環狀帶62到達剝離位置PP之前蒸發的液體即可,例如能夠利用ニ氯甲烷等。作為膜冷卻構件利用輥66c、66z、冷卻単元148中的至少ー個即可,可組合輥66c、66z、冷卻單元148中的2個,也可均利用3個。為了在流延區域CZ中水平維持帶表面62a,優選將輥66a與輥66x配設在相同水平面內。并且,如圖15所示,可在輥66a與輥66y之間設置配設在與輥66a相同的水平面上并支撐帶里面62b的支承輥66d。并且,如圖16所示,可在輥66a與輥66x之間設置配設在與輥66a相同的水平面上并支撐帶里面62b的支承輥66e??赏ㄟ^輥調溫器121調節支承輥66e的溫度成為范圍Tl。由此,支承輥66e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發揮作用。另外,可通過輥調溫器121調節輥66a的溫度成為范圍Tl。由此,輥66a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發揮作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棍66a配設在比棍66x 66y更靠上方,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圖17所示,可將輥66a與輥66b設置在同一平面(例如水平面)上,并將配設在輥66a與棍66b之間的棍66c設置在比該平面更靠下方。另外,可將棍66z設置在棍66a與棍66b之間。
并且,圖2所示的輥66c具有支撐剝離位置PP上的環狀帶62的功能和基于第3 第4密封部件73 74的密封功能,但是可分離這些功能。例如,圖17的輥66c、66f、66g相當于圖2所示的輥66c。并且,圖17的輥66c具有支撐剝離位置PP上的環狀帶62的功能。圖17的支承輥66f與第3密封部件73協同發揮密封功能。圖17的支承輥66g與第4密封部件74協同發揮密封功能。輥調溫器123冷卻輥66c。輥調溫器123可冷卻輥66f。并且,可通過輥調溫器123加熱輥66g。由此,輥66g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發揮作用。另外,圖17所示的輥66a相當于圖2所示的輥66a、66x、66y成為一體的輥。并且,如圖18所示,可將輥66a與輥66c設置在同一平面(例如水平面)上,并在棍66a與棍66c之間設置棍66b。支撐帶里面62b的棍66b配設成從棍66a朝向棍66c移動的環狀帶62成為大致水平。另外,輥66b可設置在比輥66a及輥66c更靠上方。圖18所示的輥66a相當于圖2所示的輥66a、66x、66y成為一體的輥。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支撐體加熱エ序138中,在Y方向整個區域對環狀帶62進行加熱,但也可以僅加熱環狀帶62中的流延寬度CW的流延區CA(參考圖6)的部分(參考圖19)。由此,環狀帶62中除了流延區CA(參考圖6)以外的非流延區不會加熱至需要以上,因此在膜干燥エ序135中,能夠可靠地抑制流延膜61在Y方向兩邊部上的起泡。另外,可將流延區CA中的Y方向中央部設為加熱部分,將流延區CA中的Y方向兩端部設為非加熱部分。此時,Y方向上的非加熱部分的寬度例如為10mm。另外,可在剝離エ序137與支撐體加熱エ序138之間進行清洗帶表面62a的支撐體表面清洗エ序。能夠通過支撐體表面清洗エ序可靠地抑制剝離故障。并且,能夠通過支撐體表面清洗エ序去除殘留在帶表面62a的異物(例如剝離殘留的流延膜的一部分)。該異物成為液珠振動的原因。因此,能夠通過支撐體表面清洗エ序防止液珠的振動。為了清洗帶表面62a,例如優選使用對帶表面62a噴射干冰的干冰清洗機。并且,可在支撐體加熱エ序138與下一個濃液流下エ序131之間進行降低帶表面62a相對濃液24的接觸角的接觸角降低エ序。通過接觸角降低エ序,攜帯風很難流入液珠與帶表面62a之間。因此,能夠通過接觸角降低エ序防止因攜帶風的流入引起的流延膜的厚度不均。其中,攜帯風是指由于環狀帶62的移動而在帶表面62a附近發生且朝向X方向流動的風。為了降低帶表面62a相對濃液24的接觸角,優選在帶表面62a涂布溶剤。在接觸角降低エ序中使用的溶劑可為與溶劑23相同的成分,也可為包含與溶劑23共同的成分的溶剤。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進行支撐體加熱エ序138的時刻設為剝離エ序137與濃液流下エ序131之間,但也可為流延エ序132與膜加熱エ序133之間。將在流延エ序132與膜加熱エ序133之間進行支撐體加熱エ序138的流延膜形成エ序161和具有流延膜形成エ序161的溶液制膜方法162示于圖20。將進行流延膜形成エ序161的流延單元165示于圖21。流延單元165中,在流延區域CZ的帶里面62b側具有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的支撐體加熱裝置168。支撐體加熱裝置168具有里面側加熱器113和加熱風調節器114。支撐體加熱裝置168為了從帶里面62b側 加熱環狀帶62,從環狀帶62側進行流延膜61的加熱。因此,通過支撐體加熱裝置168,能夠抑制在流延膜61形成表層且進行流延膜61的加熱。在流延區域CZ進行支撐體加熱エ序吋,需要從帶里面62b側加熱環狀帶62。這是因為,若從帶表面62a側加熱環狀帶62,則導致在膜加熱エ序133之前進行表層形成エ序134。另外,可通過由輥調溫器121將輥66y的溫度設在范圍Tl,使輥66y作為支撐體加熱構件發揮作用。另外,為了防止在膜加熱エ序133中從流延膜61蒸發溶劑,優選膜加熱エ序133中的流延膜61附近的氣氛的溶劑的氣體濃度高于表層形成エ序134中的流延膜61附近的氣氛的溶劑的氣體濃度。其中,“溫度Ta的氣氛下的溶劑的氣體濃度”表示為“(溫度Ta的氣氛中所含的氣體狀溶劑的質量)パ溫度Ta的氣氛下成為飽和狀態的氣體狀溶劑的質
畺 nI,,
早.ノ O在流延膜形成エ序161中,進行支撐體表面清洗エ序或接觸角降低エ序的時刻只要為剝離エ序137與下一個濃液流下エ序131之間即可。進行兩個エ序時,優選以支撐體 表面清洗エ序、接觸角降低エ序的順序進行。并且,可在支撐體加熱エ序138與下一個濃液流下エ序131之間進行降低帶表面62a相對濃液24的接觸角的接觸角降低エ序。通過接觸角降低エ序,攜帯風很難流入液珠與帶表面62a之間。因此,能夠通過接觸角降低エ序防止因攜帶風的流入引起的流延膜的厚度不均。其中,攜帯風是指由于環狀帶62的移動而在帶表面62a附近發生且朝向X方向流動的風。為了降低帶表面62a相對濃液24的接觸角,優選在帶表面62a涂布溶剤。在接觸角降低エ序中使用的溶劑可為與溶劑23相同的成分,也可為包含與溶劑23共同的成分的溶剤。依次反復進行各エ序的流延膜形成エ序中,在基于膜冷卻エ序136的冷卻之后緊接著對環狀帶62進行基于支撐體加熱エ序138的加熱。冷卻之后緊接著進行加熱的環狀帶62容易發生翹曲。尤其卷繞在各輥上的環狀帶62中Y方向上的翹曲成問題。S卩,若直接對翹曲的環狀帶62進行濃液流下エ序131,則從濃液24流下的狹縫出ロ至帶表面62a的間隔在Y方向上發生偏差,因此導致Y方向的液珠長度Lb也發生偏差。濃液流下エ序131中的Y方向的液珠長度Lb的偏差在流延エ序132中形成的流延膜61上呈現為Y方向上的厚度不均。因此,為了防止因環狀帶62的翹曲引起的厚度不均,優選在濃液流下エ序131中進行支撐體挾持エ序。如圖22及圖23所示,進行支撐體挾持エ序的支撐體挾持裝置201具備輥66a和壓料輥202。壓料輥202以通過移動路66r與輥66a相対的方式配設于流延室75a (參考圖2)。壓料輥202與環狀帶62的繞接(wrap)區域LA接觸。環狀帶62的繞接區域LA是指,帶表面62a上,朝向輥66a移動的環狀帶62開始與輥66a接觸的位置TPl至與輥66a接觸的環狀帶62離開輥66a的位置TP2的部分。優選壓料輥202通過施カ部件向環狀帶62側施力。從流延模60流下的濃液24到達的到達位置DP設定在繞接區域LA內。并且,壓料輥202配設在移動路66r (參考圖2)的Y方向兩端側,以便與在帶表面62a上設置在到達位置DP的Y方向兩外側的抑制位置NP接觸。另外,抑制位置NP在X方向上設定在與到達位置DP重疊的位置或比到達位置DP更靠上游側。X方向上的到達位置DP與抑制位置NP的間隔例如為Omm以上300mm以下。這樣,支撐體挾持裝置201利用在Y方向整個區域支撐帶里面62b的輥66a和支撐到達位置DP的Y方向兩外側的帶表面62a的壓料輥202,進行挾持環狀帶62的Y方向兩端部的支撐體挾持エ序。根據支撐體挾持裝置201,即使向Y方向翹曲的環狀帶62引導至流延模60與輥66a之間,也通過壓料輥202和輥66a挾持環狀帶62的Y方向兩端部。結果,至少在到達位置DP上矯正環狀帶62的翹曲。因此,根據支撐體挾持裝置201能夠防止因環狀帶62的翹曲引起的厚度不均。另外,在流延膜形成エ序126 (參考圖8)中,到達位置DP向X方向變動時,根據到達位置DP變動的范圍設置壓料輥202即可。為了防止因環狀帶62的翹曲引起的厚度不均,在支撐體加熱エ序138(參考圖8)中可僅加熱Y方向中央部。由此,環狀帶62的Y方向兩端部中,由于基于加熱的膨脹或基于冷卻的收縮的規模變小,因此能夠抑制翹曲的發生。如圖24及圖25所示,設置在表面側加熱器112與環狀帶62之間的遮風塊210成對配設,以便堵住進氣ロ 112ο的Y方向兩側。Y方向上的進氣ロ 112ο的開ロ寬度由于遮風 塊210小于Y方向上的環狀帶62的寬度。同樣,設置在里面側加熱器113與環狀帶62之間的遮風塊211成對配設,以便堵住進氣ロ 113ο的Y方向兩側。Y方向上的進氣ロ 113ο的開ロ寬度由于遮風塊211小于Y方向上的環狀帶62的寬度。在Y方向上成對配設的遮風塊210的間隔可大于流延寬度CW,也可等于流延寬度CW。同樣,在Y方向上,成對的遮風塊211的間隔可大于流延寬度CW,也可等于流延寬度CW。另外,如圖24所示,可將遮風塊210、211設置在前膜干燥機88的表面側送風器91或里面側送風器92。并且,也可設置成堵住后膜干燥機89的平行送風器95或里面側送風器96的各進氣ロ的Y方向兩側。通過本發明得到的膜21尤其可用于相位差膜或偏光板保護膜。膜21的寬度優選為600mm以上3000mm以下,更優選為2000mm以上3000mm以下。并且,當膜21的寬度超過3000mm時,也能夠應用本發明。膜21的膜厚優選為30 μ m以上120 μ m以下。并且,膜21的面內延遲Re優選為IOnm以上300nm以下,膜21的厚度方向延遲Rth優選為-IOOnm以上300nm以下。面內延遲Re的測定方法為如下。面內延遲Re使用在溫度25°C、濕度60% RH下對樣品膜進行2小時調濕,并用自動雙折射儀(K0BRA21DH王子計量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從632. 8nm的垂直方向測定的延遲值。另外,Re用以下式表示。Re= nl-n2 | X dnl表示慢軸的折射率,n2表示進相軸2的折射率,d表示膜的厚度(膜厚)。厚度方向延遲Rth的測定方法為如下。根據在溫度25°C、濕度60% RH下對樣品膜進行2小時的調濕并用橢圓偏振計(M150日本分光股份有限公司制)根據632. Snm從垂直方向測定的值和邊使膜面傾斜邊相同地測定的延遲值的外插值,按照下述式計算。Rth= {(nl+n2)/2~n3} Xdn3表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聚合物)上述實施方式中成為聚合物膜的原料的聚合物22沒有特別限定。進行溶液制膜方法時,作為聚合物例如有纖維素酰化物或環狀聚烯烴等。另ー方面,進行熔融制膜方法時,作為原料聚合物例如可舉出纖維素?;?、含內酯環聚合體、環狀聚烯烴、聚碳酸酯等。其中優選纖維素?;?、環狀聚烯烴,其中優選包含醋酸基、丙酸酯基的纖維素酰化物以及通過加成聚合得到的環狀聚烯烴,進ー步加優選通過加成聚合得到的環狀聚烯烴。(纖維素酰化物)作為纖維素?;?,尤其優選三醋酸纖維素(TAC)。并且,纖維素酰化物中,更優選用羧酸酯化纖維素的羥基的比例,即?;娜〈葷M足所有下述式(I) (III)的比例。另外,在以下式⑴ (III)中,A及B表示酰基的取代度,A為こ?;娜〈?,并且B為碳原子數3 22的?;娜〈?。另外,優選TAC的90質量%以上為O. Imm 4mm的顆粒。(I) 2. O ≤ A+B ≤ 3. O(II)O A ^ 3. O(III)O ^ B ^ 2. 9構成纖維素的進行β_1,4鍵合的葡萄糖單位具有游離至2位、3位及6位的羥基。纖維素?;餅橥ㄟ^碳數2以上的?;鶎@些羥基的一部分或全部進行酯化的聚合體(聚合物)。?;〈仁侵咐w維素的羥基分別在2位、3位及6位被酰化的比例(100%酯化時取代度為I)??傰;〈?,即DS2+DS3+DS6優選為2. 00 3. 00,更優選為2. 22 2. 90,尤其優選為2. 40 2. 88。并且,DS6バDS2+DS3+DS6)優選為O. 28以上,更優選為O. 30以上,尤其優選為O. 31 O. 34。其中,DS2為葡萄糖単位的2位羥基基于酰基的取代度(以下還稱為“2位酰基取代度”),DS3為3位羥基基于酰基的取代度(以下還稱為“3位酰基取代度”),DS6為6位羥基基于酰基的取代度(以下還稱為“6位酰基取代度”)。在本發明的纖維素?;镏惺褂玫孽;梢詢H為I種,或者可使用2種以上?;?。利用2種以上的?;鶗r,優選其中I個為こ?;?。若將基于2位、3位及6位的羥基的取代度的總和設為DSA,將2位、3位及6位的羥基被除こ酰基以外的酰基取代的總和設為DSB,則DSA+DSB的值優選為2. 22 2. 90,尤其優選為2. 40 2. 88。并且,DSB為O. 30以上,尤其優選為O. 7以上。并且,DSB中其20%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但更優選25%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進ー步優選30%以上,尤其優選33%以上為6位羥基的取代基。另夕卜,還可舉出纖維素?;锏?位羥基的取代度為O. 75以上、進ー步優選為O. 80以上,尤其優選為O. 85以上的纖維素?;铩D軌蛲ㄟ^這些纖維素?;镏谱魅芙庑暂^佳的溶液(濃液)。尤其在非氯系有機溶劑中可制作良好的溶液。并且可制作低粘度且過濾性優異的溶剤。作為纖維素?;锏脑系睦w維素可從棉絨纖維、漿料中的任ー種獲得。作為本發明的纖維素酰化物的碳數為2以上的酰基,可以是脂肪族基也可以是芳基,不特別限定。這些例如為纖維素的烷羰基酷、烯羰基酯或芳香族羰基酯、芳香族烷羰基酷等,可以分別具有進ー步被取代的基團。作為這些優選例子,能夠舉出丙?;?、丁酰基、戊酰基、己酰基、辛酰基、癸?;?、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⑹轷;?、十八烷酰基、異丁酰基、叔丁?;?、環己烷羰基、油酰基、苯甲?;⑤留驶?、肉桂?;?。這些當中,更優選丙?;?、丁酰基、十二烷?;?、十八烷酰基、叔丁?;?、油酰基、苯甲?;⑤留驶?、肉桂?;龋绕鋬炦x丙?;?、丁酰基。
(溶剤)作為用于制備濃液的溶劑23可以舉出芳香族烴(例如,苯、甲苯等)、鹵代烴(例如,ニ氯甲烷、氯苯等)、醇(例如,甲醇、こ醇、正丙醇、正丁醇、ニ甘醇等)、酮(例如,丙酮、甲こ酮等)、酷(例如,こ酸甲酷、醋酸こ酷、醋酸丙酷等)及醚(例如,四氫呋喃及甲基溶纖劑等)等。另外,在本發明中,濃液是指將聚 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溶劑中而得到的聚合物溶液或分散液。這些當中優選使用碳原子數為I 7的鹵代烴,最優選使用ニ氯甲烷。從TAC的溶解性、流延膜從支撐體的剝離性、膜的機械強度等及膜的光學特性等物性觀點考慮,除了ニ氯甲烷之外優選混合I種乃至數種碳原子數為I 5的醇。醇的含量相對于整個溶劑優選為2質量% 25質量%,更優選為5質量% 20質量%。作為醇的具體例子可以舉出甲醇、こ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等,但優選使用甲醇、こ醇、正丁醇或它們的混合物。但是,最近以將對環境的影響抑制到最小限度為目的,對不使用ニ氯甲烷時的溶劑組成也進行研究,針對該目的,優選使用碳原子數為4 12的醚、碳原子數為3 12的酮、碳原子數為3 12的酷、碳原子數為I 12的醇。有時適當地混合這些來使用。例如,可以舉出こ酸甲酷、丙酮、こ醇、正丁醇的混合溶剤。這些醚、酮、酷及醇可以具有環狀結構。并且,具有2個以上醚、酮、酷及醇的官能團(即,-0-、-C0-、-C00-及-0H)中的任意ー種的化合物也能夠用作溶剤。另外,日本專利公開2005-104148號的
段落到
段落中對纖維素酰化物的詳細內容進行了記載。這些記載也能夠應用于本發明中。另外,同樣在日本專利公開2005-104148號的
段落到
段落中對溶劑及增塑劑、劣化抑制劑、紫外線吸收劑(UV劑)、光學各向異性控制劑、延遲抑制劑、染料、去光劑、剝離劑、剝離促進劑等添加劑也進行了詳細記載。在本發明中流延濃液時,能夠進行同時共流延2種以上濃液而層疊的同時層疊共流延或者逐次共流延多種濃液而層疊的逐次層疊共流延。另外,可組合兩種共流延。在進行同時層疊共流延時,可以使用安裝有進料頭的流延模,也可以使用多凹槽型流延模。利用包含第I聚合物的第I濃液和包含與第I聚合物不同的第2聚合物的第2濃液進行同時層疊共流延或逐次層疊共流延,由此能夠形成由流延膜的支撐體側的層(支撐體面層)、流延膜的表面側的層(空氣面層)及支撐體面層與空氣面層之間的層(基層)構成的層疊流延膜。基層由第I濃液構成,空氣面層及支撐體面層由第2濃液構成。當第I聚合物及第2聚合物為纖維素?;飼r,優選第I聚合物中的?;目傰;〈萙l低于第2聚合物中的?;目傰;〈萙2。尤其是,第I聚合物的?;目傰;〈萙l滿足式(I),第2聚合物中的?;目傰;〈萙2滿足式(2)。式(1)2.O < Zl < 2. 7式⑵2. 7 < Z2從延遲的波長分散性的觀點來看,優選第I聚合物中使用的纖維素酰化物的こ酰基的取代度Xl及碳數為3以上的?;娜〈鹊暮嫌媃l滿足下述式(3)及(4)。另外,Xl及Yl在與所述式⑴的所述Zl之間成立Xl+Yl = Zl的關系。式(3)I. O < Xl < 2. 7式(4)0彡 Yl < I. 5
從延遲的波長分散性的觀點來看,優選第2聚合物中使用的纖維素?;锏膜初;娜〈萖2及碳數為3以上的?;娜〈鹊暮嫌媃2滿足下述式(5)及(6)。另外,X2及Y2在與所述式⑵的Z2之間成立X2+Y2 = Z2的關系。式(5)I. 2 < X2 < 3. O式(6)0彡 Y2 <1.5第2濃液的粘度低于第I濃液。各濃液的粘度能夠根據JIS K 7117求出。第2聚合物為纖維素?;铮贗聚合物可為纖維素?;镏獾木酆衔?。作為第I聚合物優選使用丙烯樹脂。(丙烯樹脂)
丙烯樹脂中還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類樹脂,公知有丙烯酸鹽/甲基丙烯酸鹽的衍生物,尤其是丙烯酸酷/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作為丙烯樹脂不特別限制,但為了得到光弾性系數較小的膜,優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單位50 99質量%及可與此共聚的其他單體單位I 50質量%構成的物質。在丙烯樹脂中,作為所述可共聚的其他単體,可舉出烷基的碳數為2 18的甲基丙稀酸燒基酷、燒基數的碳數為I 18的丙稀酸燒基酷、丙稀酸、甲基丙稀酸等的Ct ,β-不飽和酸、馬來酸、富馬酸、衣康酸等的含不飽合基ニ價羧酸、苯こ烯、α-甲基苯こ烯等芳香族こ烯化合物、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的α,β_不飽和腈、馬來酸酐、馬來酰亞胺、N-取代馬來酰亞胺、戊ニ酸酐等,這些能夠單獨使用或同時使用2種以上単體用作共聚成分。其中,從共聚物的耐熱分解性或流動性的觀點來看,優選丙烯酸甲酷、丙烯酸こ酷、丙烯酸正丙酷、丙烯酸正丁酷、丙烯酸仲丁酷、2-こ基己基丙烯酸等,尤其優選使用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正丁酷。作為能夠形成即使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性能變化也較少的高透明性光學膜的樹月旨,丙烯樹脂優選為含有脂環式烷基作為共聚成分的丙烯樹脂或者通過分子內環化在分子主鏈形成環狀結構的丙烯樹脂。作為在分子主鏈形成環狀結構的丙烯樹脂的例子,可舉出包括含有內酷環的聚合體的丙烯類熱塑性樹脂作為其中一個優選方式,優選的樹脂組成或合成方法記載于日本專利公開2006-171464號公報中。并且,可舉出含有戍ニ酸酐作為共聚成分的樹脂作為其他優選方式,關于共聚成分或具體的合成方法記載于日本專利公開2004-070296號公報中。丙烯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0萬 400萬,優選為80萬 300萬,尤其優選為100萬 180萬。丙烯樹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能夠通過凝膠滲透色譜法測定。作為丙烯樹脂的制造方法無特別限制,能夠利用懸浮聚合、乳液聚合、本體聚合或溶液聚合等公知的方法。本發明中,還能夠同時使用多個丙烯樹脂。丙烯樹脂還能夠包含其他熱塑性樹脂。本發明中作為熱塑性樹脂,在與所述丙烯樹脂混合成膜狀時提高耐熱性或機械強度這ー觀點來看,優選具有玻璃化轉變溫度為IOO0C以上、總透光率為85%以上的性能的樹脂。所述丙烯樹脂層中的丙烯樹脂與其他熱塑性樹脂成分的含有比例為[丙烯樹脂/(所有熱塑性樹脂)]X 100的質量比例,優選30 99質量%,更優選50 97質量%,進ー步優選60 95質量%。所述丙烯樹脂層中的丙烯樹脂的含有比例若在30質量%以上,則能夠充分發揮耐熱性,因此優選。作為所述其他熱塑性樹脂,例如可舉出聚こ烯、聚丙烯、こ烯-丙烯共聚物、聚(4-甲基-1-戊烯)等烯烴類聚合物;氯こ烯、氯化こ烯樹脂等鹵素類聚合物;聚苯こ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こ烯-丙烯腈甲酯共聚物、丙烯腈-丁ニ烯-苯こ烯嵌段共聚物等苯こ烯類聚合物;聚對苯ニ甲酸こニ酷、聚對苯ニ甲酸丁ニ酷、聚萘ニ甲酸こニ醇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66、尼龍610等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聚苯酯;聚酰胺酰亞胺;配合聚丁ニ烯類橡膠、丙烯類橡膠的ABS樹脂或ASA樹脂等橡膠質聚合體等。優選橡膠質聚合體為在表面具有能夠與本發明中的環聚合物相溶的組成的接枝部的聚合物,并且,從提高作成膜狀時的透明性的觀點來看,橡膠質聚合體的平均粒徑優選在IOOnm以下,更優選在70nm以下。作為所述其他熱塑性樹脂優選使用與丙烯樹脂熱力學性相溶的樹脂。作為這種其他熱塑性樹脂,可優選地舉出具有こ烯氰類單體單位和芳香族こ烯類單體単位的丙烯腈-苯こ烯類共聚物或聚氯こ烯樹脂等。這些當中,丙烯腈-苯こ烯類共聚物在玻璃化轉 變溫度為120°C以上、面方向的每100 μ m的相位差為20nm以下的條件下,可輕松得到總透光率為85%以上的光學膜,因此優選。作為丙烯腈-苯こ烯類共聚物,具體而言有效使用其共聚比以摩爾單位計在I : 10 10 I的范圍內的物質。當第I聚合物為丙烯樹脂時,若利用第I濃液和第2濃液進行同時層疊共流延或逐次層疊共流延,則層疊流延膜上經常發生厚度不均。該厚度不均因由第I濃液構成的基層與由第2濃液構成的層(支撐體面層和空氣面層)的界面的不穩定化引起。界面的不穩定化是指,構成基層的第I濃液的一部分進入相鄰的支撐體面層或空氣面層的現象。為了避免該界面的不穩定化,優選利用由第I濃液、第2濃液及在第I濃液及第2濃液之間流動的緩沖液構成的合流濃液進行同時層疊共流延或逐次層疊共流延。緩沖液的粘度低于第I濃液及第2濃液。并且,緩沖液優選由與各濃液中所含的溶劑具有相溶性的液體構成。緩沖液的粘度優選在IPa ·秒以上15Pa ·秒以下,更優選IPa ·秒以上IOPa ·秒以下。另外,緩沖液的粘度能夠根據JIS K 7117求出。緩沖液優選與各濃液中所含的溶劑相同的物質。緩沖液中可包含聚合物。作為緩沖液中所含的聚合物,例如可以舉出第I聚合物或第2聚合物,優選包含這些中的任意ー個聚合物。優選緩沖液中的聚合物的含有濃度不到5質量%。使用將丙烯樹脂作為第I聚合物,由此能夠抑制厚度不均且高效制造光學特性不容易因應カ的產生或濕度變化而變化的光學膜。[實施例](實驗I 8)根據以下方法進行實驗I 8。關于各實驗的詳細內容,對實驗I進行詳細說明,關于實驗2 8省略與實驗I相同部分的說明并說明不同的部分。(實驗I)以下示出用于制備濃液24的化合物的配方。將按如下組成比構成的固體含量,即三醋酸纖維素(取代度2. 86)100質量份、磷酸三苯酯(TPP)10質量份、
去光劑(AEROSILR972)O. 03 質量份適當添加于由如下構成的混合溶剤,并攪拌溶解而制備濃液24,即,ニ氯甲烷80質量份、甲醇13. 5質量份、正丁醇6. 5質量份。用濾紙(東洋濾紙股份有限公司制,#63LB)過濾濃液24后,再用燒結金屬過濾器(日本精線股份有限公司制06N,公稱孔徑10 μ m)過濾,進ー步用網式過濾器過濾后,放入儲料te中。[三醋酸纖維素] 另外,在此使用的三醋酸纖維素(TAC)是醋酸殘存量在0.1質量%以下、Ca含有率為58ppm、Mg含有率為42ppm、Fe含有率為O. 5ppm、含有40ppm游離醋酸以及15ppm硫酸離子的纖維素。并且,こ?;鄬τ?位羥基的氫的取代度為O. 91。并且,總こ?;械?2. 5%為6位羥基的氫被取代的こ?;?。并且,以丙酮提取該TAC的丙酮提取量為8質量%,其質量平均分子量/數均分子量比為2. 5。并且,所得到的TAC的黃度指數為I. 7,霧度為O. 08,透明度為93. 5%。該TAC是以從棉采取的纖維素為原料合成的。利用所得到的濃液24在圖I所示的溶液制膜設備10中制造膜21 (寬度為1950mm)。流延單元12利用圖2所示的部件。流延單元12中反復進行圖8所示的依次進行濃液流下エ序131、流延エ序132、膜加熱エ序133、表層形成エ序134、膜干燥エ序135、膜冷卻エ序136、剝離エ序137及支撐體加熱エ序138的流延膜形成エ序126。環狀帶的移動速度V為IOOm/分鐘。在第η次流延膜形成エ序126中的剝離エ序137中,剝離位置PP上的帶表面62a的溫度為Tpp(參考表I)。并且,此時流延膜中溶劑含量為ZYpp (參考表I)。測定了第(n+1)次流延膜形成エ序126中的到達位置DP上的帶表面62a的溫度,Y方向中央部的溫度為TDP。(參考表I),Y方向兩端部的溫度為TDPe(參考表I)。另外,Y方向兩端部為從環狀帶62的Y方向兩端向內側距離IOmm的部分。[表 I];| # 5 Tpp ZYpp Tdpc TDPe 評價結果
5 序加空 (V (質量 (V rrM ^^^ % 熱汞) %) ) (C) I 2 3
^有有 有151303525AAA
實有有 有151303535AAB
實k有無無1513077ACB
^有有 有51802525AAB
實,有有 有51801010AAB
實& 有有 有 5 180 8 8 ABB 6
實私有無無 5 180 O O ACB
^ 無無無 20 130 35 35 B - B(實驗2 8)將膜冷卻エ序136的有無、膜加熱エ序133的有無、支撐體加熱エ序138的有無、剝離位置PP上的帶表面62a的溫度TPP、剝離位置PP上的流延膜中的溶劑含量ZYPP、到達位置DP上的帶表面62a的溫度TDPc、TDPe設為表I所示的內容,除此之外與實驗I相同地由濃液24制作膜21。(評價)在實驗I 8的溶液制膜方法中通過以下觀點進行評價。表I中的評價結果的序號表示附加于各評價項目的序號。I.剝離評價調查有無剝離故障。A :在剝離エ序中,未發生剝離故障。B :在剝離エ序中,發生了剝離故障。本評價中,A為合格,B為不合格。2.厚度不均評價按如下順序評價有無膜21的厚度不均。對膜21進行了厚度不均測定。該厚度不均測定順序為如下。第1,從膜21切出大致6cm正方形樣品膜。第2,利用能夠將樣品膜的折射率差換算成厚度差的裝置測定樣品膜的折射率差。作為該裝置利用了 FX-03FRINGEANALYZER(富士能股份有限公司制)。第3,遍及樣品膜的整個區域測定該折射率差,將該平均值作為層疊膜的厚度不均。按以下基準對這樣得到的厚度不均進行評價。另外,層疊膜的厚度為以微米測量的樣品膜的6處厚度的平均值。A :厚度不均相對于膜的厚度不到I. 5%。B :厚度不均相對于膜的厚度在I. 5%以上且不到I. 8%。C :厚度不均相對于膜的厚度在I. 8%以上。本評價中,A、B為合格,C為不合格。另外,實驗8中,在所述剝離評價中發生了剝離故障,膜的厚度不均較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未實施本評價。因此,表I中的實驗8的評價結果的“2”欄中記載為 3.起泡評價目視觀察所得到的流延膜并調查有無起泡。A :未確認邊部的起泡。B :雖然在邊部確認到起泡,但僅限于通過分切機36切除的部分,因此作為產品用膜沒有問題。C :到成為產品用膜的部分為止確認到起泡。本評價中,A、B為合格,C為不合格。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實驗21 22、51 52。(實驗21)在上述實驗2中,除了設置壓料輥202 (參考圖22)之外,與實驗2相同由濃液24制作膜21。另外,X方向上的抑制位置NP和到達位置DP的間隔ΛΧ為0mm。(實驗22)在上述實驗2中,除了設置壓料輥202 (參考圖22)之外,與實驗2相同由濃液24制作膜21。間隔ΛΧ為200mm。(實驗51)在上述實驗5中,除了設置壓料輥202 (參考圖22)之外,與實驗2相同由濃液24制作膜21。間隔ΛΧ為0mm。(實驗52)在上述實驗5中,除了設置壓料輥202 (參考圖22)之外,與實驗2相同由濃液24制作膜21。間隔ΛΧ為200mm。在實驗21 22、51 52中,測定了帶的浮起量J。并且,在以下基準下判定浮起
量JoA :浮起量J不到50 μ m。B :浮起量J為50 μ m以上不到100 μ m。C :浮起量J為100 μ m以上不到200 μ m。D :浮起量J為200 μ m以上。另外,如下測定帶的浮起量J。首先對卷繞在輥66a 66c上的帶62外加移動張力(60N/mm2)來使其在移動路66r循環移動。接著,在繞接區域LA中,測定輥66a及帶里面62b的間隔ACL。并且,將X方向及Y方向上的間隔ACL的最大值設為帶的浮起量J。[表2]
權利要求
1.一種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其為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的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具備如下步驟 (A)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 (B)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 (C)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B步驟之后進行; (D)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C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 (E)在下一個所述B步驟之前加熱所述D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F)利用在所述E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B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 '及 (G)利用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和里面支撐部件挾持所述移動支撐體,所述挾持在所述A步驟中進行,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支撐比所述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兩外側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所述里面支撐部件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另一端。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干, 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為壓料輥,所述里面支撐部件為支撐輥。
3.—種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其為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的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具備如下步驟 (H)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 (I)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 (J)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I步驟之后進行; (K)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J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 (L)在下一個所述I步驟之前加熱所述K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及 (M)利用在所述L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膜干燥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
4.ー種溶液制膜方法,其為通過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并進行干燥來制造膜的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制膜方法具備如下步驟 (A)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 (B)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 (C)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B步驟之后進行; (D)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C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 (E)在下一個所述B步驟之前加熱所述D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F)利用在所述E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B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G)利用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和里面支撐部件挾持所述移動支撐體,所述挾持在所述A步驟中進行,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支撐比所述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兩外側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所述里面支撐部件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另一端;及 (N)從由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的所述流延膜中蒸發所述溶劑而得到膜。
5.ー種溶液制膜方法,其為通過在移動支撐體形成流延膜并進行干燥來制造膜的方法,所述移動支撐體以反復通過所流下的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和剝離所述流延膜的剝離位置的方式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制膜方法具備如下步驟 (H)使濃液向所述移動支撐體流下,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 (I)從形成在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上的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流延膜由所流下的所述濃液構成; (J)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所述冷卻在所述I步驟之后進行; (K)從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所述J步驟之后的所述流延膜; (L)在下一個所述I步驟之前加熱所述K步驟之后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 (M)利用在所述L步驟中賦予給所述移動支撐體的熱,加熱下ー個所述膜干燥步驟之前的所述流延膜 '及 (P)從由所述移動支撐體剝離的所述流延膜中蒸發所述溶劑而得到膜。
6.一種流延膜的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如下 移動支撐體,其依次循環通過到達部、流延部、膜干燥部、剝離部,所述到達部中到達流下的濃液,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所述流延部中由流下的所述濃液形成流延膜,所述膜干燥部從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剝離部中剝離所述流延膜; 到達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到達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剝離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剝離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膜冷卻単元,在所述移動支撐體離開所述膜干燥部且到達所述剝離部為止期間,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 支撐體加熱單元,加熱離開所述剝離部且到達所述膜干燥部為止期間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膜加熱單元,利用通過所述支撐體加熱單元獲得的熱加熱到達所述膜干燥部之前的所述流延膜; 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其具備在所述到達部支撐構件上,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表面中比所流下的所述濃液到達的到達位置更靠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及 里面支撐部件,其具備在所述到達部支撐構件上,支撐所述移動支撐體的里面的一端至另一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流延膜的形成裝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表面兩端部支撐部件為壓料輥,所述里面支撐部件為支撐輥。
8.—種流延膜的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如下 移動支撐體,其依次循環通過到達部、流延部、膜干燥部、剝離部,所述到達部中到達流下的濃液,所述濃液包含聚合物及溶劑,所述流延部由流下的所述濃液形成流延膜,所述膜干燥部中從所述流延膜蒸發所述溶劑,所述剝離部中剝離所述流延膜;到達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到達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剝離部支撐單元,支撐位于所述剝離部的所述移動支撐體; 膜冷卻単元,在所述移動支撐體離開所述膜干燥部且到達所述剝離部為止期間,將所述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 支撐體 加熱單元,加熱離開所述剝離部且到達所述膜干燥部為止期間的所述移動支撐體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及 膜加熱單元,利用通過所述支撐體加熱單元獲得的熱加熱到達所述膜干燥部之前的所述流延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及裝置以及溶液制膜方法。在流延膜形成工序中,依次反復進行濃液流下工序、流延工序、膜加熱工序、表層形成工序、膜干燥工序、膜冷卻工序、剝離工序及支撐體加熱工序。濃液流下工序中使濃液向環狀帶流下,流延工序中由濃液形成流延膜。膜加熱工序中通過流延膜的加熱使膜表面光滑,表層形成工序中在膜表面形成表層。膜干燥工序中進行流延膜的干燥,膜冷卻工序中將流延膜冷卻至成為可獨立傳送的狀態。剝離工序中從環狀帶剝離流延膜,支撐體加熱工序中加熱經過剝離工序的環狀帶。
文檔編號C08J5/18GK102690429SQ201210060409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2日
發明者中村直貴, 鈴木紳由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