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
背景技術:
市面上的模注機主要常規應用于塑料行業的加工生產,當應用與食品行業的加工時,存在吃料不均勻、不能自動脫模等問題。當吃料不均勻時,產品沒法完全成型,模注機內部壓力不可控,存在預料或注料不滿的現象。常規的模注機物料流道太長,流道內的物料容易堵塞,導致不能自動脫模,嚴重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包括模具流道和螺桿,所述模具流道內設有右模具和左模具,所述右模具內設有物料流道,所述物料流道外壁上設有電加熱圈,物料通過螺桿推動進入物料流道內,所述螺桿位于物料流道的一端設有螺桿頭,螺桿設有螺桿頭的一端設有阻料盤。
進一步,所述螺桿上設有加壓螺紋和螺桿二次加壓螺紋,加壓螺紋和螺桿二次加壓螺紋之間設有螺桿減壓區。
進一步,所述加壓螺紋為等螺距變底徑螺紋。
進一步,所述螺桿二次加壓螺紋段為等螺距變底徑螺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使用時吃料順暢,成品飽滿,物料流道外壁設置有電加熱圈,對物料進行加熱,保證通過物料流道的物料在脫模的過程中處于加熱狀態,防止物料降溫變硬;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參照示意圖。
圖中,1模具流道;1.1物料流道;1.2電加熱圈;1.3右模具;1.4左模具;2螺桿;2.1加壓螺紋;2.2螺桿減壓區;2.3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4阻料盤;2.5螺桿頭。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例。該實用新型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包括模具流道1和螺桿2,所述模具流道1內設有右模具1.3和左模具1.4,所述右模具1.3內設有物料流道1.1,所述物料流道1.1外壁上設有電加熱圈1.2,物料通過螺桿2推動進入物料流道1.1內,所述螺桿2位于物料流道1.1的一端設有螺桿頭2.5,螺桿2設有螺桿頭2.5的一端設有阻料盤2.4。
進一步,所述螺桿2上設有加壓螺紋2.1和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3,加壓螺紋2.1和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3之間設有螺桿減壓區2.2。
進一步,所述加壓螺紋2.1為等螺距變底徑螺紋。
進一步,所述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3段為等螺距變底徑螺紋。
該實用新型一種專用于食品加工的模注機注模結構,使用時螺桿2上的加壓螺紋2.1采用等螺距變底徑的設計,物料逐步平穩加壓;加壓后的物料在螺桿減壓區2.2進行壓力釋放,使物料在此區域進行充分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進入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3段;螺桿二次加壓螺紋2.3段采用等螺距變底徑的設計,物料逐步二次平穩加壓;經過阻料盤2.4 進入物料注射腔;當物料注射時,在阻料盤2.4的作用下,物料經過螺桿頭2.5均勻通過物料流道1.1進入模具腔內形成既定的模型,物料通過螺桿2部分進入物料流道1.1 內,物料流道1.1外壁設置有電加熱圈1.2,對物料進行加熱,保證通過物料流道1.1的物料在脫模的過程中處于加熱狀態,防止物料降溫變硬;右模具1.3 和左模具1.4在物料注射時處于合模狀態,當物料注射完畢時,左模具1.4向左移動,成型的模型通過右模具1.3內的頂針頂出;合模后進行下一作模型的生產。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人應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未詳細描述的技術、形狀、構造部分均為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