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粉條加工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紅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俗稱“土人參”,經常食用,有健身和防病之功效。《本草綱目》左代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現代醫學也證明,紅薯具有防癌抗病之功效。因此,目前紅薯類食品已成為百姓餐桌常見之佳肴。因為紅薯的蛋白質含量高,可彌補大米白面中的營養缺失,因此經常食用可提高人體對主食中營養的利用率。目前的紅薯產品有薯干,薯條,粉絲粉條等。而紅薯粉條更是千家萬戶的傳統菜肴佳品。而目前的粉條生產工藝,由于缺乏相關標準和強制要求,不同生產廠家有不同的方法,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現有的大多數紅薯粉條均存在著口感差、易斷裂的問題。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問題,提供了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制芡處理:先將紅薯淀粉與其總質量2.5~3倍的溫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得混合液a備用,然后再將混合液a與其總質量2.5~3倍的熱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冷卻至65~70℃得芡糊備用;(2)制面處理:將步驟(1)制得的芡糊、紅薯淀粉、溫水按照質量比1:3~3.5:2~2.5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投入到和面機中,以90~100轉/分的轉速進行和面,待面團攪揉成沒有顆粒而又能拉絲的軟面團后,再將其取出投入到真空和面機中進行真空和面,完成后得成品面團備用;(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a.事先將鍋內的清水燒開至100℃后為粉條的熟化備用;b.將步驟(2)制得的成品面團放入到漏粉機的粉瓢內,然后漏粉入鍋,在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40~5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放入室溫條件下自然冷卻至55~60℃備用;熟化后撈出冷卻的溫度控制不能過高或過低,否則會影響粉條的組織特性,進而影響處理的效果;c.將操作b處理后的粉條再次投入到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處理60~7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將其投入到溫度為10~15℃的清水中冷卻6~8min后取出,最后對粉條進行梳理后分掛在竹竿上備用;(4)冷凍干燥處理:將步驟(3)所得的粉條放入到溫度為-2~-5℃的條件下冷凍處理6~8h,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室內干燥處理10~12h;(5)整形包裝:對步驟(4)處理后的粉條進行切斷整形、計量包裝即可。進一步的,步驟(1)和步驟(2)中所述的溫水溫度均為42~46℃。進一步的,步驟(1)中所述的熱水溫度為73~78℃。進一步的,步驟(2)中所述的真空和面機中的真空度控制為-0.085~-0.095mpa,真空和面時的轉速控制為40~45轉/分。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對現有的紅薯粉條制備方法進行了改進處理,制芡時采用先溫水、后熱水的勾兌方式,保證了芡糊的整體質量,而芡糊又是粉條制作的首道工序,與粉條的色澤、口感、食用加工等特性息息相關,本方法制得的芡糊對應的粉條色澤鮮亮,優于現有常見粉條;接著在制面處理時,在常規的和面工序后又進行了真空和面工序,有效排除了面團中的空氣,提升了粉條的韌性和口感;在漏粉入鍋熟化處理中,對粉條進行了兩次熟化處理,其中先對粉條進行一次短時間的熟化,然后降溫,最后進行一次長時間的熟化,此操作方式現有技術中未嘗見到,而本方法的二次熟化處理能有效的促進淀粉分子的重新排列,提升了結構分子的密度,改善其力學特性,降低了其斷條率;最后進行冷凍干燥處理促使了淀粉分子的老化,增強了其運輸保存特性。本發明最終制得的紅薯粉條色澤口感好,蒸煮不粘連、不斷條,綜合品質好,市場競爭力強。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制芡處理:先將紅薯淀粉與其總質量2.5倍的溫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得混合液a備用,然后再將混合液a與其總質量2.5倍的熱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冷卻至65℃得芡糊備用;(2)制面處理:將步驟(1)制得的芡糊、紅薯淀粉、溫水按照質量比1:3:2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投入到和面機中,以90轉/分的轉速進行和面,待面團攪揉成沒有顆粒而又能拉絲的軟面團后,再將其取出投入到真空和面機中進行真空和面,完成后得成品面團備用;(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a.事先將鍋內的清水燒開至100℃后為粉條的熟化備用;b.將步驟(2)制得的成品面團放入到漏粉機的粉瓢內,然后漏粉入鍋,在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4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放入室溫條件下自然冷卻至55℃備用;c.將操作b處理后的粉條再次投入到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處理6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將其投入到溫度為10℃的清水中冷卻6min后取出,最后對粉條進行梳理后分掛在竹竿上備用;(4)冷凍干燥處理:將步驟(3)所得的粉條放入到溫度為-2℃的條件下冷凍處理6h,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室內干燥處理10h;(5)整形包裝:對步驟(4)處理后的粉條進行切斷整形、計量包裝即可。進一步的,步驟(1)和步驟(2)中所述的溫水溫度均為42℃。進一步的,步驟(1)中所述的熱水溫度為73℃。進一步的,步驟(2)中所述的真空和面機中的真空度控制為-0.085mpa,真空和面時的轉速控制為40轉/分。實施例2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制芡處理:先將紅薯淀粉與其總質量2.8倍的溫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得混合液a備用,然后再將混合液a與其總質量2.8倍的熱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冷卻至67℃得芡糊備用;(2)制面處理:將步驟(1)制得的芡糊、紅薯淀粉、溫水按照質量比1:3.3:2.2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投入到和面機中,以95轉/分的轉速進行和面,待面團攪揉成沒有顆粒而又能拉絲的軟面團后,再將其取出投入到真空和面機中進行真空和面,完成后得成品面團備用;(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a.事先將鍋內的清水燒開至100℃后為粉條的熟化備用;b.將步驟(2)制得的成品面團放入到漏粉機的粉瓢內,然后漏粉入鍋,在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45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放入室溫條件下自然冷卻至58℃備用;c.將操作b處理后的粉條再次投入到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處理65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將其投入到溫度為13℃的清水中冷卻7min后取出,最后對粉條進行梳理后分掛在竹竿上備用;(4)冷凍干燥處理:將步驟(3)所得的粉條放入到溫度為-4℃的條件下冷凍處理7h,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室內干燥處理11h;(5)整形包裝:對步驟(4)處理后的粉條進行切斷整形、計量包裝即可。進一步的,步驟(1)和步驟(2)中所述的溫水溫度均為45℃。進一步的,步驟(1)中所述的熱水溫度為75℃。進一步的,步驟(2)中所述的真空和面機中的真空度控制為-0.090mpa,真空和面時的轉速控制為42轉/分。實施例3一種低斷條率紅薯粉條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制芡處理:先將紅薯淀粉與其總質量3倍的溫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得混合液a備用,然后再將混合液a與其總質量3倍的熱水共同混合,攪拌均勻后冷卻至70℃得芡糊備用;(2)制面處理:將步驟(1)制得的芡糊、紅薯淀粉、溫水按照質量比1:3.5:2.5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投入到和面機中,以100轉/分的轉速進行和面,待面團攪揉成沒有顆粒而又能拉絲的軟面團后,再將其取出投入到真空和面機中進行真空和面,完成后得成品面團備用;(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a.事先將鍋內的清水燒開至100℃后為粉條的熟化備用;b.將步驟(2)制得的成品面團放入到漏粉機的粉瓢內,然后漏粉入鍋,在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5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放入室溫條件下自然冷卻至60℃備用;c.將操作b處理后的粉條再次投入到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處理7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將其投入到溫度為15℃的清水中冷卻8min后取出,最后對粉條進行梳理后分掛在竹竿上備用;(4)冷凍干燥處理:將步驟(3)所得的粉條放入到溫度為-5℃的條件下冷凍處理8h,然后取出置于干燥室內干燥處理12h;(5)整形包裝:對步驟(4)處理后的粉條進行切斷整形、計量包裝即可。進一步的,步驟(1)和步驟(2)中所述的溫水溫度均為46℃。進一步的,步驟(1)中所述的熱水溫度為78℃。進一步的,步驟(2)中所述的真空和面機中的真空度控制為-0.095mpa,真空和面時的轉速控制為45轉/分。對比實施例1本對比實施例1與實施例2相比,將步驟(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操作b中粉條撈出后冷卻的溫度控制為45℃,除此外的方法步驟均相同。對比實施例2本對比實施例2與實施例2相比,將步驟(3)漏粉入鍋熟化處理中的操作b和操作c進行合并,具體修改成:將步驟(2)制得的成品面團放入到漏粉機的粉瓢內,然后漏粉入鍋,在操作a準備的鍋內停留110s后將粉條撈出,然后將其投入到溫度為13℃的清水中冷卻7min后取出,最后對粉條進行梳理后分掛在竹竿上備用;即不對粉條進行二次熟化處理,但保證熟化處理的總時長相同,除此外的方法步驟均相同。為了對比本發明效果,對上述實施例2、對比實施例1、對比實施例2所述方法對應制得的粉條進行斷條率測試,具體是:將粉條裁成長度為10cm的樣品,每組設置50根,在1l蒸餾水中分別沸煮處理1h,記錄斷條數,對應算出斷條率(%),具體對比數據如下表1所示:表1斷條率(%)實施例26對比實施例112對比實施例240由上表1可以看出,本發明制備方法能有效的改善粉條的力學特性,降低了其蒸煮的斷條率,很好的保證了食用加工品質,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