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子霧化,尤其涉及一種電子霧化裝置。
背景技術:
1、電子霧化裝置是通過霧化液體基質產生氣溶膠供用戶吸食的電子產品,其一般具有霧化器和電源組件兩個部分;霧化器內部存儲有液體基質以及設置有用于霧化液體基質的霧化組件,電源組件包括電池和電路板。
2、現有的電子霧化裝置,受限于各種因素,例如成本、法規等等,霧化器內部存儲的液體基質的量一般比較少。當液體基質消耗完時,可以采取注液、更換霧化器等方式繼續進行使用,或者直接拋棄。上述方式一方面給用戶帶來了不便利,降低用戶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電子霧化裝置,以避免現有電子霧化裝置給用戶帶來了不便利,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的問題。
2、本技術一方面提供一種電子霧化裝置,包括:
3、第一殼體組件,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一液體基質的第一儲液腔;
4、霧化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所述霧化組件用于霧化所述第一液體基質以生成氣溶膠;
5、第二殼體組件,獨立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二液體基質的第二儲液腔;
6、其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被配置成能夠與所述第二殼體組件連接并且能夠同時在二者之間建立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使得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連通,所述第二通道使得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連通。
7、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設有第一收容腔,用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殼體組件;或者,所述第二殼體組件設有第二收容腔,用于收容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殼體組件。
8、在一示例中,當所述第一殼體組件與所述第二殼體組件連接時,所述第一儲液腔和所述第二儲液腔沿著所述電子霧化裝置的寬度方向依次布置;或者,所述第一儲液腔和所述第二儲液腔沿著所述電子霧化裝置的長度方向依次布置。
9、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儲液腔的容積小于所述第二儲液腔的容積。
10、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儲液腔儲存的第一液體基質的容量介于0.1ml~2ml,所述第二儲液腔儲存的第二液體基質的容量介于2ml~10ml。
11、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設有第一氣流通道,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內設有第二氣流通道;
12、在所述第一殼體組件與所述第二殼體組件連接時,所述第一氣流通道與所述第二氣流通道連通,以傳輸所述霧化組件生成的氣溶膠。
13、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儲液腔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氣流通道設置,所述第二儲液腔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氣流通道設置。
14、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一端與進氣口連通,所述第一氣流通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氣流通道的另一端與出氣口連通。
15、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設有氣流通道,以傳輸所述霧化組件生成的氣溶膠;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內不設氣流通道。
16、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上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連通;
17、所述第二殼體組件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連通;
18、所述第一通孔和/或所述第三通孔界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道。
19、在一示例中,還包括第一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通孔連通。
20、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一端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通孔布置或者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另一端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通孔布置或者伸入到所述第三通孔中。
21、在一示例中,限定所述第三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或者,限定所述第一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三通孔中。
22、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件,以對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之間的間隙進行密封。
23、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部分密封件和第二部分密封件;
24、所述第一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三通孔的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一通孔的壁的內表面,在限定所述第三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時,所述第一部分密封件夾設在所述第二部分密封件與限定所述第三通孔的壁的外表面之間;或者,
25、所述第一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一通孔的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三通孔的壁的內表面,在限定所述第一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三通孔中時,所述第一部分密封件夾設在所述第二部分密封件與限定所述第一通孔的壁的外表面之間。
26、在一示例中,還包括第一薄膜件和第三薄膜件;
27、所述第一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三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三通孔;
28、其中,所述第一薄膜件和所述第三薄膜件均可被刺破。
29、在一示例中,還包括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刺破件;
30、所述第三通孔可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在所述第三通孔伸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中時,所述第一刺破件可刺破所述第一薄膜件和所述第三薄膜件。
31、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組件上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連通;
32、所述第二殼體組件上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連通;
33、所述第二通孔和/或所述第四通孔界定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通道。
34、在一示例中,還包括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通孔連通,所述第二連接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通孔連通。
35、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一端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通孔布置或者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二連接件的另一端圍繞至少部分所述第四通孔布置或者伸入到所述第四通孔中。
36、在一示例中,限定所述第四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或者,限定所述第二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四通孔中。
37、在一示例中,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件,以對所述第四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之間的間隙進行密封。
38、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第三部分密封件和第四部分密封件;
39、所述第三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四通孔的壁的外表面,所述第四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二通孔的壁的內表面,在限定所述第四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時,所述第三部分密封件夾設在所述第四部分密封件與限定所述第四通孔的壁的外表面之間;或者,
40、所述第三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二通孔的壁的外表面,所述第四部分密封件設置在限定所述第四通孔的壁的內表面,在限定所述第二通孔的壁的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四通孔中時,所述第三部分密封件夾設在所述第四部分密封件與限定所述第二通孔的壁的外表面之間。
41、在一示例中,還包括第二薄膜件和第四薄膜件;
42、所述第二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四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四通孔,以封閉所述第四通孔;
43、其中,所述第二薄膜件和所述第四薄膜件均可被刺破。
44、在一示例中,還包括至少部分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的第二刺破件;
45、所述第四通孔可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在所述第四通孔伸入到所述第二通孔中時,所述第二刺破件可刺破所述第二薄膜件和所述第四薄膜件。
46、本技術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電子霧化裝置,包括:
47、第一殼體組件,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一液體基質的第一儲液腔;
48、霧化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所述霧化組件用于霧化所述第一液體基質以生成氣溶膠;
49、第一通孔,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上且用于與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連通;
50、第二通孔,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上與所述第一通孔間隔設置,且用于與所述第一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連通;
51、第一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一通孔;
52、第二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二通孔;
53、其中,所述第一薄膜件和所述第二薄膜件均可被刺破。
54、本技術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電子霧化裝置,包括:
55、第一殼體組件,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一液體基質的第一儲液腔;
56、霧化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內;所述霧化組件用于霧化所述第一液體基質以生成氣溶膠;
57、第二殼體組件,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二液體基質的第二儲液腔;
58、連接件,一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可拆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可拆卸連接;在所述連接件與所述第一殼體組件和所述第二殼體組件連接時,可使得所述第一儲液腔與所述第二儲液腔連通。
59、本技術又一方面還提供一種儲液部件,包括:
60、第二殼體組件,所述第二殼體組件內形成有用于儲存第二液體基質的第二儲液腔;
61、第三通孔,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組件上且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下的液體基質部分連通;
62、第四通孔,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組件上且與所述第二儲液腔液面上的空氣部分連通;
63、第三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三通孔,以封閉所述第三通孔;
64、第四薄膜件,設置于所述第四通孔,以封閉所述第四通孔;
65、其中,所述第三薄膜件和所述第四薄膜件均可被刺破。
66、以上儲液部件以及電子霧化裝置,通過相互連通的第一儲液腔和第二儲液腔,一方面增大了液體基質的容量,另一方面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