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有關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尤指一種適用于具有按鈕的行李箱把手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傳統行李箱把手結構,其上、下蓋的組合接縫大抵上皆位于把手的腹部中間,亦即把手結構由一下蓋體、一上蓋體及一按鈕所構成;由于,結構特征使然,下蓋體及上蓋體的體積大致相當,且組合后,下蓋體及上蓋體的組合接縫位于把手的腹部中間周緣。因此,當吾人在握持上述的現有把手時,必定觸及組合接縫,故下蓋體及上蓋體皆需具有良好的產品精度,否則組合接縫必產生一位置段落誤差,而形成尖銳邊緣,并導致握持感的減損,使吾人在握持把手時感到不適,而降低產品的形象及價值感;相對地,若欲使下蓋體及上蓋體皆具有良好的產品精度,則需要較高的模具成本,且制造的困難度較高;故在實用上,確有未盡理想而亟待精進之處。
再者,上述的現有行李箱把手結構,即使具有良好的產品精度,然而,因下蓋體及上蓋體的體積大致相當,則在吾人握持把手時若形成一扭力,則下蓋體及上蓋體的組合接縫仍容易產生一位置段落誤差,故其結構強度有限;此乃為結構特征所使然,實未盡理想。
此外,把手下蓋體及上蓋體間的內部,由于需設置按鈕按壓對閉鎖裝置所構成作動的導塊、導溝、彈簧及牽引件的通路等構件,故行李箱把手由下蓋體及上蓋體扣接而合為一有縫管體結構乙節,乃為業界所習以為常的設計途徑。
創作人有鑒于此,乃積行李箱制造設計行銷業多年的經驗,從事長期研發,終于創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主要使無縫管體單元與其上、下結合件組合的空間型態,可令管體單元的腹部無任何組合接縫,使得吾人在握持把手時,手部具有較佳的握持感。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其握把的管體單元可為現有市售品中的無縫金屬管預為制成,不僅備料容易,又可省卻現有把手的塑料射出成形模具費,且把手的金屬發色可與拉桿的色調相互搭配至最佳的境界,因而可提高產品的形象及價值感。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該無縫管體單元是一體形成,可承受較大的握持扭力,故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由于上述結構改良使然,使把手的故障率減至最低。
為了達成本實用新型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包括一無縫管體,塞設于該無縫管體的兩端的一左端蓋及一右端蓋,將該無縫管體夾固在中間的一上結合件及一下結合件,及一設在該上結合件上的彈性按鈕。
本實用新型可達到的有益效果為1.管體可隨時取自一般市售管件規格品,預為沖孔制作即可,毋需大量備料,且無需制作射出成形模具,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2.管體可采用無縫金屬管,例如規格品的鋁管,其發色色調可與其金屬拉桿色調做最佳的搭配,以提高產品品質及色質感。
3.管體無結合縫,對手握持把手具有較佳的握持感。
4.管體無結合縫,可增強管體的結構強度并減少故障。
5、管體可藉左、右端蓋內端呈互補形狀增強機械強度。
圖式的簡單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與座體組合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與座體彈升分離的剖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使用于單管拉桿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外觀圖;圖6為圖5的立體分解圖;具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點將佐以如下附圖的具體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而益加明了。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無縫管狀式行李箱把手,包括一無縫管體10,一塞設于無縫管體10的兩端的左端蓋11及右端蓋12,一將該無縫管體10夾固在中間的一上結合件21及一下結合件22,一設在上結合件21上其外周設有突緣31的按鈕30,一設于按鈕下方的彈簧32及一設于按鈕下方穿過彈簧32中心通往拉桿裝置的牽引件33,其中,該無縫管體10包括一設在中央的可供固定按鈕30的較大孔101,一設在較大孔101下方的較小孔101A,一分別設在較大孔101及較小孔101A兩側并相互溝通的四個較小孔102;該左端蓋11的左端為密閉端110,右端為開放端113,其與無縫管體10的左上、下方較小孔102-102相對應位置處設有一貫穿通孔112,其與較大孔101相對應位置處亦設有一切除缺口116,該缺口116的第一側設有一往右延伸的較長凸部114,而缺口116的第二側則設有一較短凹部115;同理,該右端蓋12的右端為密閉端120,左端為開放端123,其與無縫管體10的右端上、下方較小孔102-102相對應位置處設有一貫穿通孔122,其與較大孔101相對應位置處亦設有一切除缺口126,該缺口126的第一側設有一往延左伸的較長凸部125,而缺口126的第二側則設有一較短凹部124。
由上所構成的左、右端蓋11及12的說明可知,其相對應的內端構件皆呈互補形狀,因而使兩者結合后構成一完整筒體圓周,故對無縫管體10的機械強度有增強作用,并在兩者結合處設有一小通孔117,其外周為一固定座平面117A可托住彈簧32的下端。
該上結合件21,基本上為一可與無縫管體10相密合搭接的上半圓弧形面210,其中央與較大孔101相對應處設一可供固定按鈕的較大孔211,并在較大孔211的兩側內部往下延伸兩螺柱212-212,以便可插入管體10的兩較小孔102-102內;而其下結合件22包括一可與管體10密合搭接下弧形面220,一由弧形面220往下延伸的頸部223及一可與內管固定的較大徑部225,該弧形面220的頸部223中央設一小通孔221可供牽引件33由下穿上頂持于按鈕30的下方,小通孔221的兩側與上半圓弧形面210的兩螺柱212-212相對應處設兩通孔222-222,以供螺絲226-226由的穿過。
組裝時,先將按鈕30由上結合件21的中央較大孔101下方穿上,使其外周突緣31頂靠在較大孔101的孔緣,以將左右端蓋11、12分別由管體10的左、右方開口103-103插合,插合后于左右端蓋11、12的間形成一固定座平面可托住彈簧32的下端,并令左右端蓋11、12的穿孔112、122分別與管體10的貫穿孔102-102相互對正,最后將上結合件21的兩螺柱212-212對準管體的兩小通孔102-102穿過管體10及左、右端蓋11、12的貫穿通孔112、122,以及下結合件的兩通孔222-222,再藉螺絲226-226由下往上予以鎖固,即如圖1所示的無縫管狀拉桿握把。
本實用新型的無縫管狀式把手結構實施于單管拉桿裝置的較佳實施例,如圖5及圖6所示,主要包括一座體40,一無縫管狀把手10;一拉桿裝置50及一將拉桿裝置底部固定在行李箱底部的固定座60,其中,該拉桿裝置50包括一可固結在把手10下的內管51,一可令內管在其內滑行的第一及第二中管52、53,一可令第一及第二中管在其內滑行的外管54,該外管54的上端系固定在座體40的下方,各該內、中、外管的閉鎖裝置及牽引構件等皆與傳統構造相同,有關詳細說明均予以從略。
此間應予說明的是,乃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管體10是以無縫圓管為例說明,然任何無縫的管體,包括橢圓形管、多角形管皆可適用,謹此陳明。
由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1、管體可隨時取自一般市售管件規格品,預為沖孔制作即可,毋需大量備料,且無需制作射出成形模具,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2、管體可采用無縫金屬管,例如規格品的鋁管,其發色色調可與其金屬拉桿色調做最佳的搭配,以提高產品品質及色質感。
3、管體無結合縫,對手握持把手具有較佳的握持感。
4、管體無結合縫,可增強管體的結構強度并減少故障。
5、管體可藉左、右端蓋內端呈互補形狀增強機械強度。
權利要求1.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該把手結構包括一無縫管體,一夾固在該無縫管體中間上方的上結合件,一夾固在該無縫管體中間下方的下結合件,及一設在該上結合件上的彈性按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無縫管體進一步包括一塞設于該無縫管體的兩端的一左端蓋及一右端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按鈕包括一設在其下方的彈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無縫管體包括一設在中央的可供固定按鈕的較大孔,一設在較大孔下方的較小孔,一分別設在該較大孔及較小孔兩側并相互溝通的四個較小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拉桿,其特征在于,該左端蓋的左端為密閉端,右端為開放端,其與無縫管體的左上、下方較小孔相對應位置處設有一貫穿通孔,其與較大孔相對應位置處亦設有一切除缺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右端蓋的右端為密閉端,左端為開放端,其與無縫管體的右上、下方較小孔相對應位置處設有一貫穿通孔,其與較大孔相對應位置處亦設有一切除缺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上結合件,包括一可與無縫管體相密合搭接的上半圓弧形面,其中央與較大孔相對應處設一可供固定按鈕的較大孔,并在較大孔的兩側內部設往下延伸兩螺柱,以便可插入管體的兩較小孔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下結合件包括一可與管體密合搭接下弧形面,一由弧形面往下延伸的頸部及一可與內管固定的較大徑部,該弧形面的中央設一小通孔可供牽引件由下穿上頂持于按鈕的下方,小通孔的兩側與上半圓弧形面的兩螺柱相對應處設以供螺絲由之穿過固定的兩通孔。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左端蓋進一步包括該缺口的第一側設有一往右延伸的較長凸部,而該缺口的第二側則設有一較短凹部。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該右端蓋進一步包括該缺口的第一側設有一往左延伸的較長凸部,而該缺口的第二側則設有一較短凹部。
專利摘要一種行李箱把手結構,其利用無縫管體單元的腹部無任何組合接縫的結構特征作為拉桿的握持部,且無縫管體單元與其上、下結合件組合的空間型態,可使行李箱把手的庫存備料、制程及模具成本皆可大幅精簡而容易制造;另把手的金屬發色可與拉桿的色調相互搭配至最佳的境界,因而可提高產品的形象及價值感;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行李箱把手腹部圓滑無接縫,不僅使手持把手有良好的握持感,且使把手本身更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
文檔編號A45C13/00GK2618484SQ032407
公開日2004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17日
發明者章時予, 郭忠賢, 林家賢 申請人:喬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