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98551閱讀:67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尤指一種可于行李箱把手裝置上,賦予一可旋轉的U型把手,以兼顧慣用左手及右手者使用的把手裝置,且把手旋轉展開后的握持方向,可與使用者的手臂擺動方向相符,而更利于拖曳行李箱。
背景技術
按,現有的行李箱把手裝置,為達到較佳的握持角度,大抵上以把手裝置及伸縮桿件一并旋轉一角度,并使得行李箱與把手裝置及伸縮桿件形成一夾角,而予以達成,例如我國公告第307999號新型專利;惟,其結構上不僅較為復雜,且無法兼顧慣用左手及右手者使用,而存在有若干使用缺失,實有未盡理想之處。
美國專利第6,301,746號授予Andiamo的”Telescoping Handle Assemblyfor Luggage and Other Luggage Items”便是為了改善上述我國公告專利的缺失,其主把手22上另設一可旋轉的U形輔助把手24,并以主把手22為軸而旋轉,不用時可收折于行李箱的內部,由于輔助把手24、35,基本上其寬度小或等于主把手22的寬度,故收折時,必須收藏于行李箱兩拉桿之間或者與拉桿重疊的位置,如此占卻行李箱內部相當空間,使有限的行李箱內部空間為的縮小不少。此外,拉桿伸縮的控制按鈕不能設在主把手的中間,只能設在主把手的端部,亦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實有待改良。
緣此,本實用新型基于上述需求,乃積極構思及實際試驗,遂發展出本實用新型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使行李箱把手可在內管上端定位樞轉至所期的角度,以利于行李箱拖曳行走時較為省力及較為舒適的使用角度,并可兼顧慣用左手及右手的使用,以大幅增進產品的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把手在旋轉展開后,使用者握持把手的施力方向,可與使用者的手臂擺動方向相符,而更利于拖曳行李箱。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把手具有較佳的旋轉展開角度,不僅可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而使吾人更易于握持把手,并可使吾人握持把手的手臂與身體間所呈具的夾角為最小,而在拖曳行李箱時,達到較為省力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把手的結構特征及空間型態,在管件的伸展量與現有的相同時,該把手在旋轉展開后,吾人握持輔助握把的位置,較偏向行李箱外側,因此,吾人在拖曳行李箱時,腳部較不會與行李箱發生擦撞,干涉情形較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把手于收合后,可收納于外管的內部,并不會增加原有行李箱把手裝置的體積,而進一步充分利用原有把手裝置的空間。
本實用新型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術手段包括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裝置包括一U型手把單元10該U型把手單元10,由一水平把手11及一設在水平把手兩端的垂直把手13兩者構成一U形把手單元;藉此,以構成具有一U型的U形把手單元的行李箱把手裝置,該把手裝置可收納于行李箱的外管內。
該U型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設在U形把手單元10下端與內管上端間的樞接機構。該樞接機構包括一上樞接件15,一與上樞接件相樞接的下樞接件19,一置于上樞接件內的U形壓件14及彈簧14A,一樞設在上、下樞接件15及19間的齒輪控制件16及一設于齒輪控制件內的齒輪17,及一設在下樞接件19內并置于齒輪控制件16下方的T型壓件。
該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上蓋11A為一細長橢圓形上蓋體110A,中間設有一橢圓形凹孔111;一U形下蓋11B亦具有一與該上蓋11A相搭配的細長橢圓形下蓋體110B, 該下蓋體110B的兩端各往下延伸一細長筒體的垂直握把13,該垂直握把13包括一細小上圓筒體131,一由小而大的截錐形中間筒體132及一下筒體133,上圓筒體131與下蓋體110B連成一體,而下筒體133下端設有一固定孔136。
該按鈕12包括一細長板體122,一設于板體122中間往上凸起的按鈕部121,按鈕部121兩側設固定孔123-123,按鈕部121下方設一彈簧12A,板體122兩側各往下垂直延伸一作動桿件124-124,該作動桿件124-124可分別伸入U形下蓋11B的細長筒體垂直握把13內下端。
該上樞接件15,具有一上半部151,一中間凸緣152及一下半部153,其內具有一由上往下的貫穿孔150,但兩貫穿孔內設有一支柱150A,其位置恰設于上固定孔156的中心,上固定孔156可藉梢137與下蓋11B的下筒體133的固定孔136相接合固定而擋止于中間凸緣152上,該下半部153的兩側各具有一切除部154,該切除部154的中間設一預埋的圓軸孔軸承155。
該下樞接件19包括一上半部191,一中間凸緣192及一下半部195,其中,該上半部191具有兩個叉部193-193,叉部193-193內各埋設一方軸孔軸承194,下半部195設有一固定孔196,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貫穿孔190。
該U形壓件14包括一上寬部141,一下長窄部142及一下鉤部143,其上寬部141的寬度恰可嵌置于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該U形壓件14的中間140頂部容置該彈簧14A,并令彈簧14A上端頂持于中間140的頂面,下端套置于上樞接件15貫穿孔150內的支柱150A上。
該齒輪控制件16包括一封閉的矩形框體,上方設一上板件161,異于樞體的兩側各設一凹部162,上板件161下方設一中間板件163,中間板件163下方設一齒輪室164,齒輪室164的底部為圓弧形并設圓弧形齒條165于其底部,該U形壓件14的下長窄部142可經由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令其下鉤部143壓制于中間板件163上,在常態下,壓件14的下鉤部143鉤住齒輪控制件16的上板件161的凹162內。
本實用新型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另一技術手段包括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該裝置包括一設在拉桿裝置上方的手把單元10及一設在拉桿裝置上的樞接機構,其中該把手單元10,由一水平把手11及一設在水平把手兩端的垂直把手13兩者構成一U形把手單元;該樞接機構設在拉桿裝置上的內管底部以上空間;藉此,以構成具有一可定位旋轉的長U形把手單元的行李箱拉桿裝置或可定位旋轉的行李箱拉桿裝置的樞軸部,該把手裝置連同內管可定位旋轉的樞軸部可一起收納于行李箱的外管內。
該樞接機構包括一上樞接件15,一與上樞接件相樞接的下樞接件19,一置于上樞接件內的U形壓件14及彈簧14A,一樞設在上、下樞接件15及19間的齒輪控制件16及一設于齒輪控制件內的齒輪17,及一設在下樞接件19內并置于齒輪控制件16下方的T型壓件。
該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上蓋11A為一細長橢圓形上蓋體110A,中間設有一橢圓形凹孔111;一U形下蓋11B亦具有一與該上蓋11A相搭配的細長橢圓形下蓋體110B,該下蓋體110B的兩端各往下延伸一細長筒體的垂直握把13,該垂直握把13包括一細小上圓筒體131,一由小而大的截錐形中間筒體132及一下筒體133,上圓筒體131與下蓋體110B連成一體,而下筒體133下端設有一固定孔136。
該按鈕12包括一細長板體122,一設于板體122中間往上凸起的按鈕部121,按鈕部121兩側設固定孔123-123,按鈕部121下方設一彈簧12A,板體122兩側各往下垂直延伸一作動桿件124-124,該作動桿件124-124可分別伸入U形下蓋11B的細長筒體垂直握把13內下端。
該上樞接件15,具有一上半部151,一中間凸緣152及一下半部153,其內具有一由上往下的貫穿孔150,但兩貫穿孔內設有一支柱150A,其位置恰設于上固定孔156的中心,上固定孔156可藉梢137與下蓋11B的下筒體133的固定孔136相接合固定而擋止于中間凸緣152上,該下半部153的兩側各具有一切除部154,該切除部154的中間設一預埋的圓軸孔軸承155。
該下樞接件19包括一上半部191,一中間凸緣192及一下半部195,其中,該上半部191具有兩個叉部193-193,叉部193-193內各埋設一方軸孔軸承194,下半部195設有一固定孔196,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貫穿孔190。
該U形壓件14包括一上寬部141,一下長窄部142及一下鉤部143,其上寬部141的寬度恰可嵌置于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該U形壓件14的中間140頂部容置該彈簧14A,并令彈簧14A上端頂持于中間140的頂面,下端套置于上樞接件15貫穿孔150內的支柱150A上。
該齒輪控制件16包括一封閉的矩形框體,上方設一上板件161,異于樞體的兩側各設一凹部162,上板件161下方設一中間板件163,中間板件163下方設一齒輪室164,齒輪室164的底部為圓弧形并設圓弧形齒條165于其底部,該U形壓件14的下長窄部142可經由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令其下鉤部143壓制于中間板件163上,在常態下,壓件14的下鉤部143鉤住齒輪控制件16的上板件161的凹162內。
該T型壓件18置于齒輪控制件底部具有一中間凸部180,兩側肩部181-181及一支腳部182,支腳部182內可供連接閉鎖裝置的牽引件C。
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1、本實用新型可于行李箱把手裝置上,賦予一U型的把手10,以兼顧慣用左手及右手者的使用,可大幅增進產品的實用性;02、本實用新型旋轉展開把手10后,吾人握持把手10的施力方向,可與使用者的手臂擺動方向相符,而更利于拖曳行李箱;03、本實用新型的把手10,具有較佳的旋轉展開角度,不僅可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而使吾人更易于握持把手10,并可使吾人握持把手10的手臂與身體間所呈具的夾角為最小,而在拖曳行李箱時,達到較為省力的目的;04、本實用新型旋轉把手10展開后,吾人握持把手10的位置,較偏向行李箱外側,因此,吾人在拖曳行李箱時,腳部較不會與行李箱發生擦撞,干涉情形較少;05、本實用新型的把手10于收合后,并不會增加原有行李箱把手裝置的體積,在空間型態上,可將原有拉桿裝置的空間充分利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設在行李箱上拉出使用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收納于行李箱內的平面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旋轉狀態的動作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6A-圖6B為本實用新型樞接機構的定位正、側剖面圖;圖7A-圖7B為本實用新型樞接機構被操控旋轉的正、側剖面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樞接機構旋轉九十度定位的動作狀態剖面圖;圖9為第8圖樞接機構解除定位的動作狀態剖面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收納于行李箱內的平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技術手段以及所達成的具體功能、目的,下面列舉本實用新型的一較具體實施例,并配合圖式、圖號詳細說明如后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可旋轉把手裝置10,設在座體101內,基本上呈一U形把手,包括一水平握把11及兩垂直握把13兩部份,其主要特征在于U形把手10的下端與內管102間設置一可旋轉的樞接機構P,該樞接機構P的形體大小與內管102相當,故在收疊時,樞接機構P與內管102連同把手10的垂直握把13均可收納于外管103的內部,而水平握把11則可收納于座體101的內部,故本實用新型行李箱的U型把手裝置,不僅使用上具有三個選擇握把位置,均可收納于外管103的內部,把手使用角度可依個人習慣任意調整并適合于使用左手或右手的使用,使用時可以大姆指與食指輕松夾持或以手指全握持在水平握把11及兩垂直握把13兩部份外,并且可藉樞接機構的設置,令可旋轉的定位把手輕而易舉地收納于外管內,此乃本實用新型突破傳統行李箱把手構造設計上的一大改進。
下面將本實用新型U型把手裝置的詳細構造配合圖3至圖7說明如下本實用新型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如圖1至圖7所示,主要包括一由一上蓋11A與一下蓋11B合成的水平握把11,一設在上、下蓋間的按鈕12,一固設在水平握把11下端的樞接機構P,該樞接機構P包括一上樞接件15,一與上樞接件相樞接的下樞接件19,一置于上樞接件內的U形壓件14及彈簧14A,一樞設在上、下樞接件15及19間的齒輪控制件16及一設于齒輪控制件內的齒輪17,及一設在下樞接件19內并置于齒輪控制件16下方的T型壓件等,其中,該上蓋11A為一細長橢圓形上蓋體110A,中間設有一橢圓形凹孔111;該U形下蓋11B亦具有一與上蓋11A相搭配的細長橢圓形下蓋體110B,下蓋體110B的兩端各往下延伸一細長筒體的垂直握把13,該垂直握把13為一上小下大的錐筒體,包括一細小上圓筒體131,一由小而大的截錐形中間筒體132及一下筒體133,上圓筒體131與下蓋體110B連成一體,而下筒體133下端設有一固定孔136;該按鈕12包括一細長板體122,一設于板體122中間往上凸起的按鈕部121,按鈕部121兩側設固定孔123-123,按鈕部121下方設一彈簧12A,板體122兩側各往下垂直延伸一作動桿件124-124,該作動桿件124-124可分別伸入U形下蓋11B的細長筒體垂直握把13內下端;該上樞接件15,如圖1、圖6及圖7所示,具有上半部151,一中間凸緣152及一下半部153,其內具有一由上往下的貫穿孔150,但兩貫穿孔內設有一支柱150A,其位置恰設于上固定孔156的中心,上固定孔156可藉梢137與下蓋11B的下筒體133的固定孔136相接合固定而擋止于中間凸緣152上,該下半部153的兩側各具有一切除部154,該切除部154的中間設一預埋的圓軸孔軸承155;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上半部191,中間凸緣192及一下半部195,其中,該上半部191具有兩個叉部193-193,叉部193-193內各埋設一方軸孔軸承194,下半部195設有一固定孔196,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貫穿孔190,由圖1、圖6及圖7的剖示圖可知,該U形壓件14具有一上寬部141,一下長窄部142及一下鉤部143,其上寬部141的寬度恰可嵌置于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U形壓件14的中間140頂部容置該彈簧14A,并令彈簧14A上端頂持于中間140的頂面,下端套置于上樞接件15貫穿孔150內的支柱150A上;該齒輪控制件16包括一封閉的矩形框體,上方設一上板件161,異于樞體的兩側各設一凹部162,上板件161下方設一中間板件163,中間板件163下方設一齒輪室164,齒輪室164的底部為圓弧形并設圓弧形齒條165于其底部,該U形壓件14的下長窄部142可經由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令其下鉤部143壓制于中間板件163上,如圖7A所示,在常態下,壓件14的下鉤部143鉤住齒輪控制件16的上板件161的凹162內,如圖6A所示;該T型壓件18置于齒輪控制件底部具有一中間凸部180,兩側肩部181-181及一支腳部182,支腳部182內可供連接閉鎖裝置的牽引件C(如第7A、圖6A及圖所示)之用。
組裝時,先將彈簧12A置于下蓋體110B中間的彈簧座孔118內,令按鈕12的作動桿件124-124先行伸入垂直握把13的筒體內,蓋上上蓋11A,令按鈕部121凸出上蓋中間凹孔111,再藉螺絲(圖中未示)將上蓋、按鈕及下蓋鎖固成一體;再將樞接機構P樞接于垂直握把13的筒體133與內管102之間,其方式如下將U形壓件14由上插入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并嵌置于支柱150A上,如圖6A所示,然后再將齒輪控制件16由上樞接件15的下端往上插入,令其上板件161的兩凹部162適為U形壓件的下鉤部143所鉤住,并令齒輪室164與軸孔154對正,如圖6A所示。
然后再將內已裝妥T型壓件18的下樞接件19,藉方型梢19A將上、下樞接件15及19樞接在一起,此時,由圖6A可知T型壓件正好為齒輪控制件16的底部所接觸,最后再將閉鎖裝置的牽引件C插妥于T型壓件18的側孔182內,本實用新型定位旋轉把手裝置的組裝即告完成。
操作時,即當行李箱欲行拖曳行走或需要變更把手裝置的握持角度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行李箱把手裝置為定位旋轉特征,故需先操作按鈕121,使之往下壓,作動桿件124-124同時往下壓,因而壓動U形壓件14,如圖7A及圖7B所示,此時彈簧14受壓縮,壓件14往下移動,令其下端的下鉤部143通過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壓制于齒輪控制件16的中間板件163上,令齒輪控制件16往下移動,因而令齒輪控制件16的弧形齒條165與齒輪17解除嚙合關系,如圖7A及圖7B所示,此時由于下樞接件19的軸承孔194及樞軸19A皆為方形,齒輪17的軸孔亦為方形,故齒輪不會旋轉,但齒輪控制件16此時脫離與齒輪17的嚙合關系,故可令上樞接件15所連接的垂直握把13可以旋轉,同時,齒輪控制件16的下移同時也帶動其下方的T型壓件18往下移動,因而令T型壓件18下方所連設的閉鎖裝置的牽引件C往下運動,以操控閉鎖裝置解除與外管的閉鎖關系,而可將拉桿往上拉伸,如圖1所示,或往下收縮,如圖2所示。
此間應予以說明,乃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把手10,較佳的旋轉展開角度,可為90度至180度之間,此角度范圍內所實施,不僅符合人體工學之要求,而更易于握持把手10,并可讓使用者握持把手10的手臂與身體間所呈具的夾角為最小,而在拖曳行李箱時,達到較為省力的目的。
如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收納于行李箱內的平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構造大體上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所不相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把手裝置雖然基本上乃呈一U形把手,包括一水平握把11及兩垂直握把13兩部份,但其主要特征在于將可旋轉的樞接機構P,如圖所示,往下移設于內管底部以上空間,使該拉桿拉伸至該樞接機構P的位置處可當成長手把或可旋轉拉桿裝置使用,故該樞接機構P設置的位置完全由市場導向取決之,并非一成不變。由于該樞接機構P形體大小仍與內管102相當,故在收疊時,樞接機構P與內管102連同把手10的垂直握把13均可如圖所示收納于外管103的內部,其余構件均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有關詳細說明予以從略。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藉其特有結構特征,確能達原實用新型目的各項要求,且大幅改進現有的產品的莫大實用功效,更未見有相同結構特征的產品公開販售,顯見本實用新型實己符合新型專利的成立要件,依法提出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裝置包括一U型手把單元(10)該U型把手單元(10),由一水平把手(11)及一設在水平把手兩端的垂直把手(13)兩者構成一U形把手單元;藉此,以構成具有一U型的U形把手單元的行李箱把手裝置,該把手裝置可收納于行李箱的外管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U型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設在U形把手單元(10)下端與內管上端間的樞接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樞接機構包括一上樞接件(15),一與上樞接件相樞接的下樞接件(19),一置于上樞接件內的U形壓件(14)及彈簧(14A),一樞設在上、下樞接件(15)及(19)間的齒輪控制件(16)及一設于齒輪控制件內的齒輪(17),及一設在下樞接件(19)內并置于齒輪控制件(16)下方的T型壓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上蓋(11A)為一細長橢圓形上蓋體(110A),中間設有一橢圓形凹孔(111);一U形下蓋(11B)亦具有一與該上蓋(11A)相搭配的細長橢圓形下蓋體(110B),該下蓋體(110B)的兩端各往下延伸一細長筒體的垂直握把(13),該垂直握把(13)包括一細小上圓筒體(131),一由小而大的截錐形中間筒體(132)及一下筒體(133),上圓筒體(131)與下蓋體(110B)連成一體,而下筒體(133)下端設有一固定孔(136)。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按鈕(12)包括一細長板體(122),一設于板體(122)中間往上凸起的按鈕部(121),按鈕部(121)兩側設固定孔(123-123),按鈕部(121)下方設一彈簧(12A),板體(122)兩側各往下垂直延伸一作動桿件(124-124),該作動桿件(124-124)可分別伸入U形下蓋(11B)的細長筒體垂直握把(13)內下端。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上樞接件(15),具有一上半部(151),一中間凸緣(152)及一下半部(153),其內具有一由上往下的貫穿孔(150),但兩貫穿孔內設有一支柱(150A),其位置恰設于上固定孔(156)的中心,上固定孔(156)可藉梢(137)與下蓋(11B)的下筒體(133)的固定孔(136)相接合固定而擋止于中間凸緣(152)上,該下半部(153)的兩側各具有一切除部(154),該切除部(154)的中間設一預埋的圓軸孔軸承(155)。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下樞接件(19)包括一上半部(191),一中間凸緣(192)及一下半部(195),其中,該上半部(191)具有兩個叉部(193-193),叉部(193-193)內各埋設一方軸孔軸承(194),下半部(195)設有一固定孔(196),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貫穿孔(190)。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U形壓件(14)包括一上寬部(141),一下長窄部(142)及一下鉤部(143),其上寬部(141)的寬度恰可嵌置于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該U形壓件(14)的中間(140)頂部容置該彈簧(14A),并令彈簧(14A)上端頂持于中間(140)的頂面,下端套置于上樞接件(15)貫穿孔(150)內的支柱(150A)上。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齒輪控制件(16)包括一封閉的矩形框體,上方設一上板件(161),異于樞體的兩側各設一凹部(162),上板件(161)下方設一中間板件(163),中間板件(163)下方設一齒輪室(164),齒輪室(164)的底部為圓弧形并設圓弧形齒條(165)于其底部,該U形壓件(14)的下長窄部(142)可經由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令其下鉤部(143)壓制于中間板件(163)上,在常態下,壓件(14)的下鉤部(143)鉤住齒輪控制件(16)的上板件(161)的凹部(162)內。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T型壓件(18)置于齒輪控制件底部具有一中間凸部(180),兩側肩部(181-181)及一支腳部(182),支腳部(182)內可供連接閉鎖裝置之牽引件C。
11.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裝置包括一設在拉桿裝置上方的手把單元(10)及一設在拉桿裝置上的樞接機構,其中該把手單元(10),由一水平把手(11)及一設在水平把手兩端的垂直把手(13)兩者構成一U形把手單元;該樞接機構設在拉桿裝置上的內管底部以上空間;藉此,以構成具有一可定位旋轉的長U形把手單元的行李箱拉桿裝置或可定位旋轉的行李箱拉桿裝置的樞軸部,該把手裝置連同內管可定位旋轉的樞軸部可一起收納于行李箱的外管內。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樞接機構包括一上樞接件(15),一與上樞接件相樞接的下樞接件(19),一置于上樞接件內的U形壓件(14)及彈簧(14A),一樞設在上、下樞接件(15)及(19)間的齒輪控制件(16)及一設于齒輪控制件內的齒輪(17),及一設在下樞接件(19)內并置于齒輪控制件(16)下方的T型壓件。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把手裝置,進一步包括一上蓋(11A)為一細長橢圓形上蓋體(110A),中間設有一橢圓形凹孔(111);一U形下蓋(11B)亦具有一與該上蓋(11A)相搭配的細長橢圓形下蓋體(110B),該下蓋體(110B)的兩端各往下延伸一細長筒體的垂直握把(13),該垂直握把(13)包括一細小上圓筒體(131),一由小而大的截錐形中間筒體(132)及一下筒體(133),上圓筒體(131)與下蓋體(110B)連成一體,而下筒體(133)下端設有一固定孔(136)。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按鈕(12)包括一細長板體(122),一設于板體(122)中間往上凸起的按鈕部(121),按鈕部(121)兩側設固定孔(123-123),按鈕部(121)下方設一彈簧(12A),板體(122)兩側各往下垂直延伸一作動桿件(124-124),該作動桿件(124-124)可分別伸入U形下蓋(11B)的細長筒體垂直握把(13)內下端。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上樞接件(15),具有一上半部(151),一中間凸緣(152)及一下半部(153),其內具有一由上往下的貫穿孔(150),但兩貫穿孔內設有一支柱(150A),其位置恰設于上固定孔(156)的中心,上固定孔(156)可藉梢(137)與下蓋(11B)的下筒體(133)的固定孔(136)相接合固定而擋止于中間凸緣(152)上,該下半部(153)的兩側各具有一切除部(154),該切除部(154)的中間設一預埋的圓軸孔軸承(155)。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下樞接件(19)包括一上半部(191),一中間凸緣(192)及一下半部(195),其中,該上半部(191)具有兩個叉部(193-193),叉部(193-193)內各埋設一方軸孔軸承(194),下半部(195)設有一固定孔(196),該下樞接件(19)具有一貫穿孔(190)。
1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U形壓件(14)包括一上寬部(141),一下長窄部(142)及一下鉤部(143),其上寬部(141)的寬度恰可嵌置于上樞接件(15)的貫穿孔(150)內,該U形壓件(14)的中間(140)頂部容置該彈簧(14A),并令彈簧(14A)上端頂持于中間(140)的頂面,下端套置于上樞接件(15)貫穿孔(150)內的支柱(150A)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齒輪控制件(16)包括一封閉的矩形框體,上方設一上板件(161),異于樞體的兩側各設一凹部(162),上板件(161)下方設一中間板件(163),中間板件(163)下方設一齒輪室(164),齒輪室(164)的底部為圓弧形并設圓弧形齒條(165)于其底部,該U形壓件(14)的下長窄部(142)可經由上板件(161)的凹部(162)而伸入并令其下鉤部(143)壓制于中間板件(163)上,在常態下,壓件(14)的下鉤部(143)鉤住齒輪控制件(16)的上板件(161)的凹(162)內。
19.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其特征為,該T型壓件(18)置于齒輪控制件底部具有一中間凸部(180),兩側肩部(181-181)及一支腳部(182),支腳部(182)內可供連接閉鎖裝置的牽引件C。
專利摘要一種行李箱U型把手裝置,于行李箱把手裝置上,賦予一U型握把,以兼顧慣用左手及右手者使用的把手裝置;包括一把手單元及一設于內管及把手單元間的一樞接機構,且把手旋轉展開后的握持方向,可任由使用者調整定位,且把手定位的方向與使用者的手臂擺動方向相符,而更利于有效省力及舒適握持拖曳行李箱。
文檔編號A45C13/26GK2614514SQ03241540

公開日2004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22日
發明者周清徽 申請人:喬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邮箱| 香港 | 石首市| 威远县| 修水县| 苏尼特左旗| 秀山| 布拖县| 兴化市| 吴川市| 清苑县| 得荣县| 伊通| 虹口区| 冕宁县| 龙里县| 高平市| 延津县| 荥经县| 隆林| 尉氏县| 茂名市| 花垣县| 镇康县| 富宁县| 榕江县| 靖边县| 广灵县| 绩溪县| 垦利县| 永和县| 朔州市| 花莲县| 苗栗市| 湖南省| 禹州市| 清丰县| 呼和浩特市| 隆德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