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箱包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新型行李箱。
背景技術:
傳統的行李箱上都設有把手,在上樓梯或者在不平的地面的時候,行李箱輪子不容易拖行的時候,需要使用直接提起把手,但是傳統的把手都是直接露在外面,在橫放置的時候容易出現外置的把手直接與外面物或者人容易出現碰撞,也在放置的時候出現空間的占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占用空間少且不容易導致把手與外物碰撞的新型行李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行李箱,包括內設有置物腔的箱體,所述置物腔內設有與箱體的頂部連接的底架,所述底架上設有第一滑動槽和第二滑動槽,所述箱體的頂部上設有分別與第一滑動槽和第二滑動槽相對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箱體上設有把手,所述把手一端依次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一滑動槽,把手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通孔和第二滑動槽,所述底架呈圓弧狀,所述把手為片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與底架通過螺釘連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底架的底面上設有若干條加強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使用的時候,通過底架呈圓弧狀固定在置物腔內與箱體的頂部相連接,為片狀的把手一端依次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一滑動槽,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通孔和第二滑動槽,可以直接通過把手提起,將底架弄平,與箱體的頂部相抵觸,當不適用的時候,通過圓弧狀的底架回復原來的位置,帶著把手兩端下拉,是的把手盡量的與箱體平貼,減少把手裸露在外,出現碰撞,也減少了占用面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底架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把手和底架連接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01、箱體;102、置物腔;103、第一通孔;104、第二通孔;201、底架;202、第一滑動槽;203、第二滑動槽;301、把手;401、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新型行李箱,包括內設有置物腔102的箱體101,所述置物腔102內設有與箱體101的頂部連接的底架201,所述底架201上設有第一滑動槽202和第二滑動槽203,所述箱體101的頂部上設有分別與第一滑動槽202和第二滑動槽203相對的第一通孔103和第二通孔104,所述箱體101上設有把手301,所述把手301一端依次穿過第一通孔103和第一滑動槽202,把手301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通孔104和第二滑動槽203,所述底架201呈圓弧狀,所述把手301為片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使用的時候,通過底架201呈圓弧狀固定在置物腔102內與箱體101的頂部相連接,為片狀的把手301一端依次穿過第一通孔103和第一滑動槽202,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通孔104和第二滑動槽203,可以直接通過把手301提起,將底架201弄平,與箱體101的頂部相抵觸,當不適用的時候,通過圓弧狀的底架201回復原來的位置,帶著把手301兩端下拉,是的把手301盡量的與箱體101平貼,減少把手301裸露在外,出現碰撞,也減少了占用面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101與底架201通過螺釘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箱體101與底架201通過螺釘連接,是的螺釘能夠內嵌于內部,減少外露在外面,進一步減少空間占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底架201的底面上設有若干條加強筋401。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加強筋401401的設計,可以進一步的保證底架201201的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