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研究及防治藥物篩選及評價;用于肺瘤發生的免疫機制研究及免疫治療靶點的篩選。用于輻射誘導免疫功能紊亂機制或輻射調節免疫功能的研究。
背景技術: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白斑,一旦發病,治愈率低且易遷延進展,給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壓力。白癜風的病理改變主要是產生皮膚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受到損傷。導致白癜風患者黑素細胞破壞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尚未闡明。病因非常復雜,與生化改變、神經因素、自由基防護平衡機制紊亂以及黑色素細胞不明營養物缺乏;黑色素細胞黏附缺陷以及遺傳因素等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得到業界人士普遍認同的是免疫機制。臨床觀察發現白癜風有時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了白癜風的免疫病理機制。有些研究提示白癜風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到抗黑色素細胞及其黑色素提蛋白的自身抗體,但更多的研究提示白癜風系細胞免疫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原的處理及呈遞的過程還不是很清楚。在多項研究中被證實,黑色素細胞許多與合成黑色素有關的蛋白,如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關蛋白-1和-2(TRP-1及TRP-2)及黑色素體結構蛋白MARTl/Melan-A,Pmel17/gp100andgp75等,屬細胞內蛋白,由I型MHC在細胞表面表達,極有可能被抗原特異性008+T細胞識別。細胞毒性T細胞(CTL)可能介導黑色素細胞死亡。另外調節性T淋巴細胞(Treg)平衡紊亂,白癜風患者出現CD4+CD25+細胞升高,提示免疫耐受失調可能是白癜風發病機制之一。生化異常變化最終也是與誘導免疫改變有關。白癜風生化異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l)血尿中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升高;(2)抗氧化系統失調,表皮內高水平的過氧化氫。高水平的過氧化氫使酪氨酸及其他單酚類發生羥化反應生成相應的兒茶酚類,進一步氧化成為苯醌。苯醌的長時間堆積后可作用于酪氨酸酶使后者形成半抗原,從而激發免疫反應。由于白癜風發病機制不清,在臨床上易于診斷但治療比較困難。建立簡便、可靠的發病模型對于研究白癜風的發病機理及治療靶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目前與白癜風有關的實驗動物有(1)Smythline(SL)雞SL雞是人類自身免疫性白癜風的動物模型,由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Smyth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這一模型在疾病病理的許多方面特別是在免疫學方面與人類的白癜風極為相似。(2)C57BL/6JLer-vit/vitC57BL小鼠毛色為黑色。其亞系有C57BL/6,C57BL/6J,C57BL/IO等。較易誘發免疫耐受性,小鼠B16黑素瘤細胞系起源于C57BL/6小鼠。C57BL/6JLer-vit/vit小鼠是C57BL/6J的同源突變系,是白癜風的鼠模型。由美國耶魯大學的Lerner教授建立。C57BL小鼠的應用范圍較廣,與白癜風相關的研究主要有毛囊黑素細胞增殖與分化的調節與白癜風復色的研究,抗腫瘤免疫和抗腫瘤生物治療與黑素瘤相關性白癜風的研究以及鼠白癜風的遺傳等。(3)豚鼠遠交群豚鼠,按其毛色分可有白色、黃褐色、黑色等。其中黃褐色豚鼠表皮中有適量的對UVB和PUVA敏感的功能性黑素細胞,經紫外線照射后的皮膚可產生清晰可見的色素沉著過度,表皮中多巴陽性黑素細胞數量較未照射部位增加3~4倍,黑素細胞樹突增加。這一現象和過程類似于人類紫外線誘導的色素沉著,特別是黃種人的曬黑現象。因此,這一模型常用于研究紫外線誘導的色素沉著和白癜風治療中的補骨脂素光化學療法以及用于酪氨酸酶抑制劑和防曬劑的藥效學研究;(4)化學脫色模型國內安徽中醫學院龍子江教授利用氫醌或過氧化氫等化學物進行局部脫色制備了豚鼠白癜風模型。IRM-2小鼠是用ICR/JCL小鼠、615小鼠進行雜交,按修飾單線培育出的近交系小鼠。IRM-2小鼠對電離輻射具有較強的耐受性,自發腫瘤發生率低。但是對多種小鼠接種腫瘤細胞易感,如肺腺癌T795、Lewis肺癌、乳腺癌TA2、肝癌HepA、白血病L1210、宮頸癌U14、肉瘤S180、LM淋巴癌、B16黑色素瘤、H22肝癌。在進行輻射敏感性實驗過程中發現輻射暴露后的1詣-2小鼠易出現毛發脫色。本發明人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實驗發現IRM-2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CD4/CD8比值降低,與臨床白癜風患者改變類似。為此,為探討白癜風發病機理研究及藥物開發建立合適的白癜風動物模型,本發明人在實驗室開展了多方面的試驗,觀察IRM-2小鼠輻射暴露誘導白癜風的發生及其機制。目前關于IRM-2小鼠輻射暴露誘導白癜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迄今尚未見國內外有關同類文獻的報道。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利用我單位培育的純系IRM-2小鼠,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的小鼠模型,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研究及防治藥物篩選及評價;用于腫瘤發生的免疫機制研究及免疫治療靶點的篩選。用于輻射誘導免疫功能紊亂機制或輻射調節免疫功能的研究。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一種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選擇純系IRM-2小鼠分組,使其在全身Y射線照射下出現毛發色素脫失。(2)單次全身照射后觀察10周,優選記錄不同照射劑量下毛發脫色的發生率、發生時間、發病的嚴重程度。(3)建立以輻射誘導IRM-2小鼠毛發脫色為特征的小鼠模型。本發明所述的輻射包括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其中的電離輻射指的是oc粒子、P粒子、質子、中子以及X射線、Y射線;非電離輻射指的是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電磁輻射等。本發明優選指的是137CsY射線照射,照射劑量為l-6格瑞(gray,Gy),單次全身照射。本發明所述的選擇純系irm-2小鼠分組是指將irm-2小鼠分為七組,雌雄兼有,每組7-9只,分為0(對照組),1,2,3,4,5,6Gy組。劑量分組將照射同一劑量的兩種小鼠一同進行全身137Csy射線照射4-8周,照射后分組飼養并長期觀察;定時觀察皮膚脫色情況,做積分紀錄。本發明所述的輻射誘導irm-2小鼠白癜風模型是采用前述公開的方法獲得。本發明更進一步公開了輻射誘導irm-2小鼠白癜風模型的應用。包括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研究及防治藥物篩選及評價;用于腫瘤發生的免疫機制研究及免疫治療乾點的篩選;用于輻射誘導免疫功能紊亂機制或輻射調節免疫功能的研究;用于輻射誘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的參考;用于其他化學藥物誘導皮膚脫色模型。本發明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與現有的各種白癜風模型相比所具有的積極效果在于(1)本發明選用的irm-2,具有在全身照射下易于出現毛發色素脫失的特性;輻射誘導的IRM-2小鼠白癜風出現早,照射劑量低,更符合擬人體一般機能狀態;只需單次y射線全身照射即可成模型,方法筒便。也可擴展不同的方案建立模型;并且可以根據試驗的需要選擇不同照射劑量。(2)本發明選用的irm-2小鼠繁殖率高,生長快,抵抗力強,作為輻射誘導白癜風的動物模型具有造價低廉,易于在研究和應用中推廣使用的特點。(3)本發明建立的irm-2小鼠白癜風模型為研究輻射損傷免疫細胞機制及白癜風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也為治療白瘢風藥物的開發和評價提供了客觀標準。(4)本發明的模型具有制備簡單、病變出現時間早,發生率高,輻射劑量低等特點,同時也為開發白癜風發病機制的實驗研究,篩選新藥奠定了基礎。實驗結果證明本發明所建立的I脂-2小鼠白癜風模型屬于易感模型。因此,對于化學毒物或某些免疫抑制病毒誘導引起免疫細胞損傷,皮膚色素脫失的白癜風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同時采用本發明所建立的IRM-2小鼠白癜風模型也可以進行化學毒物或某些免疫抑制病毒誘導引起免疫細胞損傷白癜風藥物的藥理研究及白癜風新藥的篩選。具體實施例方式現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動物模型構建方法及作為模型進行機制探討的描述加以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實驗目的根據以往實驗觀察,探討輻射暴露誘導IRM-2小鼠建立白癜風小鼠模型。實驗材料1.實驗動物C57BL/6小鼠,購自維通利華,批準號SCXK(京)2007-0001;IRM-2小鼠來自中國醫學科學研究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批準號SCXK(津)2005-00019。I詣-2小鼠是用ICR/JCL小鼠、615小鼠進行雜交,按修飾單線培育出的近交系小鼠,對外有銷售。其中的ICR/JCL小鼠,購自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615小鼠購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2.試劑K3EDTA購自Sigma;CD4、CD8、CD25、B220、NK1.1購自eBioscience公司。CDllc及LysingBuffer購自BDPharmingen公司。celltiter-Gl(^試劑盒購自美國Promega公司;曱基纖維素培養基(MethoCult⑧GFM3534),StemCellTechnologie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測試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3.實驗儀器137Csv射線照射源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USD型,Autocell140,劑量率0.79Gy/min。倒置顯微鏡重慶光學儀器廠;CoulterAltra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GloMax^^發光檢測儀美國Promega。實驗方法1.實驗分組及照射本實驗將小鼠分為七組,雌雄兼有,每組7-9只。分為對照組,1,2,3,4,5,6Gy組。按照劑量分組將照射同一劑量的兩種小鼠一同進行全身照射,照射后分組飼養并長期觀察皮膚脫色情況及進行積分紀錄。2.皮膚脫色觀察及積分紀錄方法照射后定時觀察皮膚脫色情況。出現脫色后,每周觀察皮膚脫色情況,并由兩人分別進行積分記錄。小鼠毛發脫色評分標準為0分毛發無脫色;l分毛發有脫色;2分毛發脫色面積>10%;3分毛發脫色面積>25%;4分毛發脫色面積>50%;5分毛發脫色面積>75%。3.病理取材及固定方法照射后觀察10w取材。小鼠處死后,對皮膚病損照相。3.l.皮膚固定用8。/。Na2S小鼠脫毛,在脫色與未脫色交界處,切取寬度約1.5cm的長方形皮膚。取下皮膚后將皮膚展開貼在濾紙上,中性福爾馬林固定。3.2.剝離小鼠腎臟與脾臟,稱重后,中性福爾馬林固定。4.免疫學測定方法4.1取材小鼠摘取眼球取血,K3EDTA抗凝。4.2.染色取50ul抗凝血加入到lml血細胞裂解液中,震蕩混勻后,避光放置15min。用含1%血清的PBS溶液洗涂兩次后棄去上清,加入100ulPBS懸起細胞,加入相應的抗體,混勻后,避光孵育15min,中間混勻一次。最后加入400ul的PBS,混勻過濾,進4亍流式細胞檢測。使用EXP032軟件進行檢測與用配套的EXP032Analysis軟件進行分析。4.3.結果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5.氧化損傷指標測定小鼠摘取眼球取血,制備血清,按廠家提供方法測定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6.股骨有核細胞計數無菌取小鼠股骨,沖洗骨髓細胞,混勻后過濾,計數細胞,計數結果以每根股骨有核細胞數表示。7.集落形成(克隆)能力測定分裝曱基纖維素培養基,-201C保存。用前置于2-8'C冰箱內或室溫下解凍;分離小鼠骨髓細胞,胎盤藍染色計數細胞調整細胞濃度加入M3534,振蕩器充分混勻,靜置待氣泡消失,用3ml注射器連接16#平頭注射器針頭,加入24孔板放入濕盒,置入37X:,5%0)2培養箱中培養14天。集落形態學觀察及計數。從培養第5天開始在倒置顯微鏡下進行觀察。低倍觀察集落形成情況,細胞數>30為陽性集落,集落形成率以每105個細胞形成的集落數表示。實驗結果及討論(1)輻射誘導IRM-2小鼠毛發脫色發生率在照射4周后,IRM-2雄性小鼠照射6Gy組全部出現皮膚色素脫失性病變,IRM-2雌性小鼠與C57雄性小鼠均未出現。照射8周后,IRM-2雄性小鼠照射3-6Gy均出現白癜風皮膚色素脫失,3Gy組發病率為25%,4Gy組發病率為75%,5-6Gy組均為100%。IRM-2雌性小鼠照射4-6Gy出現了白癜風,發病率均與IRM-2雄性同劑量照射組一致。而C57雄性小鼠僅在照射5Gy和6Gy出現白癜風,5Gy組發病率為33%,6Gy組發病率為100%。照射10周后小鼠的毛發脫色發生率與8周相似。以上結果顯示IRM-2小鼠接受照射可以出現皮膚脫色病變,與對照組C57BL/6小鼠比較,照射誘導毛發脫色的劑量低,發生率呈劑量依賴性。表1照射8周后小鼠的發病率照射劑量IRM-2雄性IRM-2雌性C57雄性3Gy25004Gy757505Gy100100336Gy100100100(2)不同劑量輻射誘導小鼠照射后毛發脫色出現時間觀察不同照射劑量小鼠出現病變的最早時間,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IRM-2小鼠病變出現早。并且照射劑量越高,毛發脫色出現的時間越早。表2不同劑量輻射誘導小鼠毛發脫色出現時間照射劑量IRM-2雄性IRM-2雌性C57雄性3Gy57614Gy35355Gy3535576Gy283542(3)不同劑量輻射誘導小鼠照射后毛發脫色面積照射4周后僅有I詣-2雄性6Gy照射組脫色,脫色面積得分為1.00±0.00。照射8周后,各種小鼠脫色面積得分均呈劑量依賴關系。結果見表2。I詣-2小鼠與C57小鼠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表3照射8周后不同小鼠平均脫色面積照射劑量IRM-2雄性IRM-2雌性C57雄性3Gy0.25±0.500.000.004Gy1.50士1.000.75土0.500.005Gy2.25±0.962.25±0.960.33±0,586Gy4.75士0.504.50±0.582,67±0.58照射IO周后不同小鼠平均脫色面積增加,積分呈劑量依賴關系。結果見表4。表4照射IO周后不同小鼠平均脫色面積照射劑量IRM-2雄性IRM-2雌性C57雄性3Gy0.25±0.500.50±0.580.004Gy1.00±0.820.75±0.500.005Gy3.00±0.823.00±1.411.33±2.316Gy5.00±0.004.50±0.583.67±0.58以上結果表明,IRM-2小鼠輻射暴露后易于出現皮膚脫色性病變,與C57比較誘發病損出現率高,病損出現早,并且病變程度呈劑量反應關系,由此獲得類似于人皮膚色素脫失(白癜風)的模型。因此,可利用輻射誘導IRM-2小鼠毛發脫色的特征作為誘導性白癜風模型,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探討以及防治藥物的開發。并提供作為探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的可能性。實施例2輻射誘發白癜風小鼠免疫學機制探討,實驗設計同上。1.健康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分型采集小鼠外周血進行免疫細胞分型流式細胞分析,結果見表4。通過檢測CD4、CD8、CD25、Dllb、NKl.l,結果發現,IRM-2小鼠與C57小鼠比較,CD4以及CD4/CD8有一定的差別,表現為IRM-2小鼠的CD4/CD8低于C57小鼠。而CDllb則是IRM-2小鼠高于C57小鼠。CD25及NK1.1兩種小鼠未見明顯區別。兩種小鼠免疫細胞分型的差異意義有待于進一步探討。表5鍵<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2.輻射暴露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分型進行輻射暴露后IO周采血進行小鼠T淋巴細胞亞群觀察,發現IRM-2CD4、CD8隨照射劑量升高,有下降趨勢,CD4/CD8有升高趨勢,提示CD4和CD8在輻射照射后損傷及恢復的程度不同。表6輻射暴露后小鼠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型照射劑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formula>018.7±3.1616.l土l.1320.8±1.5014.1±1.140.卯±0.801.17±0.02113.8土3.3214-3土0-9121.6土0.787.75±1.480.74土0.101.89±0.43217.8±0.5717.2±1.7016.9±0.9913.03土2,371.03±0.081.37±0.20415.4土1.6914.2土0.1513.7±5.898.93土2.481.58土0.522-53±1.16613.5±3.0312.8±0.4911.1±3.9612.97±0.671.27±0.340.90±0.13檢測結果發現,輻射引起暴露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CD25/CD4升并呈劑量依賴趨勢。兩組小鼠未見明顯差異。結果見表7。表7輻射暴露后小鼠外周血CD25測定照射劑量CD4CD25CD25/CD4(Gy)IRM曙2C57IRM-2C57mM-2C57018.7±3.1616.10±1.131.IO士O.561.40±0.720.90土0.801.87±1.46113.8±3.3214.33土0.910.87±0.250,87土0,151.40±0.360.77±0.31217.8±0.5717.23±1.701.卯±0.142.13±0,813.15±0.071.97±1.29415.4±1.6914.17±0.152.58±1,241,60±0.565.20土1.472.53土1.16613.5±3.0312.77±0.496.68±2.904.50土2.093.94土0.535.50±0.57檢測小鼠外周血B細胞亞群,發現照射后小鼠B220比對照組升高,提示可能是T淋巴細胞比例相對降低。反映DC及NK細胞表型未見明顯差異。結果見表8。表8輻射暴露后小鼠外周血免疫細胞表型變化照射劑量B220CDllc(Gy)IRM-2C57IRM曙2C57IRM陽2C57038.03±12.7751.63土2.901.20±0.101.27±0.310.87土0.151,17±0.15140,55土2.1952.77±9.500.70±0.530.90±0.780.57±0.060.67±0.32245.50土5.6662.07±3,051.IO土O.710.87±0.12l.OO土O.281.67±0.61453.97±4.4368.03±1.501.35土0.610.53±0.510.70土0.180.67±0.32648.53±12.8353.93±1,403,22土1,501.97±0.763.12±1.682.卯±0.833.輻射暴露小鼠造血免疫細胞從表8可以看出,輻射暴露10周后的小鼠骨髓有核細胞計數及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對照組未見明顯差異(見表9)。但骨髓細胞增殖功能受到抑制,并且呈劑量依賴性。IRM-2小鼠骨髓細胞增殖活力高于對照C57小鼠(P〈0.05~0.01),輻射對骨髓增殖活性抑制程度低于C57小鼠(結果見表10)。表9輻射暴露后小鼠造血免疫細胞<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重要臟器如胸腺、脾臟、肺和腎臟重量照射組小鼠與對照組小鼠未見明顯差異。結果見表11及表12。表ll輻射暴露后小鼠免疫臟器指數<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42.70±0.402.38±0.100.87±0.361.37±0.10G2.85±0.362.03±0.050.71±0.301.20±0.19表12輻射暴露后小鼠臟器指數<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本項實驗選擇了亞致死劑量l~6Gy照射,測定時間為受照后10周。從臟器重量及骨髓、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結果來看,兩組小鼠及照射組與對照組沒有顯著差異,但骨髓細胞增殖功能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RM-1骨髓細胞計數高,照射后抑制率低,與其輻射抗性特性一致。外周血淋巴細胞分型結杲發現,與C57小鼠比較,IRM-2小鼠CD/CD8比值較高,差異有顯著性。CD25/CD4也略高。全身照射后IRM-2的CD4/CD8比值呈升高趨勢,這種差異可能與IRM-2某些生物學特性有關。CD25/CD4雙陽性細胞是調節性T細胞的一種。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Tcells,Treg細胞)通過"主動"的方式抑制免疫系統對自身和外來抗原的應答,在維持機體免疫耐受和免疫應答穩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實驗發現隨照射劑量增加l~6Gy,CD25/CD4細胞比例升高,但兩種小鼠未見明顯區別。這些結果提示本項研究選擇的不同劑量照射后,經過長時間的恢復,雖然臟器未見明顯損傷但免疫細胞之間的平衡出現了變化,可能與導致某些自身免疫性樣疾病發生有關。建立IRM-2小鼠白癜風4莫型為研究輻射損傷免疫細胞機制及白癜風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也為治療藥物開發和評價提供了客觀標準標準。實施例3輻射誘導皮膚脫色性病變過氧化損傷機制的探討IRM-2小鼠與C57小鼠照射后1周,取外周血,制備血清,測定S0D活力,結果發現未照射組IRM-2低于C57小鼠;照射后S0D活力下降,2Gy、4GylRM-2小鼠降低10%左右,而C57小鼠分別降低30%、40%。提示照射后IRM-2小鼠S0D活力較高。表13小鼠血清中CuZn-SOD活力(U/m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內容并不局限在的實施例中,相同領域內的有識之士可以在本發明的技術指導思想之內可以輕易提出其他的實施例,但這種實施例都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選擇純系IRM-2小鼠,使其全身在γ射線照射下出現毛發色素脫失;(2)單次全身照射后觀察10周,記錄不同照射劑量下毛發脫色的發生率、發生時間、發病的嚴重程度;(3)建立以輻射誘導IRM-2小鼠毛發脫色為特征的小鼠模型。2、權利要求1所述建立輻射誘導白瘋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其中的IRM-2小鼠是用ICR/JCL小鼠、615小鼠進行雜交,按修飾單線培育出的近交系小鼠。3、權利要求1所述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輻射包括電離輻射或非電離輻射。4、權利要求1所述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其中的單次全身照射,指的是l6Gy,137CsY射線單次全身照射。5、一種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其特征在于由權利要求l-4任一項所述的建立方法獲得。6、一種權利要求5所定義的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其特征在于白癜風小鼠模型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研究及藥物篩選中的應用。7、一種權利要求5所定義的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其特征在于用于肺瘤發生的免疫機制及免疫治療靶點藥物篩選中的應用。8、一種權利要求5所定義的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其特征在于用于輻射誘導免疫功能紊亂機制或輻射調節免疫功能中的應用。9、一種權利要求5所定義的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其特征在于用于輻射誘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中的應用。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應用不同劑量γ射線對IRM-2小鼠全身照射,建立輻射誘導白癜風小鼠模型的方法。輻射誘導的白癜風小鼠模型,主要用于白癜風發病機制的探討以及防治藥物的開發;也可用于腫瘤發生的免疫機制研究及免疫治療靶點的篩選;還可用于輻射誘導免疫功能紊亂機制的研究。本發明的模型具有制備簡單、病變出現時間早,發生率高,輻射劑量低等特點,同時也為開發白癜風發病機制的實驗研究,篩選新藥奠定了基礎。文檔編號A61B19/00GK101288602SQ20081005346公開日2008年10月22日申請日期2008年6月10日優先權日2008年6月10日發明者吳紅英,孟愛民,張俊伶,李德冠,彥王,王月英,褚麗萍,璐路申請人: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