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了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癌”字首見于宋代所著的《衛濟寶書》,該書將“癌”作為癰疽五發之一。在古代文獻中對內臟癌病的論述則大多包含在一些內科病證之中。如“積聚” “噎膈” “臟毒”等。 《靈樞》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變,內痛引肩頸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之內死。”此說與肺癌晚期的臨床表現很相似。其病因病機是在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正氣虛弱的基礎上外邪入侵,痰、濕、氣、瘀、毒等搏結日久,積漸而成的一種病癥。其臨床特點體內出現腫塊,表面高低不平,堅如巖石并伴有臟腑虛衰的表現,對于早期發現癌塊較小的患者,西醫采用手術摘除、化療、放療等治療措施。但手術治療“傷敵一萬,自損三千”。化療藥抑制機體的免疫力易引起全身感染;骨髓抑制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消化系統癥狀惡心、腹痛、腹瀉及脫發等毒副反應。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了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益氣、養血、化瘀、解毒之功效。用于手術、化療、放療后患者的善后治療、促進術后康復,減輕化、放療的毒副作用, 減毒增效。并對調整和恢復臟腦生理功能,提聞免疫功能和抗病力,改善癥狀,提聞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等方面均有顯著效果。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下述重量/體積份數的各原料藥制成鵝血粉10——30份、黃芪10——60份、人參5——10份、 白術10——15份、當歸5——15份、川芎3——10份、紅花3——9份、三七3——10份、白花蛇舌草15——60份、山慈菇3——6份、山萸肉5——10份、靈芝6——12份、半夏3—— 10份、薏苡仁10——30份、白芍10——30份、雞內金3——10份。
所述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數優選為鵝血粉20份、黃苗20份、人參10份、白術10份、 當歸10份、川彎10份、紅花9份、三七6g、白花蛇舌草30份、山慈菇5份、山萸肉10份、靈芝10份、半夏7份、薏苡仁30份、白芍15份、雞內金10份所述中藥組合物,為按照現有工藝制成任何一種臨床上可接受的制劑。
所述制劑為煎劑、顆粒劑、丸劑或膠囊劑等。
在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出現全細胞減少、惡心、腹痛、腹瀉時用煎劑或顆粒劑。
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煎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放入砂鍋內,第一煎加500— 700體積份的水,浸泡20-40分鐘,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 25-35分鐘,取藥液;第二煎加400-600體積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鐘,取藥液;合并兩次的藥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單位以g計,體積份的單位以ml計。把兩煎藥液混勻后分兩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溫服。
所述的中藥組合物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 運用現有工藝的煎煮、濃縮、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顆粒,裝袋密封,每袋10g,每次服I 袋,每日服三次。
穩定期用丸劑或膠囊劑所述的中藥組合物蜜丸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粉碎后, 過100目或者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再將藥粉和蜜按1:1. 2 —1.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
所述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粉碎后,過100目或者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將藥粉裝入空心膠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 每日服3次。
本發明的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鵝血味咸,性平。治噎膈反胃、解毒。《日華子本草》“蒼鵝冷、有毒;白鵝涼、無毒。” 《本草求源》“蒼鵝血、治噎膈反胃;白鵝血,能吐胸腹諸蟲血積。”《綱目》“解藥毒。”黃芪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脾肺氣,益衛固表、托毒生肌、補血、活血等功效。 主治脾、肺氣虛、氣血兩虛及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諸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具有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消除尿蛋白、升高貧血及正常動物外周血紅細胞數、白細胞數、血紅蛋白含量,改善巨核系造血、促進造血功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使細胞生長和再生,壽命延長,保護肝、腎免受有害毒物的損傷、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 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衰老、抗氧化、抗缺氧、抗福射、抗腫瘤等作用。黃苗不但歸脾、肺經,且對心、肝、腎系病證等的治療效果同樣顯著。
人參味甘、性溫。歸肺、脾、心、腎經。具有大補元氣、補益臟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補血等功能。用于元氣虛極欲脫證,肺、脾、心、腎氣虛證,血虛證及氣陰兩虛之證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人參具有抗休克、強心、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血液流變學、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平衡。提高腦力勞動功能,促進學習記憶,抗疲勞、抗腫瘤、抗輻射、抗氧化、延緩衰老等多種作用。
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本品既能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尿,故尤宜用于脾虛、濕滯癥見食少、泄瀉等癥。本品有標本蒹顧之效,被前人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配人參、薏苡仁、白芍、雞內金等治療化療、放療后所導致的惡心、腹痛、腹瀉諸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具有強壯作用,可雙向調節腸管活動,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提升白細胞、抗腫瘤等作用。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補血、活血等功效。本品甘溫質潤,功擅補血,為補血要藥。配伍黃芪、人參、川芎、白芍治療化療、放療后導致的全血細胞減少等證。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多糖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并具有增強免疫、抗腫瘤的作用。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心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功效。為“血中氣藥”, 能“上行頭目、中開郁結、下行血海,旁通絡脈。”配當歸、紅花、三七等用于癌病術后、補血活血,促進組織愈合與康復。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擴張冠狀動脈及腦血管,顯著增加心肌、腦、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可加速骨與手術局部血腫的吸收。并有抗腫瘤等作用。
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等功效。用于血瘀、癥瘕積聚、心腹疼痛等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抗心肌缺血、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抗腫瘤及免疫調節等作用。
三七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胃經。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本品功善止血又能化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血而不傷正的雙向調節作用。可用于癌病手術之后。用本品以佐制川芎、紅花、活血之性過重。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夠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能增強體質,對各種藥物誘發心率失常均有保護作用,增加腦血管流量、增加腦力和記憶力, 有預防腫瘤的作用。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寒。歸胃、大、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近年用本品治療各種癌癥。配伍山慈菇預防癌病復發。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在體內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從而表現出抗菌的作用。 本品在體外實驗在高濃度下對腫瘤和多種白血病癌細胞均有抑制作用。
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近年廣泛用于癥瘕痞塊和多種腫瘤。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含有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是抗癌有效物質。
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收斂固澀之功。本品酸微溫質潤,其性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既能補陰又能補陽,為補益肝腎之要藥。又用于大汗不止,體虛欲脫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體外實驗能抑制腹水癌細胞。對于化療、放療所致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所含的柔質有收斂作用。
靈芝味甘、性平。歸心、肺、肝、腎經。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等功效。本品用于心肌梗死、慢性冠脈 供血不足、心絞痛、各種病毒性肝炎等的治療。能降低腎小球腎炎的尿蛋白、升高血漿白蛋白及各期惡性腫瘤的治療均有顯著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腎、抗疲勞、抗衰老、抗損傷、抗腫瘤等作用。
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本品長于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配白術、薏苡仁、雞內金治療癌病手術、化療后所致的惡心、 腹痛、腹瀉作用顯著。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其水浸液或其多糖組份及生物堿,具有較廣泛地抗腫瘤作用。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等功效。對于脾虛濕滯者尤為適用。本品既能健脾又能滲除脾濕以止瀉,宜用于脾虛濕盛之泄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煎劑對癌細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本品既善養血斂陰,有長于柔肝止痛,為肝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致諸痛證之常用藥。善治脅腹疼痛等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能調節機體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能解除腸管痙攣,還具有保肝、解毒、抗腫瘤、抗菌等作用。
內金味甘,性平。歸脾、胃、小腸經等。具有消食健胃等功能。本品消食化積作用較強,并可健運脾胃,既能促進食積消化、又健運脾胃以防食積,故廣泛用于各種食積癥。癌病患者若有一份胃氣,便有一線生機。用本品一者在于顧護脾胃之氣、增進其運化功能。二者在于能促進藥物吸收、代謝,提高藥效。
以上諸藥配伍共湊益氣、養血、化瘀、解毒之功效。能有效緩解或消除各種癌病患者手術、化療、放療后所導致的機體損傷,骨髓抑制出現的全血細胞減少及消化道癥狀出現的惡心、腹痛、腹瀉等癥狀。對調整和恢復臟腑功能,有效改善癥狀,增強免疫力和抗病力,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壽命等方面均獲得顯著療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地詳細介紹,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實施例1:鵝血粉10份、黃芪60份、人參5份、白術15份、當歸5份、川彎7份、紅花3份、三七10 份、白花蛇舌草15份、山慈菇6份、山萸肉5份、靈芝12份、半夏3份、薏苡仁15份、白芍30 份、雞內金3份在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出現骨髓抑制、全血細胞減少或消化系癥狀惡心、腹痛、腹瀉時用煎劑或顆粒劑。將上述16味中藥放入砂鍋內。第一煎加水600ml,浸泡30分鐘。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鐘,取藥液約350ml ;第二煎加水500ml,先用武火煮沸后, 再用文火煎25分鐘,取藥液約350ml ;1.把兩煎藥液混勻后分兩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溫服。2.運用現有制藥工藝的煎煮、濃縮、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顆粒,裝袋密封,每袋10g, 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
在癌病穩定期即手術化療、放療后,減少的全細胞恢復正常;惡心、腹痛、腹瀉緩解或解除后服用丸劑或膠囊劑;上述16味中藥粉碎后,過100目或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1.將藥粉和蜜按1:1.5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2.將藥粉裝入空心膠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日服三次。
實施例2 鵝血粉20份、黃芪30份、人參10份、白術10份、當歸10份、川芎10份、紅花9份、三七 6份、白花蛇舌草30份、山慈菇5份、山萸肉10份、靈芝10份、半夏7份、薏苡仁30份、白芍 15份、雞內金10份在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出現骨髓抑制,全血細胞減少或消化系癥狀、惡心、腹痛、腹瀉時用煎劑或顆粒劑。將上述16味中藥放入砂鍋內,第一煎加水600ml,浸泡30分鐘,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鐘,取藥液約350ml ;第二煎加水500ml,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分鐘,取藥液約350ml ;1.把兩煎藥液混勻后再分兩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溫服。2.運用現有制藥工藝的煎煮、濃縮、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顆粒,裝袋密封,每袋10g, 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
在癌病穩定期即手術、化療、放療后減少的全血細胞恢復正常,惡心、腹痛、腹瀉緩解或解除后服用膠囊劑或丸劑。上述16味中藥粉碎后,過100目或者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1.將藥粉和蜜按1:1. 5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2.將藥粉裝入空心膠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日服三次。
實施例3 鵝血粉30份、黃芪10份、人參2份、白術10份、當歸15份、川彎3份、紅花6份、三七 3份、白花蛇舌草60份、山慈菇3份、山萸肉7份、靈芝6份、半夏10份、薏苡仁10份、白芍10份、雞內金2份
制備及使用方法同實施例2 臨床試驗1.1 一般資料自2000年元月至2012年8月,收治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患者篩選共62例。全部病例均經體檢、CT檢查及病理培養等多項檢查確診,且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衰竭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48. 5歲;對照組31例, 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36-70歲,平均年齡47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 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I 表1:兩組病例一般情況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數的各原料藥制成鵝血粉10——30份、黃芪10——60份、人參5——10份、白術 10——15份、當歸5——15份、川彎3——10份、紅花3——9份、三七3——10份、白花蛇舌草15——60份、山慈菇3——6份、山萸肉5——10份、靈芝6——12份、半夏3——10 份、薏苡仁10——30份、白芍10——30份、雞內金3——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藥的重量/體積份數優選為鵝血粉10——20份、黃芪10——30份、 人參8——10份、白術10——13份、當歸5——10份、川芎8——10份、紅花6——9份、三七 6——10份、白花蛇舌草20——40份、山慈菇4——6份、山萸肉6——10份、靈芝8——12 份、半夏6——10份、薏苡仁20——30份、白芍15——30份、雞內金8——1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藥的重量/體積份數最佳選為鵝血粉20份、黃芪20份、人參10份、 白術10份、當歸10份、川彎10份、紅花9份、三七6g、白花蛇舌草30份、山慈菇5份、山萸肉10份、靈芝10份、半夏7份、薏苡仁30份、白芍15份、雞內金10份。
4.根據權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一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為按現有工藝制成任何一種臨床上可接受的制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治療偏頭痛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為煎劑、顆粒劑、丸劑或膠囊劑等。
6.根據權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煎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放入砂鍋內,第一煎加500—700體積份的水,浸泡20-40分鐘,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鐘,取藥液;第二煎加400-600體積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 再用文火煎20-30分鐘,取藥液;合并兩次的藥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單位以g計,體積份的單位以ml計。
7.根據權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物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運用現有工藝的煎煮、濃縮、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顆粒,密封裝袋。
8.根據權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物蜜丸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粉碎后,過100目或者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后,再將藥粉和蜜按 1:1. 2—1. 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
9.根據權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的中藥組合物粉碎后,過100目或者120目篩制成極細藥粉后,將藥粉裝入空心膠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癌病手術、化療、放療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體積份數的各原料藥制成鵝血粉10—30份、黃芪10—60份、人參5—10份、白術10—15份、當歸5—15份、川芎3—10份、紅花3—9份、三七3—10份、白花蛇舌草15—60份、山慈菇3—6份、山萸肉5—10份、靈芝6—12份、半夏3—10份、薏苡仁10—30份、白芍10—30份、雞內金3—10份,本發明具有:益氣、養血、化瘀、解毒之功效,能促進術后患者臟腑功能恢復,減毒,以解除化、放療后的毒副作用,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文檔編號A61K9/48GK102988821SQ20121040634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3日
發明者潘根起 申請人:潘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