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飲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大黃,含蒽醌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黃素(C15H10O5)、大黃酚(C15H10O4)、大黃酸(C15H8O6)、蘆薈大黃素(C15H10O5)等;大黃鞣甙類,主要為葡萄沒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還含有游離沒食子酸。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瀉下通腸,行瘀破積、外敷清火消腫。主要用于通便、瀉熱、消炎。由于產區、品種、野生與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狀氣味,色澤等均有差異,因而在歷史上形成品種規格繁多。為了簡化繁鎖名稱,根據商品大黃的各種特點,并且照顧到歷史用藥習慣,商業部于1965年頒發了“三類藥材100種商品規格試行標準”,把大黃歸納為六個品種:西大黃、涼黃、銓水大黃、文大黃、雅黃、南大黃。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像這種根莖型中藥,飲片切制前的軟化時間較長,而且必須將藥材按大小分等,分別進行潤制,才能保證將藥材完全潤透而不傷水。目前多數飲片廠對此類不易軟化的中藥仍采取長時間浸泡的方法,操作極不規范,不僅影響飲片外觀,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飲片有效成分的流失。如果在產地將藥材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當藥材含水量較低時,藥材質地較堅硬,需按傳統炮制工藝進行軟化處理,方可進行飲片的切制。藥材含水量較高時,飲片切制、干燥后,易發生皺縮及翹片等現象,影響片形美觀,如鮮切片。根據張麗等在《川芎飲片產地加工可行性探索》中對川芎特性的研究,在產地將藥材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因大黃與川芎在形體與特性上具有相似之處,具有借鑒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就是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它是由下述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鮮大黃500-550、熟地黃80-90、米糠100-120、瓊脂20-23、白酒50-55、鮮蘆薈50-60、鮮薄荷葉20-23、鮮甜葉菊30-35、食鹽25-30。
所述的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是由下列步驟制成的:
1)、將新鮮采挖的大黃根莖快速淋洗,除去附著的泥沙及大量須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30%之間,趁鮮切制成長3-3.5cm,厚約0.3-0.5cm斜片,將白酒均勻涂抹至其表面,攤開散放;
2)、將瓊脂加入12-15倍量水,混合均勻后加熱,不停攪拌使其受熱均勻,同時將熟地黃、鮮蘆薈、鮮薄荷葉、鮮甜葉菊混合,壓榨成漿,加入其中后再與食鹽、米糠混合,攪拌均勻,并將其均勻涂至步驟1所得大黃片表面;
3)、再將步驟3所得大黃片送入對流送風式烘干箱內進行烘干干燥,烘干溫度控制在45-50℃,干燥至藥材含水量在15-20%;
4)、將步驟3所得切片均勻擺放,在陰涼處陰干至含水量在9-13%,然后敲去除表面附著物,分裝密封保存。
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在產地將新鮮大黃適當干燥即進行飲片的切制,不僅可以避免軟化工藝對飲片有效成分的影響,保證飲片質量的穩定,而且與傳統工藝相比可以大大縮短飲片的生產周期。將熟地黃、鮮蘆薈、鮮薄荷葉、鮮甜葉菊等混合,壓榨成漿,與瓊脂進行混合,加熱后形成晶體凍,使營養成分易于吸附于切片之上,熱風干燥時鎖住水分和熱量,避免有效成分流失,保護呈色,在干燥過程中吸收外部所含營養成分,使切片營養更加豐富,改善口感,米糠具有疏松的特點,與瓊脂的致密性形成互補,有利于熱空氣進入,同時米糠經過熱風干燥,其焦香亦與切片渾然一體。本發明的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片形平整亮澤,口感濃郁,方便沖飲,所含有效成分具有清熱消炎、提神醒腦、通便等保健作用,經常飲用效果更佳。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它是由下述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鮮大黃500、熟地黃80、米糠100、瓊脂20、白酒50、鮮蘆薈50、鮮薄荷葉20、鮮甜葉菊30、食鹽25。
所述的一種清熱消炎抗菌大黃飲片,是由下列步驟制成的:
1)、將新鮮采挖的大黃根莖快速淋洗,除去附著的泥沙及大量須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之間,趁鮮切制成長3cm,厚約0.3cm斜片,將白酒均勻涂抹至其表面,攤開散放;
2)、將瓊脂加入12倍量水,混合均勻后加熱,不停攪拌使其受熱均勻,同時將熟地黃、鮮蘆薈、鮮薄荷葉、鮮甜葉菊混合,壓榨成漿,加入其中后再與食鹽、米糠混合,攪拌均勻,并將其均勻涂至步驟1所得大黃片表面;
3)、再將步驟3所得大黃片送入對流送風式烘干箱內進行烘干干燥,烘干溫度控制在45℃,干燥至藥材含水量在15%;
4)、將步驟3所得切片均勻擺放,在陰涼處陰干至含水量在9%,然后敲去除表面附著物,分裝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