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電一體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對患者經皮穿刺操作后,股動脈拔管時以及拔管后對穿刺部位的止血一般采用手工壓迫的方法,雖然能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是醫務人員通常連續按壓30分鐘以上,勞動強度大,給醫務人員增加了工作難度。
中國專利CN205083557U揭示了一種按壓器,其包括固定架,其特征是在固定架下側設有固定座,固定座通過架體固定連接器和固定架固定在一起,固定座上側設有計時器,計時器上側設有計時復位按鈕,固定座右側設有抽出式輔助固定板,抽出式輔助固定板通過固定抽出滑道和固定座連接在一起,抽出輔助固定板上側設有橡膠防滑墊。然而其雖然可以方便的按壓穿刺部位,但是其按壓的不夠穩固,無法對患者的穿刺部位全面的按壓住,進而使其按壓的效果較差,并且由于弧形按壓手柄呈向下凸起狀,使得其按壓在患者穿刺部位時,患者的穿刺部位可以很容易的滑開,進而影響按壓的效果。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包括底板、支撐板、氣缸裝置、第一推動裝置、支架裝置、按壓結構及第二推動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桿、第一橫桿及第一定位桿,支撐板上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一彈簧,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第一推動桿、第一推板、第二推板、彈性板、海綿墊及第一支撐塊,第一推動裝置包括第二氣缸、第二推動桿、推動架、第一滾輪、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本發明能夠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按壓,按壓效果較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所述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推動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推動裝置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右側的按壓結構及位于所述按壓結構右側的第二推動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橫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上的第一定位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所述氣缸裝置包括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一推板、位于所述第一推板上方的第二推板、位于所述第二推板上方左右兩側的彈性板、位于所述彈性板之間的海綿墊及位于所述海綿墊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所述第一推動裝置包括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一側的第二推動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的推動架、設置于所述推動架上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第二氣缸另一側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二支架,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一斜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桿上的第二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右側的第一豎板,所述按壓結構包括移動塊、收容于所述移動框內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按壓桿、位于所述按壓桿下方的按壓板、位于所述按壓板上方的第四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第三彈簧,所述第二推動裝置包括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方的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三氣缸左側的第三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左側的第四推動桿、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左側的彈性桿、位于所述彈性桿左側的固定塊、位于所述固定塊左側的第二豎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側的第五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橫板;彈性板包括吡咯烷酮羧酸一三乙醇胺鹽7-9份,苯甲酸鈉3-19份、丁晴橡膠10-18份、三元乙丙橡膠5-13份、乙酸乙酯1-4份、膽堿3-9份、石蠟3-5份、硅酸6-10份、樹脂2-8份、1,2,5,6-四氫芐醇0.2-0.9份、次氮基三乙酸鈉鹽1-3份、乙酸二氫松油酯1-3份、羥基丙酸3-12份和乙酸3-10份,所述的份均為質量份數。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左右兩側。
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推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彈性板呈長方體,所述彈性板豎直放置,所述彈性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板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海綿墊呈長方體,所述海綿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推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海綿墊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一側面與所述彈性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另一側面與所述海綿墊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架呈L型,所述推動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推動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推動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
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第二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板豎直放置;
所述移動塊呈長方體,所述移動塊豎直放置,所述移動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移動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凹槽,所述按壓桿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桿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移動塊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凹槽的頂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板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支架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按壓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按壓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按壓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按壓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移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氣缸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推動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左表面設有第三凹槽,所述彈性桿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推動桿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的左端與所述固定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移動塊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呈長方體,所述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制藥干燥機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按壓,按壓效果較好,按壓的較為穩固;并且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防止按壓力度較大對患者造成傷害,保證患者的安全;同時由于海綿墊的設置可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提高患者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撐桿;12-第一橫桿;13-第一定位桿;2-支撐板;21-第一通孔;22-第一彈簧;3-氣缸裝置;31-第一氣缸;32-第一推動桿;33-第一推板;34-第二推板;35-彈性板;36-海綿墊;37-第一支撐塊;4-第一推動裝置;41-第二氣缸;42-第二推動桿;43-推動架;431-第一凹槽;44-第一滾輪;45-第一支架;46-第二支架;5-支架裝置;51-第三支架;52-第一斜桿;53-第二橫桿;54-第一豎板;6-按壓結構;61-移動塊;611-第二凹槽;62-第二彈簧;63-按壓桿;64-按壓板;65-第四支架;66-第三彈簧;7-第二推動裝置;71-第二支撐桿;72-第三氣缸;73-第三推動桿;74-第四推動桿;741-第三凹槽;75-彈性桿;76-固定塊;77-第五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支撐板2下方的氣缸裝置3、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推動裝置4、位于所述第一推動裝置4上方的支架裝置5、位于所述支架裝置5右側的按壓結構6及位于所述按壓結構6右側的第二推動裝置7。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的第一橫桿12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橫桿12上的第一定位桿13。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1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之間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橫桿1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1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1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桿12之間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定位桿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13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13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2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2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及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22。所述第一通孔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彈簧2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下方,所述第一彈簧22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22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左右兩側。
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下方。所述氣缸裝置3包括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3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方的第一推板33、位于所述第一推板33上方的第二推板34、位于所述第二推板34上方左右兩側的彈性板35、位于所述彈性板35之間的海綿墊36及位于所述海綿墊36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37。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氣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推板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板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板3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板3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推板3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板3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板3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13之間,所述第二推板34的側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3的側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板34可以穩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2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推板3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彈性板3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推板34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彈性板35呈長方體,所述彈性板35豎直放置,所述彈性板3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板35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下方,所述彈性板35采用彈性材料制成。所述海綿墊36呈長方體,所述海綿墊3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推板3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海綿墊36采用海綿制成。所述第一支撐塊3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海綿墊36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塊37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一側面與所述彈性板35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另一側面與所述海綿墊36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彈性板35起到支撐作用;彈性板35包括吡咯烷酮羧酸一三乙醇胺鹽7-9份,苯甲酸鈉3-19份、丁晴橡膠10-18份、三元乙丙橡膠5-13份、乙酸乙酯1-4份、膽堿3-9份、石蠟3-5份、硅酸6-10份、樹脂2-8份、1,2,5,6-四氫芐醇0.2-0.9份、次氮基三乙酸鈉鹽1-3份、乙酸二氫松油酯1-3份、羥基丙酸3-12份和乙酸3-10份,所述的份均為質量份數。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推動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推動裝置4包括第二氣缸41、位于所述第二氣缸41一側的第二推動桿42、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42上的推動架43、設置于所述推動架43上的第一滾輪44、位于所述第二氣缸41另一側的第一支架45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45上方的第二支架46。所述第二氣缸41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4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推動桿4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4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氣缸4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42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42的另一端與所述推動架4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架43呈L型,所述推動架43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動架43可以左右移動,所述推動架43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一凹槽431,所述第一凹槽4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4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44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431內且與所述推動架4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44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431內旋轉。所述第一支架45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45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6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6的另一端呈水平狀。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5包括第三支架51、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51上的第一斜桿52、設置于所述第一斜桿52上的第二橫桿53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53右側的第一豎板54。所述第三支架5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一端與位于左側的第二氣缸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5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豎板5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斜桿5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52的兩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三支架5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二橫桿53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橫桿5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斜桿5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53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板5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5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板54豎直放置。
如圖1所示,所述按壓結構6包括移動塊61、收容于所述移動框61內的第二彈簧62、位于所述第二彈簧62下方的按壓桿63、位于所述按壓桿63下方的按壓板64、位于所述按壓板64上方的第四支架65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65上方的第三彈簧66。所述移動塊61呈長方體,所述移動塊61豎直放置,所述移動塊6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54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移動塊61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凹槽611,所述第二凹槽6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凹槽611自所述移動塊6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所述按壓桿63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桿63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63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11內且與所述移動塊61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按壓桿63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二彈簧62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6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11內,所述第二彈簧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凹槽611的頂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2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桿6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63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板6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板64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板64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支架6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按壓桿63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支架65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65的一端與所述按壓桿6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65的另一端與所述按壓板6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按壓桿63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66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66的上端與所述移動塊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6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6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按壓板64及按壓桿63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推動裝置7包括第二支撐桿71、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71上方的第三氣缸72、位于所述第三氣缸72左側的第三推動桿73、位于所述第三推動桿73左側的第四推動桿74、位于所述第四推動桿74左側的彈性桿75、位于所述彈性桿75左側的固定塊76、位于所述固定塊76左側的第二豎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71左側的第五支架77及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7上方的橫板。所述第二支撐桿7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7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7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氣缸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71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7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73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73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73的右端與所述第三氣缸72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氣缸72帶動所述第三推動桿73左右移動,所述第三推動桿73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推動桿7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74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推動桿74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74的左表面設有第三凹槽741,所述第三凹槽741呈長方體狀。所述彈性桿75采用彈性材料制成,初始狀態時所述彈性桿75呈水平狀,當所述第四推動桿74向左推動所述彈性桿75時,所述彈性桿75會發生彈性變形,當所述第四推動桿74向右移動,所述彈性桿75會恢復到原狀,所述彈性桿75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41內且與所述第四推動桿74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75的左端與所述固定塊7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桿75采用彈性材料制成。所述所述固定塊76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76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移動塊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豎板上下移動時,所述移動塊61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五支架77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77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7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7的另一端與所述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呈長方體,所述橫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74的下表面與所述橫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74可以左右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使用時,首先啟動第一氣缸31,使得第一推動桿32帶動所述第一推板33及第二推板34向上移動,然后使得彈性板35及海綿墊36穿過第一通孔21,直至第一彈簧22被壓縮到極限,然后彈性板35的上端及海綿墊36的上端位于所述支撐板2的上方。然后患者將需要按壓的穿刺部位放置在海綿墊36上,然后海綿墊36被壓縮,從而可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提高患者的舒適性。然后啟動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二氣缸41,使得第二推動桿42向中間移動,進而使得推動架43向中間移動,然后使得第一滾輪44頂靠在彈性板35的上端,所述第一滾輪44在彈性板35上滾動,然后彈性板35發生彎曲,直至彈性板35將患者的穿刺部位包圍住,且緊緊的頂靠在患者的穿刺部位上,所述第一滾輪44的設置可以減少摩擦,使得其推動彈性板35發生變形更加的方便。然后啟動第三氣缸72,使得第三推動桿73及第四推動桿74向左移動,由于橫板的設置,使得所述第四推動桿74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向左移動,然后彈性桿75向下推動固定塊76,使得第二豎板向下移動,然后使得移動塊61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按壓桿63及按壓板64向下移動,直至按壓板64按壓在患者的穿刺部位上,然后第三氣缸72使得第三推動桿73及第四推動桿74繼續向左移動段距離,使得按壓板64可以穩固的按壓在患者的穿刺部位上,并且由于第二彈簧62及第三彈簧66的設置,可以對所述按壓板64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從而不僅按壓穩固,還可以防止造成患者的身體損害。至此,本發明機電一體化醫療按壓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