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通常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癥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由于引發肝炎的病因不同,雖然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是在病原學、血清學、損傷機制、臨床經過及預后、肝外損害、診斷及治療等方面往往有明顯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說的肝炎,多數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目前,醫學上對肝炎的治療,尤其是乙肝等的治療,主要采用的是抗病毒治療,由于抗病毒治療有其明確的適應癥及禁忌癥,以及受經濟條件等方面原因的影響,目前能夠接收正規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還比較有限,所以大多數患者只能通過抗炎保肝來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目前用于治療急慢性肝損害的藥物,較常用的有葫蘆素、甘草酸二銨等。這些化學藥物普遍有一定的副作用,并導致遠期治療效果差、病毒株產生耐藥現象、停藥后復發率高等問題。中藥在抗病毒、調節機體免疫力、保護肝細胞等方面都可發揮較好的療效。但是目前中藥制劑普遍存在起效緩慢,需要長期使用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1-5份、乳酸11-19份、司卡摩尼亞脂7-15份、水蘇糖3-7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2-4份、乳酸13-17份、司卡摩尼亞脂9-13份、水蘇糖4-6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3份、乳酸15份、司卡摩尼亞脂11份、水蘇糖5份。
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
1)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6-78℃,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0-45min,制得混合物A;
2)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3-35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所述藥物在制備治療肝炎藥物中的應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藥物在各原料的協同作用下對各種肝炎都有很好的療效,可以降低轉氨酶作用,修復損傷的肝細胞,尤其是對乙型肝炎、黃疸性肝炎及肝硬化等有明顯的緩解和治療作用。在對眾多肝病患者的跟蹤治療中,治愈率達80%以上,最高達100%,且治愈時間短,一般一個療程即可治愈,且治療過程中不需要服用他藥,療效好、見效快、無毒副作用、治愈后不復發,保肝降酶,成本低,制備簡單,適于大規模生產和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1份、乳酸11份、司卡摩尼亞脂7份、水蘇糖3份。
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6℃,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0min,制得混合物A。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3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實施例2
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5份、乳酸19份、司卡摩尼亞脂15份、水蘇糖7份。
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8℃,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5min,制得混合物A。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5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實施例3
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2份、乳酸13份、司卡摩尼亞脂9份、水蘇糖4份。
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7℃,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4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實施例4
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4份、乳酸17份、司卡摩尼亞脂13份、水蘇糖6份。
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7℃,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4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實施例5
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由以下原料組成:冰片3份、乳酸15份、司卡摩尼亞脂11份、水蘇糖5份。
將冰片與司卡摩尼亞脂混合研磨,過150目篩,加入二者質量4.3倍的去離子水,然后升溫至77℃,并在該溫度下攪拌處理42min,制得混合物A。將乳酸、水蘇糖置入混合物A中,然后在60℃的溫度下超聲處理34min,超聲功率為900W,再在55℃的溫度下攪拌至干,造粒即得藥物。
對比例1
除不含有司卡摩尼亞脂外,其配方及制備過程與實施例5一致。
對比例2
僅含有司卡摩尼亞脂,其制備過程與實施例5一致。
實施例6
本發明參照張均田主編,《現代藥理試驗方法》(下冊),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第1397-1398頁,“第一節小鼠急性化學性肝損傷模型”中公開的方法,建立小鼠四氯化碳急性化學肝損傷模型,進行本發明的藥物抗肝損傷的藥效學試驗。
試驗分組:
1、正常對照組:動物未作任何處理,正常生理鹽水灌胃;
2、模型對照組:動物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生理鹽水灌胃;
3、對比例1組:對比例1藥物10mg/kg體重
4、對比例2組:對比例2藥物10mg/kg體重灌胃
5、實施例5組:實施例5藥物10mg/kg體重灌胃。
表1顯示了各組對小鼠肝功能主要指標GOT、GPT的影響。
表1
該表顯示治療各組(對比例1組、對比例2組、實施例5組)均與模型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施例5組與對比例1組、對比例2組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顯示本發明中的司卡摩尼亞脂與冰片、乳酸、水蘇糖存在協同效應。
實施例7臨床試驗
1.病例選擇
選擇肝炎患者400例,隨機分為9組,每組50例,分別為實施例1組(實施例1藥物)、實施例2組(實施例2藥物)、實施例3組(實施例3藥物)、實施例4組(實施例4藥物)、實施例5組(實施例5藥物)、對比例1組(對比例1藥物)、對比例2組(對比例2藥物)、對比例3組(市售治療藥物)。各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每天按組分別服用實施例1-5或對比例1-2藥物或市售治療藥物一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
3.療效評定
痊愈為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各檢查亦正常者;好轉為癥狀顯著減輕,外觀基本正常;無效為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有加重。
4.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各組比較,實施例組的效果較對比例組好,各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本發明在各原料的相互作用下,治療肝炎的療效極為顯著。
表2
典型病例:
1.張某,男,50歲,患慢性肝炎,治病多年未愈,病情反復,且時有發作,以實施例3藥物服用1個療程后徹底治愈,后不再復發。
2.姜某,女,38歲,患急性黃疸性肝炎,凝血酶原的活動度低于40%,血清膽紅素及丙氨酸基轉移酶高,以實施例4藥物治療半個療程后,凝血酶原的活動度、血清膽紅素及丙氨酸基轉移酶都恢復正常值,治愈后不再復發。
3.王某,男,21歲,患乙型肝炎,檢查結果為小三陽,主要癥狀表現為免疫系統紊亂、生長發育不良,以實施例5藥物持續治療兩個療程后治愈并出現保護性抗體。
4.宋某,男,46歲,患肝硬化,治病多年未愈,病情反復,且時有發作,以實施例5藥物服用1個療程后徹底治愈,后不再復發。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