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防止腳踝內翻裝置。
背景技術:
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患側下肢肌肉痙攣或肌力減退導致的足下垂和足內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如何盡快恢復腦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成為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臨床研究表明踝足矯形器可以改善患者的足下垂內翻,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大約有60%偏癱患者在出院時仍需要使用踝足矯形器來改善步行能力。
另外,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和中風偏癱的患者,由于下肢的部分肌肉麻痹和肌張力增高的原因,導致踝足部內側肌群過強,足部形成下垂足、內翻、內旋等畸形,影響了下肢的站立行走和功能鍛煉。
現有的腳踝護具或踝矯形器存在結構復雜,質量重、佩戴不方便、制作成本高等問題。不管是固定式還是動態式的踝足矯形器均價格昂貴,且損壞后不易修理,導致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負擔不起而被迫放棄,因此延誤了功能康復的進程。因此,如何研發一種新型防止腳踝內翻裝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腳踝護具或踝矯形器存在結構復雜及佩戴不方便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止腳踝內翻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防止腳踝內翻裝置,包括木棍、繩子和彈力繃帶,所述木棍設置為四根,每兩根為一對,腳踝處兩木棍長度為18cm,寬度為1.5cm;腳掌處兩木棍長度為15cm,寬度為1.5cm,內側兩木棍離地面2.5cm處各有一個穿繩的圓孔,外側兩木棍離地3cm處依次設有3個穿繩的圓孔,3個穿繩的圓孔依次間隔1cm,高處圓孔距離木棍頂部3cm左右,繩子選擇常用的鞋帶,所述彈力繃帶的寬度為6cm左右,起始處固定在內踝木棍處,交叉纏繞,然后與起始處彈力繃帶打結。
進一步的,所述彈力繃帶選臨床常用的彈力繃帶,彈力繃帶的長度設置為35-40cm。
進一步的,所述彈力繃帶6cm處開一小口,短頭彈力繃帶小口穿過,內踝木棍整好包繞在內,留短頭彈力繃帶在外,長頭彈力繃帶交叉纏繞后,與短頭彈力繃帶打結。
進一步的,所述木棍設置為棱柱形木棍。
進一步的,所述木棍設置為截面呈半圓弧形的中空柱體結構,木棍靠近腳踝的內側壁上設置有V形防滑紋。
進一步的,所述穿繩的圓孔設置為數個,每個穿繩的圓孔的直徑設置為0.25cm。
進一步的,所述繩子是由三根中空彈性繩纏繞而成,每根繩子沿著中點處一分為二,一半外側壁設置有倒鉤形搭扣,另一半外側壁設置有環形搭扣,倒鉤形搭扣和環形搭扣相互粘接。
進一步的,所述木棍通過繩子和鞋子固定,鞋子的鞋底板上設置有橫紋,木棍底端的繩子卡合在橫紋形成的間隙中。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中的防止腳踝內翻裝置,采用木棍、繩子和彈力繃帶構成,成本低廉,重量輕盈,結構新穎,穿戴便捷,每對木棍上靠近外踝處相對設置有高低不等的穿繩的圓孔,間隔合理,可調整該裝置固定在腳踝處的高矮位置,高位置處的木棍圓孔對已發生內翻的腳踝加以矯正,低位置處的木棍圓孔對未發生內翻的或者糾正好的腳踝加以調整,在此基礎上,加彈力繃帶固定,繃帶套在內踝的木棍上,交叉固定腳底及內外踝上,起到固定腳踝和防治磨損皮膚的雙重作用。
本實用新型中木棍底端的繃帶卡合在鞋底板上橫紋形成的間隙中,鞋底板的橫紋起到固定作用,腳踝處的木棍外側開設的圓孔,保證了前后都可以調整高度,偏癱病人有的是腳后跟不落地,便于調整前腳掌高一些;腳掌前面的木棍里側開設有圓孔,即繩子將另一對木棍豎直固定在靠近腳踝且穿有鞋子的腳掌外側,主要是防止及糾正足內翻,防止跖屈。
本實用新型中的繩子外側壁的倒鉤形搭扣和環形搭扣相互粘接,在固定木棍的同時,起到了二次緊固限位作用,使用時,將繩子穿過圓孔并把腳踝束緊后,木棍便緊包裹在踝關節上,因此在正常腳踝的活動范圍內,避免因踝關節產生過度的扭轉而造成內翻,保證了木棍固定的穩定性,有效防止腳踝內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木棍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彈力繃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穿入繩子的木棍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使用狀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繩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截面呈半圓弧形的木棍結構示意圖。
其中,1、木棍;2、繩子;3、鞋子;4、倒鉤形搭扣;5、環形搭扣;6、V形防滑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防止腳踝內翻裝置,包括木棍1、繩子2和彈力繃帶,所述木棍1設置為棱柱形木棍1,木棍1設置為四根,每兩根為一對,腳踝處兩木棍1長度為18cm,寬度為1.5cm;腳掌處兩木棍1長度為15cm,寬度為1.5cm,內側兩木棍1離地面2.5cm處各有一個穿繩的圓孔,外側兩木棍1離地3cm處依次設有3個穿繩的圓孔,3個穿繩的圓孔依次間隔1cm,高處圓孔距離木棍1頂部3cm左右,繩子2選擇常用的鞋帶,所述彈力繃帶的寬度為6cm左右,起始處固定在內踝木棍1處,交叉纏繞,然后與起始處彈力繃帶打結。
具體使用過程為:根據足內翻和趾曲程度,可隨機調整外側木棍1繩穿圓孔的高度,內翻較劇的調整高度最高,將繩子2穿過穿繩的圓孔,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木棍1的位置高矮,高的對已內翻的矯正,低的對未內翻或者糾正好的,將繩子2綁緊加以固定,將一對木棍1豎直固定在穿有鞋子3的腳踝外側,繩子2將另一對木棍1豎直固定在靠近腳踝且穿有鞋子3的腳掌外側。選臨床常用的彈力繃帶,寬6.5cm,起始處固定在內踝木棍1處,交叉纏繞,然后與起始處繃帶打結,彈性繃帶條長40cm,彈性繃帶6cm處開一小口,短頭彈性繃帶小口穿過,內踝木棍1整好包繞在內,留短頭彈性繃帶在外,長頭彈性繃帶交叉纏繞后,與短頭彈性繃帶打結,輔以彈力繃帶以固定腳踝并防止木棍1摩擦皮膚。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同于實施例1,如圖5所示,防止腳踝內翻裝置,包括木棍1和繩子2,所述繩子2是由三根中空彈性繩纏繞而成,每根繩子2沿著中點處一分為二,一半外側壁設置有倒鉤形搭扣4,另一半外側壁設置有環形搭扣5,倒鉤形搭扣4和環形搭扣5相互粘接,在綁緊繩子2的同時,起到了二次緊固限位作用,使用時,將繩子2穿過圓孔并把腳踝束緊后,木棍1便緊包裹在踝關節上,因此在正常腳踝的活動范圍內,避免因踝關節產生過度的扭轉而造成內翻,保證了木棍1固定的穩定性,有效防止腳踝內翻。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同于實施例1,如圖6所示,防止腳踝內翻裝置,包括木棍1和繩子2,所述木棍1設置為截面呈半圓弧形的中空柱體結構,該結構的木棍1和腳踝的相貼合性強,具有良好的固定性,有效地保護了踝關節,木棍1靠近腳踝的內側壁上設置有V形防滑紋6,該防滑紋和腳踝處產生了一定的摩擦力,適當拘束腳踝的活動范圍,避免因踝關節產生過度的扭轉而造成內翻,有效防止腳踝扭傷。
以上所述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質范圍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