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醫用針灸針,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連發式耳針。
背景技術:
1、耳針,又稱為耳穴針灸或耳穴療法,是一種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在中醫學中,耳朵被視為人體的縮影,耳部存在與全身各個器官和系統相對應的穴位點,通過刺激這些穴位點,可以調節人體的內在平衡,達到治療疾病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2、傳統耳針操作通常涉及使用細長的針刺入耳部特定穴位,然而,這種傳統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每次施針只能處理一個穴位,對于需要刺激多個穴位的情況,施針效率較低,多次扎刺的間隔時間較長也可能導致患者感到不適或疼痛,將長針扎入合適的深度對醫師的操作技巧要求高,需要醫師具備一定的經驗和技能,重復使用針具還可能帶來交叉感染的風險,需要嚴格的消毒措施,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新的方案來解決現有耳針施針效率較低的這個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發式耳針,通過結構的設置達到提高耳針的施針效率的目的。
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包括若干針體和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儲針殼和推動殼,所述儲針殼開設有容納若干針體的儲針腔,所述推動殼開設有活動腔,所述活動腔內設置有驅動裝置。
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針體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針尖和針尾,所述針尾遠離針尖的一側開設有凹孔,當針體依次首尾相接時所述針尖穿入與之相鄰針體的凹孔中。
4、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彈性件、推動件和傳動件,所述彈性件具有彈性形變性能,所述彈性件套設在推動件上,所述彈性件靠近儲針殼的一端與儲針殼相抵,所述推動件的直徑小于儲針殼靠近推動件一端的內徑。
5、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推動件開設有傳動腔,所述傳動件遠離針體的一端穿入傳動腔內。
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動件靠近針體的一端設置有間隔段,所述間隔段包括與針體數量對應的若干間隔件,所述間隔件的長度等于針體的長度。
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儲針殼靠近傳動件的一端開設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徑小于間隔件最寬處的直徑。
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動件遠離針體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的橫截面積大于傳動腔靠近傳動件一端的開口面積。
9、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儲針腔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若干加固件,所述加固件與針體的周壁相抵。
1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該連發式耳針能夠精確地將針送入相應的耳部穴位的指定深度,減少了人為誤差,可以連續刺激多個穴位,提高了施針的效率,減少多次施針的間隔時間,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到不適,一次性使用的針體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簡化了操作流程,易操作使用安全。
1.一種連發式耳針,包括若干針體(1)和殼體(2),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2)包括儲針殼(21)和推動殼(22),所述儲針殼(21)開設有容納若干針體(1)的儲針腔(211),所述推動殼(22)開設有活動腔(221),所述活動腔(221)內設置有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彈性件(3)、推動件(4)和傳動件(5),所述彈性件(3)具有彈性形變性能,所述彈性件(3)套設在推動件(4)上,所述彈性件(3)靠近儲針殼(21)的一端與儲針殼(21)相抵,所述推動件(4)的直徑小于儲針殼(21)靠近推動件(4)一端的內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體(1)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針尖(11)和針尾(12),所述針尾(12)遠離針尖(11)的一側開設有凹孔(121),當針體(1)依次首尾相接時所述針尖(11)穿入與之相鄰針體(1)的凹孔(121)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件(4)開設有傳動腔(41),所述傳動件(5)遠離針體(1)的一端穿入傳動腔(41)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件(5)靠近針體(1)的一端設置有間隔段,所述間隔段包括與針體(1)數量對應的若干間隔件(6),所述間隔件(6)的長度等于針體(1)的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儲針殼(21)靠近傳動件(5)的一端開設有限位孔(212),所述限位孔(212)的直徑小于間隔件(6)最寬處的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件(5)遠離針體(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滑動塊(51),所述滑動塊(51)的橫截面積大于傳動腔(41)靠近傳動件(5)一端的開口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連發式耳針,其特征在于:所述儲針腔(211)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若干加固件(213),所述加固件(213)與針體(1)的周壁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