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內(nèi)窺鏡,尤其涉及插入部及內(nèi)窺鏡。
背景技術:
1、內(nèi)窺鏡是一種常用的醫(yī)療器械,用于直接進入人體自然管道,為醫(yī)生提供充分的診斷信息以治療疾病。
2、在現(xiàn)有技術中,內(nèi)窺鏡的主動彎曲段的彎曲半徑通常是一定的,為了使得內(nèi)窺鏡能夠在人體自然管道內(nèi)能更加靈活地移動,通常來說主動彎曲段的彎曲半徑越小越好,然而在內(nèi)部空間較大的手術中,例如腎臟,由于腎內(nèi)空間較大,彎曲半徑小的主動彎曲段的遠端難以達到腎臟內(nèi)空間的最遠端,這樣并不利于術者進行手術,而彎曲半徑較大的主動彎曲段則存在在人體自然管道內(nèi)移動時的靈活性較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公開了插入部及內(nèi)窺鏡,以解決相關技術中的內(nèi)窺鏡存在的醫(yī)生難以準確或快速地將內(nèi)窺鏡伸入膽總管或胰總管中的技術問題。
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3、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插入部,包括:主動彎曲段、被動彎曲段、第一限位結構、第二套管以及牽引繩。所述主動彎曲段包括多個相互連接的蛇骨節(jié),每個蛇骨節(jié)均設置有過線孔。所述被動彎曲段連接于所述主動彎曲段的近端。所述第一限位結構連接于所述被動彎曲段,所述第一限位結構形成有限位通道,所述限位通道的軸向方向與所述被動彎曲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套管設置于所述限位通道內(nèi),并沿所述限位通道的軸向方向活動設置,所述第二套管可選擇性地伸入至所述過線孔內(nèi)。所述牽引繩設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內(nèi),并沿所述第二套管的軸向方向活動設置,所述牽引繩連接于位于遠端的所述蛇骨節(jié)。
4、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過線孔的近端的尺寸大于所述過線孔的遠端的尺寸;
5、和/或,所述第二套管的撓度大于所述第一限位結構的撓度;
6、和/或,其中一個所述蛇骨節(jié)具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套管向所述主動彎曲段的遠端移動;
7、和/或,所述第二套管的遠端的至少部分區(qū)域為彈簧管。
8、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套管的遠端的至少部分區(qū)域為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長度小于所述蛇骨節(jié)的長度。
9、另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內(nèi)窺鏡,包括手柄部以及如上述的插入部,所述手柄部包括:外殼以及套管驅動組件,所述套管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外殼內(nèi),所述套管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套管連接,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套管可選擇性地伸入至所述過線孔內(nèi)。
10、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管驅動組件包括:驅動件以及連接塊,所述連接塊滑動設置于所述外殼內(nèi),兩根所述第二套管與所述連接塊連接,在所述連接塊的滑動區(qū)域內(nèi),所述第二套管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連接塊的滑動方向相同。
11、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內(nèi)窺鏡還包括:第二限位結構,所述第二限位結構設置于外殼內(nèi),所述第二限位結構具有過線通道,所述牽引繩穿設于所述過線通道內(nèi),且所述第二限位結構用于限制所述牽引繩徑向移動。
12、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驅動件包括:第二撥動輪、第二轉輪、第三轉輪以及傳動件,所述第二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外部,所述第二撥動輪與所述第二轉輪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第三轉輪嚙合,所述傳動件與所述第三轉輪嚙合,所述傳動件連接于所述連接塊,所述第二撥動輪被設置為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二轉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三轉輪轉動,進而驅動所述傳動件帶動所述第二套管,并使得所述第二套管在所述限位通道的軸向方向移動。
13、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內(nèi)窺鏡還包括:套管鎖定組件,所述套管鎖定組件用于選擇性鎖定所述第二轉輪或解鎖所述第二轉輪。
14、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管鎖定組件包括:第三撥動輪、第四轉輪以及固定輪,所述第三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外部,所述第三撥動輪與所述第四轉輪通過轉桿連接,所述固定輪位于所述第二轉輪和所述第四轉輪之間并且所述固定輪與所述第四轉輪螺紋配合,所述第三撥動輪被設置為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四轉輪轉動進而驅動所述固定輪與所述第二轉輪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轉輪轉動。
15、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輪的外周設置和所述外殼的內(nèi)部中的一者設置有凸塊,另一者設置有與所述凸塊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方向為所述第三撥動輪的軸向方向;
16、和/或,所述傳動件連接于所述連接塊的中部,所述傳動件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套管的移動方向平行,兩根所述第二套管相對于所述傳動件的延伸方向對稱設置;
17、和/或,所述傳動件與所述第二轉輪設置于不同的平面內(nèi);
18、和/或,所述內(nèi)窺鏡還包括:牽引繩驅動組件,所述牽引繩驅動組件包括:第一撥動輪和第一轉輪,所述第一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外部,所述第一撥動輪與所述第一轉輪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牽引繩連接,所述第一撥動輪被設置為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一轉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牽引繩拉動所述主動彎曲段,所述第一撥動輪、所述第二撥動輪以及所述第三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同側。
19、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能夠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20、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插入部通過在被動彎曲段設置第一限位結構,第一限位結構內(nèi)部形成有用于限位通道,并將第二套管設置在限位通道內(nèi),第二套管在限位通道內(nèi)可沿著限位通道的軸向方向活動設置,并且可以選擇性地伸入至主動彎曲段中的蛇骨節(jié)的過線孔內(nèi),牽引繩設置于第二套管內(nèi),并且可以沿第二套管的軸向方向活動,牽引繩還連接于位于遠端的蛇骨節(jié),牽引繩可以用于拉動主動彎曲段彎曲,而第二套管可以用于改變主動彎曲段的彎曲半徑,因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插入部可以實現(xiàn)主動彎曲段的彎曲半徑可調(diào),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內(nèi)窺鏡的主動彎曲段的彎曲半徑一定,彎曲半徑過小難以到達大型空點的最遠端,彎曲半徑過大難以在人體自然管道內(nèi)靈活移動的問題。將上述的插入部應用于內(nèi)窺鏡時,同樣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1.一種插入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線孔的近端的尺寸大于所述過線孔的遠端的尺寸;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的遠端的至少部分區(qū)域為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長度小于所述蛇骨節(jié)的長度。
4.一種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部以及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插入部,所述手柄部包括:外殼以及套管驅動組件,所述套管驅動組件設置于所述外殼內(nèi),所述套管驅動組件與所述第二套管連接,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套管可選擇性地伸入至所述過線孔內(nèi)。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驅動組件包括:驅動件以及連接塊,所述連接塊滑動設置于所述外殼內(nèi),兩根所述第二套管與所述連接塊連接,在所述連接塊的滑動區(qū)域內(nèi),所述第二套管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連接塊的滑動方向相同。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窺鏡還包括:第二限位結構,所述第二限位結構設置于外殼內(nèi),所述第二限位結構具有過線通道,所述牽引繩穿設于所述過線通道內(nèi),且所述第二限位結構用于限制所述牽引繩徑向移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件包括:第二撥動輪、第二轉輪、第三轉輪以及傳動件,所述第二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外部,所述第二撥動輪與所述第二轉輪通過連桿連接,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第三轉輪嚙合,所述傳動件與所述第三轉輪嚙合,所述傳動件連接于所述連接塊,所述第二撥動輪被設置為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二轉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三轉輪轉動,進而驅動所述傳動件帶動所述第二套管,并使得所述第二套管在所述限位通道的軸向方向移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窺鏡還包括:套管鎖定組件,所述套管鎖定組件用于選擇性鎖定所述第二轉輪或解鎖所述第二轉輪。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鎖定組件包括:第三撥動輪、第四轉輪以及固定輪,所述第三撥動輪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外部,所述第三撥動輪與所述第四轉輪通過轉桿連接,所述固定輪位于所述第二轉輪和所述第四轉輪之間并且所述固定輪與所述第四轉輪螺紋配合,所述第三撥動輪被設置為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四轉輪轉動進而驅動所述固定輪與所述第二轉輪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轉輪轉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nèi)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輪的外周設置和所述外殼的內(nèi)部中的一者設置有凸塊,另一者設置有與所述凸塊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方向為所述第三撥動輪的軸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