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縫紉機、和在規定地保持縫制物的狀態下將其間歇地輸送至縫紉機的間歇輸送(indexer)裝置的縫制裝置。
背景技術:
在沿上衣等縫制物的一端邊緣,等間隔地形成多個紐扣孔鎖邊線跡的情況下,必須使縫制物的一端邊緣的線跡形成位置依次位于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縫制部。例如如專利文獻I所公示,與形成紐扣孔并在其周圍形成紐扣孔鎖邊線跡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組合而使用間歇輸送裝置,該間歇輸送裝置用于保持縫制物,并使其沿一端邊緣相對于該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縫制部間歇地移動。
在服裝行業(縫制工廠)等中,在襯衫等的主布料的前襟上形成的紐扣孔BW的位置,如圖25所示,通常將寬度方向的偏離量從前襟寬度W的寬度中心(LI)偏離±0. 25mm以內作為正常,將偏離大于或等于該范圍離的情況作為不良。另外,如圖26所示,從與上述定位單元抵接的主布料端緣側的前襟端部V至紐扣孔BW的位置的距離L2的偏離量,通常將O. 5mm以內作為正常,將大于或等于該范圍作為不良。專利文獻I :日本國特開2010 — 246836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因為間歇輸送裝置由下述設備構成,即將放置的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的裝置(預設置裝置);暫時地保持向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的裝置(輔助夾緊機構);以及間歇地將縫制物向縫紉機的縫合部輸送的裝置(輸送機構),并將這些裝置與縫紉機一起載置在框架上,所以很難將上述偏離量限定在規定范圍內。在圖27及圖28中,對具有縫紉機和間歇輸送裝置的縫制裝置的概要進行說明。在框架(工作臺)1上方設置縫紉機4、預設置裝置2、輔助夾緊機構40、以及輸送機構30。此外,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將向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制物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X (縫制物輸送方向),將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Y,將垂直方向作為上下方向Z。縫紉機4利用縫針等縫制部,通過循環動作而在縫制物上形成紐扣孔鎖邊縫。預設置裝置2具有預設置工作臺21,該預設置工作臺21具有可以載置主布料等縫制物W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且可以沿Y方向從圖27前側的待機位置前進至位于里側的傳遞位置。在預設置裝置2的預設置工作臺21上,在沿縫制物輸送方向X的傳遞位置側的端緣部21a處,等間隔地形成多個切槽22a至22f。輔助夾緊機構40如圖28所示,具有支撐在機架上的多個支承板31及上板32,其各自基端部可以旋轉。
如果各支承板31上升,則其位于預設置工作臺的各個切槽22a至22f內,并與上述預設置工作臺21的上表面成為同一平面。上板32在從上升位置(圖29實線)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其前端部與上升的各個支承板31的上表面卡合,夾持(保持)上述縫制物的端部。輸送機構30在可升降且可在X方向上間歇移動的輸送體3下降時,保持縫制物W的中間部,并可以在由上述輔助夾緊機構40的保持松開之后,沿X方向間歇地移動,從而可以將縫制物的紐扣孔鎖邊縫形成位置向上述縫紉機4的縫制部依次輸送。根據縫紉機4,必須按照使多個紐扣孔鎖邊縫沿縫制物W的前端緣(前襟端部)形成在從縫制物W的前端緣(前襟端部)在Y方向上一定距離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縫制物W的前端緣。因此,設置有止動器等機械的或照射預設置工作臺21的LED等的光學的定位單元(未圖示)。 在裝置整體處于適當的配置關系時,縫制物W的前端緣相對于縫紉機4的縫制部處于Y方向上規定的配置關系。即,上述圖25中寬度方向的偏離量及圖26的距離L2的偏離量在容許范圍內。因此,例如如圖7 (2)所示,必須使保持縫制物W的前端緣的預設置工作臺21及支承板31的位置適當。但是,如圖7 (I)所示,存在支承板31從切槽22的里側端部的Y方向的距離d變大(寬),或雖未圖示,但距離d變小(窄)的情況。申請人:進行各種裝置的檢查及反復進行實驗的結果,發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支撐縫紉機或預設置機構的框架I的撓曲。S卩,通常,在工廠進行上述間歇輸送裝置組裝時,通過在水平且平坦的地面上,使設置于框架下端的所有調節器與地面接觸,在框架無撓曲的狀態下,對裝置進行組裝及調整。但是,出廠后設置在縫制工廠時,縫制工廠的設置地面未必是水平且平坦的地面,如果設置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則框架I會產生撓曲,從而使設置在框架I上的各個裝置的相對位置偏離。例如,由于在框架I上,支承板31相對于載置在框架I的上表面上的上述預設置工作臺21而在前后方向上偏離,從而支承板31的位置相對于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22偏離,成為圖7 (I)所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由支承板31和上板32進行的縫制物的夾持變得不充分,縫制物會脫落,或以偏移狀態被輸送至縫紉機4的縫制部,從而無法在縫制物(前襟)的規定位置形成紐扣孔以及紐扣孔鎖邊縫。在該狀態下,即使將調節器全部調整為接地狀態,框架的撓曲也不能被矯正,從而必須對多個調節器進行調整以矯正框架的撓曲。但是,在縫制工廠對多個調整量規進行適當地調整,以與地面相配合矯正框架的撓曲是非常困難的,會使工作效率顯著降低。另外,可以說,組合縫制紐扣的釘扣縫紉機的情況也是同樣的。本發明的課題是,在設有間歇輸送裝置的縫制裝置中,通過更簡單的結構,對于由設置場所的地板的凹凸狀態引起的框架歪斜的影響而使縫制的位置精度變差這一情況進行校正。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I記載的發明是一種縫制裝置,其具有預設置裝置,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輔助夾緊機構,其暫時保持向上述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輸送體,其在上述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
縫紉機,其在通過上述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具有搭載上述預設置裝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上述輸送體及上述縫紉機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度調整機構,其對上述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調整量規,其為了確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而安裝在上述預設置裝置上,以上述調整量規為基準,測量設置了上述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上述高度調整機構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進行校正。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I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預設置裝置具有預設置工作臺,其載置縫制物;以及多個切槽,其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一端側,在上述切槽(22)中配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的支承板(31),對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進行調整。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I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調整量規具有基板;標識體,其固定在基板上部,一端側具有相對于基板突出的突出部;以及板簧,其固定在基板下部。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3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板上,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成為刻度的高部,上述標識體的突出部,具有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內配置的指示部,將上述支承板的高部和上述指示部作為標識,調整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2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對上述切槽及支承板的調整部位附加優先等級,按照對上述調整位置附加的優先等級,使調整精度階段地提高。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I至5中任意一項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預設置裝置和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以及操作面板,其向上述控制部輸入信號,可以從上述操作面板選擇可以調整上述框架高度的調整模式。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是如技術方案6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如果從上述操作面板發送調整模式啟動信號,則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預設置裝置和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以使得上述預設置工作臺前進至傳遞位置,使上述支承板上升,將上述支承板配置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內。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即使在無法確保平衡度的設置場所,也可以通過基于調整量規調整框架高度,從而將框架的平衡度校正為出廠狀態的精度,可以實現縫制精度的品質提高。
圖I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縫制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結構,且從操作者側即正面右側觀察的斜視圖。圖2是從相反方向觀察圖I的縫制裝置的斜視圖。圖3是從正面左側觀察圖I的縫制裝置的斜視圖。 圖4是從相反方向左方觀察圖I的縫制裝置的間歇輸送裝置的斜視圖。圖5是表示間歇輸送裝置中的各個調整量規的設置位置的底視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預設置工作臺的俯視圖。圖7是說明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與輔助夾具(支承板)的間隙狀況的俯視圖。圖8是裝置整體的模塊結構圖。圖9是表示操作面板的輸入模式畫面的正視圖。圖10是表示操作面板的調整模式畫面的正視圖。圖11是表示調整模式的動作的流程圖。圖12是表示縫邊的調整方法的圖。圖13是表示輔助夾緊機構和預設置工作臺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調整量規的安裝側面的說明圖。圖15是表示預設置工作臺、支承板與調整量規的關系的放大俯視圖。圖16是表示支承板的鋸齒部與調整量規的一致狀態的側視圖。圖17是表示預設置工作臺、支承板與調整量規的關系的放大斜視圖。圖18是調整量規的斜視圖。圖19是從右側方觀察圖18的調整量規的圖。圖20是表示支承板與調整量規及上板的關系的斜視圖。圖21是表示調整順序的流程圖。圖22是圖21的調整順序之后的流程圖。圖23是表不實現進一步精度提聞的調整順序的流程圖。圖24是圖23的調整順序之后的流程圖。圖25是說明紐扣孔鎖邊的正常與不良的圖。圖26是說明紐扣孔鎖邊的寬度的容許寬度的圖。圖27是表示現有的縫制裝置的結構,且從操作者側觀察的斜視圖。圖28是從操作者側的相反側觀察現有的間歇輸送裝置的斜視圖。圖29是從側方表示預設置工作臺、支承板、上板的關系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對于與現有技術相同的結構,標記相同的標號而省略說明。(實施方式)圖I至圖5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縫制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結構。如圖I至圖5所示,縫制裝置具有框架I (裝置主體)、縫紉機4、間歇輸送裝置、及可以進行輸入操作的操作面板5,上述縫紉機4、間歇輸送裝置及操作面板5設置在上述框架I上方。間歇輸送裝置具有預設置裝置2、輔助夾緊機構40、及輸送機構30。此外,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將向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制物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X (縫制物輸送方向),將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Y,將垂直方向作為上下方向Z。縫紉機4利用縫針等縫制部,通過循環動作而在縫制物上形成紐扣孔鎖邊縫。
預設置裝置2具有預設置工作臺21,該預設置工作臺21具有可以載置主布料等縫制物W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且可以通過預設置驅動壓力缸113的驅動,沿Y方向從圖I前側的待機位置前進至位于后側的傳遞位置。如圖3所示,在預設置裝置2的預設置工作臺21上,在沿縫制物輸送方向X的傳遞位置側的端緣部21a處,等間隔地形成多個切槽22a至22f。此外,該切槽22a至22f的個數可以根據需要增減。輔助夾緊機構40,具有可以將各自的基端部可旋轉地支撐在機架上的支承板支撐體38 (圖4)、以及上板32。在支承板支撐體的前端設有與預設置工作臺21的切槽22a至22f數量相同的支承板31。各支承板31與圖29示出的支承板31同樣地,如果上升至上升位置,則位于預設置工作臺的各個切槽22a至22f內,并與上述預設置工作臺21的上表面成為同一平面。上板32下降時,其前端部與上升的各支承板31的上表面卡合,夾持(保持)輸送至傳遞位置的上述縫制物W的端部,另外,通過上升而可以松開。輸送機構30具有可以升降并且可以在X方向上間歇移動的輸送體3。輸送體3下降時,可以保持位于傳遞位置的縫制物W的中間部。另外,輸送體3可以在松開由上述輔助夾緊機構40進行的保持之后,沿X方向間歇地移動,從而可以將縫制物W的紐扣孔鎖邊縫形成位置,依次向上述縫紉機4的縫制部輸送。框架I如圖I至圖5所示,以偏移的狀態一體地構成第I框架IA和第2框架1B,上述第I框架IA搭載縫紉機4,上述第2框架IB搭載預設置裝置2、輔助夾緊機構40及輸送機構30。這是由于預設置位置與由縫紉機決定的縫制位置在X方向上偏移。另外,A、B、C、D、E、F、G是作為相對于設置地板的高度調整機構的調節器。在第I框架IA的三個角部底部配置調節器A、B、C,在第2框架IB的四個角部底部配置調節器D、E、F、G0調節器A、B、C、D、E、F、G是公知的結構,其通過旋轉操作而調整旋入量,從而可以進行聞度調整。下面,對本發明的調整構造進行說明。本發明的支承板31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在位于切槽22的空間內的上表面,在長度方向上至少形成7個波浪狀的凹凸。該凹凸用于在其與上板32之間可靠地夾持縫制物,在該多個凸部中從前端開始的第6個凸部(高部)31A上,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心刻有沿側方向的直線狀的記號(未圖示)。
如圖18以及圖19所不,調整量規8具有標識體81、基板82及板黃83。俯視觀察為長方形的基板82,由主體部82b和支撐部82c構成,上述主體部82b具有垂直且平坦的基準面82a,上述支撐部82c,從基準面82a的上部向Y方向前側(圖19左方)延長。配置在上述基板82的上部的標識體81,具有與基板82相比向一側(圖18右側)突出的大小,具有從其突出端在Y方向延長的突出部8Ic。該突出部8Ic的前端面下端成為指示部81a。指示部81a與支承板31的高部的位置進行比較,成為對框架I的平衡度進行比較的基準。另外,在標識體81上,形成沿Y方向較長的兩個切槽81b、81b,通過使螺釘84、84的螺紋部貫穿該切槽81b、81b,并將螺釘84、84擰緊,而將標識體81固定在基板82上。可以在該切槽81b、81b的長度方向的范圍內調整標識體81的Y方向的位置。
在主體部82b的底面,利用螺釘85固定板簧83,該板簧83使標識體81的突出部81c側的前端向下方彎折。并且,如圖14所示,預設置工作臺21的上述端緣部21a插入在基板82的支撐部82c與板簧83之間,與基板82的基準面82a抵接。調整量規8利用板簧83的彈力,支撐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規定位置。上述調整量規8,以使基板82的基準面82a與預設置工作臺21的側端面21a—致的狀態,通過螺栓結合而固定在預設置工作臺21上。并且,在該縫制裝置的組裝出廠階段,在水平且平坦的地面上所有支承板31與切槽22處于適當的對應關系的位置時,如圖16所示,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前端面的標識面81a,成為與支承板31的從前端開始的第6個高部31A上的刻痕一致的狀態而固定。此外,因為如果支承板31的高部31A的寬度小,則容易使標識面81與高部的中心一致,所以不需要刻痕。另外,只要有刻痕即可,也可以不使支承板31形成凹凸。圖17是放大表示支承板31與調整量規8的關系的圖,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布料抵接端安裝調整量規8,使其標識體81的爪部(標識面)與切槽22內的支承板31的上方重
八
口 ο如圖8所示,控制部100具有R0M,其存儲控制間歇輸送裝置的程序等;RAM,其存儲來自操作面板5或各種傳感器的輸出;以及CPU,其執行各種程序。在該控制部100上連接下述單元并分別輸入各自的信號停止開關41,其設置在縫紉機4的主體機架上;前進傳感器101,其配置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Y方向的移動范圍內,檢測預設置工作臺21向傳遞位置(前進位置)的移動;后退傳感器102,其同樣地配置在Y方向的移動范圍內,檢測預設置工作臺21向待機位置(后退位置)的移動;原點傳感器103,其配置在輸送體3的X方向移動范圍內,檢測輸送體3向X方向原點的移動;啟動開關105,其啟動間歇輸送裝置;操作面板5,其向控制部100輸入信號;以及電源106。另外,在該控制部100上連接下述單元縫紉機電動機110,其配置在縫紉機4的機架內;輸送用步進電動機111,其使輸送體3在X方向上移動;預設置驅動壓力缸113,其用于使預設置工作臺21前進/后退;支承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4,其使輔助夾緊機構40的支承板31上下移動;上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5,其使上側的上板32上下移動;以及夾板驅動壓力缸117,其使輸送體3上下移動。
控制部100根據來自設置在縫紉機4的頭部框架上的停止開關41、前進傳感器101、后退傳感器102、原點傳感器103、啟動開關105、及操作面板5的輸入信號,向縫纟刃機電動機110、輸送用步進電動機111、預設置驅動壓力缸113、支承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4、上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5、夾板驅動壓力缸117輸出信號,對各自的驅動進行控制。在圖9中,按下在操作面板5的數據編輯畫面上顯示的模式轉換用的鍵51a,從編輯畫面切換到調整模式畫面(圖10)。如果按下在調整模 式設定畫面上顯示的鍵51a并保持3秒,則切換可以變更范圍的輸入級別,如果選擇調整模式K55并按下準備鍵51,則成為調整模式。通過CPU執行圖11的流程圖所示的調整程序。在按下準備鍵51而成為調整模式狀態時,如果按下停止開關41,則調整模式開始(步驟SI),控制預設置驅動壓力缸113而使預設置工作臺21從待機位置前進至傳遞位置(步驟S2),然后,控制支承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4,使支承板31從下降位置上升至上升位置(步驟S3)。然后,設置調整量規,進行調節器調整。在調節器調整結束而拆下調整量規后,如果按下停止開關41 (步驟S4),則控制支承板上下移動壓力缸114,使支承板31下降,并且,控制預設置驅動壓力缸113,使預設置工作臺21后退至待機位置(步驟S5)。即,如果從操作面板5發送調整模式啟動信號,則預設置工作臺前進至傳遞位置,然后,支承板31上升而配置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切槽22內。在縫紉機4中,確認縫邊長度是否被設定成規定尺寸,在未設定為規定尺寸的情況下,進行調整作業。即,作為縫邊設定單元,設置旋轉軸6A和預設置調整用的手柄6,上述旋轉軸6A在圖12中沿Y軸方向支撐在第I框架IA上,上述手柄6 (圖I、圖12)可以相對于轉動軸6A拆卸。在該轉動軸6A上沿軸線方向形成螺紋部(未圖示)。設有支撐部件(未圖示),其相對于該螺釘部螺合,并且不可旋轉但可以在軸線方向移動地被支撐;以及標識部件6B,其固定在上述支撐部件上。在該標識部件6B的移動路徑上,在預設置工作臺21上方固定刻度部件7。通過對該手柄6進行旋轉操作,從而使轉動軸6A旋轉,使與螺釘部螺合的標識部件6B在軸線方向上移動,與刻度部件7的刻度對齊。該刻度的數值成為縫邊長度的設定值。調整后,將手柄6卸下。預設置工作臺21的具有切槽22的布料抵接端側,如圖20所示,由多孔板形成,利用使該多孔部21b起作用的真空吸附保持布端。此外,在布端保持時,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布料抵接端,形成省略圖示的抵接板,對布端進行定位。下面,對根據上述調整量規8而進行的間歇輸送裝置的縫制精度校正進行說明。圖21及圖22是表不調整順序的流程圖。如圖所示,首先,在順序I中,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1個切槽22a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1A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G轉動而使框架1上升,在使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后,進入下一個順序2 (1A - 2)。
另外,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切槽22a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下(1B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A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在使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后,進入下一個順序2 (1B — 2)。在順序2中,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4個切槽22d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2A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2個位置的各個調節器C、D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使各自第6個高部的中心分別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為止(2A — 2)。另外,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4個切槽22d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下(2B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B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為止(2B — 2)。·
并且,再次確認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和第4個切槽22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是否分別與各個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2 - 3),如果一致則進入下一個順序3,如果不一致則重新進行順序I、順序2。在順序3中,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5個切槽22e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3A — I),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E轉動而使框架I下降,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為止(3A — 2)。另外,在相對于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從左側開始的第5個切槽22e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下(3B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E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為止(3B — 2)。并且,再次確認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第4個和第5個切槽22a、22d、22e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是否分別與各個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3 - 3),如果一致則結束調整,如果不一致則重新進行順序I至順序3。通過上述調整,紐扣孔鎖邊位置可以在前襟中心位置處得到±0. 3mm的精度。如上所述,在支承板31上,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成為刻度的高部,并且,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的指示部81a配置在預設置工作臺21的切槽22內,將支承板31的高部和調整量規8的指示部作為標識,調整調整量規8與支承板31的相對位置。并且,將調整量規作為基準,測量設置有框架I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高度調整機構將框架I的平衡度校正為出廠狀態的精度。此外,在從一開始,切槽22的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即與調整量規8的標識體81的爪的前端一致的情況下,無需進行調整。以上,根據實施方式的縫制裝置,即使在未能確保平衡度的設置場所,也可以通過根據預設置工作臺21的切槽22的調整量規8,利用調節器A、B、C、D、E、F、G調整框架I的聞度,實現縫制精度的品質提聞。并且,因為調整順序變得明確,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設置,從而可以縮短設計變更時的調整時間。
即,對切槽22及支承板31的調整部位附加優先等級,按照調整部位標記的優先等級,階段地提高調整精度。另外,因為無需進行繁瑣的操作,可通過操作面板5轉換至調整狀態,所以可以實現操作性的提高。實施方式2下面,對于為了實現進一步的精度提高,而在前后方向調整后實施左右方向調整的方法進行說明。此外,在這里,以箭頭標志為基準進行調整,但使用上述的量規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圖23及圖24是表示調整順序的流程圖。在這種情況下,切槽22中顯示調整量規。
S卩,如圖所示,在切槽22的左右,分別顯示用于與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對齊的橫向箭頭,并且,在切槽22的前側,分別顯示用于與支承板31的左右兩側面對齊的豎向箭頭。如圖所示,首先,在順序I中,在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1A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G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在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橫向箭頭一致時,進入下一個順序2(IA — 2)。另外,在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下(1B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A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在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橫向箭頭一致時,進入下一個順序2 (1B - 2)。在順序2中,在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4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2A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2個位置的調節器C、D分別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各自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分別與橫向箭頭一致為止(2A - 2)。另外,在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4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2B - I)下,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I個位置的調節器B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與橫向箭頭一致為止(2B - 2)。并且,再次確認各個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是否與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和第4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一致(2 - 3),如果一致則進入下一個順序3,如果不一致,則重新進行順序I、順序2。在順序3中,在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5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前方偏移的情況下(3A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2個位置的調節器E、F分別轉動而使框架I下降,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分別與橫向箭頭一致為止(3A - 2)。另外,相對于從左側開始的第5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向后方偏移的情況下(3B — 1),分別旋轉規定的調整量規、例如2個位置的調整量規E、F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第6個高部的中心分別與橫向箭頭一致為止(3B - 2)。并且,再次確認各個支承板31的第6個高部的中心是否分別與從左側開始的第I個、第4個及第5個切槽22的橫向箭頭一致(3 - 3),如果一致則進入下一個順序4,如果不一致則重新進行順序I至順序3。在順序4中,在相對于切槽22的豎向箭頭,支承板31向右方偏移的情況下(4A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5個位置的調節器B、C、D、E、F分別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支承板31分別與豎向箭頭一致為止(4A - 2)。另外,在相對于切槽22的豎向箭頭,支承板31向左方偏移的情況下(4B — 1),使規定的調節器、例如2個位置的調節器A、G分別轉動而使框架I上升,調整至支承板31分別與豎向箭頭一致為止(4B - 2)。然后,進入下一個順序5,確認各個支承板31是否分別與各個切槽22的箭頭一致,如果一致則結束調整,如果不一致則重新進行順序I至順序4。通過上述的調整,紐扣孔鎖邊位置可以在前襟中心位置處得到±0. 25mm的精度。此外,在從一開始,支承板31即與切槽22的箭頭一致的情況下,無需進行調整。如上所述,可以通過在前后方向的調整后實施左右方向的調整,提高精度。即,對切槽22及支承板31的調整部位附加優先等級,按照調整部位處標記的優先等級而階段地提高調整精度。(變形例)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設置了 6處或7處的調節器,但調節器可以設置為小于或等于5處,也可以大于或等于8處。另外,在調整量規中使用傳感器或帶尺,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另外,對于縫制裝置中使用的縫紉機,可以取代紐扣孔鎖邊縫紉機而使用釘扣縫紉機。
權利要求
1.一種縫制裝置,具有 預設置裝置(2),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 輔助夾緊機構(40),其暫時保持向上述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 輸送體(3),其在上述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 縫紉機,其在通過上述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具有搭載上述預設置裝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上述輸送體及上述縫紉機的上表面, 其特征在于,具有 高度調整機構(B、D、F),其對上述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 調整量規(8 ),其為了確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而安裝在上述預設置裝置上, 以上述調整量規(8)為基準,測量設置了上述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上述高度調整機構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進行校正。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預設置裝置具有 預設置工作臺,其載置縫制物;以及 多個切槽(22a、22b、22c…),其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一端偵U, 在上述切槽中配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的支承板(31a、31b、31c…), 對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進行調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整量規具有 基板(82); 標識體(81),其固定在基板上部,一端側具有相對于基板突出的突出部(81c);以及 板簧(83 ),其固定在基板下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板上,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成為刻度的高部, 上述標識體的突出部,具有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內配置的指示部, 將上述支承板的高部和上述指示部作為標識,調整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對上述切槽及支承板的調整部位附加優先等級,按照對上述調整位置附加的優先等級,使調整精度階段地提高。
6.如權利要求I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預設置裝置和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以及 操作面板,其向上述控制部輸入信號, 可以從上述操作面板選擇可以調整上述框架高度的調整模式。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從上述操作面板發送調整模式啟動信號,則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預設置裝置和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以使得上述預設置工作臺前進至傳遞位置,使上述支承板上升,將上述支 承板配置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縫制裝置,其校正由設置場所的地板凹凸狀態引起的框架歪斜的影響使縫制的位置精度變差。其由下述單元構成預設置裝置,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輔助夾緊機構,其暫時保持向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輸送體,其在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紉機,其在由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搭載上述單元,該縫制裝置具有高度調整機構,其對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調整量規,其安裝在預設置裝置上,用于確認框架的平衡度,以調整量規為基準,測量設置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高度調整機構將框架的平衡度校正為出廠狀態的精度。
文檔編號D05B35/00GK102888718SQ20121025678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1日
發明者鐮倉新治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