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屬于橫機底板中的一個零件,通過橫機底板中的電機帶動拔叉擺動,再由拔叉撥動拉條進行往復移動,通過拉條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實現橫機底板的選針功能。
背景技術:
電腦橫機底板中的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可以設計為活動式結構,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的活動是通過電腦橫機底板中的驅動機構進行驅動的,驅動機構通過傳動件帶動拉條進行移動,拉條再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目前常用的拉條的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尺寸不夠科學,難以平穩、有效的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且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時的噪音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尺寸科學,能夠平穩、有效的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且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時噪音低的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包括拉條本體,其結構特點在于:所述拉條本體上從左往右依次設置有左導軌槽、左連接孔、右連接孔和右導軌槽,所述左導軌槽從左往右依次由左上半圓段、左上水平段、左上圓弧段、左傾斜段、左下圓弧段、左下水平段和左下半圓段組成,所述右導軌槽從右往左依次由右上半圓段、右上水平段、右上圓弧段、右傾斜段、右下圓弧段、右下水平段和右下半圓段組成,所述左導軌槽和右導軌槽呈鏡相對稱。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左上半圓段的圓心到拉條本體底部的距離為9-10mm,所述左下半圓段的圓心到拉條本體底部的距離為5.6-6.2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左上半圓段的圓心到拉條本體底部的距離為9.55mm,所述左下半圓段的圓心到拉條本體底部的距離為5.9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在沿與拉條本體的中心線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左上水平段、左上圓弧段、左傾斜段和左下圓弧段的長度之和為10-10.5mm,所述左上半圓段的圓心和左下半圓段的圓心之間的距離為24-25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在沿與拉條本體的中心線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左上水平段、左上圓弧段、左傾斜段和左下圓弧段的長度之和為10.27mm,所述左上半圓段的圓心和左下半圓段的圓心之間的距離為24.5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在沿與拉條本體的中心線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左下半圓段的圓心到右上半圓段的圓心之間的距離為64-68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在沿與拉條本體的中心線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左下半圓段的圓心到右上半圓段的圓心之間的距離為66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拉條本體的長度為100-116mm,寬度為14-18mm,厚度為1.6-2.4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在沿與拉條本體的中心線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左上水平段的長度為2.3-2.7mm。
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所述左上圓弧段的弧度半徑為6.5-6.7mm,所述左下圓弧段的弧度半徑為6.5-6.7mm。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結構設計合理,傳動效果好,運行時,拉條進行往復移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分別沿左導軌槽和右導軌槽移動,通過拉條能夠平穩、有效的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且帶動左起針三角和右起針三角進行活動時噪音低。整體尺寸設計科學,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性能更加可靠,傳動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標注有尺寸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
參見圖1至圖4,本實施例中橫機底板的選針三角控制裝置中的拉條包括拉條本體1,拉條本體1上從左往右依次設置有左導軌槽2、左連接孔4、右連接孔5和右導軌槽3,其中,左連接孔4和右連接孔5均可以為M4螺孔,左連接孔4和右連接孔5之間的距離k通常為16mm,左連接孔4和右連接孔5到拉條本體1的底部的距離e均為10mm。
本實施例中的左導軌槽2從左往右依次由左上半圓段21、左上水平段22、左上圓弧段23、左傾斜段24、左下圓弧段25、左下水平段26和左下半圓段27組成,右導軌槽3從右往左依次由右上半圓段31、右上水平段32、右上圓弧段33、右傾斜段34、右下圓弧段35、右下水平段36和右下半圓段37組成,左導軌槽2和右導軌槽3呈鏡相對稱,如左導軌槽2和右導軌槽3可以關于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呈鏡相對稱,左導軌槽2和右導軌槽3也可以關于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和右下半圓段37的圓心之間的連接線的中垂線呈鏡相對稱。
在左導軌槽2中,左上半圓段21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x為9-10mm,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y為5.6-6.2mm。左上半圓段21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x優選為9.55mm,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y優選為5.9mm。在右導軌槽3中,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x’為9-10mm,右下半圓段37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y’為5.6-6.3mm。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x’優選為9.55mm,右下半圓段37的圓心到拉條本體1底部的距離y’優選為5.9mm。
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左上水平段22、左上圓弧段23、左傾斜段24和左下圓弧段25的長度之和m為10-10.5mm,左上半圓段21的圓心和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之間的距離d為24-25mm。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左上水平段22、左上圓弧段23、左傾斜段24和左下圓弧段25的長度之和m優選為10.27mm,左上半圓段21的圓心和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之間的距離d優選為24.5mm。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右上水平段32、右上圓弧段33、右傾斜段34和右下圓弧段35的長度之和m’為10-10.5mm,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和右下半圓段37的圓心之間的距離d’為34-35mm。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右上水平段32、右上圓弧段33、右傾斜段34和右下圓弧段35的長度之和m’優選為10.37mm,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和右下半圓段37的圓心之間的距離d’優選為34.5mm。
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到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之間的距離t為64-68mm。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左下半圓段27的圓心到右上半圓段31的圓心之間的距離t優選為66mm。
在沿與拉條本體1的中心線f相垂直的方向上,左上水平段22的長度n為2.3-2.7mm,優選為2.5mm。左上圓弧段23的弧度半徑R1為6.5-6.7mm,優選為6.6mm;左下圓弧段25的弧度半徑R2為6.5-6.7mm,優選為6.6mm。
拉條本體1為矩形結構,在拉條本體1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圓角結構,左傾斜段24和拉條本體1的底部之間的夾角為35度,右傾斜段34和拉條本體1的底部之間的夾角為35度。拉條本體1的長度a為100-116mm,寬度b為14-18mm,厚度s為1.6-2.4mm。拉條本體1的長度a優選為108mm,寬度b優選為15.97-16.05mm,厚度s優選為1.97-2.05mm。
本實施例中左導軌槽2的寬度w通常為5-5.2mm,優選為5.1mm,右導軌槽3的寬度w’通常為5-5.2mm,優選為5.1mm。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狀、所取名稱等可以不同,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結構所作的舉例說明。凡依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構思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者簡單變化,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