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送料裝置及車縫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服裝車縫加工領域,在裁片的車縫過程中,裁片的定位及擺放可以由人手、模具、傳送帶或機械機構來完成。人工操作是由人手固定裁片推送以及配合車縫設備的前進力完成,但耗費人力、人工培訓周期長且車縫質量不穩定;借助模具的操作方法是通過模具固定裁片及配合車縫設備的前進力完成,其缺點是損耗的模具多,不環保,制作周期長,耗時耗料;傳送帶和機械機構則是通過傳送帶的動力或驅動裝置帶動機械機構實現的,其缺點在于需要根據不同的款式不斷調整傳送帶和機械機構,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節約時間、節約人力的送料裝置。
一種送料裝置,所述送料裝置具有傳送帶、驅動部件以及靜電發生器,所述驅動部件用于設在機臺上且連接于所述傳送帶,所述傳送帶上用于放置裁片,所述驅動部件用于驅動所述傳送帶移動,所述靜電發生器連接于所述傳送帶,所述靜電發生器能夠通過所述傳送帶發出靜電。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車縫機構。
一種車縫機構,包括:
機臺;
送料裝置,所述送料裝置具有傳送帶、驅動部件以及靜電發生器,所述驅動部件設在所述機臺上且連接于所述傳送帶,所述傳送帶上用于放置裁片,所述驅動部件用于驅動所述傳送帶移動,所述靜電發生器連接于所述傳送帶,所述靜電發生器能夠通過所述傳送帶發出靜電;
折疊器,所述折疊器設在所述機臺上以用于折疊所述傳送帶送來的所述裁片;以及
車縫裝置,所述車縫裝置設在所述機臺上以用于車縫經過所述折疊器折疊后的所述裁片。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傳送帶、所述折疊器以及所述車縫裝置依次順序分布。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拉料裝置,所述拉料裝置具有至少兩個拉料滾輪以及用于驅動所述拉料滾輪轉動的拉料轉動驅動部件,其中兩個所述拉料滾輪連接于所述機臺,該兩個拉料滾輪之間具有用于供車縫后的所述裁片通過的間隔,當車縫后的所述經過該兩個拉料滾輪之間的間隔時,車縫后的所述裁片與兩個所述拉料滾輪均接觸配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拉料滾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拉料滾輪在所述機臺上沿豎直方向分布。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兩個所述拉料滾輪之間的間隔與所述車縫裝置的車縫工位對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下料裝置,所述下料裝置具有至少兩個下料滾輪以及用于驅動所述下料滾輪轉動的下料轉動驅動部件,其中兩個所述下料滾輪連接于所述機臺,該兩個下料滾輪之間具有用于供車縫后的所述裁片通過的間隔,當車縫后的所述經過該兩個下料滾輪之間的間隔時,車縫后的所述裁片與兩個所述下料滾輪均接觸配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拉料滾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下料滾輪在所述機臺上沿豎直方向分布。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兩個所述下料滾輪之間的間隔與所述車縫裝置的車縫工位對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折疊器包括:
折疊筒,所述折疊筒具有折疊腔,所述折疊筒具有用于供所述裁片進入的進料口及用于供所述裁片出料的出料口,所述進料口及所述出料口連通所述折疊腔,所述折疊筒的寬度從所述進料口至所述出料口方向依次收窄;所述折疊腔內設有折疊板,所述折疊板連接于所述折疊腔的內壁且靠近于所述出料口,所述折疊板與所述裁片的移動平面平行;
感應裝置,所述感應裝置具有第一感器元件及第二感應元件,所述第一感應元件設置靠近于所述進料口處,所述第二感應元件靠近于所述出料口處;以及
吹風裝置,所述吹風裝置具有吹風管及第一吹風元件,所述吹風管一端連通于所述折疊腔,另一端連通于所述第一吹風元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車縫機構示意圖;
圖2、3為圖1中所示車縫機構的折疊器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車縫機構;100、機臺;200、送料裝置;210、傳送帶;220、靜電發生器;300、折疊器;310、折疊筒;311、進料口;312、出料口;320、折疊板;321、限位板;330、進料平臺;341、第一感應元件;342、第二感應元件;343、第三感應元件;350、吹風管;360、底座;370、支架;380、連接桿;381、卡槽;400、車縫裝置;500、拉料裝置;510、拉料滾輪;520、拉料轉動驅動部件;600、下料裝置;610、下料滾輪;620、下料轉動驅動部件;20、裁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見圖1所示,本實施例涉及了一種車縫機構10。該車縫機構10包括機臺100、送料裝置200、折疊器、車縫裝置400、拉料裝置500、下料裝置600以及控制裝置。上述的控制裝置可以采用PLC。
所述送料裝置200具有傳送帶210、驅動部件以及靜電發生器220。所述驅動部件設在所述機臺100上且連接于所述傳送帶210。所述傳送帶210上用于放置裁片20。所述驅動部件用于驅動所述傳送帶210移動。所述靜電發生器220連接于所述傳送帶210。所述靜電發生器220能夠通過所述傳送帶210發出靜電。
所述折疊器設在所述機臺100上以用于折疊所述傳送帶210送來的所述裁片20。所述車縫裝置400設在所述機臺100上以用于車縫經過所述折疊器折疊后的所述裁片20。所述傳送帶210、所述折疊器以及所述車縫裝置400依次順序分布。
參見圖2及圖3所示,折疊器300包括折疊筒310、折疊板320、進料平臺330、限位板321、底座360、支架370、連接桿380、感應部件以及吹風裝置。
參見圖2及圖3所示,折疊筒310呈扁平狀,折疊筒310設置在機臺100上。折疊筒310具有折疊腔。折疊筒310具有用于供筒條裁片20進入的進料口311及用于供筒條裁片20出料的出料口312。進料口311及出料口312連通折疊腔。
折疊筒310的寬度從進料口311至出料口312方向依次收窄。折疊腔內設有折疊板320,該折疊板320連接于折疊腔的內壁且靠近于出料口312,折疊板320的寬度由靠近進料口311的一端至靠近出料口312的一端逐漸收窄。
參見圖2及圖3所示,折疊板320平行與筒條裁片20移動的平面,也即折疊板320與折疊筒310的底面平行。折疊板320的中部位置通過固定部件連接在折疊腔的上方的內壁。折疊板320、固定部件及折疊腔的內壁之間形成兩個折疊槽。該兩個折疊槽成對稱狀分布。
參見圖2及圖3所示,折疊筒310通過支架370連接在底座360上。底座360可以固定在車縫機臺100上,配合下游的車縫裝置400使用。
進料平臺330連接于進料口311的下邊緣。進料平臺330的寬度由遠離折疊筒310的一端至靠近折疊筒310的一端逐漸收窄,且進料平臺330靠近折疊筒310一端的寬度等于折疊筒310的進料口311寬度。進料平臺330的設置便于筒條裁片20的進料,進料平臺330的端口尺寸大,易于放料。
參見圖2及圖3所示,進料平臺330上靠近進料口311的兩側邊緣連接有限位板321。限位板321的作用是避免筒條裁片20從進料平臺330上脫落和移位。
參見圖2及圖3所示,感應部件具有第一感應元件341、第二感應元件342及第三感應元件343,第一感應元件341設置在進料平臺330上且靠近于進料口處。第二感應元件342設置在折疊筒310上且靠近于出料口312處。第三感應元件343設置在進料平臺330上且靠近于進料平臺330的邊緣,也即靠近限位板321。控制裝置電連接于第一感應元件341、第二感應元件342及第三感應元件343。
參見圖2及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桿380上具有卡槽381,第二感應元件342設置在卡槽381內。第二感應元件342可通過連接桿380設置在上述的支架370上,此時,需要在折疊筒310的上表面開設通孔,第二感應元件342的感應端朝向于通孔,用于檢測筒條裁片20。
吹風裝置具有吹風管350及第二吹風元件,吹風管350一端連通于折疊腔,另一端連通于第二吹風元件。控制裝置電連接于第二吹風元件。
所述拉料裝置500具有至少兩個拉料滾輪510以及用于驅動所述拉料滾輪510轉動的拉料轉動驅動部件520。其中兩個所述拉料滾輪510連接于所述機臺100,該兩個拉料滾輪510之間具有用于供車縫后的所述裁片20通過的間隔。當車縫后的所述經過該兩個拉料滾輪510之間的間隔時,車縫后的所述裁片20與兩個所述拉料滾輪510均接觸配合。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拉料滾輪510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拉料滾輪510在所述機臺100上沿豎直方向分布。兩個所述拉料滾輪510之間的間隔與所述車縫裝置400的車縫工位對齊。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料裝置600具有至少兩個下料滾輪610以及用于驅動所述下料滾輪610轉動的下料轉動驅動部件620。其中兩個所述下料滾輪610連接于所述機臺100,該兩個下料滾輪610之間具有用于供車縫后的所述裁片20通過的間隔。當車縫后的所述經過該兩個下料滾輪610之間的間隔時,車縫后的所述裁片20與兩個所述下料滾輪610均接觸配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拉料滾輪510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下料滾輪610在所述機臺100上沿豎直方向分布。兩個所述下料滾輪610之間的間隔與所述車縫裝置400的車縫工位對齊。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