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
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使用該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正倒縫切換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縫紉機針距調節機構所使用的調節螺柱為一體式結構,這樣造成的不良結果是,當工人在打倒縫時,送料調節器與調節螺柱接觸,產生的噪聲比較大,大大增加工人的疲勞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及正倒縫切換裝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工人在打倒縫時,噪聲較大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它包括調節螺柱,調節螺柱的一端設有旋轉頭部,調節螺柱的另一端設有彈性墊塊,調節螺柱與機殼螺紋配合,旋轉頭部帶動調節螺柱繞軸線轉動時,調節螺柱沿軸線移動;針距調節機構還包括調節頭部,機殼上設有用于安裝調節頭部的安裝孔,調節頭部能在安裝孔中沿軸向滑動,調節頭部的一端與彈性墊塊相接觸,調節頭部的另一端與針距調節器相接觸。
優選的,彈性墊塊為牛筋墊塊。
優選的,彈性墊塊固定在調節螺柱的端部,彈性墊塊與調節頭部的端部相對設置。
優選的,彈性墊塊將調節螺柱的端部、調節頭部的端部連接在一起。進一步的優選,彈性墊塊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連接孔,調節螺柱的端部、調節頭部的端部分別插入對應的連接孔中。
優選的,調節頭部與調節螺柱同軸設置。
優選的,調節頭部套在一定位套筒內,定位套筒固定在機殼的安裝孔內,調節頭部在定位套筒中滑動。
優選的,調節頭部的外周面與機殼的安裝孔的內周面相配合。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正倒縫切換裝置,它包括上述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針距調節器的中部設有轉動軸,針距調節器遠離調節頭部的端部與倒送料連桿的一端鉸接,倒送料連桿的另一端與擺動座的一端鉸接,擺動座的中部設有轉動軸,倒送料連桿的中間設有突出的支撐突起,支撐突起架在倒送料曲柄端部的支撐凸點上,倒送料曲柄固定套在扳手軸上,扳手軸固定套有扳手,扳手軸繞自身軸線轉動。
優選的,扳手軸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扳手軸套,扳手軸套固定在機殼內。
如上,本實用新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及正倒縫切換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及正倒縫切換裝置,采用分體式螺柱設計,有效地降低由于碰撞所產生的噪聲,降低了工人工作的疲勞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該設計零件容易加工,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顯示為本實用新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顯示為本實用新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至圖5顯示為本實用新型使用該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正倒縫切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至圖7顯示為圖4所示的正倒縫切換裝置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調節螺柱
2 旋轉頭部
3 彈性墊塊
31 連接孔
4 調節頭部
5 針距調節器
6 定位套筒
7 倒送料連桿
71 支撐突起
8 擺動座
9 倒送料曲柄
91 支撐凸點
10 扳手軸
20 扳手
30 扳手軸套
40 擺動座固定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7。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它包括調節螺柱1,調節螺柱1的一端設有旋轉頭部2,調節螺柱1的另一端設有彈性墊塊3,調節螺柱1與機殼螺紋配合,旋轉頭部2帶動調節螺柱1繞軸線轉動時,調節螺柱1沿軸線移動;針距調節機構還包括調節頭部4,機殼上設有用于安裝調節頭部4的安裝孔,調節頭部4能在安裝孔中沿軸向滑動,調節頭部4的一端與彈性墊塊3相接觸,調節頭部4的另一端與針距調節器5相接觸。
該針距調節機構采用分體式螺柱,將與針距調節器5相接觸的柱體分為調節螺柱1和調節頭部4,且調節螺柱1和調節頭部4之間設有彈性墊塊3,這樣在調節針距調節器5的位置時,由于調節頭部4安裝在機殼內,與機殼為小間隙配合,可減少調節頭部4的徑向竄動,降低聲響,同時,碰撞時,調節頭部4向內運動,與彈性墊塊3接觸,彈性墊塊3可進一步吸收部分聲響,從而有效地降低了由于碰撞所產生的噪聲,降低了工人工作的疲勞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彈性墊塊3優選為牛筋墊塊。
為保證調節幅度的準確性,調節頭部4與調節螺柱1最好同軸設置。
該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具有三種實施方式。
第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彈性墊塊3固定在調節螺柱1的端部,彈性墊塊3與調節頭部4的端部相對設置,調節頭部4的外周面與機殼的安裝孔的內周面相配合。這種實施方式,將彈性墊塊3固定在調節螺柱1的端部,不與調節頭部4的端部相連接,而調節頭部4直接安裝于機殼的安裝孔,直接與機殼的安裝孔相接觸。
第二種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彈性墊塊3將調節螺柱1的端部、調節頭部4的端部連接在一起,調節頭部4的外周面與機殼的安裝孔的內周面相配合。具體而言,彈性墊塊3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連接孔31,調節螺柱1的端部、調節頭部4的端部分別插入對應的連接孔31中。這種實施方式,彈性墊塊3將調節螺柱1的端部、調節頭部4的端部連接在一起,而調節頭部4直接安裝于機殼的安裝孔,直接與機殼的安裝孔相接觸。
第三種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彈性墊塊3固定在調節螺柱1的端部,彈性墊塊3與調節頭部4的端部相對設置,調節頭部4套在一定位套筒6內,定位套筒6固定在機殼的安裝孔內,調節頭部4在定位套筒6中滑動。這種實施方式,將彈性墊塊3固定在調節螺柱1的端部,不與調節頭部4的端部相連接,而調節頭部4的外部套有定位套筒6,定位套筒6再安裝于機殼的安裝孔內,定位套筒6能更精確地與調節頭部4的外周面配合,保證調節頭部4的良好的軸向位移,減少調節頭部4的徑向竄動。
如圖4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正倒縫切換裝置,它包括上述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的針距調節器5的中部設有轉動軸,針距調節器5遠離調節頭部4的端部與倒送料連桿7的一端鉸接,倒送料連桿7的另一端與擺動座8的一端鉸接,擺動座8的中部設有轉動軸,倒送料連桿7的中間設有突出的支撐突起71,支撐突起71架在倒送料曲柄9端部的支撐凸點91上,倒送料曲柄9固定套在扳手軸10上,扳手軸10固定套有扳手20,扳手軸10繞自身軸線轉動。
扳手軸10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扳手軸套30,扳手軸套30固定在機殼內,扳手軸10在扳手軸套30內繞軸線轉動。擺動座8上固定有擺動座固定銷40,擺動座固定銷40作為擺動座8的轉動軸安裝于底板上。
在調節螺柱1的頂端安裝有彈性墊塊3,調節螺柱1安裝在機殼的安裝孔內,針距調節器5的轉動軸安裝在機殼上,針距調節器5的一端與倒送料連桿7的一端鉸接,倒送料連桿7的另一端與擺動座8鉸接,擺動座8通過擺動座固定銷40與底板連接。扳手20與扳手軸10固定,扳手軸10通過扳手軸套30與機殼固定,扳手軸10可在扳手軸套30內轉動,倒送料曲柄9固定于扳手軸10上。
如圖6至圖7所示,當按下扳手20時,扳手軸10轉動,帶動固定在扳手軸10上的倒送料曲柄9轉動,從而帶動倒送料連桿7往上運動,使得針距調節器5從圖6所示的位置,變換到圖7所示的位置。倒送料連桿7往上運動,帶動擺動座8轉動,擺動座8轉動,針距改變,從而實現從正縫到倒縫的轉變。此時,針距調節器5與調節頭部4碰撞接觸,會產生噪聲。由于調節頭部4安裝在機殼內,與機殼為小間隙配合,可減少調節頭部4的徑向竄動,降低聲響,同時碰撞時,調節頭部4向內運動,與彈性墊塊3接觸,彈性墊塊3可進一步吸收部分聲響,從而有效地降低由于碰撞所產生的噪聲。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分體式螺柱針距調節機構及正倒縫切換裝置,采用分體式螺柱設計,有效地降低由于碰撞所產生的噪聲,降低了工人工作的疲勞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該設計零件容易加工,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