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織印染生產線,特別涉及一種印染滲透生產線。
背景技術:
在現今的紡織工業中,人們對于色彩的要求越來越高,印染過程中染色的步驟是必須的,在采用粘滯性較大的染料時,經常會用滲透機加速染料滲透織物的速度和效率。尤其,在對地毯一類厚度較大的織品,單純的印染效率很難達到實際的染色需求。因此,給與織品壓力、加速染料滲透織品的滲透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印染設備。
現有的滲透機,如申請號為CN201520959985.0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滲透機刮漿裝置。該申請中提到的滲透機在織品從前序設備的下料臺進入滲透機后,利用上、下兩個圓輥相互靠近給處于兩個圓輥之間的上色織品壓力,使染料盡快滲入織品內部。
為了滿足生產需求一般的車間都采用并行的多條流水線,在多條流水線中都設置有滲透機,但是滲透機參與的染印加工過程中,前序的染色步驟和后序的干燥步驟相比于滲透步驟所用的時間要長很多。這樣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印染滲透生產線,能夠節約設備資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印染滲透生產線,包括工作平臺和滲透機,滲透機包括機架、壓輥、承輥、帶動承輥轉動的主驅動器以及為驅動器提供能源的電線,工作平臺設有若干個,每個工作平臺分別對應一個工位,滲透機底端固接有滾輪,滲透機設有定位機構,滲透機處在某一工位時,定位機構與對應位置工作平臺卡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滲透機可以有效的利用某一工位上一工序的加工時間。在此段時間內完成另一工位的染料滲透工作。實現在相同的加工時間內,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的情況下,減少滲透機的數量,節約了設備成本。設置定位機構能夠確保滲透機在準確的工位上,同時避免滲透機意外移動影響滲透機的加工效果。
較佳的,定位機構包括與機架轉動連接的絲杠、與絲杠螺紋連接的卡板以及固接在機架上抵板,抵板和卡板遠離機架一端分別鉸接有抵延板和卡延板,絲杠軸線與壓輥軸線平行,工作平臺的一端卡接在卡延板與底板延伸板之間。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卡板與抵板,將工作平臺卡接在卡板和抵板之間,利用鉸接的延伸板實現卡板與抵板的伸長與縮短,從而達到干涉與不干涉的切換。利用絲杠采用結構簡單的方式實現卡板向抵板的靠近,利用卡板對滲透機的位置進行微調,當卡板與抵板分別于工作平臺抵接時,達到將滲透機鎖定在工作平臺一端的效果。
較佳的,定位機構包括與機架轉動連接的雙向絲杠、與絲杠螺紋連接的兩個卡爪,卡爪遠離機架一端鉸接有卡爪延板,絲杠轉動時兩個卡爪運動方向相反,工作平臺的一端卡接在兩個卡爪延板之間。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卡爪,將工作平臺卡接在兩個卡爪之間,利用絲杠使兩個卡爪相互靠近或者遠離,更加便于利用工作平臺的位置鎖定滲透機。利用鉸接的卡爪延板,實現卡爪的伸長與縮短,實現卡爪在干涉工作平臺運動與不干涉工作平臺運動之間切換。
較佳的,絲杠一端固接有把手。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給絲杠一個較大的驅動旋轉半徑,便于旋轉絲杠,從而起到方便對卡爪進行移動的效果,便于滲透機定位。
較佳的,還包括固接在地面上的行走軌,工作平臺對應工位處的行走軌垂直于工作平臺上織品運動方向設置,滾輪沿行走軌滾動。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滲透機可以按照預定的路線進行移動,一方面方便滲透機的移動,另一方面能夠簡化滲透機定位的調整步驟,簡化定位過程。
較佳的,滾輪上開有軌槽,軌道設置在軌槽內。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軌道在軌槽內更穩定不易脫軌。
較佳的,行走軌的橫截面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對應軌槽的橫截面為與行走軌適配的梯形。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利用軌槽的斜面有效的減小單位面積上軌槽上的壓力,從而減小摩擦力,使滲透機在軌道上的運動阻力更小。
較佳的,機架上設有接線導架,電線固接在接線導架上。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將電線舉高避免在滲透機移動過程中,可以避免滾輪碾壓電線提高安全系數,還可以避免工作人員被絆倒,同時使車間更為整潔。
較佳的,接線導架包括固接在車間墻壁上的懸空架和固接在機架上的舉架,舉架端部固接有帶導孔的孔架,懸空架和電線從導孔中穿過并與導孔抵接。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設置懸空架為接線導架提供一個支撐,避免接線導架傾倒、歪斜。設置孔架,為電線提供放置的導孔,方便電線靠近滲透機一端的固定。
較佳的,懸空架上滑動連接有多個動環,動環均勻的固接在電線上。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使電線隨動環沿懸空架運動,便于癲癇的移動,減少電線的扯動。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節約了設備成本;確保滲透機在準確的工位上,同時避免滲透機意外移動影響滲透機的加工效果;便于滲透機定位的效果;方便滲透機的移動,簡化滲透機定位的調整步驟,簡化定位過程;使滾輪更穩定不易脫軌;使滲透機在軌道上的運動阻力更小;提高安全系數,避免工作人員被絆倒,使車間更為整潔;便于電線移動;方便電線固定,提高設備的安全系數。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印染滲透生產線的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滲透機與工作臺未鎖定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滲透機與工作臺鎖定示意圖;
圖4是圖1中A處放大圖;
圖5是實施例1中滾輪與行走軌的截面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2中印染滲透生產線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2中滲透機與工作臺鎖定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2中滾輪與行走軌的截面示意圖。
圖中,1、工作平臺;2、滲透機;21、立板架;22、橫板架;23、伸出臺;24、壓輥;25、承輥;26、主驅動器;27、滾輪;271、軌槽;3、電線;4、絲杠;41、把手;42、卡板;421、卡延板;43、抵板;431、抵延板;44、卡爪;441、卡爪延板;45、滑軌;5、行走軌;6、接線導架;61、懸空架;62、舉架;621、導孔;63、動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一種印染滲透生產線,如圖1所示,包括車間內設有的三個工作平臺1。工作平臺1整體為長、寬比較大的長方體,三個工作平臺1設置為長邊平行、寬邊對齊。工作平臺1寬邊一端分別對應第一工位、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根據車間的環境和實際生產需要,工作平臺1和工位可以設置為其他個數。
車間地面上鋪設有兩條互相平行的行走軌5,結合圖5所示,行走軌5為橫截面為矩形的長軌。行走軌5穿過不同工位并且與工作平臺1寬邊平行。
如圖2和圖3所示,印染滲透生產線還包括滲透機2,包括整體為H型的機架,機架包括豎直設置的兩個立板架21和固接在兩個立板架21之間的橫板架22。
橫板架22上方設有圓柱形的承輥25,承輥25兩端分別固接有與承輥25同軸的伸出軸,承輥25軸線垂直于立板架21向對的兩個平面。兩伸出軸分別兩個立板架21轉動連接。橫板架22的一端開有通孔,通孔下方的機架上固接有主驅動器26,主驅動器26為電機,電機的輸出端與承輥25的軸線平行。電機底端固定在一固定在立板架21上的板上。電機通過穿過通孔且分別與電機輸出端和承輥25帶連接的皮帶驅動承輥25轉動。承輥25的正上方設有圓柱形的壓輥24,壓輥24軸線與承輥25軸線平行,壓輥24的兩端分別固接有與壓輥24同軸的轉軸,兩個轉軸分別與兩個立板架21轉動連接。壓輥24與承輥25之間設有供織品穿過的縫隙。
如圖1所示,靠近電機的立板架21上固接有接線導架6,接線導架6包括固接在立板架21上的舉架62和固接在車間墻壁上的懸空架61。結合圖4所示,舉架62呈細圓桿狀,舉架62的一端固接在立板架21上,另一端固接有呈圓柱形彎桿的孔架,孔架遠離舉架62的一端彎折形成圓環型的導孔621。懸空架61為細圓桿狀并穿過導孔621,懸空架61兩端固接在車間墻壁上。懸空架61在地面上的投影落在兩條行走軌5之間且與行走軌5平行。懸空架61上掛有多個長圓形動環63,連通電機的電線3纏繞在舉架62上,后剩余部分穿過導孔621后,每相隔一端距離與一個動環63固接。
結合圖5所示,立板架21底端四角位置固接有四個圓柱形滾輪27,滾輪27的端面與壓輥24的端面垂直,滾輪27圓周面上開有橫截面為矩形的軌槽271。滾輪27在行走軌5上滾動,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的滾輪27在同一行走軌5上滾動,軌槽271與行走軌5相適配。還可以將滾輪27設置為其他數量。
結合圖2和圖3所示,立板架21靠近工作平臺1的面上固接有兩個伸出臺23,伸出臺23為矩形塊,伸出臺23上設有與工作平臺1寬邊平行的絲杠4,絲杠4兩端分別轉動連接在兩個伸出臺23上。絲杠4一端伸出伸出臺23,伸出端的端部固接有圓形把手41。兩伸出臺23之間固接有圓柱形滑軌45,滑軌45與絲杠4平行設置。
滲透機2上設有卡板42,卡板42為兩段矩形板組成,卡板42上半部分的靠近滲透機2的一端開有一個為光孔的滑孔和一個螺紋孔,滑軌45穿過滑孔與卡板42滑動連接,絲杠4穿過螺紋孔為卡板42螺紋連接。卡板42長度小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卡板42下半部分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的上表面開有矩形卡槽,卡槽貫穿卡板42遠離滲透機2的表面。卡槽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鉸接有矩形條狀的卡延板421,卡延板421與卡板42長度之和大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
立板架21遠離把手41的一端固接有矩形抵板43,抵板43設置在伸出臺23下方。抵板43長度小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抵板43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的上表面開有矩形抵槽,抵槽貫穿抵板43遠離滲透機2的表面。抵槽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鉸接有矩形條狀的抵延板431,抵延板431與抵板43長度之和大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
滲透機2上的絲杠4、滑軌45、抵板43和卡板42組成定位機構。對滲透機2定位時將工作平臺1卡接在卡板42和抵板43之間,移動滲透機2到卡板42與抵板43之間的位置內,轉開卡延板421和抵延板431,并使卡延板421與抵延板431分別于卡槽和抵槽的底端抵接。轉動絲杠4使卡板42向抵板43的靠近或者遠離,當卡延板421與抵延板431分別于工作平臺1抵接時,將滲透機2鎖定在工作平臺1寬邊的一端。
織品在完成上一工序準備進入滲透步驟時,織品先進入工作平臺1,三個工作平臺1上工作進程并不同步,第一工位的進度最快首先進入滲透步驟。滲透機2完成三次滲透加工的時間不小于完成一次上一工序所用時間。
滲透機2沿行走軌5移動到第一工位,定位機構將滲透機2鎖定在工作平臺1上,電線3隨著滲透機2的移動的帶動動環63在懸空架61上移動。滲透機2對第一工位的織品進行加工,此時處于其他工位的織品還在上一工序中。當完成第一工位的加工任務后,將織品移動到下一工序處。解除定位機構的鎖定,移動滲透機2至第二工位并定位。此時第二工位的織品的上一工序結束,第一工位的下一織品以及第三工位上的織品的還在進行上一工序。滲透機2對第二工位上的織品進行滲透加工。滲透機2完成第二工位的加工任務后,將織品移動到下一工序處。此時第三工位的織品的上一工序結束,第一工位的下一織品以及第二工位上的下一織品的還在進行上一工序。解除滲透機2與第二工位處工作平臺1的定位,將滲透機2移動到第三工位處并定位,對第三工位上的織品進行滲透加工。滲透機2完成第三工位的加工任務后,將織品移動到下一工序處。此時,滲透機2完成一輪加工,將滲透機2移動到第一工位處重復上述過程。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6所示,各工作平臺1擺放長邊不平行,寬邊不對齊。
行走軌5的軌跡為圓滑的折線。行走軌5在第一工位、第二工位或者第三工位所在位置處與工作平臺1寬邊平行。結合圖8所示,行走軌5的橫截面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對應滾輪27上的輪槽與行走軌5適配。滾輪27為萬向輪。
如圖7所示,滲透機2的定位機構包括絲杠4、滑軌45以及取代抵板43和卡板42的卡爪44。其中,絲杠4為雙向絲杠4。卡爪44設有兩個,為與卡板42類似矩形板。卡爪44靠近滲透機2的一端開有一個為光孔的滑孔和一個螺紋孔,滑軌45穿過滑孔與卡爪44滑動連接,絲杠4穿過螺紋孔為卡爪44螺紋連接,兩個卡爪44對稱設置在絲杠4兩端。卡爪44長度小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卡爪44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的上表面開有矩形爪槽,爪槽貫穿卡板42遠離滲透機2的表面。爪槽遠離滲透機2的一端鉸接有矩形條狀的卡爪延板441,卡爪延板441與卡爪44長度之和大于滲透機2到工作平臺1的直線距離。當絲杠4轉動時,卡爪44互相靠近或者遠離。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