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家用電器,尤其涉及一種熨燙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熨燙機作為一種可以熨燙衣物的家用電器已經越來越普及,熨燙機通常具有熨燙面,用戶可以握持熨燙機使熨燙面接觸待熨燙衣物進行熨燙。
2、相關技術中,熨燙機具有電熨燙和蒸汽熨燙等不同的熨燙方式,熨燙機通常在內部設置有發熱體,在使用時,通過給發熱體供電加熱,使得發熱體預熱至一定溫度,發熱體可以存儲一定量的熱能,且發熱體可以依靠存儲的熱能加熱熨燙面或者將水蒸發產生高溫蒸汽。為實現單手熨燙,熨燙機可以在熨燙面上設置吸氣孔,利用風機抽氣產生負壓來吸附衣物,以使衣物與熨燙面接觸。
3、然而,目前的熨燙機在熨燙衣物時,熨燙面對衣物產生負壓吸力太小,導致對衣物的吸附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熨燙設備,以解決目前的熨燙機在熨燙衣物時,熨燙面對衣物產生負壓吸力太小,導致熨燙面對衣物的吸附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2、本申請提供的熨燙設備包括設備主體和風機,風機設置于設備主體內;設備主體具有吸風通道,風機的進風側與吸風通道連通;設備主體具有熨燙面和吸風面,熨燙面和吸風面位于設備主體的同一側;吸風面具有與吸風通道連通的吸風口。
3、其中,熨燙面和吸風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第一方向垂直于熨燙面。
4、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熨燙設備通過在熨燙面的周邊設置吸風面,將用于產生負壓吸力的吸風口設置在該吸風面上,并且吸風面與熨燙面之間存在高度差,從而在熨燙面與被熨燙衣物表面接觸時,吸風口與衣物表面之間具有間隙,以保證外部氣流可以進入到吸風口,以保證吸風口可以產生足夠大的負壓吸力,使得衣物貼緊在熨燙面上,提高熨燙的便利性,改善熨燙效果。
5、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熨燙面和吸風面平行。
6、如此設置,可以保證在熨燙面與衣物接觸熨燙的過程中,吸風面可以持續產生穩定的負壓吸力。
7、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熨燙面相對于吸風面凸出于設備主體設置。
8、如此設置,在熨燙時可以保證熨燙面先接觸到衣物,以使吸風面的吸風口可以穩定吸入氣流產生負壓吸力。
9、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吸風面可以環繞熨燙面設置。
10、如此設置,可以使得衣物被熨燙的區域整體貼緊熨燙面,具有更好的熨燙效果。
11、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吸風口沿熨燙面的邊緣延伸。
12、如此設置,可以使得產生吸力的位置靠近熨燙面的邊緣,以增大衣物貼緊熨燙面的壓力。
13、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吸風口可以為多個,多個吸風口間隔分布在熨燙面的周側。
14、如此設置,可以使得熨燙面的周側不同位置均可以具有負壓吸力,以保證衣物可以貼緊熨燙面。
15、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多個吸風口分別位于熨燙面沿第二方向的兩端,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16、如此設置,熨燙面兩端持續產生吸力,可以保證衣物熨燙過程保持張緊狀態。
17、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設備主體可以包括主殼體、隔熱殼和發熱體;主殼體被配置為形成吸風通道,主殼體與隔熱殼連接;發熱體連接于隔熱殼背離主殼體的一側;吸風面位于隔熱殼背離主殼體的一側;熨燙面位于發熱體背離主殼體的一側。
18、如此設置,可以避免發熱體的熱量傳遞至主殼體,避免主殼體過熱變形。
19、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殼體具有風機腔,風機腔位于吸風通道背離隔熱殼的一側,風機位于風機腔內,風機腔的側壁設有出風孔。
20、如此設置,可以提高從吸風口吸入的氣流的流通順暢性。
21、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設備主體還可以包括手柄、水箱和水泵,手柄的第一端與主殼體連接,水箱連接于手柄的第二端,水泵設置于主殼體上;水箱通過第一水管與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水泵的出水口通過第二水管與發熱體連通;熨燙面具有蒸汽孔。
22、如此設置,可以提高設備主體整體重量分布的均衡性,改善使用時的握持手感。
23、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熨燙設備還可以包括控制器、第一控制單元和第二控制單元,控制器連接于水箱朝向手柄的一側;第一控制單元和第二控制單元均設置于手柄;第一控制單元被配置為控制風機的啟停;第二控制單元被配置為控制水泵的啟停。
24、如此設置,可以根據衣物的類型選擇不同的熨燙方式,提高熨燙操作的便利性。
25、本申請提供的熨燙設備,該熨燙設備包括設備主體和風機,風機設置于設備主體內;設備主體具有吸風通道,風機的進風側與吸風通道連通;設備主體具有熨燙面和吸風面,熨燙面和吸風面位于設備主體的同一側;吸風面具有與吸風通道連通的吸風口,熨燙面和吸風面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從而在熨燙面與被熨燙衣物表面接觸時,吸風口與衣物表面之間具有間隙,以保證外部氣流可以進入到吸風口,以保證吸風口可以產生足夠大的負壓吸力,使得衣物貼緊在熨燙面上,提高熨燙的便利性,改善熨燙效果。
2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請實施例解決的技術問題、構成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以及由這些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請提供的熨燙設備所能解決的其他技術問題、技術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術特征以及這些技術特征帶來的有益效果,將在具體實施方式中作出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一種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燙設備(10)包括設備主體(100)和風機(200),所述風機(200)設置于所述設備主體(100)內;所述設備主體(100)具有吸風通道(101a),所述風機(200)的進風側與所述吸風通道(101a)連通;所述設備主體(100)具有熨燙面(103)和吸風面(101),所述熨燙面(103)和所述吸風面(101)位于所述設備主體(100)的同一側;所述吸風面(101)具有與所述吸風通道(101a)連通的吸風口(10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燙面(103)和所述吸風面(101)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燙面(103)相對于所述吸風面(101)凸出于所述設備主體(100)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面(101)環繞所述熨燙面(103)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口(102)沿所述熨燙面(103)的邊緣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口(102)為多個,多個所述吸風口(102)間隔分布在所述熨燙面(103)的周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多個吸風口(102)分別位于所述熨燙面(103)沿第二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8.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主體(100)包括主殼體(110)、隔熱殼(120)和發熱體(130);所述主殼體(110)被配置為形成所述吸風通道(101a),所述主殼體(110)與所述隔熱殼(120)連接;所述發熱體(130)連接于所述隔熱殼(120)背離所述主殼體(110)的一側;所述吸風面(101)位于所述隔熱殼(120)背離所述主殼體(110)的一側;所述熨燙面(103)位于所述發熱體(130)背離所述主殼體(110)的一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風機腔(105),所述風機腔(105)位于所述吸風通道(101a)背離所述隔熱殼(120)的一側,所述風機(200)位于所述風機腔(105)內,所述風機腔(105)的側壁設有出風孔(106)。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主體(100)還包括手柄(140)、水箱(150)和水泵(160),所述手柄(140)的第一端與所述主殼體(110)連接,所述水箱(150)連接于所述手柄(140)的第二端,所述水泵(160)設置于所述主殼體(110)上;所述水箱(150)通過第一水管(161)與所述水泵(160)的進水口連通,所述水泵(160)的出水口通過第二水管(162)與所述發熱體(130)連通;所述熨燙面(103)具有蒸汽孔(104)。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熨燙設備(10),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燙設備(10)還包括控制器(300)、第一控制單元(310)和第二控制單元(320),所述控制器(300)連接于所述水箱(150)朝向所述手柄(140)的一側;所述第一控制單元(310)和所述第二控制單元(320)均設置于所述手柄(140);所述第一控制單元(310)被配置為控制所述風機(200)的啟停;所述第二控制單元(320)被配置為控制所述水泵(160)的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