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生物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通過使用稻秸稈為主要基質進行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方法。
背景技術:
:雙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屬草腐菌類食用菌,鮮菇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具有拮抗人體的病毒、抑制人體中血清膽固醇上升等作用的高檔蔬菜類食品,世界雙孢蘑菇生產量和消費量居食用菌鮮菇之首。進一步地說,雙孢蘑菇的菌肉肥嫩,含有豐富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氨基酸類物質,且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熱量低,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另外,雙孢蘑菇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膽固醇,對降低血壓有一定幫助。并且雙孢蘑菇所含多糖的醌類化合物與巰基結合,可抑制脫氧核糖核酸合成,故在醫學上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腫瘤的發生。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目前我國現實生產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秸稈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科技發展,人們對秸稈的價值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經研究秸稈中含有多種可被利用的有效成分,除了占絕大部分的碳之外,還含有鉀、硅、氮、鈣、鎂、磷等元素及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胺基酸等有機質成分。目前,秸稈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重點例如制做飼料、沼氣、秸稈氣化、秸稈發電、制纖維板、造紙、培養食用菌等。特別地,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質轉化生產雙孢蘑菇,其利用后的培養料還可作為飼料和有機肥進行再次開發,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是目前國際上一種最有效、最合理,同時也是高效創造農作物秸稈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國際上利用麥秸稈進行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有著60多年的發展歷史。歐美的雙孢蘑菇從菌種制作、培養料發酵、覆土、栽培出菇等已形成了專業化、規模化、工業化生產。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寧夏、海南、天津等地引進了多套雙孢蘑菇工廠化設備,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利用麥秸稈進行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經過30多年的探索實踐,已摸索出了預濕、翻堆、填料、通風、出料、等一整套利用麥秸稈作為主要基質進行工廠化隧道式發酵生產培養料栽培雙孢蘑菇的經驗。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利用稻秸稈進行雙孢蘑工廠化生產的成熟經驗。國內利用稻秸稈進行雙孢蘑菇生產,都是在自然條件下農民簡易生產,主要集中在福建、廣西、四川、浙江等南方省市,僅有3-4家日產1-2噸的雙孢蘑菇工廠,但單產在15kg/m2左右,是利用麥秸稈進行雙孢蘑菇工廠化單產的60%左右,嚴重制約了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的發展,制約了消費需要優質和均衡化的要求,制約了稻秸稈的高效利用。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及其培養料配方,其中于針對稻秸稈的營養成分及理化性狀,形成適于雙孢蘑菇工廠化生長所需的培養基質的方法。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及其培養料配方,其中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可縮短發酵周期,提高雙孢蘑菇工廠周年化生產效率,保證工廠化雙孢蘑菇產量不低于25kg/m2,解決部分雙孢蘑菇生產地區麥秸稈資源短缺的問題,實現秸稈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并提高經濟效益。為了達到上述至少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培養料配方,包含:第一主料,其包含稻秸稈和麥秸稈,其中所述稻秸稈占總秸稈重量比大于60%,或者所述第一主料只包含稻秸桿,所述第一主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70-90%;第二主料,其為糞料,其中所述糞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10-20%;以及輔料,其包含碎木屑、酒糟、石膏,其中碎木屑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酒糟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石膏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5-8%。在一些實施例中,秸稈長度為20-30cm。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糞料實施為干燥雞糞或牛糞。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碎木屑實施為1cm-5cm的片狀木屑。本發明還提供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包括步驟:由包含秸稈作為第一主料,糞料作為第二主料,以及由碎木屑、酒糟、石膏所組成的輔料的雙孢蘑菇培養料來培養雙孢蘑菇;其中所述秸稈包含稻秸稈和麥秸稈,其中所述稻秸稈占總秸稈重量比大于60%,或者所述秸稈只包含稻秸稈。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70-90%,所述糞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10-20%,所述碎木屑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所述酒糟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所述石膏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5-8%。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進一步地包括步驟:(a)原材料預濕和混合;(b)一次發酵技術;(c)二次發酵技術;(d)播種和上料;(e)菇房發菌;(f)覆土;(g)催蕾管理;以及(h)出菇管理與采收;其中所述在上述步驟中,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作為培養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a)中,當利用所述稻秸稈和所述麥秸稈作為第一主料時,先將所述麥秸桿進行預濕,然后與所述糞料和所述碎木屑進行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料,在室外場地建堆,堆置1-2天;然后將所述稻秸稈預濕,并與之前的所述混合料充分混合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a)中,當只利用所述稻秸稈作為第一主料時,將所述稻秸稈預濕后直接與所述糞料和所述碎木屑進行充分混合,在室外場地建堆,堆置0-1天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b)中,其中將運至一次發酵隧道的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每隔2-3天在室外翻堆或轉倉,并在第二次室外翻堆或轉倉時加入所述石膏,且在翻堆或轉倉3次后,完成一次發酵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c)中,其中將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運至二次發酵隧道進行均溫、升溫、巴氏消毒、降溫、維持階段,所述培養料的氨氣濃度低于5ppm時,降溫冷卻完成二次發酵并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d)中,其中當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的料溫降至25℃左右后,將所述二次料運至潔凈已消毒的菇房中,播撒雙孢蘑菇菌種,播種量為培養料干重的0.5~1.0%,其中采用上料機將已播種的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放于床架上進行發菌。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e)中,其中在發菌期間通過控制菇房內空氣溫度使料溫維持在25℃左右,發菌10~18天。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f)中,其中當菇床料面菌絲發滿后,將草炭土加水、石膏、石灰、碳酸鈣,進行攪拌混勻,然后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為3~5cm。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g)中,其中于覆土后,通過控制菇房內的空氣溫度與回風速率,使料溫維持在25℃左右,空氣濕度約95%左右。覆土后第7~9天降溫并通風降低CO2濃度,進行催蕾。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步驟(h)中,其中出菇期間空氣溫度為16~18℃,濕度為85~90%,CO2濃度降至1200ppm以下,進行一潮菇采摘。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一潮菇采摘后,將所述床架表面殘留的菇腳等清理干凈,所床架表面噴水,進入轉潮期,4天左右采摘第二潮菇,二潮菇采摘后,清理、噴水,再次進入轉潮期,約4天采摘第三潮菇。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中用“左右”,“大約”表示的數值范圍,誤差5%以內。如料溫維持在25℃左右,指料溫維持在23.75~26.25℃。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麥秸稈表面及橫截面的掃描電鏡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麥秸稈的通氣孔隙度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流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發明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本發明。以下描述中的優選實施例只作為舉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其他顯而易見的變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可以應用于其他實施方案、變形方案、改進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沒有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其他技術方案。根據本發明的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及其培養料配方,其中提供一種以稻秸稈為主要基質的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并進行一系列發酵工藝后,形成適于雙孢蘑菇工廠化生長所需的培養料的方法。所述雙孢蘑菇的培養料配方包括如下:第一主料、第二主料和輔料。所述第一主料包含稻秸稈和麥秸稈,其總稱為秸稈,其中所述秸稈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70-90%,其中稻秸稈占總秸稈重量比大于60%。所述第二主料為糞料,優選糞料為雞糞或牛糞,糞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10-20%。所述輔料包含碎木屑、酒糟、石膏,其中碎木屑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酒糟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石膏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5-8%。優選地,所述第一主料的所述秸稈長度優選為20-30cm。因為若所述秸稈太長,即會增加拋料難度并影響混料的均勻性;若秸稈太短,則降低培養料的通透性,進而影響培養料發酵質量并且會在栽培過程中加重培養料板結現象。優選地,所述第二主料的所述糞肥優選干燥雞糞或牛糞,即含水量低于50%的糞肥。優選地,所述輔料的所述碎木屑優選可以改善培養料結構,增加培養料的通氣性,優選尺寸為1cm-5cm的規則或不規則片狀木屑。所述輔料的所述酒糟中含有一定的氮源和豐富的微生物,可以增加培養料的活性。所述輔料的所述石膏用于調節培養料的pH值并改善其結構。另外,經由本發明的研究發現,稻秸稈與麥秸稈與在物理和化學性質上有較大差別,主要表現在營養成分、吸水性、持水性、纖維結構等方面。由表1可以看出,稻秸稈的N含量要高于麥秸稈約10%,C含量、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含量與麥秸稈無顯著差異,說明用稻秸稈替代麥秸稈作為雙孢蘑菇培養料主料從營養成分上講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二者在吸水性和纖維結構上有顯著差異。表1稻、麥秸稈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分析從圖1的電鏡圖片中可以看出,稻草與麥草的秸稈表面及橫截面的物理結構均存在明顯的不同。麥秸稈表面被致密光滑的蠟質層所覆蓋,而稻秸稈的外表面則較為粗糙,存在許多的顆粒狀的蠟質及硅顆粒突起。麥秸稈的內外表皮之間均為緊密排列存在特定結構的機械組織,從而使麥秸稈較易保持其秸稈的物理結構,這為在發酵后期麥秸稈仍可維持較好的通氣孔隙度奠定了基礎。稻秸稈內外表皮間的機械組織與氣腔交互排列,在發酵過程中,由于機械組織的支撐強度不夠,不易保持其原本的物理結構,從而影響其通氣性。如圖2所示,稻、麥秸稈不同的物理結構決定了二者的通氣孔隙度不同。麥草與稻草的通氣孔隙度分別為34.7%與23.1%,麥草的通氣孔隙度比稻秸稈高50.2%,表明麥秸稈的通氣孔隙度顯著優于稻草。另外,分別稱取30g干麥草和干稻草,測定麥草和稻草在不同時間內的吸水量。結果表明,相同時間內,稻草吸水量顯著高于麥草,如表2所示。表2稻、麥秸稈在24小時內的吸水量變化稻、麥秸稈不同的物理結構及特性致使利用二者作為主要基質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在培養料配方、培養料發酵、培養料發菌、出菇管理等技術工藝有較大區別。本發明根據稻秸稈的理化特性,配制雙孢蘑菇培養料,并經一系列發酵處理后,使其形成養分狀況及物理結構適于雙孢蘑菇生長發育的高產栽培基質,對促進我國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稻秸稈資源在我國秸稈資源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南方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利用率尚有待提高。因地制宜使用當地稻秸稈資源發展雙孢蘑菇產業,對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和發展食用菌產業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如圖3所示,發明提供一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原材料預濕和混合;一次發酵技術;二次發酵技術;播種和上料;菇房發菌;覆土;催蕾管理;以及出菇管理與采收。所述原材料為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其中包括第一主料、第二主料和輔料。所述第一主料由秸稈所組成,其中所述秸稈根據實際配方調整其中包含稻秸稈和麥秸稈的成份。所述秸稈干重占所述培養料總干重70-90%,其中稻秸稈占總秸稈重量比大于60%。所述第二主料為糞料,優選糞料為雞糞或牛糞。所述糞料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10-20%。所述輔料包含碎木屑、酒糟、石膏,其中碎木屑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酒糟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0-10%,石膏干重占培養料總干重5-8%。原材料預濕和混合步驟中,即是先將麥秸桿進行預濕,然后與畜禽糞便如干雞糞或牛糞、碎木屑,按照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質量百分比進行充分混合,在室外場地建堆,堆置1-2天。再將稻草預濕,與之前的混合料充分混合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值得一提的是,當培養料中所述第一主料為100%稻秸稈時,則是將稻秸稈預濕后直接與畜禽糞便如干雞糞或牛糞、碎木屑,按照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質量百分比進行充分混合,在室外場地建堆,堆置0-1天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運至一次發酵隧道的培養料每隔2-3天在室外翻堆或轉倉,并在第二次室外翻堆或轉倉時加入石膏。這樣翻堆或轉倉3次后,完成一次發酵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當稻秸稈比例較高時,要減少轉倉次數或者減少每次轉倉后在一次隧道內發酵時間,以免稻秸稈腐熟過度。將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運至二次發酵隧道進行均溫、升溫、巴氏消毒、降溫、維持階段,培養料的氨氣濃度低于5ppm時,降溫冷卻完成二次發酵并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當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的料溫降至25℃左右后,將所述二次料運至潔凈已消毒的菇房中,播撒雙孢蘑菇菌種,播種量為培養料干重的0.5~1.0%,采用上料機將已播種的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放于床架上進行發菌。在發菌期間通過控制菇房內空氣溫度使料溫維持在25℃左右,發菌10~18天。當菇床料面菌絲發滿后,將草炭土加水、石膏、石灰、碳酸鈣,進行攪拌混勻,然后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為3~5cm。于覆土后,通過控制菇房內的空氣溫度與回風速率,使料溫維持在25℃左右,空氣濕度約95%左右。覆土后第7~9天降溫并通風降低CO2濃度,進行催蕾。出菇期間空氣溫度為16~18℃,濕度為85~90%左右,CO2濃度約1200ppm以下,出菇,一潮菇采摘后,將床架表面殘留的菇腳等清理干凈,床架表面噴水,進入轉潮期,4天左右采摘第二潮菇,二潮菇采摘后,清理、噴水,再次進入轉潮期,約4天采摘第三潮菇。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栽培:一次發酵室外;二次發酵在菇房里通過蒸汽加熱完成二次發酵過程;出菇在菇房進行,菇房為竹架子簡易搭配,沒有氣候控制系統。每年只能出菇一次,11月至次年4月,產量5-9kg/m2,本發明的工廠化栽培:一次發酵室外;二次發酵在密封的發酵隧道完成,有控制系統完成二次發酵過程;出菇在智能化菇房進行,有氣候控制系統控制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可以實現周年化生產,產量25kg/m2以上。更具體地,本發明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方案中,智能化菇房配置有一套環境控制設備,采用電腦程序精確控制菇房的溫度、濕度和通過通風和空氣循環控制二氧化碳濃度,保證一年四季出菇。環境控制系統和管道安裝在走道上方,吊頂式安裝。環境控制系統分別有中央水源熱泵機組、空調箱、電腦控制箱、管道和通風道組成。一臺中央機組通過管道連接到空調箱,空調箱中能量由通風道輸送到菇房,整個程序有電腦根據出菇需要精確控制,并配置有變壓器以及變壓器的相關擴容。保溫蘑菇大棚采用熱鍍鋅鋼管蔬菜大棚結構,表面覆蓋防水膜,內部采用阻燃保溫玻璃纖維,厚度約15CM。值得一提的,利用所述稻秸稈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其縮短了所述培養料發酵周期,在保證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產量不低于25kg/m2的前提下可大量利用稻秸稈,對促進農業生態循環,促進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和介紹,實施例中的雙孢蘑菇菌種為A15。實施例1、稻草秸稈占稻麥草秸稈重量比6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實施方法與產量。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的質量百分比如下,稻秸稈42%、麥秸稈28%、木屑4%,酒糟3%,干雞糞15%、石膏8%。先將麥秸桿進行預濕,然后按照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質量百分比與干雞糞、碎木屑進行充分混合,在室外場地建堆形成培養料,堆置2天。將稻草預濕,與之前的所述培養料充分混合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此后,每隔2天在室外翻堆或轉倉,并在第二次室外翻堆或轉倉時加入石膏。翻堆或轉倉3次后,完成一次發酵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將完成一次發酵的所述培養料的一次料運至二次發酵隧道進行均溫、升溫、巴氏消毒、降溫、維持階段,所述培養料的氨氣濃度低于5ppm時,降溫冷卻完成二次發酵并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出料后采用上料機進行播種上料,播種量為0.6~1.0%。菇床上的培養料厚度約15~20厘米。上料完成后,使菇房的料溫維持在25℃左右進行發菌,發菌16天后,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約5厘米。待菌絲已在覆土表面長滿后,開始降溫并調節二氧化碳濃度,催蕾出菇。使菇房的空氣溫度保持在17℃左右,二氧化碳濃度1200ppm以下。當雙孢蘑菇子實體的直徑約4~4.5cm時,進行采收。采用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60%的培養料發酵周期見表3:表3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60%的培養料發酵周期秸稈比例一次發酵(天)二次發酵(天)總發酵周期(天)60%稻秸稈+40%麥秸稈12719與傳統全麥秸稈培養料發酵周期相比縮短3-4天,加快了雙孢蘑菇工廠周年化循環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采用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6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的結果見表4:表4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6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生物學轉化效率的計算公式如下:生物學轉化效率(%)=蘑菇子實體鮮重/培養料干重×100實施例2、稻草秸稈占稻麥草秸稈重量比8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實施方法與產量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的質量百分比如下,稻秸稈56%、麥秸稈14%、木屑7%,干雞糞15%、石膏8%。先將麥秸桿進行預濕,然后按照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質量百分比與干雞糞、碎木屑進行充分混合,在室外場地建堆形成培養料,堆置2天。將稻草預濕,與之前的所述培養料充分混合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此后,每隔1-2天在室外翻堆或轉倉,并在第二次室外翻堆或轉倉時加入石膏。翻堆或轉倉2次后,完成一次發酵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將完成一次發酵的所述培養料的一次料運至二次發酵隧道進行均溫、升溫、巴氏消毒、降溫、維持階段,培養料的氨氣濃度低于5ppm時,降溫冷卻完成二次發酵并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出料后采用上料機進行播種上料,播種量為0.6~1.0%。菇床上的培養料厚度約15~20厘米。上料完成后,使菇房的料溫維持在25℃左右進行發菌,發菌16天后,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約5厘米。待菌絲已在覆土表面長滿后,開始降溫并調節二氧化碳濃度,催蕾出菇。使菇房的空氣溫度保持在17℃左右,二氧化碳濃度1200ppm以下。當雙孢蘑菇子實體的直徑約4~4.5cm時,進行采收。采用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80%的培養料發酵周期見表5:表5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80%的培養料發酵周期秸稈比例一次發酵(天)二次發酵(天)總發酵周期(天)80%稻秸稈+20%麥秸稈11718與傳統全麥秸稈培養料發酵周期相比縮短4-5天,加快了雙孢蘑菇工廠周年化循環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采用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8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的結果見下表:表6稻秸稈占稻麥秸稈重量比為80%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實施例3、100%稻草秸稈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實施方法與產量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的質量百分比如下,稻秸稈70%、木屑7%,干雞糞15%、石膏8%。將稻秸稈預濕后直接按照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質量百分比與干雞糞、碎木屑進行充分混合形成培養料,在室外場地建堆,堆置1天后運至一次發酵隧道。此后,每隔1-2天在室外翻堆或轉倉,并在第二次室外翻堆或轉倉時加入石膏。翻堆或轉倉2次后,完成一次發酵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一次料。運至二次發酵隧道進行均溫、升溫、巴氏消毒、降溫、維持階段,培養料的氨氣濃度低于5ppm時,降溫冷卻完成二次發酵并形成所述雙孢蘑菇培養料的二次料。出料后采用上料機進行播種上料,播種量為0.6~1.0%。菇床上的培養料厚度約15~20厘米。上料完成后,使菇房的料溫維持在25℃左右進行發菌,發菌16天后,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約5厘米。待菌絲已在覆土表面長滿后,開始降溫并調節二氧化碳濃度,催蕾出菇。使菇房的空氣溫度保持在17℃左右,二氧化碳濃度1200ppm以下。當雙孢蘑菇子實體的直徑約4~4.5cm時,進行采收。采用全稻秸稈的培養料發酵周期見表7:表7100%稻秸稈培養料發酵周期與傳統全麥秸稈培養料發酵周期相比縮短5-7天,加快了雙孢蘑菇工廠周年化循環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采用100%稻秸稈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的結果見下表:表8100%稻秸稈的培養料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與生物學效率由以上各實施例可以看出,采用純稻秸稈或者以稻秸稈為秸稈主要基質與雞糞、木屑、酒糟、石膏混合后,經過預堆、一次發酵、二次發酵等發酵工藝后,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三潮菇產量達25kg/m2以上,已接近目前一般使用麥秸稈與雞糞配方進行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三潮菇產量水平。采用本發明提供的稻秸稈工廠化雙孢蘑菇栽培的方法,其中以稻秸稈為主要基質進行工廠化雙孢蘑菇栽培解決了一般稻秸稈生產雙孢蘑菇產量低的問題并縮短了培養料發酵周期,有利于提高工廠化雙孢蘑菇栽培周年化生產效率,還可改變部分地區麥秸稈原材料短缺的現狀,具有良好的實踐及社會效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圖中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例只作為舉例而并不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已經完整并有效地實現。本發明的功能及結構原理已在實施例中展示和說明,在沒有背離所述原理下,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可以有任何變形或修改。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