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用于裝飾板的緩沖受力與隔音中。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
例如:中國專利[實用新型] 一種除VOC隔音緩沖復合內墻裝飾板- CN201420598488.8;該申請中的結構,有效除去新家裝環(huán)境中的VOC物質,適用于幼兒園、托管所類孩童室內游戲場所,材料基本為純天然產(chǎn)物,在提高了緩沖復合內墻裝飾板安全性的同時保證了健康綠色。
該申請中的結構較為復雜,不便于制作,且隔音范圍有限,無法實現(xiàn)調節(jié)性。
又例如:中國專利[實用新型] 一種易定位的裝飾板- CN201520898734.6 ;該申請中的結構,上板12與下板體2右端的右下板22間隔形成,右下板22上固定插接有釘8;至少具有卡接穩(wěn)定、密封裝飾板,裝飾板100包括上板體1、下板體2、加強筋3,緩沖性強,易于固定、便于排列的效果。
該申請中的結構為本申請的最接近現(xiàn)有技術,該結構中的隔音范圍有限,無法實現(xiàn)調節(jié)性。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包括底板以及設置在底板上的裝飾層、底板的兩端分別設有插頭與插口,所述底板的兩側上分別設有第一方向緩沖區(qū)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第一方向緩沖區(qū)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之間設有過渡區(qū),過渡區(qū)設于底板的中間位置,沿著過渡區(qū)兩側的第一方向緩沖區(qū)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分別固定在底板的左右兩側上。
所述第一方向緩沖區(qū)設于底板的左側并向左傾斜,第二方向緩沖區(qū)設于底板的右側并向右傾斜,過渡區(qū)固定在第一方向緩沖區(qū)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之間并向下凹陷。
所述過渡區(qū)上部為向上開口的圓弧狀結構。
所述底板的左端上固定有形成插頭的凸頭,凸頭的下部設有缺口。
所述底板的右端上部設有形成插口的凹槽,底板的右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凸邊。
所述過渡區(qū)包括左側支柱、右側支柱、過渡板,過渡板沿著左側支柱上端向右側支柱上端延伸,過渡板為向上開口的圓弧,過渡板與底板之間設有過渡間隙,左側支柱與右側支柱固定在底座上。
所述第一方向緩沖區(qū)包括與底板固定連接并向左傾斜的左斜柱,相鄰的左斜柱之間間隔有左間隔區(qū),左斜柱上部固定有左蓋板。
所述第二方向緩沖區(qū)包括與底板固定連接并向右傾斜的右斜柱,相鄰的右斜柱之間間隔有右間隔區(qū),右斜柱上部固定有右蓋板。
所述裝飾層包括設于第一方向緩沖區(qū)上部的第一裝飾層、設于第二方向傾緩沖區(qū)上部的第二裝飾層、以及設于過渡區(qū)上部的過渡裝飾層,過渡裝飾層固定連接在第一裝飾層右側與第二裝飾層左側間。
本申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yōu)點和效果: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wěn)定性高。
2、選材方便、便于生產(chǎn)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3、兩側雙向緩沖,可調節(jié)并變形,隔音性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的具體結構原理圖。
圖3為本申請極限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設置在底板1上的裝飾層5、底板1的兩端分別設有插頭6與插口7,所述底板1的兩側上分別設有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之間設有過渡區(qū)2,過渡區(qū)2設于底板1的中間位置,沿著過渡區(qū)2兩側的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分別固定在底板1的左右兩側上;至少具有兩側雙向緩沖,可調節(jié)并變形,隔音性好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
利用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內部的結構,可以實現(xiàn)擠壓變形。且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分別沿著底板1進行固定,其中,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沿著底板1向左傾斜,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沿著底板向右傾斜。
通過雙向傾斜,實現(xiàn)裝飾板100整體厚度的調節(jié),并在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之間的底板1上設置一過渡區(qū)2,通過過渡區(qū)2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變形緩沖效果,解決過渡區(qū)2的左右兩側向外部延伸的效果。
參見圖1~圖2中所示,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設置在底板1上的裝飾層5、底板1的兩端分別設有插頭6與插口7,通過底板1對插頭6與插口7進行固定連接,進而實現(xiàn)多個裝飾板100之間的插頭6與插口7的配合。
所述底板1的兩側上分別設有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沿著底板1的兩側設置緩沖區(qū),其中,兩個緩沖區(qū)分別沿著不同方向進行緩沖變形,在緩沖區(qū)受力擠壓變形的過程中,隨著緩沖區(qū)的變形,裝飾板100的厚度也隨之改變。
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之間設有過渡區(qū)2,利用過渡區(qū)2設置在兩個緩沖區(qū)之間,通過過渡區(qū)2對緩沖區(qū)的受力變形進行牽引,將過渡區(qū)2進行拉伸與變形。
過渡區(qū)2設于底板1的中間位置,沿著過渡區(qū)2兩側的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分別固定在底板1的左右兩側上。
利用底板1沿著左、中、右三個位置對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過渡區(qū)2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三者進行固定連接,并保持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
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設于底板1的左側并向左傾斜,利用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右端與過渡區(qū)2左端固定連接,并帶動過渡區(qū)2左端向左下方牽引。
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設于底板1的右側并向右傾斜,利用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左端與過渡區(qū)2右端固定連接,并帶動過渡區(qū)2右端向右下方牽引。
通過過渡區(qū)2固定在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之間并向下凹陷。
利用過渡區(qū)2的凹陷變形,在過渡區(qū)2被左右兩側牽引時,形成過渡區(qū)2的中間凹陷向上恢復的效果,可以通過過渡區(qū)2彌補過渡區(qū)2兩側的牽引受力,特別是在裝飾板100在受到擠壓或者振動時,利用過渡區(qū)2可以對抵觸在裝飾板100上的受力進行橫向的分解。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過渡區(qū)2上部為向上開口的圓弧狀結構。
采用向下凹陷的即向上開口的圓弧形結構,該圓弧狀能夠對兩側的受力進行橫向的分解,對豎向上擠壓裝飾板100上的受力進行分解與緩沖。
采用圓弧形結構,便于制作,且易于實現(xiàn)豎向與橫向上受力的調節(jié)。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底板1的左端上固定有形成插頭6的凸頭61,凸頭61的下部設有缺口11。
利用底板1的左端向外部凸出,通過凸出的凸頭61實現(xiàn)插頭6,利用凸頭61下部的缺口11,即凸頭61下部設置空間或間隙,有利于凸頭61進行插接。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底板1的右端上部設有形成插口7的凹槽71,通過凹陷的結構形成凹槽71,利用凹槽71在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右側端向左凹陷而形成,在底板1的右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凸邊12,通過凸邊12與凹槽71配合,可以擴大凹槽71的空間,并利用凸邊12與缺口11配合形成緊密的連接方式。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過渡區(qū)2包括左側支柱21、右側支柱22、過渡板23,過渡板23沿著左側支柱21上端向右側支柱22上端延伸;
左側支柱21與右側支柱22的兩側分別設有彎折的間隙,利用左側支柱21左側的間隙以及右側支柱22右側的間隙,實現(xiàn)左側支柱21受力時向左側間隙傾斜彎折以及右側支柱22受力時向右側間隙傾斜彎折,左右兩側的間隙由圖紙可得知并未指出,提供容納左側支柱21與右側支柱22受力與變形的空間。
在過渡板23彎折時,
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向左傾斜并拉動過渡板23的左側向左延伸,
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向右傾斜并拉動過渡板23的右側向右延伸,
過渡板23為向上開口的圓弧,利用圓弧向左右兩側牽引,進而形成拉伸變形的結構,圓弧形結構拉伸后回復性強。
過渡板23與底板1之間設有過渡間隙24,通過間隔形成的空心,利用空心彌補過渡板23的延伸、變形、位移。
左側支柱21與右側支柱22固定在底座1上。
利用左側支柱21向左牽引過渡板23的左端向左延伸。
利用右側支柱22向右牽引過渡板23的右端向右延伸。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包括與底板1固定連接并向左傾斜的左斜柱31,通過左斜柱31的向左側的傾斜,形成間隔支撐的結構,
相鄰的左斜柱31之間間隔有左間隔區(qū)32,利用間隔形成的左間隔區(qū)32對左側的壓力以及振動波進行緩沖與干涉。
左斜柱31上部固定有左蓋板33,通過左蓋板33形成左側緩沖的平面。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包括與底板1固定連接并向右傾斜的右斜柱41,通過右斜柱41的向右側的傾斜,形成間隔支撐的結構,
相鄰的右斜柱41之間間隔有右間隔區(qū)42,利用間隔形成的右間隔區(qū)42對右側的壓力以及振動波進行緩沖與干涉。
右斜柱41上部固定有右蓋板43,通過右蓋板43形成右側緩沖的平面。
左右兩側的左間隔區(qū)32、右間隔區(qū)42方向不同,在緩沖振動波時,干涉的方向也不同,且可以利用兩個間隔區(qū)的變形,形成對不同方向振動波的干涉,避免發(fā)生共振,隔音效果顯著。
且左右兩側的左蓋板33與右蓋板43沿著兩側的豎向對外部的受力進行緩沖。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裝飾層5包括設于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上部的第一裝飾層51、設于第二方向傾緩沖區(qū)4上部的第二裝飾層52、以及設于過渡區(qū)2上部的過渡裝飾層53,過渡裝飾層53固定連接在第一裝飾層51右側與第二裝飾層52左側間。
第一裝飾層51粘附或粘貼在左蓋板33上;
第二裝飾層52粘附或粘貼在右蓋板43上;
過渡裝飾層53粘附或粘貼在過渡板23上;
其中,第一裝飾層51與第二裝飾層52通過過渡裝飾層53進行連接。形成裝飾板100表面的裝飾結構。
參見圖3中所示,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設置在底板1上的裝飾層5、底板1的兩端分別設有插頭6與插口7,通過底板1對插頭6與插口7進行固定連接,進而實現(xiàn)多個裝飾板100之間的插頭6與插口7的配合。
其中,第一方向緩沖區(qū)3與第二方向緩沖區(qū)4為豎向垂直固定的加強筋結構,此時的緩沖效果為極限狀態(tài)下的緩沖結構。
參見圖4中所示,一種雙向緩沖的裝飾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設置在底板1上的裝飾層5、底板1的兩端分別設有插頭6與插口7,通過底板1對插頭6與插口7進行固定連接,進而實現(xiàn)多個裝飾板100之間的插頭6與插口7的配合。
在底板1的左端頭上設置一過渡區(qū)2并將插頭6固定在過渡區(qū)2上,可以實現(xiàn)插頭6的彎曲,即插頭6具有一定彎曲度的插接在插口7上。
在本申請板的厚度、長度、壁厚、筋的,根數(shù),排列方式,形狀的細微變化,波段的數(shù)量,各零部件尺寸細微的變化,基于說明書圖紙的變化,或底部增加波浪紋或者凸起或凹槽,均在保護范圍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