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城市立體停車的裝置,尤其涉及立體停車場。
背景技術:
立體停車場是指利用空間資源,把車輛進行立體停放,節約土地并最大化利用的新型停車場地。現有的立體停車場主要是使用了一套機械式自動升降的停車設備,分若干排或環形層,最高可以建造25層。司機把車輛停放在鋼板上,機器自動將車輛升至適當的層面,再將車輛和鋼板移到層面處。存一輛車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兩分鐘。取車時,車主只要將卡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在設備上按車的卡位,再按啟動。車就自動降到地面。另外,該設備啟動操作時,在停車場出入口處會有紅外警告線,如果有車或有人闖入,就會發出蜂鳴的警告聲,設備也會自動停止操作。該了解,這種停車場一般人是無法將車弄到地面來的,因此防盜性很強。而且在立體停車場,存車也可以實現刷卡交費。
立體停車場主要由停車舉升機、電子控制系統和多層停車庫構成。停車舉升機由電子控制系統控制,通過升降及水平或旋轉將車輛運送到目標停車位置,或將目標停車位置上的車輛取出送到地面。
立體停車場分為半自動停車場和全自動停車場兩類。半自動停車場又叫selfparking,指可以可以自助泊車。只需摁下你所停車的車位號,或者刷停車卡系統會自動做出反應,通過上下、左右移動來將車主所需車輛降至地面可以開出的位置。由于這種停車系統主要是左右和上下移動來完成的,通常又被叫做升降橫移類停車系統;全自動停車場是一種類似于電梯的停車設備,只需車主將車輛開到停車設備內,就會自動送至空位,取車時也只需刷卡即可。當然此類設備較為昂貴,在國內并不常見。
盡管當前我國城市停車泊位十分緊張,但許多公共立體停車系統的使用率卻很低,經營狀況普遍較差。其原因是建設投資大,回收周期長、運營成本高、容易損傷車輛。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的目的:為了提供一種效果更好的立體停車場,具體目的見具體實施部分的多個實質技術效果。
為了達到如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立體停車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層以上的樓層板,每個樓層板上均包含一圈以上的軌道,軌道上包含牽引機車,牽引機車上方為停車環,牽引機車的車輪在軌道上運動的時候,能帶動停車環轉動,停車環上包含多個車位,還包含連通一層以上的樓層板的行車通道,所述行車通道通向地面的通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行車環包含一圈以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還包含穿過一層以上的樓層板的中部結構,所述中部結構包含駕駛員電梯。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中部結構上包含取卡箱和刷卡箱。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一層以上的樓層板包含地面下方的部分和地面上的部分。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行車通道為高架橋結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一圈以上的行車環呈同心圓分布。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所述停車環上包含一個以上的停車位,停車位裝有停車感應器。
采用如上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有如下有益效果:建設成本低、運營成本低、方便安全;該停車場采用每層多個軌道旋轉停車環的停車方式,無車輛舉升機的車輛停放與提取,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建造、運營成本高、容易損傷車輛的問題。運行的時候,牽引機車運動,帶動停車環轉動,進一步帶動停車環轉動,能用于停車或者放車出去。
附圖說明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進行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中部停車場平面分布示意圖;
圖4為停車環軌道結構示意圖;
圖5為停車環運動示意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停車環和樓層板布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中B部);
其中:1.地面;2.樓層板;3.車體;4.軌道輪;5.駕駛員電梯;6.行車通道;7.牽引機車;8.停車位;9.城市道路;10.停車環;11.軌道;101.內停車環;102.外停車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立體停車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層以上的樓層板,每個樓層板上均包含一圈以上的軌道,軌道上包含牽引機車,牽引機車上方為停車環,牽引機車的車輪在軌道上運動的時候,能帶動停車環轉動,停車環上包含多個車位,還包含連通一層以上的樓層板的行車通道,所述行車通道通向地面的通道。本處的技術方案所起到的實質的技術效果及其實現過程為如下:建設成本低、運營成本低、方便安全;該停車場采用每層多個軌道旋轉停車環的停車方式,無車輛舉升機的車輛停放與提取,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建造、運營成本高、容易損傷車輛的問題。運行的時候,牽引機車運動,帶動停車環轉動,進一步帶動停車環轉動,能用于停車或者放車出去。
所述行車環包含一圈以上。本處的技術方案所起到的實質的技術效果及其實現過程為如下:結合圖4,以及圖2、圖3;其中顯示了有兩圈的行車環,分別為內停車環和外停車環,毫無疑問,內停車環和外停車環不限于兩圈,還可以是更多圈。
還包含穿過一層以上的樓層板的中部結構,所述中部結構包含駕駛員電梯。結合圖1,可知,行車可以在中部結構進行中轉,駕駛員能夠直接到達所需的樓層。所述中部結構上包含取卡箱和刷卡箱。
所述一層以上的樓層板包含地面下方的部分和地面上的部分。本處的技術方案所起到的實質的技術效果及其實現過程為如下:充分利用地上空間和地下空間。
所述行車通道為高架橋結構。所述一圈以上的行車環呈同心圓分布。本處的技術方案所起到的實質的技術效果及其實現過程為如下:同心圓分布使得整體結構更協調,受力更穩定。
所述停車環上包含一個以上的停車位,停車位裝有停車感應器。
作為優選,每層停車場上由2-4個同心圓停車環用來停放車輛。停車環是在樓層地面上的環形軌道上,由機車牽引的環形停車區域,停車環沿軌道環形運轉。停車環上的停車位裝有停車感應器,感應器傳達停車或空車信息,根據停車層控制系統指令,指示機車轉動牽引的停車環轉動的角度,以便停車或者取車。
停車。駕駛員將車輛沿著樓層停車通道駛入停車層入口,按動停車電鈕,有空位的停車環自動將停車位轉動到入口,車輛停放在停車環上,駕駛員離開車輛,在圓盤中心取卡箱取卡,乘坐升降電梯離開停車場。
取車,駕駛員進入圓盤中間的升降電梯到達停放車輛的停車層,在取車箱刷卡,停車環自動將停車位轉動車頭朝向車輛出口通道位置,駕駛員將車輛駛離停車層到達地面出口。
車輛出入通道。是旋轉的車輛行駛出入通道,地面入口與停車層之間的通道。
駕駛員升降電梯。位于停車層的圓心位置,用于駕駛員停車后離開及取車時進入停車層。
停車層車位控制系統。控制整層各個停車環轉動的控制裝置,由停車環上車位感應器傳感到控制中心,顯示停車環的停車空位和已經停泊的狀態,由電子程序控制,按動停車按鈕,程序自動將停車環將距離入口最近的空車位轉動到車輛入口位置,車輛停放在停車位厚,圓盤中心處的取卡口領取驅車卡;停泊車輛的停車位與給駕駛員停車時發放的帶有停車位感應器牌子相互感應,駕駛員取車時只需將取車牌在取車電磁感應器(也在圓盤中心位置)上刷卡,程序自動將停車環將要駛離車輛的車位轉動到車輛出口位置,駕駛員將車輛駛離停車層。
更具體的有益效果是:(1)投資少,3萬元左右一個停車位,而其他形式如塔式和貨架式的造價在4-5萬元一個停車位。(2)停車,取車方便,車輛不易損傷(停放于駛離停車場的過程沒有機械操作)。(3)停車環軌道運行耗能少、運營成本低。
開創性地,以上各個效果獨立存在,還能用一套結構完成上述結果的結合。
圖4中每兩個相鄰雙軌道是牽引機車牽引停車環的運行軌道。
根據需要,最多可設置4個停車環。每個停車環寬度為5m,停車環之間有2cm的間隙,外層停車環的外沿設置欄桿,保證車輛安全。
在本專利的框架上澆筑20cm的鋼筋混凝土樓板。構成多層停車場的基本結構。
優選的每層停車場的高度為2600mm。
以上結構實現的技術效果實現清晰,如果不考慮附加的技術方案,本專利名稱還可以是一種停車結構。圖中未示出部分細節。
需要說明的是,本專利提供的多個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獨立,并不相互制約,但是其也可以在不沖突的情況下相互組合,達到多個效果共同實現。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