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裝飾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及屋面采光組件。
背景技術:
玻璃為屋面常用的傳統采光材料,但因其具有自重大、易自爆、造價高等缺點,逐漸被具有質量小、透光度高、不易自爆、節能環保等優良特性的聚碳酸酯采光板取代。近些年,聚碳酸酯采光板被廣泛應用于體育館、高鐵站房等大型建筑的采光。
聚碳酸酯采光板分為聚碳酸酯中空板和聚碳酸酯實心板。其中,聚碳酸酯中空板的透光度為70%,聚碳酸酯實心板的透光度可達90%。在要求透光度高的場合,優選聚碳酸酯實心板作為屋面采光材料。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聚碳酸酯實心板的實心板本體1'多為平板狀,每相鄰兩塊板材之間采用三元乙丙膠條3'、鋁合金連接件2'配以防水自攻螺釘4'連接于建筑物鋼結構上,同時,三元乙丙膠條3'、鋁合金連接件2'及防水自攻螺釘4'能夠阻止外界雨水通過相鄰兩塊聚碳酸酯實心板的間隙進入到建筑物內部。
然而,由于不同材料的線膨脹系數不同,聚碳酸酯材料的線膨脹系數為0.07mm/m.℃,受溫差影響產生的伸縮程度較大,因此常常導致三元乙丙膠條3'與鋁合金連接件2'間的密封不良。
現有的聚碳酸酯實心板采用的以上“堵”水的密封方式不夠可靠,難以從本質上解決防水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更加合理的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包括“U”形的實心板本體,所述實心板本體的左右兩個端部均設置有垂直于該實心板本體的向上折彎部,向上折彎部的內側面設置有卡齒。
每個所述向上折彎部設置有1-10個卡齒。
所述卡齒的深度為1-20mm。
所述實心板本體的寬度為400mm-2100mm。
所述實心板本體的厚度為1mm-40mm。
所述向上折彎部的高度為5mm-200mm。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防水性能好、安裝便捷、安全性更高的屋面采光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屋面采光組件,包括多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設置于相鄰兩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的相鄰兩個向上折彎部之間的彈性支架及扣接于相鄰兩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的相鄰兩個向上折彎部之間的“n”字形的鋁合金扣件,所述鋁合金扣件的左右兩個內側壁對應于相應向上折彎部的卡齒設置有卡齒。
所述彈性支架包括底板、位于底板正上方的與底板平行的頂板及連接于底板的中部與頂板的中部之間的至少兩個彈性連接板,所述向上折彎部位于底板與頂板之間,向上折彎部的外側面與相應彈性連接板觸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U”形的實心板本體,通過結構優化,提高了相鄰實心板本體間的防水性能,杜絕漏水隱患。同時,本實用新型安裝便捷,安裝時不采用螺絲穿透板材,未破壞板材結構,安全性更高。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聚碳酸酯實心板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屋面采光組件的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1中:1'-實心板本體;2'-鋁合金連接件;3'-三元乙丙膠條;4'-防水自攻螺釘;
在圖2中:1-實心板本體;2-向上折彎部;3-向上折彎部的卡齒;4-鋁合金扣件;5-鋁合金扣件的卡齒;6-彈性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如圖2所示,一種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包括“U”形的實心板本體1,實心板本體1的左右兩個端部均設置有垂直于該實心板本體1的向上折彎部2,向上折彎部2的內側面設置有卡齒3。
本實用新型生產過程中,先通過擠出工藝生產出直板,直板的左右兩個端部成型有卡齒3,再經過兩次熱壓彎工藝加工成型。
參見圖2,一種屋面采光組件,包括多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設置于相鄰兩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的相鄰兩個向上折彎部2之間的彈性支架6及扣接于相鄰兩塊聚碳酸酯U型實心板的相鄰兩個向上折彎部2之間的“n”字形的鋁合金扣件4,鋁合金扣件4的左右兩個內側壁對應于相應向上折彎部2的卡齒3設置有卡齒5。
其中,彈性支架6包括底板、位于底板正上方的與底板平行的頂板及連接于底板的中部與頂板的中部之間的至少兩個彈性連接板,向上折彎部2位于底板與頂板之間,向上折彎部2的外側面與相應彈性連接板觸接。
本實用新型采用“U”形的實心板本體1,通過結構優化,提高了相鄰實心板本體1間的防水性能,杜絕漏水隱患。同時,本實用新型安裝便捷,安裝時不采用螺絲穿透板材,未破壞板材結構,安全性更高。
在本實用新型中,單片板材的寬度范圍為400mm-2100mm,以滿足不同屋面的采光要求;板材一側可以設置1-10個卡齒;卡齒的深度可為1-20mm;向上折彎部2的高度可為5mm-200mm;板材厚度為1mm-40mm。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