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結構連接方式及抗震能力是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推廣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我國目前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多采用套筒連接與節點區現澆連接以達到等同現澆的目的。但是,為進一步提高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地震區的適用范圍、減小結構的變形和損傷,受力性能更優良且方便施工的連接方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目前上、下層預制剪力墻構件的連接方式主要有:鋼筋套筒連接、現澆連接、通過預埋型鋼件連接等。鋼筋套筒連接中每個套筒連接需要逐個注漿,工作量大,而且套管的直徑要大于鋼筋直徑,導致預制混凝土構件的保護層厚度變薄,成為預制構件在運輸、吊裝過程的薄弱部位。現澆連接方式現場混凝土濕作業多,裝配率低、工效底,而通過預埋型鋼件連接對制作精度要求高,接縫處防水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包括兩矩形套筒組、兩注漿管、復數個鋼插板、一預制疊合梁;所述兩矩形套筒組分別位于預制疊合梁的上下兩側,每所述矩形套筒組均包括復數個并列且間隔設置的矩形套筒,每所述矩形套筒的上下兩端均為開口端,且該矩形套筒的下部設有一套接孔;每所述注漿管均依次穿過一矩形套筒組的復數個矩形套筒的所述套接孔,所述注漿管的首尾兩端均為封閉端,該注漿管的一端部設有一注漿口,且該注漿管的側壁底部上設有復數個出漿口;每所述鋼插板均穿過所述預制疊合梁,且該鋼插板的首尾兩端分別插設于兩矩形套筒組的一矩形套筒中。
進一步地,所述注漿管的另一端部設有出漿口。
進一步地,所述矩形套筒的側面上部設有一溢漿口;所述矩形套筒的內壁設有螺紋肋痕,且該矩形套筒的外壁設有剪力鍵。
進一步地,所述鋼插板的首尾兩端對應于矩形套筒處均設有一開口部,且所述開口部露出矩形套筒的所述開口端;所述鋼插板的外表面設有螺紋肋痕。
進一步地,還包括一卡扣件和一卡扣槽部件;所述卡扣件一體連結于注漿管對應于所述注漿口的一端部,該卡扣件包括一階梯管和兩第一卡肋,所述階梯管包括從前至后設置的大徑段和小徑段,所述兩第一卡肋對稱設于所述小徑段的兩側,并均位于所述小徑段的后部;
所述卡扣槽部件包括一圓筒、兩第二卡肋和兩橡膠圈;所述兩第二卡肋對稱設于圓筒的內壁,當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圓筒套設于卡扣件上,第二卡肋與第一卡肋彼此前后且交錯設置,且卡扣件可相對于所述圓筒轉動90°設置;所述兩橡膠圈均設于所述圓筒的內壁與卡扣件的外壁之間,并分別位于所述圓筒的前端部和后部。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提高了注漿的施工效率,將矩形套筒與鋼插板通過灌漿連接,灌漿料與矩形套筒和鋼插板的粘結咬合面積增大,提高上預制下層剪力墻粘結錨固強度,確保矩形套筒和鋼插板的可靠連接;確保了矩形套筒和鋼插板注漿以及剪力墻預留孔道注漿的密實度;確保注漿管與卡扣件之間連接牢固,并能有效防止漏漿。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矩形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注漿管和卡扣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卡扣槽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卡扣槽部件的結構示意圖(除去一半圓筒)。
圖6是本發明中卡扣槽部件和卡扣件的配合示意圖之一。
圖7是本發明中卡扣槽部件和卡扣件的配合示意圖之二。
圖8是本發明中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的使用狀態一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中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的使用狀態二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3所示,一種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100,包括兩矩形套筒組1、兩注漿管2、復數個鋼插板3、一預制疊合梁4、一卡扣件5(見圖6)和一卡扣槽部件6;所述兩矩形套筒組1分別位于預制疊合梁4的上下兩側,每所述矩形套筒組1均包括復數個并列且間隔設置的矩形套筒11,每所述矩形套筒11的上下兩端均為開口端111,且該矩形套筒11的下部設有一套接孔112;所述矩形套筒11的側面上部設有一溢漿口113;所述矩形套筒11的內壁設有螺紋肋痕,且該矩形套筒11的外壁設有剪力鍵(未圖示)。螺紋肋痕可以增強矩形套筒11與灌漿料的粘結性能,剪力鍵能確保矩形套筒11與剪力墻混凝土可靠粘結。每所述注漿管2均依次穿過一矩形套筒組1的復數個矩形套筒11的所述套接孔112,所述注漿管2的首尾兩端均為封閉端,該注漿管2的一端部設有一注漿口21,且該注漿管2的側壁底部上設有復數個出漿口22;所述注漿管2的另一端部設有出漿口22。當工作時,一部分出漿口22對準每個矩形套筒11內側壁位置,另一部分對準剪力墻預留孔道,并且注漿過程中注漿口21的孔口向下。
請再參閱圖1,每所述鋼插板3均穿過所述預制疊合梁4,且該鋼插板3的首尾兩端分別插設于兩矩形套筒組1的一矩形套筒11中。所述鋼插板3的首尾兩端對應于矩形套筒11處均設有一開口部31,且所述開口部31露出矩形套筒11的所述開口端111;所述鋼插板3的外表面設有螺紋肋痕,以增強其與灌漿料的粘結。
請再參閱圖3和圖6,所述卡扣件5一體連結于注漿管2對應于所述注漿口21的一端部,該卡扣件5包括一階梯管51和兩第一卡肋52,所述階梯管51包括從前至后設置的大徑段511和小徑段512,所述兩第一卡肋52對稱設于所述小徑段512的兩側,并均位于所述小徑段512的后部;
請再參閱圖4-6,所述卡扣槽部件6包括一圓筒61、兩第二卡肋62和兩橡膠圈63;所述兩第二卡肋62對稱設于圓筒61的內壁,當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圓筒61套設于卡扣件5上,第二卡肋62與第一卡肋52彼此前后且交錯設置,且卡扣件5可相對于所述圓筒61轉動90°設置;所述兩橡膠圈63均設于所述圓筒61的內壁與卡扣件5的外壁之間,并分別位于所述圓筒61的前端部和后部。橡膠圈63用于保證卡扣件5和卡扣槽部件6之間的密閉性,避免注漿過程中漏漿。
請再參閱圖1和圖7-9,裝配式剪力墻連接裝置的施工方法如下:
(1)制作預制連接梁:將鋼插板3預埋在預制疊合梁4中,其中鋼插板3分別伸出預制疊合梁4底面和頂面,得到預制連接梁;
(2)在預制上層剪力墻9底部和預制下層剪力墻7頂部均預埋一矩形套筒組1和一卡扣槽部件6,將一個PVC管橫插到卡扣槽部件6中,并穿過各個矩形套筒11的套接孔112;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將PVC管抽出,預制下層剪力墻7內部形成各矩形套筒11之間及與卡扣槽部件6相連通的一孔道;
(3)安裝固定預制下層剪力墻7,然后將(1)得到的預制連接梁的鋼插板3插入預制下層剪力墻7的各矩形套筒11中,然后將注漿管2和卡扣件5插入所述孔道,在注漿管2插入卡扣槽部件6過程中,所述第二卡肋62與第一卡肋52是彼此錯位的,插入到預定位置后將卡扣件5和注漿管2旋轉90°,所述第二卡肋62卡住第一卡肋52,通過所述第二卡肋62的限位,注漿管2向外移動被限制;
(4)用灌漿機將灌漿料從注漿管2注入,灌漿料通過注漿管2上的出漿口22射出,注滿矩形套筒11及所述孔道后,從矩形套筒11的溢漿口113溢出;
(5)安裝疊合樓板8,并澆筑混凝土;
(6)按照(2)-(4)的方法安裝預制上層剪力墻9。
剪力墻施工好后,其整體構造如圖9所示,本發明為上下層預制剪力墻的連接裝置100,本發明通過注漿管2將各矩形套筒11相互連通,實現“連通注漿”,提高了注漿的施工效率,本發明將矩形套筒11與鋼插板3通過灌漿連接,灌漿料與矩形套筒11和鋼插板3的粘結咬合面積增大,提高上、下層預制剪力墻粘結錨固強度,確保矩形套筒11和鋼插板3的可靠連接;確保了矩形套筒11和鋼插板3注漿以及剪力墻預留孔道注漿的密實度;確保注漿管2與卡扣件5之間連接牢固,并能有效防止漏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