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電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方便調節電線張緊度的電線桿。
背景技術:
電力設備(powersystem)主要包括以發電設備和供電設備兩大類,發電設備主要是電站鍋爐、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發電機、變壓器等等,供電設備主要是各種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互感器、接觸器等等,電力系統中電力設備大多采用的計劃檢修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如臨時性維修頻繁、維修不足或維修過剩、盲目維修等,這使世界各國每年在設備維修方面耗資巨大。怎樣合理安排電力設備的檢修,節省檢修費用、降低檢修成本,同時保證系統有較高的可靠性,對系統運行人員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隨著傳感技術、微電子、計算機軟硬件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人工神經網絡、專家系統、模糊集理論等綜合智能系統在狀態監測及故障診斷中應用,使基于設備狀態監測和先進診斷技術的狀態檢修研究得到發展,成為電力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目前的電力設備尤其是用來進行電量輸送的設備,特別是輸電塔,在短距離的非高壓輸電設備一般都是電線桿,但是現有的電線桿在進行大面積和大覆蓋范圍內的建設的時候,容易導致電線桿對電線的張力不一致,導致張緊度的不一致,容易對電線的質量造成損害,損壞電力設備,降低輸電效率,且容易導致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方便調節電線張緊度的電線桿,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方便調節電線張緊度的電線桿,包括電線桿本體且所述電線桿本體的一端設置有安裝桿,所述安裝桿的一側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設置有導線輪,所述第一支架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的傳動軸與所述導線輪傳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線桿本體的邊側設置有導線管,所述導線管內設置有導線槽,所述導線槽內的邊側設置有耐磨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線桿本體內設置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設置有控制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安裝槽的一側設置有滑動板;所述電線桿本體的端部設置有安裝底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過控制器控制電機的旋轉,帶動導線輪旋轉,調節電線的張緊度,避免了出現電線破損的情況,避免了出現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電線桿本體;2、安裝桿;3、第一支架;4、導線輪;5、第二支架;6、電機;7、導線管;8、導線槽;9、耐磨層;10、安裝槽;11、控制器;12、滑動板;13、安裝基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方便調節電線張緊度的電線桿,包括電線桿本體1且電線桿本體1的一端設置有安裝桿2,安裝桿2的一側的兩端均設置有第一支架3,第一支架3的一端設置有導線輪4,第一支架3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支架5,第二支架5的一端設置有電機6,電機6的傳動軸與導線輪4傳動連接。
電線桿本體1的邊側設置有導線管7,導線管7內設置有導線槽8,導線槽8內的邊側設置有耐磨層9,可以方便電線穿過。
電線桿本體1內設置有安裝槽10,安裝槽10內設置有控制器11,可以方便控制器11控制電機6。
安裝槽10的一側設置有滑動板12;電線桿本體1的端部設置有安裝底座13,方便安裝電線桿本體1。
控制器11電性連接電機6,可以方便控制器11控制電機6。
具體的,使用時,可以通過控制器11控制電機6的旋轉,帶動導線輪4旋轉,調節電線的張緊度,防止電線的張緊度過緊或者過松。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控制器11控制電機6的旋轉,帶動導線輪4旋轉,調節電線的張緊度,避免了出現電線破損的情況,避免了出現安全隱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