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腳手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站板位置可調且具有超高安全性能的新一代組合式腳手架。
背景技術:
腳手架(scaffold)指施工現場為工人操作并解決垂直和水平運輸而搭設的各種支架。建筑界的通用術語,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墻、內部裝修或層高較高無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為了施工人員上下作業或外圍安全網圍護及高空安裝構件等,說白了就是搭架子,腳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鋼管或合成材料等。有些工程也用腳手架當模板使用,此外在廣告業、市政、交通路橋、礦山等部門也廣泛被使用。
目前市面上的腳手架通常配有許多零件,容易丟失,且安裝工藝復雜,需要配備各種器材才能實現安裝,浪費人力和物力。站板是腳手架上用于行走和作業的平臺,站板安裝的穩定性對整個腳手架的安全性有直接的硬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站板位置可調且具有超高安全性能的新一代組合式腳手架,在保證其原有承載力等性能的前提下,可實現快速安裝,結構簡單,拆裝節省人力物力,同時安全性高,部件之間連接穩固,不會松動。
一種站板位置可調且具有超高安全性能的新一代組合式腳手架,具有橫桿連接件、立桿和斜拉桿,橫桿連接件和立桿組成了上下多層的腳手架,每一層上鋪設有站板,其特征在于,站板由橫梁和金屬網組成,橫梁豎向和橫向連接形成框架,金屬網安裝在所述框架上,最外側的橫梁上安裝有金屬掛鉤,金屬掛鉤上具有半圓形的圓弧鉤和直線形的連接段,圓弧鉤鉤住橫桿連接件的上側,連接段焊接在橫梁上或者插接在所述橫梁上,并且,至少在站板左右兩側、或者至少在站板前后兩側的橫梁上安裝有所述金屬掛鉤。
優選地,每一根橫梁上安裝有2-6個金屬掛鉤。
優選地,橫梁上具有插接孔,金屬掛鉤的連接段插入到所述插接孔內。
優選地,插接孔與水平面具有夾角,從插接孔的口部向內,插接孔的內壁形成了向上傾斜的斜面。
優選地,所述金屬掛鉤的連接段與插接孔相匹配,并且形成了:從橫桿連接件到橫梁的方向,連接段上形成了向上傾斜的斜面。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通過特殊的連接結構和連接方式,使站板與橫桿之間連接穩固,站板的承重能力提升,各個部件之間連接緊密不會松動,實現了腳手架牢固穩定的安裝,保障了安全性能。在橫桿鋼管兩端直接沖壓接頭、立桿直接焊接固定扣盤,結構簡單,零件少,組裝和拆卸都很方便,同時產品的重量和生產成本的也有大幅下降。
推動了腳手架行業產品改型、升級、換代,使企業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應用前景廣闊,該產品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腳手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固定扣盤與橫桿連接件和斜拉桿組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橫桿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連接件插入插銷時的側視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2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插銷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固定扣盤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站板安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1金屬掛鉤安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1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站板位置可調且具有超高安全性能的新一代組合式腳手架,具有橫桿連接件、立桿7和斜拉桿9,水平設置的橫桿連接件和豎直設置的立桿組成了一個上下多層的腳手架,斜拉桿9傾斜設置用于固定腳手架。每一層鋪設有站板11,上下兩層之間設有用于通行的樓梯10,每層的外圍安裝有護欄13。
結合圖2和圖3所示,沿著立桿7的長度方向,立桿7上焊接有多個固定扣盤8,固定扣盤8之間的間距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通常相鄰兩個固定扣盤8之間的間距為50-80cm。固定扣盤8直接焊接在立桿7上,形成一體,不用組裝上去,使用更加方便。固定扣盤8上設有第一插接口82和第二插接口83,第一插接口82和第二插接口83間隔設置,通常地,每個固定扣盤8上設有4個第一插接口82和4個第二插接口83。橫桿連接件的端部連接在所述第一插接口82上,斜拉桿9的端部連接在所述第二插接口83上。
結合圖4-圖7所示,橫桿連接件具有橫桿1、以及沖壓在所述橫桿兩端的橫桿接頭4,橫桿1與橫桿接頭4是一體的。橫桿接頭4上設置有扣接卡口5和方孔6,扣接卡口設于橫桿接頭4的左右兩側壁上,方孔6設于橫桿接頭4的上下兩側壁上,連接時:固定扣盤8卡入扣接卡口,方孔6與第一插接口82對齊,在上下方孔以及第一插接口內插入插銷2。沿著從橫桿1的中部到橫桿接頭4外端部的方向,即圖中從中間往兩邊的方向,橫桿接頭4的寬度逐漸降低,確保在一個插座上面能插接多個橫桿接頭,多的時候可達到8個。并且橫桿接頭左右兩側壁面構成了30°-35°的夾角α。
斜拉桿9通過U形連接件12與固定扣盤8連接,U形連接件12上具有U形槽,U形連接件12的上下兩側具有穿孔(未繪示),連接時:固定扣盤8卡入所述U形槽內,穿孔與第二插接口83對齊,在上下穿孔以及第二插接口83內插入插銷2,斜拉桿9的端部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U形連接件12上。
結合圖8所示,插銷具有本體22,本體22為上端寬度大于下端寬度的楔形結構,本體的下端具有彎鉤結構23,本體的上部側沿具有向內凹進的凹口21,凹口21可便于手持和施加作用力拔出插銷。在方孔6的位置處,橫桿接頭4的上下兩側壁相對于橫桿1的中心線是傾斜的。并且沿著從橫桿的中部到橫桿接頭外端部的方向,即圖中從中間往兩邊的方向:橫桿接頭4的上側壁向上傾斜,橫桿接頭4的下側壁向下傾斜,這使得上側的方孔6也略向上傾斜,下側的方孔略向下傾斜。方孔6在水平方向的寬度L0要略小于方孔本身的長度L,因此,在插銷2插入兩個方孔后,傾斜的方孔對插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能卡緊插銷。并且,由于插銷是有點彎曲的形狀,而兩個方孔的傾斜方向是不一致的,能進一步卡緊插銷2,防止插銷2脫離。另外,插銷移動時彎鉤結構23能勾住橫桿接頭或者U形連接件12的底部,進一步防止插銷脫離。
彎鉤結構23上安裝有可拆卸的鉚釘3,鉚釘3穿透彎鉤結構23的兩側,鉚釘與彎鉤結構螺紋連接或者過盈配合連接,保證鉚釘3不會脫離。且鉚釘3的長度大于第一插接口82以及第二插接口83的寬度,因此,無論插銷怎么移動,鉚釘都會被第一插接口82或者第二插接口83卡住,所以正常情況下插銷是不會脫離的。在組裝時,插入插銷后再安裝鉚釘;拆卸時,取出鉚釘后再拔出插銷。
第二插接口83的寬度大于第一插接口82的寬度,便于安裝時能正確安裝。第一插接口82的寬度實際上與方孔6的寬度相當甚至相同,略大于插銷的厚度,因此插入插銷后基本沒有活動的空間,使得橫桿接頭與固定扣盤之間能穩固,橫桿連接件與立柱之間也能穩固,相互之間無法活動,保證了整個腳手架的穩定性。第二插接口83的寬度略大一點,這是因為要預留一點活動的空間。斜拉桿9傾斜設置,下端與一個固定扣盤連接,上端與斜上方的另一個固定扣盤連接,因此,相對于橫桿連接件,需要給斜拉桿預留更多的活動調整空間,讓斜拉桿兩端能夠穩固連接,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將腳手架連接牢固。
結合圖9所示,固定扣盤8具有中間的圓盤段81、以及位于圓盤段邊沿且向下彎曲的圓弧段84,圓弧段84的高度h與U形槽的寬度、以及扣接卡口h0的高度相當,或者略小于U形槽和扣接卡口的高度。因此,在組裝時,圓弧段84會卡入到U形槽和扣接卡口內,并且弧段84在U形槽和扣接卡口內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保證了橫桿連接件、斜拉桿與固定扣盤之間連接的穩定性。同時,相比傳統的固定扣盤(通過圓盤段卡入,勢必會增加圓盤段的厚度),增加了圓弧段并只通過圓弧段起到卡住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圓盤段的厚度,減少了整個固定扣盤的重量和生產成本。
結合圖10所示,站板用于人行走和作業,站板11由橫梁15和金屬網16組成,橫梁豎向和橫向并排設置有多根,橫向和豎向設置的橫梁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金屬網16安裝在所述框架上。最外側的橫梁上安裝有金屬掛鉤17,整個站板通過金屬掛鉤17固定在橫桿上。金屬掛鉤17上具有半圓形的圓弧鉤和直線形的連接段171,圓弧鉤鉤住橫桿1的上側。連接段171焊接在橫梁上或者插接在所述橫梁上,并且,至少在站板左右兩側、或者至少在站板前后兩側的橫梁上安裝有所述金屬掛鉤。通常地,在站板前后兩側的橫梁上安裝金屬掛鉤17,為了提高承載力和安全性,可以在站板四周的橫梁上均安裝金屬掛鉤17,掛在四周的橫桿1上。每一根橫梁上安裝有2-6個金屬掛鉤,通常地,一根橫梁上安裝4個金屬掛鉤。
結合圖11和圖12所示,優選地,連接段171插接在所述橫梁上,橫梁15上具有插接孔151,金屬掛鉤的連接段171插入到所述插接孔151內。插接孔151的直徑與連接段的直徑相當,使得金屬掛鉤與橫梁之間連接緊密牢固,連接段上受力分散且均勻。插接孔151的長度大于等于連接段的長度,甚至插接孔穿透整個橫梁的兩側,可根據需要選擇連接段插入的長度,對整個站板的安裝位置進行微調,滿足現場需要,保證站板安裝穩固。
結合圖13所示,更優選地,插接孔151與水平面具有夾角,從插接孔的口部向內,插接孔的內壁形成了向上傾斜的斜面。同時,金屬掛鉤的連接段171與插接孔151相匹配,并且形成了:從橫桿1到橫梁15的方向,連接段171上形成了向上傾斜的斜面。這種結構的目的在于,由于整個站板受力方向向下,因此橫梁和金屬掛鉤連接段的受力方向都是向下的,而金屬掛鉤的連接段稍微向上傾斜,受力更加均勻,承受強度更高。同時,在金屬掛鉤的圓弧鉤和連接段的連接處還會對橫桿產生一個作用力N,進一步增加了站板與橫桿連接件之間的聯接強度,站板安裝更加穩固,保障了安全性。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