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復合墻板,尤其涉及一種電加熱復合墻板。
背景技術:
復合墻板作為一種裝飾墻面及吊頂的材料在室內裝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金屬面板與保溫層復合而成的環保復合墻板,具有美觀堅固、保溫隔熱效果好、防水防潮且無須油漆等優點,但美中不足的是現有的復合墻板除可起到美化室內環境的作用外并無其他的功能,比如在冬季低溫季節為冬季無供暖地區的房屋提供可提升室內溫度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在解決現有產品所存在的使用功能較為單一的缺陷,提供一種既能裝飾美化室內環境還能提升室內溫度的多功能的電加熱復合墻板。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本實用新型包括金屬面板層,保溫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金屬面板層與保溫層之間的電熱層,金屬面板層、電熱層、保溫層復合而成,電熱層由銅制導線、絕緣層、包覆于絕緣層內的發熱層組成,發熱層使用碳纖維絲并通過銅制導線與外部電源相連接。
作為優選,發熱層還包括底布,碳纖維絲固定于底布。
作為優選,還包括與電熱層相連接且帶有測溫探頭的溫控器,測溫探頭與金屬面板層相接觸,溫控器根據溫控探頭提供的溫度控制電熱層與外部電源的連通或斷開。
作為優選,金屬面板層采用鋁合金且外表面包覆有PVC保護膜,保溫層采用發泡聚氨酯,電熱層朝向保溫層的側面覆蓋有TPU保護層。
因此,本實用新型設計新穎,結構合理,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金屬面板層和保溫層之間設置電熱層,電熱層通電后產生熱量加熱金屬面板層再通過金屬面板層將熱量輻射到室內空間,從而提升室內的溫度,因此,本實用新型除了具有裝飾功能外還具有提升室內溫度的供暖功能,同時由于金屬面板層、電熱層、保溫層復合為一體,故而不僅供暖效果較好而且具有安裝和使用較為方便、使用和維護成本較低、不占室內空間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中的發熱材料采用碳纖維絲,由于碳纖維絲的電熱能轉換率高達99%,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升溫較快且節能高效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優選方案中包覆發熱層的絕緣層采用UV絕緣漆,由于UV絕緣漆的絕緣性能較好且可快速固化,碳纖維絲與銅制導線被固定于快速固化的UV絕緣漆內,不僅可防止在使用時發生漏電還確保了碳纖維絲與銅制導線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覆蓋發熱層的TPU保護層所具有的高強度、耐高溫及防水防腐性能則可避免發熱層在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以及使用過程中因振動或腐蝕而受到損壞,從而進一步確保了發熱層的發熱效果以及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優選方案中電熱層設置帶有測溫探頭的溫控器,通過溫控器控制電熱層的通電或斷電從而實現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控制,在提高了室內環境舒適度的同時還可節省電力的消耗。
本實用新型優選方案中金屬面板層采用鋁合金且包覆PVC保護膜,使本實用新型不僅具有輕便美觀易清洗的優點,同時PVC保護膜所具有的絕緣性能還可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發熱層的截面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發熱層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如附圖1、附圖2及附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依次設置的金屬面板層1,電熱層2,保溫層3,金屬面板層1、電熱層2、保溫層3復合而成,金屬面板層1采用鋁合金且外側包覆PVC保護膜,保溫層3采用發泡聚氨酯,電熱層2由銅制導線21、絕緣層24、包覆于絕緣層24內的發熱層22組成,發熱層22使用碳纖維絲222并通過銅制導線21及溫控器4與外部電源相連接;
發熱層22包括底布221、穿設于底布221的碳纖維絲222,碳纖維絲222的兩端與銅制導線21相連接;
溫控器4的測溫探頭41與金屬面板層1相接觸,溫控器4根據溫控探頭41提供的溫度控制碳纖維絲222的通電或斷電。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溫控器4根據預先設定的溫度在發熱層22通電和斷電之間進行切換。當室內溫度低于設定溫度需要升溫時,溫控器4切換至發熱層22通電,碳纖維絲23通電后發熱并加熱金屬面板層1,升溫后的金屬面板層1向室內輻射熱量進而提升室內溫度;當測溫探頭41檢測到金屬面板層1溫度上升至高于設定的最高溫度時,溫控器4切換為發熱層22斷電,碳纖維絲23斷電后發熱層22停止發熱,金屬面板層1溫度緩慢下降,當測溫探頭41檢測到金屬面板層1的溫度下降至低于設定的最低溫度時,溫控器4又切換至通電,碳纖維絲23通電后發熱,金屬面板層1溫度又再上升。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在溫度較低時提升室內溫度,通過溫控器4還可將室內溫度控制在設定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碳纖維絲與底布的固定連接除上述實施例所述的穿設于底布外,還可以采用如粘合等其他固定連接方式,碳纖維絲也可以是使用單根或多根。因此,如上所述附圖及實施例只是用于說明和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并不能成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附圖或實施例做出等效或等同的改變和調整所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