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鋼結構的施工方法,特別是一種鋼桁架梁的翻身滑移就位方法。
背景技術:
建筑物中庭結構通常是指建筑內部的庭院空間,其最大的特點是形成建筑內部的“室外空間”,是建筑設計中營造一種與外部空間既隔離又融合的特有形式。周圍結構為混凝土結構時,中庭結構采用鋼結構梁可以縮小梁尺寸,減輕自重,兩部分施工需要先施工周圍混凝土結構再施工鋼結構的部分。當周圍混凝土結構尺寸過大時,吊車需要在建筑物外側吊裝中庭鋼結構梁,此過程中存在吊車回轉半徑大,鋼結構梁施工困難,無法定位準確,浪費人力物力等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鋼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要解決中庭鋼結構梁安裝時存在吊車回轉半徑大,鋼結構梁施工困難,無法定位準確,浪費人力物力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鋼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所述鋼桁架梁包括建筑物的中庭處待安裝的縱向鋼桁架,縱向鋼桁架自周圍已完成結構就位至中庭已完成結構上,周圍已完成結構與中庭已完成結構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結構柱,所述中庭已完成結構包括待安裝縱向鋼桁架的第二結構柱、第一結構柱與第二結構柱之間連接的第一結構橫梁以及第二結構柱上連接的第二結構橫梁,第二結構橫梁的標高高于第一結構橫梁,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鋼桁架梁依次完成的翻身步驟、滑移步驟和就位步驟,
所述翻身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周圍已完成結構上鋪設拼裝平臺,在拼裝平臺上將縱向鋼桁架的節(jié)段采用臥姿拼合成一整根梁,拼合完成時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和下弦桿均落置在拼裝平臺上;
步驟二,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一門架,第一門架的立柱與拼裝平臺固定,第一門架的橫梁上設有兩個吊耳,每個吊耳上掛有一個倒鏈,分別為第一倒鏈和第二倒鏈,第二倒鏈相對第一倒鏈靠近中庭處,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位于第一倒鏈的下方,第一倒鏈和第二倒鏈均固定在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上;
步驟三,通過不斷的放松第一倒鏈和緊拉第二倒鏈,將上弦桿抬起直至縱向鋼桁架拉至立姿,整個過程中縱向鋼桁架等同于朝向中庭處移動,下弦桿始終落置在拼裝平臺上;
步驟四,安裝桁架防傾倒支撐,撤掉第一門架;
所述滑移步驟如下:
步驟五,順著第一結構橫梁的方向、在第一結構橫梁上居中安裝第一滑移軌道梁,所述第一滑移軌道梁與周圍已完成結構的標高平齊,第一滑移軌道梁的一端與第一結構柱可拆卸連接,另一端可拆卸接長有位于第二結構柱上方的第二滑移軌道梁,所述第二滑移軌道梁的另一端與第二結構橫梁的側部可拆卸連接;
步驟六,在第一滑移軌道梁上安裝滑移車;
步驟七,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二門架,第二門架橫跨周圍已完成結構和中庭處,第二門架的立柱分別與拼裝平臺和第一滑移軌道梁固定,第二門架的橫梁上設有兩個吊耳,每個吊耳上掛有一個倒鏈,分別為第三倒鏈和第四倒鏈,第四倒鏈相對第三倒鏈靠近中庭處、對齊下方的滑移車,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位于第三倒鏈的下方,第一倒鏈和第二倒鏈均固定在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上;
步驟八,通過不斷的放松第三倒鏈和緊拉第四倒鏈,將縱向鋼桁架自周圍已完成結構移入中庭處;
步驟九,將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下放至滑移車上并與滑移車連接,然后撤掉第二門架;
步驟十,采用倒鏈牽引滑移車在第一滑移軌道梁上向前滑移直至第二滑移軌道梁上;
所述就位步驟如下:
步驟十一,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三門架,第三門架橫跨第二結構橫梁和第一滑移軌道梁,第三門架的立柱分別與第二結構橫梁和第一滑移軌道梁固定,第三門架的橫梁上設有一個吊耳,吊耳上掛有第五倒鏈,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位于第五倒鏈的下方;
步驟十二,拉緊第五倒鏈,將縱向鋼桁架升起,撤掉滑移車和第二滑移軌道梁;
步驟十三、放松第五倒鏈,將縱向鋼桁架下放,上弦桿就位至預先在第二結構柱上安裝好的支座上,然后將其支座連接;
步驟十四,撤掉第三門架和第一滑移軌道梁。
所述拼裝平臺為樓板。
所述第二門架為第一門架拆除后經過平移再安裝得到。
所述第一門架、第二門架或第三門架上設有支撐,所述支撐為斜向支撐桿和/或纜風繩。
所述第一倒鏈、第二倒鏈、第三倒鏈、第四倒鏈和第五倒鏈均不小于30噸。
所述步驟十中,在縱向鋼桁架的兩端設鋼絲繩,鋼絲繩處于張緊狀態(tài)。
所述步驟十中,預先在第一滑移軌道梁和第二滑移軌道梁上標記刻度,在第一滑移軌道梁和第二滑移軌道梁上設置兩道鋼板限位板,鋼板限位板之間的寬度大于鋼桁架梁的寬度。
所述鋼桁架梁還包括建筑物的中庭處待安裝的橫向鋼桁架,所述第一結構柱之間連接有第一結構縱梁,所述橫向鋼桁架的一端與縱向鋼桁架連接,另一端與第一結構柱連接,橫向鋼桁架的端部連接有可拆卸的補長鋼梁,所述橫向鋼桁架的安裝方式與縱向鋼桁架的方式相同,第一門架和第二門架在各自的步驟中分別對應安裝在縱向鋼桁架和第一結構縱梁上,所述橫向鋼桁架的滑移車最終運行至縱向鋼桁架和第一結構縱梁上;
所述第三門架為懸挑架,立柱分別設置在縱向鋼桁架和第一結構縱梁上,懸挑架的橫梁上設有一個吊耳,吊耳上連接有第六倒鏈,第六倒鏈與橫向鋼桁架的端部固定并吊起,然后切除掉補長鋼梁下放橫向鋼桁架,并將橫向鋼桁架的端部與縱向鋼桁架的側部固定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采用自制的門架,同時利用周圍已完成的樓板結構完成鋼結構桁架梁的拼裝,然后再次采用自制的門架,同時利用靠近中庭的周圍已完成的梁柱結構傳力對鋼結構桁架梁進行靠近中庭的移動;周圍已完成結構中的梁上設置滑移梁,并在滑移梁上安裝滑移車,使鋼結構桁架梁落置在滑移車上后可以繼續(xù)整體沿梁的方向移動鋼結構桁架梁;然后第三次采用自制門架將鋼結構桁架梁安裝在預設位置。
本發(fā)明三次采用自制門架,門架可拆卸制作方便,只需要在梁的兩端各自設置一個,通過已完成結構進行傳力,完成對鋼結構桁架梁的一系列施工,同時由于施工過程中門架靠近鋼桁架梁的待安裝位置,對鋼桁架的安裝準確性可控性提高。采用本發(fā)明不需要大型吊車的參與,只需要工人和倒鏈即可完成鋼結構桁架梁的施工,節(jié)省人力物力。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施工位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步驟一中拼裝平臺和步驟二中第一門架安裝完成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步驟二中倒鏈與梁連接完成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步驟三中梁姿勢轉變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步驟三中梁姿勢轉變完成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步驟四完成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步驟七完成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步驟八起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步驟八過程中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步驟八完成示意圖。
圖13是圖12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步驟九下放示意圖。
圖15是步驟十滑移示意圖。
圖16是圖15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7是步驟十完成示意圖。
圖18是步驟十一完成示意圖。
圖19是步驟十二完成示意圖。
圖20是步驟十三完成示意圖。
圖21是步驟十四完成示意圖。
圖22是橫向鋼桁架滑移示意圖。
圖23是橫向鋼桁架切除補長鋼梁后采用懸挑架吊裝示意圖。
附圖標記:1-縱向鋼桁架、2-第一結構柱、3-第二結構柱、4-第一結構橫梁、5-第二結構橫梁、6-拼裝平臺、7-第一門架、8-第一倒鏈、9-第二倒鏈、10-防傾倒支撐、11-第一滑移軌道梁、12-第二滑移軌道梁、13-滑移車、14-第二門架、15-第三倒鏈、16-第四倒鏈、17-第三門架、18-第五倒鏈、19-支座、20-限位板、21-橫向鋼桁架、22-第一結構縱梁、23-補長鋼梁、24-第六倒鏈。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所示,一種建筑物的中庭空間處鋼結構梁的安裝,周圍已完成結構均為混凝土結構。這種鋼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所述鋼桁架梁包括建筑物的中庭處待安裝的縱向鋼桁架1,縱向鋼桁架自周圍已完成結構就位至中庭已完成結構上,周圍已完成結構與中庭已完成結構的連接處設有第一結構柱2,所述中庭已完成結構包括待安裝縱向鋼桁架1的第二結構柱3、第一結構柱2與第二結構柱3之間連接的第一結構橫梁4以及第二結構柱3上連接的第二結構橫梁5,第二結構橫梁5的標高高于第一結構橫梁4。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鋼桁架梁依次完成的翻身步驟、滑移步驟和就位步驟。
所述翻身步驟如下:
步驟一,參見圖2-3所示,在周圍已完成結構上鋪設拼裝平臺6,本實施例中,所述拼裝平臺6為樓板。在拼裝平臺6上將縱向鋼桁架的節(jié)段采用臥姿拼合成一整根梁,拼合完成時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和下弦桿1.2均落置在拼裝平臺上6。
步驟二,參見圖2-4所示,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一門架7,第一門架的立柱與拼裝平臺固定,第一門架的橫梁上設有兩個吊耳,每個吊耳上掛有一個倒鏈,分別為第一倒鏈8和第二倒鏈9,第二倒鏈9相對第一倒鏈8靠近中庭處,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位于第一倒鏈8的下方,第一倒鏈8和第二倒鏈9均固定在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上。
步驟三,參見圖5-7所示,通過不斷的放松第一倒鏈8和緊拉第二倒鏈9,將上弦桿1.1抬起直至縱向鋼桁架拉至立姿,整個過程中縱向鋼桁架等同于朝向中庭處移動,下弦桿1.2始終落置在拼裝平臺上。
步驟四,參見圖8所示,安裝桁架防傾倒支撐10,撤掉第一門架7。
所述滑移步驟如下:
步驟五,參見圖9所示,順著第一結構橫梁4的方向、在第一結構橫梁4上居中安裝第一滑移軌道梁11,所述第一滑移軌道梁11與周圍已完成結構的標高平齊,第一滑移軌道梁11的一端與第一結構柱2可拆卸連接,另一端可拆卸接長有位于第二結構柱3上方的第二滑移軌道梁12,所述第二滑移軌道梁12的另一端與第二結構橫梁5的側部可拆卸連接。
步驟六,參見圖9所示,在第一滑移軌道梁11上安裝滑移車13。
步驟七,參見圖9所示,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二門架14,第二門架橫跨周圍已完成結構和中庭處,第二門架14的立柱分別與拼裝平臺6和第一滑移軌道梁11固定,第二門架的橫梁上設有兩個吊耳,每個吊耳上掛有一個倒鏈,分別為第三倒鏈15和第四倒鏈16,第四倒鏈16相對第三倒鏈15靠近中庭處、對齊下方的滑移車13,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位于第三倒鏈15的下方,第一倒鏈8和第二倒鏈9均固定在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上。
步驟八,參見圖10-13所示,通過不斷的放松第三倒鏈15和緊拉第四倒鏈16,將縱向鋼桁架自周圍已完成結構移入中庭處。
步驟九,參見圖14所示,將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下放至滑移車13上并與滑移車連接,然后撤掉第二門架14。
步驟十,參見圖15-17所示,采用倒鏈牽引滑移車13在第一滑移軌道梁11上向前滑移直至第二滑移軌道梁12上。為保證縱向鋼桁架滑移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在縱向鋼桁架的兩端設鋼絲繩,鋼絲繩處于張緊狀態(tài),確保縱向鋼桁架的平面外穩(wěn)定;為保證縱向鋼桁架滑移過程中的同步性,預先在第一滑移軌道梁和第二滑移軌道梁上標記刻度,為保證縱向鋼桁架在滑移過程中的同步性,在第一滑移軌道梁和第二滑移軌道梁上設置兩道鋼板限位板20,鋼板限位板之間的寬度大于鋼桁架梁的寬度。
所述就位步驟如下:
步驟十一,參見圖18所示,在縱向鋼桁架的兩個端部位置處分別設置兩個第三門架17,第三門架17橫跨第二結構橫梁5和第一滑移軌道梁11,第三門架17的立柱分別與第二結構橫梁5和第一滑移軌道梁11固定,第三門架17的橫梁上設有一個吊耳,吊耳上掛有第五倒鏈18,縱向鋼桁架的上弦桿1.1位于第五倒鏈18的下方。
步驟十二,參見圖19所示,拉緊第五倒鏈18,將縱向鋼桁架升起,撤掉滑移車13和第二滑移軌道梁12。
步驟十三、參見圖20所示,放松第五倒鏈18,將縱向鋼桁架下放,上弦桿就位至預先在第二結構柱上3安裝好的支座19上,然后將其支座連接。
步驟十四,參見圖21所示,撤掉第三門架17和第一滑移軌道梁11。
所述第二門架可以為第一門架拆除后經過平移再安裝得到。所述第一門架、第二門架或第三門架上設有支撐,所述支撐為斜向支撐桿和/或纜風繩。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門架上設有至少四根斜支撐,所述第二門架上設有至少一根斜支撐和至少三根纜風繩,所述第三門架上設有至少兩根斜支撐和至少兩根纜風繩。所述第一倒鏈、第二倒鏈、第三倒鏈、第四倒鏈和第五倒鏈均不小于30噸。
參見圖22所示,所述鋼桁架梁還包括建筑物的中庭處待安裝的橫向鋼桁架21,所述第一結構柱2之間連接有第一結構縱梁22,所述橫向鋼桁架21的一端與縱向鋼桁架1連接,另一端與第一結構柱2連接,橫向鋼桁架21的端部連接有可拆卸的補長鋼梁23,所述橫向鋼桁架的安裝方式與縱向鋼桁架的方式相同,第一門架和第二門架在各自的步驟中分別對應安裝在縱向鋼桁架1和第一結構縱梁22上,所述橫向鋼桁架21的滑移車最終運行至縱向鋼桁架1和第一結構縱梁22上。
參見圖23所示,所述第三門架為懸挑架,立柱分別設置在縱向鋼桁架1和第一結構縱梁22上,懸挑架的橫梁上設有一個吊耳,吊耳上連接有第六倒鏈24,第六倒鏈24與橫向鋼桁架21的端部固定并吊起,然后切除掉補長鋼梁23下放橫向鋼桁架21,并將橫向鋼桁架21的端部與縱向鋼桁架1的側部固定連接。
以待安裝的鋼結構梁的兩側梁為軌道,根據以上施工方法逐步將所有鋼結構梁安裝完成。